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脉冲皮内针治疗器。
背景技术:
2.皮内针又称
″
埋针
″
,它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具体来说,它是将针具刺入皮内,固定后留置一定时间,利用其持续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皮内针适应范围:神经性头痛、偏头痛、胃痛、胆绞痛、胁痛、腕踝关节扭伤等。还可应用于某些慢性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哮喘、月经不调、面肌痉挛、遗尿、尿频、痹证等。
3.脉冲治疗仪主要是通过电子学的效应,通过冲击波的疗法,使体内的血管扩张,增强循环和微循环,而且对于肌肉可以得到舒展和放松。是针灸临床中常用的一种辅助设备,具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4.目前皮内针治疗常常刺激量欠缺,嘱患者自行点按皮内针处,依从性波动较大,因刺激量不足而导致疗效不显著。而脉冲治疗仪多用于常规针灸治疗,皮内针过小不方便使用。且现有脉冲治疗仪体积过大,不便携带。小型单纯脉冲治疗仪作用范围过于广泛,难以起到针对性治疗作用。
5.因此,提供一种便于携带,能持续作用于治疗穴位及部位的治疗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脉冲皮内针治疗器,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脉冲皮内针治疗器,包括:脉冲治疗仪、皮肤贴、导线;
8.所述脉冲治疗仪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安装有:微脉冲信号发生装置和内置电池,所述微脉冲信号发生装置与所述内置电池电连接;
9.所述皮肤贴包括:皮肤贴本体;自粘电极片,所述自粘电极片设置在所述皮肤贴本体一面上;皮内针,所述皮内针设置在所述自粘电极片上;
10.所述导线用于电连接所述微脉冲信号发生装置的输出端及所述自粘电极片。
11.优选的,所述导线包括:导线本体,所述导线本体一端与所述微脉冲信号发生装置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二按扣,所述第二按扣连接在所述导线本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按扣用于与自粘电极片上的第一按扣合电连接。
12.优选的,所述外壳上还设置电源开关、调节按钮,所述调节按钮包括脉冲频率调节按钮和脉冲强度调节按钮。
13.优选的,所述内置电池为3v纽扣电池。
14.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柱状体和立方体中任一种。
15.优选的,所述外壳上还设置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
16.底座,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外壳底部,所述外壳后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
接;
17.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两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内;
18.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两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内,所述第一螺纹杆和第二螺纹杆关于所述底座中心线对称设置;
19.第一带轮,所述第一带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螺纹杆上;
20.第二带轮,所述第二带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螺纹杆上,所述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通过皮带传动;
21.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螺纹杆上;
22.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螺纹杆上;
23.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一滑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外壳底面转动连接;
24.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二滑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外壳底面转动连接;
25.旋钮,所述旋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螺纹杆上,所述旋钮位于所述底座外。
26.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2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皮肤贴一面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皮肤贴另一面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调节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调节装置侧视结构示意图。
33.图中:1、脉冲治疗仪;2、皮肤贴;3、导线;31、导线本体;101、外壳;102、微脉冲信号发生装置;103、内置电池;201、皮肤贴本体;202、自粘电极片;203、皮内针;204、第一按扣;301、第二按扣;401、电源开关;402、调节按钮;4021、脉冲频率调节按钮;4022、脉冲强度调节按钮;501、底座;502、第一螺纹杆;503、第二螺纹杆;504、第一带轮;505、第二带轮;506、第一滑块;507、第二滑块;508、第一连接杆;509、第二连接杆;510、皮带;511、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5.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
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6.实施例1:
37.脉冲皮内针治疗器,包括:脉冲治疗仪1、皮肤贴2、导线3;
38.所述脉冲治疗仪1包括:外壳101,所述外壳101内安装有:微脉冲信号发生装置102和内置电池103,所述微脉冲信号发生装置102与所述内置电池103电连接;
39.所述皮肤贴2包括:皮肤贴本体201;自粘电极片202,所述自粘电极片202设置在所述皮肤贴本体201一面上;皮内针203,所述皮内针203设置在所述自粘电极片202上;
40.所述导线3用于电连接所述微脉冲信号发生装置102的输出端及所述自粘电极片202。
41.优选的,所述内置电池103为3v纽扣电池。
42.优选的,所述外壳104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柱状体和立方体。
43.其中,微脉冲信号发生装置102为现有,如可为cn 202666195 u公开的微电子脉冲发生装置,或可为cn210228906u公开的微脉冲信号发生器;或cn2829776y公开的微电子脉冲电流发生器。
