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烟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背景技术:
2.诸如香烟和雪茄的吸烟物品在使用期间燃烧烟草以产生烟雾。已经尝试通过产生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为这些燃烧烟草的物品提供替代物。此类产品的示例是所谓的加热不燃烧产品,其通过加热烟草而不是燃烧烟草来释放化合物。
3.专利cn109846093a公开了一种低温烘烤烟具,包括第一导电模块、第二导电模块、第三导电模块和第四导电模块;第二导电模块中的第二圆环部和第四导电模块中的第四圆环部设置在两个远红外涂层之间,即位于加热基体的中间位置,在与环状的电极连接件装配时,环状的电极连接件需要从加热基体的第一端或第二端套上并往中间位置移动;由于环状的电极连接件的内径略大于加热基体的外径,因此在移动过程较为困难,且很容易导致远红外涂层的刮伤或者损坏,装配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旨在解决现有烟具中存在的装配效率低且很容易刮伤或者损坏远红外涂层的问题。
5.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包括:
6.基体,具有一表面;所述基体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表面自所述第一端轴向延伸至所述第二端;
7.红外电热涂层,包括沿所述基体的轴向方向间隔形成在所述表面上的第一红外电热涂层和第二红外电热涂层;所述第一红外电热涂层和所述第二红外电热涂层被配置为可独立的接受电源的电功率产生热量进而产生红外线,以辐射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的不同部分;
8.导电元件,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基体上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公共电极;
9.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红外电热涂层之间形成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红外电热涂层之间形成电连接,所述公共电极与所述第一红外电热涂层和所述第二红外电热涂层之间形成电连接;
10.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以及所述公共电极分别与电源藕接,且藕接端均位于所述基体的同一端。
11.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烟具,所述烟具包括:
12.壳体组件;
13.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形成基质;以及
14.所述加热器。
15.本技术提供的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通过将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公共电极的藕接部紧邻基体的一端设置,避免装配时损坏红外电热涂层,提升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16.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定。
17.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烟具示意图;
18.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烟具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示意图;
19.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器示意图;
20.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器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21.图5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器的又一视角的示意图;
22.图6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极连接件示意图;
23.图7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基座示意图;
24.图8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基座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6.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7.图1-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烟具100,包括加热器10、腔室20、电芯30、电路40以及壳体组件50。加热器10、腔室20、电芯30以及电路40均设置在壳体组件50内。
28.加热器10,用于红外辐射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
29.腔室20,用于接收气溶胶形成基质。
30.气溶胶形成基质是一种能够释放可形成气溶胶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基质。这种挥发性化合物可通过加热该气溶胶形成基质而被释放出来。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是固体或液体或包括固体和液体组分。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吸附、涂覆、浸渍或以其它方式装载到载体或支承件上。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便利地是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一部分。
