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潜望式变焦镜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2  172



1.本实用新型属于光学镜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潜望式变焦镜头。


背景技术:

2.随着消费者对手机镜头需求的多样化,广角、微距、长焦、大像面等。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手机厂商在一个手机中搭载的镜头就越来越多,从之前单摄到双摄,再到现在的四摄甚至更多,但是手机中给镜头的空间有限,使得手机镜头追求更多功能、更多镜头数量与有限的手机镜头空间产生冲突,因此就产生了一颗镜头通过变焦的方式来实现多重功能。
3.为了实现在一颗镜头既可以使用长焦又可以实现微距的功能,本实用新型就提供一种潜望式的结合长焦和微距两种功能的变焦镜头方案,在满足消费者对镜头长焦拍摄的需求基础上通过液态镜片的变化实现微距成像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基于液态镜片的潜望式的长焦与微距相结合的变焦镜头,过对液态镜片边缘的挤压干预产生不同的光焦度,实现镜头从远距离的成像到非常近距离成像的转变。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潜望式变焦镜头,包括反射镜、第一透镜组、液态镜片和第二透镜组;镜头具有一光轴,以光轴为基准依次排布反射镜、第一透镜组、液态镜片和第二透镜组;第一镜头组安装在第一镜筒内,第二透镜组安装在第二镜筒内,液态镜片位于第一镜筒和第二镜筒之间。
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透镜,第一透镜组位于反射镜方向的透镜的非有效镜与第一镜筒的端部搭接面进行固定连接。
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二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透镜,相邻透镜之间用隔圈分隔,第二透镜组位于反射镜方向的透镜与第二镜筒端部的搭接面固定连接,第二透镜远离反射镜的一端设有压圈,压圈用于将第二透镜组与第二镜筒固定。
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二镜筒设有对称的切边,切边部截面的最大宽度d1和非切边部截面的最大宽度d2之比满足:0.7≦d1/d2≦1.0。
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切边位于第二镜筒的尾部。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切边位于第二镜筒的筒身和尾部。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液态镜片由前端密封有液态聚合物的结构部分和后端的玻璃片两部分粘合在一起组成,玻璃片后侧在黏贴在第二透镜组上或者装配在第二镜筒上。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透镜组与第一镜筒组成的整体与反射镜的间隔b满足:0.5mm《b《2mm。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反射镜为反射棱镜或者平面反射镜,反射镜高度与
第一镜筒的最大高度比值a满足:0.7《a《1.3。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镜头中间引入液态镜片实现在长焦和微距两种物距状态下都能进行成像的功能。本实用新型通过群组切边加工适当的较小镜头高度,减少镜头的空间占比。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潜望式变焦镜头的镜头轴侧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潜望式变焦镜头的镜头剖面图;
19.图3为实施例1第二镜筒尾部未切边的潜望式变焦镜头的镜头剖面图;
20.图4为实施例1第二镜筒尾部已切边的潜望式变焦镜头的镜头剖面图;
21.图5为实施例2第二镜筒尾部未切边的潜望式变焦镜头的镜头剖面图;
22.图6为实施例2第二镜筒尾部已切边的潜望式变焦镜头的镜头剖面图;
23.图7为实施例3第二镜筒尾部未切边的潜望式变焦镜头的镜头剖面图;
24.附图标号说明:
[0025]1ꢀꢀ
反射镜
[0026]2ꢀꢀ
第一透镜组
[0027]3ꢀꢀ
液态镜片
[0028]
31 有效工作部
[0029]
32 连接部
[0030]
33 玻璃片
[0031]4ꢀꢀ
第二透镜组
[0032]
41 第二透镜
[0033]
42 第三透镜
[0034]
43 第四透镜
[0035]
44 第五透镜
[0036]5ꢀꢀ
第一镜筒
[0037]6ꢀꢀ
第二镜筒
[0038]
61 第一隔圈
[0039]
62 第二隔圈
[0040]
63 第三隔圈
[0041]
64 压圈
[0042]
65 尾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4]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中心”、“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相连”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者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6]
