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内河滚装码头的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2  175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布置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内河滚装码头的布置结构,属于内河河道运输工程结构物设计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水运是运输能力强、能源消耗少、运输费用低的一种运输方式。
3.滚装运输是指使用滚装船连车带货一起装运的一种运输方式。运输对象主要为集装箱及其他成组货物,一般以挂车或卡车装运,上船后挂车和卡车也随货一并船运,不再倒载。滚装运输具有码头投资少、装卸效率高、运输方式灵活的特点,能满足大部分的大件运输要求,实现“门到门”的运输。
4.内河的滚装运输,除了可以沿航道上下游运输,还可以作为汽渡沟通左右岸,在江河、湖泊、水库等均有较多的应用。
5.内河的滚装码头布置,与海洋的滚装运输相比有几个突出的技术特点。
6.1.岸线资源,内河特别是山区河流航道,两岸地形陡峻,可供布置码头的岸线有限;
7.2.水流方向,海浪的方向大体垂直于海岸,而内河的水流方向平行于岸线;
8.3.地形上,滨海地区地势总体较平坦,而内河两岸地形较陡,很难局部布置挖入式港池。
9.经考虑码头处的地形因素,最适宜的布置方式是滚装码头的斜坡道方向垂直于等高线,如图1所示。这种布置方式,挖填方量小,但是停船的方向与水流垂直,船舶停靠时受横向水流影响,会带来运行安全风险。
10.根据船舶停靠的要求,滚装码头的斜坡道方向应大致平行于等高线或与等高线小角度相交,如图2所示。对于多个泊位的滚装码头,临河侧存在深水作业困难,临山侧开挖坡度高、开挖方量大。
11.根据上述分析,传统的滚装码头布置方式,难以解决船舶安全停靠和码头工程投资的矛盾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2.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程投资相对较小,装船以及工程建设难度相对较小的用于内河滚装码头的布置结构。
1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内河滚装码头的布置结构,包括码头平台和码头斜坡道,所述的布置结构还包括至少两组各自独立存在的滚装船泊位组,各组滚装船泊位组中心线与河岸边线呈20
°
~40
°
夹角的布置在码头平台的外侧,各组所述的滚装船泊位组与所述的码头平台之间通过所述的码头斜坡道连通。
14.进一步的是,每一组所述的滚装船泊位组均至少包括两个滚装船泊位,每一组滚装船泊位组中相邻布置的各个所述的滚装船泊位共用一条所述的码头斜坡道与所述的码
头平台连通。
15.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相领两组滚装船泊位组之间的距离lm=l+d,其中l为船舶长度,d为按相关规范确定的泊位富裕长度。
16.进一步的是,在确定滚装船泊位组中心线与河岸边线之间的夹角时,当水流速度较大时取小值,水流速度较小时取大值,其中的水流速度按相关规范确定。
17.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每一条码头斜坡道的坡度均不超过30
°
~35
°

18.进一步的是,所述的码头平台包括数量与滚装船泊位组组数相当的多个子码头平台,一组所述的滚装船泊位组分别通过一条所述的码头斜坡道与一个子码头平台连通。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布置结构以现有的码头平台和码头斜坡道为基础,通过增加设置至少两组各自独立存在的滚装船泊位组,并将各组滚装船泊位组中心线与河岸边线呈20
°
~40
°
夹角的布置在码头平台的外侧,然后将各组所述的滚装船泊位组与所述的码头平台之间通过所述的码头斜坡道连通。这样,改变了现有技术中将各个滚装船泊位垂直于水流方向设置状况,同时再将一排数个滚装船泊位并排相邻设置的结构改为分组布置的结构,进而使每一组滚装船泊位组在建设期间的工程开挖土石方量显著减小,而且建成后滚装船进入码头的布置位置不会出现临河侧深水作业的困难,进而达到工程投资相对较小,装船以及工程建设难度相对较小的目的。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的现有滚装船码的一种布置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的现有滚装船码的另一种布置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内河滚装码头的布置结构的布置示意图。
23.图中标记为:码头平台1、码头斜坡道2、滚装船泊位组3、河岸边线4、滚装船泊位5、子码头平台6。
具体实施方式
24.如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工程投资相对较小,装船以及工程建设难度相对较小的用于内河滚装码头的布置结构。所述的布置结构包括码头平台1和码头斜坡道2,所述的布置结构还包括至少两组各自独立存在的滚装船泊位组3,各组滚装船泊位组3中心线与河岸边线4呈20
°
~40
°
夹角的布置在码头平台1的外侧,各组所述的滚装船泊位组3与所述的码头平台1之间通过所述的码头斜坡道2连通。本技术提供的布置结构以现有的码头平台和码头斜坡道为基础,通过增加设置至少两组各自独立存在的滚装船泊位组,并将各组滚装船泊位组中心线与河岸边线呈20
°
~40
°
夹角的布置在码头平台的外侧,然后将各组所述的滚装船泊位组与所述的码头平台之间通过所述的码头斜坡道连通。这样,改变了现有技术中将各个滚装船泊位垂直于水流方向设置状况,同时再将一排数个滚装船泊位并排相邻设置的结构改为分组布置的结构,进而使每一组滚装船泊位组在建设期间的工程开挖土石方量显著减小,而且建成后滚装船进入码头的布置位置不会出现临河侧深水作业的困难,进而达到工程投资相对较小,装船以及工程建设难度相对较小的目的。
25.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河道现场的情况,再结合运输量的状况,为了便于施工,同时又能很好的满足运输的要求,本技术的每一组所述的滚装船泊位组3均至少包括两个滚
装船泊位5,每一组滚装船泊位组3中相邻布置的各个所述的滚装船泊位5共用一条所述的码头斜坡道2与所述的码头平台1连通。在具体确定时,相领两组滚装船泊位组3之间的距离lm=l+d,其中l为船舶长度,d为按相关规范确定的泊位富裕长度。每一条码头斜坡道2的坡度均不超过30
°
~35
°
。当然,在确定滚装船泊位组中心线与河岸边线4之间的夹角时,当水流速度较大时取小值,水流速度较小时取大值,其中的水流速度按相关规范确定。所述的码头平台1包括数量与滚装船泊位组3组数相当的多个子码头平台6,一组所述的滚装船泊位组3分别通过一条所述的码头斜坡道2与一个子码头平台6连通。
26.实施例一
27.本本技术要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根据内河航运的地形特点、水流特点和船舶安全运行要求,采用泊位分组式的布置方法,提高船舶停靠安全性,并降低码头工程投资,减小施工难度。具体说明如下:
28.1.根据码头的运输能力,确定滚装码头的泊位数量;
29.2.根据运行水位范围和滚装船的尺寸,确定1个泊位斜坡道的平面尺寸,包括长度和宽度;
30.3.根据港址的地形条件和可供使用的岸线长度,确定分组泊位,可分为2组、3组等;
31.4.根据港址处的地形坡度、河道走势、水流速度,确定斜坡道方向与河岸的夹角a,夹角可取20
°
~40
°
,水流速度较大时取小值;
32.5.根据设计代表船型的长度,确定分组泊位之间的距离lm,lm=l+d,其中l为船舶长度,d为泊位富裕长度,可按相关规范确定;
33.6.在港址处按确定泊位尺寸、斜坡道方向和分组泊位间距,依次完成各组泊位的布置。
34.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之处如下,
35.1.在满足船舶停靠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可显著降低斜坡道修建带来的大开挖、高边坡。以图2和图3对比,码头平面以上的垂直开挖高度分别为25m和18m;
36.2.分散布置泊位,分组泊位之间运行干扰小,运行和检修更加灵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