31.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包括尼古丁。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包括烟草,例如可以包括含有挥发性烟草香味化合物的含烟草材料,当加热时所述挥发性烟草香味化合物从气溶胶形成基质释放。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包括至少一种气溶胶形成剂,气溶胶形成剂可为任何合适的已知化合物或化合物的混合物,在使用中,所述化合物或化合物的混合物有利于致密和稳定气溶胶的形成,并且对在气溶胶生成系统的操作温度下的热降解基本具有抗性。合适的气溶胶形成剂是本领域众所周知的,并且包括但不限于:多元醇,例如三甘醇,1,3-丁二醇和甘油;多元醇的酯,例如甘油单、二或三乙酸酯;和一元、二元或多元羧酸的脂肪酸酯,例如二甲基十二烷二酸酯和二甲基十四烷二酸酯。优选的气溶胶形成剂是多羟基醇或
其混合物,例如三甘醇、1,3-丁二醇和最优选的丙三醇。
32.电芯30提供用于操作烟具100的电力。例如,电芯30可以提供电力以对加热器10进行加热。此外,电芯30可以提供操作烟具100中所提供的其他元件所需的电力。电芯30可以是可反复充电电池或一次性电池。
33.电路40可以控制烟具100的整体操作。电路40不仅控制电芯30和加热器10的操作,而且还控制烟具100中其它元件的操作。例如:电路40获取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加热器10的温度信息,根据该信息控制电芯30提供给加热器10的电力。
34.图3-图5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加热器,加热器10包括:
35.基体11,内部形成有适于收容气溶胶形成基质的腔室。
36.具体地,基体11包括第一端a和第二端b,延伸于所述第一端a和所述第二端b之间的表面。基体11内部中空形成有适于收容气溶胶形成基质的腔室。基体11可以为圆柱体状、棱柱体状或者其他柱体状。基体11优选为圆柱体状,腔室即为贯穿基体11中部的圆柱体状孔,孔的内径略大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外径,便于将气溶胶生成制品置于腔室内对其进行加热。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示例中,基体11可以板状、半圆柱体状等等,也是可行的。
37.基体11可以由石英玻璃、陶瓷或云母等耐高温且透明的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其它具有较高的红外线透过率的材料制成,例如:红外线透过率在95%以上的耐高温材料,具体地在此不作限定。
38.气溶胶形成基质是一种能够释放可形成气溶胶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基质。这种挥发性化合物可通过加热该气溶胶形成基质而被释放出来。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是固体或液体或包括固体和液体组分。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吸附、涂覆、浸渍或以其它方式装载到载体或支承件上。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便利地是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一部分。
39.红外电热涂层形成在基体11的表面上。红外电热涂层可以形成在基体11的外表面上,也可以形成在基体11的内表面上。
40.在本示例中,基体的外表面大致包括第二非涂层区域111、第一涂层区域112、第三非涂层区域113、第二涂层区域114以及第一非涂层区域115。其中,第二非涂层区域111紧邻基体11的第一端a设置,第一非涂层区域115紧邻基体11的第二端b设置,第一涂层区域112设置在第二非涂层区域111与第三非涂层区域113之间,第二涂层区域114设置在第三非涂层区域113与第一非涂层区域115之间。
41.一般的,第二非涂层区域111和第一非涂层区域115的轴向方向的长度为2mm~3mm;第三非涂层区域113的轴向方向的长度约为0.4mm~1mm,优选的为0.4mm~0.8mm,进一步优选的为0.5mm。
42.在本示例中,红外电热涂层包括沿基体11的轴向方向间隔形成在基体11的外表面上的第一红外电热涂层和第二红外电热涂层。第一红外电热涂层设置在第一涂层区域112内,第一红外电热涂层的涂覆面积为第一涂层区域112的面积;第二红外电热涂层设置在第二涂层区域114内,第二红外电热涂层的涂覆面积为第二涂层区域114的面积。第一红外电热涂层和第二红外电热涂层通过第三非涂层区域113保持间隔。
43.红外电热涂层接受电功率产生热量,进而生成一定波长的红外线,例如:8μm~15μm的远红外线。当红外线的波长与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吸收波长匹配时,红外线的能量易于被气溶胶形成基质吸收。红外线的波长不作限定,可以为0.75μm~1000μm的红外线,优选的为
1.5μm~400μm的远红外线。在本示例中,第一红外电热涂层和第二红外电热涂层被配置为可独立的接受电源(电池7)的电功率产生热量进而产生红外线,以辐射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的不同部分。
44.导电元件,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基体11上的第一电极12、第二电极13以及公共电极14,用于将所述电功率馈送至所述红外电热涂层。
45.在本示例中,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13作为正极、公共电极14作为负极使用。第一电极12导电之后,电流可以经由第一红外电热涂层流向公共电极14。第二电极13导电之后,电流可以经由第二红外电热涂层流向公共电极14。