示范性实施例
[0047]
图1显示的是本实用新型潜望式变焦镜头的镜头轴侧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潜望式变焦镜头,包括反射镜1、第一透镜组2、液态镜片3和第二透镜组4。
[0048]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镜头具有一光轴,以光轴为基准依次排布反射镜1、第一透镜组2、液态镜片3和第二透镜组4。图2显示的是本实用新型潜望式变焦镜头的镜头剖面图,第一镜头组安装在第一镜筒5内,第二透镜组4安装在第二镜筒6内,液态镜片3位于第一镜筒5和第二镜筒6之间。镜头前部采用反射镜1实现潜望的功能,两个透镜组中间加上液态镜片3实现成像和变焦的功能。
[0049]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组2包括至少一个透镜,第一透镜组2位于反射镜1方向的透镜的非有效镜与第一镜筒5的端部搭接面进行固定连接。
[0050]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组4包括至少一个透镜,相邻透镜之间用隔圈分隔,第二透镜组4位于反射镜1方向的透镜与第二镜筒6端部的搭接面固定连接,第二透镜41远离反射镜1的一端设有压圈64,压圈64用于将第二透镜组4与第二镜筒6固定。
[0051]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镜筒6设有对称的切边,切边部截面的最大宽度d1和非切边部截面的最大宽度d2之比满足:0.7≦d1/d2≦1.0。减小镜头高度,保证较小的空间占比,使搭载此镜头的设备更薄更轻便。
[0052]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切边位于第二镜筒6的尾部65。
[0053]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切边位于第二镜筒6的筒身和尾部65,第一镜筒5设有切边。
[0054]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液态镜片3由前端密封有液态聚合物的结构部分和后端的玻璃片33两部分粘合在一起组成,玻璃片33后侧在黏贴在第二透镜组4上或者装配在第二镜筒6上。前端密封有液态聚合物的机构分为内侧的有效工作部31和外侧的连接部32,液态镜片3前侧边缘的连接部32受挤压时液态镜片3内侧的工作部31会凸起,形成一个平凸透镜的形状,产生一定的光焦度,从而对焦清晰的物距会变小,进而实现长焦到微距成像功能
的转变。
[0055]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组2与第一镜筒5组成的整体与反射镜1的间隔b满足:0.5mm《b《2mm。用以满足物侧尽可能大视场角的光线能够进入光学系统的前提下,又不至于使得棱镜和第一透镜在装配和成像调整过程中不形成干涉。
[0056]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反射镜1选用反射棱镜或者平面反射镜1,反射镜1高度与第一镜筒5的最大高度比值a满足:0.7《a《1.3。受光学系统视场角的大小影响,反射镜1高度需控制该比例在一定范围内,以满足在有限的空间下尽可能多的光线能够进入成像系统,满足成像的性能要求。
[0057]
以下结合附图,针对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详细阐述。为准确描述透镜的安装关系,各透镜的靠近物侧的边缘部分限定为搭接部,各透镜的靠近像侧的边缘部分限定为承靠部。
[0058]
具体实施例1
[0059]
具体参见图3和图4,潜望式变焦镜头以光轴为基准依次排布反射镜1、第一透镜组2、液态镜片3和第二透镜组4。
[0060]
第一透镜组2包括第一透镜,第一透镜组2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即,第一透镜)的搭接部通过胶水直接与第一镜筒5进行粘合形成一个整体。
[0061]
第二透镜组4包括第二透镜41、第三透镜42、第四透镜43和第五透镜44。第二透镜组4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即,第二透镜41)的搭接部与第二镜筒6的前端搭接在一起,通过包括但不限于用胶水粘合方式固定连接,第一透镜的承靠部与位于光轴后方的第二透镜41的搭接部通过第一隔圈61进行承靠设置,相应的,第二透镜41的承靠部与第三透镜42的搭接部通过第二隔圈62进行承靠,第三透镜42的承靠部和第四透镜43的搭接部之间通过第三隔圈63进行承靠。第二透镜组4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即,第四透镜43)通过压圈64进行固定,压圈64位于第二镜筒6尾部65,通过但不限于用胶水粘合方式固定连接。
[0062]
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镜筒6筒身不做切边处理,在第二镜筒6的尾部65进行切边处理,尾部65未切边位置截面宽度d2为6mm,切边位置截面宽度d1为5.3mm,d1/d2=5.3/6=0.88,满足0.7≦d1/d2≦1.0的设计范围。第一镜筒组成的整体与反射镜的间隔b=1mm,满足0.5mm《b《2mm设计规范。反射镜高度与第一镜筒的最大高度比值a=0.95,满足0.7《a《1.3设计规范。
[0063]