44.其中,微电子脉冲治疗原理是通过电极将微弱的电流作用于人体,利用电流对肌肉及神经组织进行直接刺激,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身体组织器官功能,从而缓解病症、解除酸痛、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和缓解神经末梢麻痹。其对人体的治疗作用为已知。
45.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使用该装置时,将皮肤贴2贴在需要治疗的部位,皮内针203刺入皮内,自粘电极片202稳定在皮肤贴2的位置,微脉冲信号发生装置102发出微脉冲信号,通过导线3传输至自粘电极片202、皮内针203,通过皮内针203对穴位的刺激来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装置,通过设置自粘电极片202和皮肤贴本体201可以将皮内针203稳定的刺在皮肤内,患者需要干其他事时,无需取下皮内针203,这样无需反复扎针,减小了患者的痛苦。
46.本实用新型中,脉冲治疗仪1设置微脉冲信号发生装置102和内置电池103,结构简单体积小,从而便于携带。且通过微脉冲信号发生装置102可以持续产生刺激;解决了目前皮内针治疗常常刺激量欠缺,嘱患者自行点按皮内针处,依从性波动较大,因刺激量不足而导致疗效不显著的问题。
47.实施例2
48.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导线3包括:导线本体31,所述导线本体31一端与所述微脉冲信号发生装置102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二按扣301,所述第二按扣301连接在所述导线本体31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按扣301用于与自粘电极片202上的第一按扣204配合电连接。
49.其中,第二按扣301和第一按扣204可为相互配合的母按扣和公按扣,可参照cn 202666195 u。
50.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将第一按扣204和第二按扣301扣合,微脉冲信号发生装置发射的脉冲信号通过导线3本体传输至自粘电极片202上,再有自粘电极片202传输至皮内针203,脉冲信号对人体穴位进行持续刺激,该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按扣204和第二按扣301方便的将脉冲治疗仪1与皮肤贴2连接并传输脉冲信号,拆装方便,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51.实施例3
52.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所述外壳101上还设置电源开关401、调节按钮402,所述调节按钮402包括脉冲频率调节按钮4021和脉冲强度调节按钮4022。
53.其中,所述脉冲频率调节按钮4021和脉冲强度调节按钮4022为现有,可参照cn 202666195 u;
54.其中,优选的,还可如cn212347457u设置单片机和显示屏,脉冲强度调节按钮4022、脉冲频率调节按钮4021、显示屏均与单片机电连接。
55.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使用该装置时,通过设置电源开关401,可以方便的开启或关闭脉冲治疗仪1,设置脉冲强度调节按钮4022、脉冲频率调节按钮4021可一改变微脉冲信号发生装置的输出信号的频率和强度,进而患者可以根据需求改变脉冲信号的频率与强度,解决了目前皮内针203治疗常常刺激量欠缺,嘱患者自行点按皮内针203处,依从性波动较大,因刺激量不足而导致疗效不显著的问题,通过设置单片机和显示屏,单片机可以将脉冲强度调节按钮4022、脉冲频率调节按钮4021调节后的脉冲信号频率和强度在显示屏上显示,患者可以实时的知道自己的刺激量,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56.实施例4
57.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4和5所示,所述外壳101上还设置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
58.底座501,所述底座501设置在所述外壳101底部,所述外壳101后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底座501转动连接;
59.第一螺纹杆502,所述第一螺纹杆502两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501内;
60.第二螺纹杆503,所述第二螺纹杆503两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501内,所述第一螺纹杆502和第二螺纹杆503关于所述底座501中心线对称设置;
61.第一带轮504,所述第一带轮504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螺纹杆502上;
62.第二带轮505,所述第二带轮505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螺纹杆503上,所述第一带轮504和第二带轮505通过皮带510传动;
63.第一滑块506,所述第一滑块506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螺纹杆502上;
64.第二滑块507,所述第二滑块507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螺纹杆503上;
65.第一连接杆508,所述第一连接杆508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一滑块506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508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外壳101底面转动连接;
66.第二连接杆509,所述第二连接杆509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二滑块507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509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外壳101底面转动连接;
67.旋钮511,所述旋钮511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螺纹杆502上,所述旋钮511位于所述底座501外。
68.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使用该装置时,手动调节旋钮511,旋钮511带动第一螺纹杆502转动,第一螺纹杆502带动第一滑块506前后滑动,第一滑块506带动第一连接杆508将外壳101支撑起来,同时第一螺纹杆502转动带动第一带轮504转动,第一带轮504通过皮带510带动第二带轮505转动,第二带轮505带动第二螺纹杆503转动,第二螺纹杆503带动第二滑块507运动,第二滑块507带动第二连接杆509将外壳101支撑起来,该装置可以方便的对外壳101的角度进行调节,方便患者使用调节按钮402,和观察显示屏上的数据,使装置更具实用性。
69.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