46.在本示例中,第一电极12、第二电极13以及公共电极14均为导电涂层,导电涂层可以为金属涂层或导电胶带等,金属涂层可以包括银、金、钯、铂、铜、镍、钼、钨、铌或上述金属合金材料。
47.在本示例中,第一电极12包括导电部12a和藕接部12b,第二电极13包括导电部13a和藕接部13b,公共电极14包括包括导电部14a和藕接部14b。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第一电极12中的导电部12a和藕接部12b,可以通过模具一体形成;或者依次形成也是可行的。第二电极13、公共电极14与此类似。
48.藕接部12b、藕接部13b以及藕接部14b均与红外电热涂层保持非接触。藕接部12b、藕接部13b以及藕接部14b均被构造成沿基体11的周向方向延伸形成弧形电极、且设置在基体11的外表面的第一非涂层区域115内。藕接部12b、藕接部13b以及藕接部14b沿基体11的周向方向等间距分布。
49.导电部12a自藕接部12b朝向第一端a轴向延伸的,部分导电部12a与第一红外电热涂层接触形成电连接。
50.导电部13a包括导电段13a1和连接段13a2。连接段13a2的一端与导电段13a1连接,另一端与藕接部13b连接;连接段13a2与导电段13a1、藕接部13b均形成一定的角度,该角度大于0
°
且小于180
°
;在本示例中,大致为90
°
。导电段13a1被构造成自连接段13a2朝向第一端a延伸,以与第二红外电热涂层接触形成电连接。连接段13a2设置在非涂层区域内,连接段13a2与第二红外电热涂层保持非接触。
51.导电部14a包括导电段14a1和连接段14a2。连接段14a2的一端与导电段14a1连接,另一端与藕接部14b连接;连接段14a2与导电段14a1、藕接部14b均形成一定的角度,该角度大于0
°
且小于180
°
;在本示例中,大致为90
°
。导电段14a1被构造成自连接段14a2朝向第一端a延伸,以与第一红外电热涂层和第二红外电热涂层接触形成电连接。连接段14a2设置在非涂层区域内,连接段14a2与第一红外电热涂层和第二红外电热涂层保持非接触。
52.另外,由图3中可以看出,沿基体11的周向方向(顺时针方向),导电部12a与导电段13a1之间、导电部12a与导电段14a1之间均是紧紧靠近且通过非涂层区域间隔,最小距离均介于0.4mm~1mm,可以为0.5mm、0.6mm、0.8mm、1mm等等;这样,可使得第一涂层区域112和第二涂层区域114的面积尽可能的大,以涂覆红外电热涂层。
53.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电极13和公共电极14中连接段的数量在此不作限制,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连接段的形状也不作限制。虽然在本示例中第一电极12没有连接段,可以很容易想象得到的,第一电极12可以与第二电极13和公共电极14类似的设置连接段。
54.由上述可以看出,藕接部12b、藕接部13b以及藕接部14b均紧邻基体11的第二端b
设置以与电源藕接,从而将电功率馈送至红外电热涂层。在与电极连接件装配时,不需要从两端移动到中间位置,即不会刮伤或者损坏红外电热涂层,装配效率也得以提升。另外,在与电线连接时,有利于电线的布置。可以很容易想象得到的,藕接部12b、藕接部13b以及藕接部14b均紧邻基体11的第一端a设置,也是可行的。
55.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加热基体的中间位置需要设置第二圆环部和第四圆环部,且第二圆环部和第四圆环部均需要和远红外涂层隔开,因此两个远红外涂层在中间位置隔开的较远(约为2.5mm),这就很容易导致该区域对应的气溶胶形成基质受热较少,进而不能有效的受热生成气溶胶。而在本示例提供的加热器中,第一红外电热涂层和第二红外电热涂层之间无需设置电极,两者之间的距离较小(第三非涂层区域113的轴向方向的长度约为0.4mm~1mm),因此可避免气溶胶形成基质受热较少的问题,同时可使得气溶胶形成基质上下受热较为均匀,保持抽吸过程中的一致性。
56.请结合图6进行理解,烟具100还包括三个电极连接件15,三个电极连接件15一一对应地与第一电极12、第二电极13以及公共电极14电连接。以下以与第一电极12电连接的电极连接件15为例进行说明:
57.电极连接件15包括接触部和延伸部152。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朝向所述基体11的外表面凸出以与藕接部12b接触形成电连接;延伸部152相对接触部朝向远离基体11的位置延伸,延伸部152用于耦接电源。
58.接触部包括本体151、镂空形成在本体151上的四个悬臂1511。四个悬臂1511与藕接部12b抵接时能够产生弹性力,实现与藕接部12b的电连接;延伸部152自本体151朝向远离基体11的位置延伸。
59.本体151与基体11的端部的形状相匹配,具体地,本体151形成为弧状,本体151具有径向延伸的抵接部1512。弧状的本体151紧贴在基体11的端部面,抵接部1512抵接在基体11的端部进行限位,用于限制接触部与基体11的相对位置进而使悬臂1511定位在藕接部12b位置。
60.四个悬臂1511沿基体11周向方向间隔设置在本体151上。在其他示例中,悬臂1511的数量也不作限定,可以为四个以上或者以下,可以理解的是,多个悬臂1511对于可靠的电连接电极有帮助,但是会增加加工成本,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61.烟具100还包括套接在第二端b上的基座16,基座16选用绝缘的、耐高温隔热的材质。
62.具体地,基座16包括内筒161和外筒162,基体11可拆卸地套设在内筒161的外壁与外筒162的内壁之间。内筒161呈中空管状,气流通过内筒161流向基体11的腔室。外筒162的内壁还具有多个间隔分布的保持部1621,保持部1623自外筒162的内壁朝向内筒161方向延伸,当基体11被套设于基座16时,保持部1621抵接在基体11的外表面以保持基体11的端部。
63.在基座16上还设置有用于引出电极连接件15的延伸部152的过孔163,而接触部保持在内筒161的外壁与外筒162的内壁之间。
6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
视为本技术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