参阅图3和图4,液态镜片3由前端密封有液态聚合物的结构部分和后端的玻璃片33两部分粘合在一起组成,玻璃片33后侧在黏贴在第二透镜组4上或者装配在第二镜筒6上。前端密封有液态聚合物的机构分为内侧的有效工作部31和外侧的连接部32,外侧的连接部32与包括但不限于马达等动能源相连接,马达运动时带动连接部32运动,对内侧含有液态聚合物的有效工作部31进行挤压,使得有效工作部的表面形成一定的曲率,进而产生一定的光焦度,最终实现变焦的作用。
[0064]
本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在镜头中间引入液态镜片实现在长焦和微距两种物距状态下都能进行成像的功能,并且通过群组切边加工适当的较小镜头高度,减少镜头的空间占比。
[0065]
具体实施例2
[0066]
具体参见图5和图6,潜望式变焦镜头以光轴为基准依次排布反射镜1、第一透镜组
2、液态镜片3和第二透镜组4。
[0067]
第一透镜组2包括第一透镜,第一透镜组2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即,第一透镜)的搭接部通过胶水直接与第一镜筒5进行粘合形成一个整体。
[0068]
第二透镜组4包括第二透镜41、第三透镜42、第四透镜43和第五透镜44。第二透镜组4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即,第二透镜41)的搭接部与第二镜筒6的前端搭接在一起,通过包括但不限于用胶水粘合方式固定连接,第二透镜41的承靠部与位于光轴后方的第三透镜42的搭接部通过第一隔圈61进行承靠设置,相应的,第三透镜42的承靠部与第四透镜43的搭接部通过第二隔圈62进行承靠,第四透镜43的承靠部和第五透镜44的搭接部之间通过第三隔圈63进行承靠,因最后一片镜片进行切边无法添加压圈,直接通过胶水粘合方式固定连接第五透镜44和第二镜筒尾部65。
[0069]
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镜筒6筒身与尾部65均进行切边处理,切边后,第二镜筒6筒身和尾部65呈同一水平线上。尾部65未切边位置截面宽度d2为6mm,切边位置截面宽度d1为4.2mm,d1/d2=4.2/6=0.7,满足0.7≦d1/d2≦1.0的设计范围。第一镜筒组成的整体与反射镜的间隔b=1mm,满足0.5mm《b《2mm设计规范。反射镜高度与第一镜筒的最大高度比值a=0.79,满足0.7《a《1.3设计规范。
[0070]
参阅图5和图6,液态镜片3由前端密封有液态聚合物的结构部分和后端的玻璃片33两部分粘合在一起组成,玻璃片33后侧在黏贴在第二透镜组4上或者装配在第二镜筒6上。前端密封有液态聚合物的机构分为内侧的有效工作部31和外侧的连接部32,外侧的连接部32与包括但不限于马达等动能源相连接,马达运动时带动连接部32运动,对内侧含有液态聚合物的有效工作部31进行挤压,使得有效工作部的表面形成一定的曲率,进而产生一定的光焦度,最终实现变焦的作用。
[0071]
本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在镜头中间引入液态镜片实现在长焦和微距两种物距状态下都能进行成像的功能,并且通过群组切边加工适当的较小镜头高度,减少镜头的空间占比。
[0072]
具体实施例3
[0073]
具体参见图7,潜望式变焦镜头以光轴为基准依次排布反射镜1、第一透镜组2、液态镜片3和第二透镜组4。
[0074]
第一透镜组2包括第一透镜,第一透镜组2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即,第一透镜)的搭接部通过胶水直接与第一镜筒5进行粘合形成一个整体。
[0075]
第二透镜组4包括第二透镜41、第三透镜42、第四透镜43和第五透镜44。第二透镜组4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即,第二透镜41)的搭接部与第二镜筒6的前端搭接在一起,通过包括但不限于用胶水粘合方式固定连接,第一透镜的承靠部与位于光轴后方的第二透镜41的搭接部通过第一隔圈61进行承靠设置,相应的,第二透镜41的承靠部与第三透镜42的搭接部通过第二隔圈62进行承靠,第三透镜42的承靠部和第四透镜43的搭接部之间通过第三隔圈63进行承靠。第二透镜组4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即,第四透镜43)通过压圈64进行固定,压圈64位于第二镜筒6尾部65,通过但不限于用胶水粘合方式固定连接。
[0076]
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镜筒6筒身与尾部65均没有进行切边处理,d1/d2=1,满足0.7≦d1/d2≦1.0的设计范围。第一镜筒组成的整体与反射镜的间隔b=1mm,满足0.5mm《b《2mm设计规范。反射镜高度与第一镜筒的最大高度比值a=0.95,满足0.7《a《1.3设计规范。
[0077]
参阅图3和图4,液态镜片3由前端密封有液态聚合物的结构部分和后端的玻璃片33两部分粘合在一起组成,玻璃片33后侧在黏贴在第二透镜组4上或者装配在第二镜筒6上。前端密封有液态聚合物的机构分为内侧的有效工作部31和外侧的连接部32,外侧的连接部32与包括但不限于马达等动能源相连接,马达运动时带动连接部32运动,对内侧含有液态聚合物的有效工作部31进行挤压,使得有效工作部的表面形成一定的曲率,进而产生一定的光焦度,最终实现变焦的作用。
[0078]
本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在镜头中间引入液态镜片实现在长焦和微距两种物距状态下都能进行成像的功能。
[007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改进、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