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台灯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2  122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台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台灯。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市面台灯的功能是把灯光集中在一小块区域内,便于工作和学习。一般台灯用的灯泡(光源)是白炽灯、节能灯泡,led 灯珠等。
3.眩光是指视野中由于不适宜亮度分布,或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极端的亮度对比,以致引起视觉不舒适和降低物体可见度的视觉条件。视野内产生人眼无法适应之光亮感觉,可能引起厌恶、不舒服甚或丧失明视度。在视野中某一局部地方出现过高的亮度或前后发生过大的亮度变化。眩光是引起视觉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
4.台灯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眩光的现象,容易引起眼部疲劳,从而引发眼部疾病,特别是青少年,长期使用眩光超标的高照度的台灯,容易引起视觉疲劳,长期的疲劳造成近视或加深近视。
5.还有现有台灯底座内的导线常常会堆积在一起,使得台灯出现线路干扰的问题,信号不稳定,进而导致台灯出现控制开关不灵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7.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台灯,它可以防止台灯在是使用过程中出现眩光的现象,使得用户在使用台灯的过程中不会因台灯出现眩光现象而引起视觉疲劳,同时,可以对导线进行固定,同时能够避免导线堆积在一起出现线路干扰的问题。
8.2.技术方案
9.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10.一种台灯,包括灯座、灯头、灯杆和挡板;挡板安装在灯头下方,灯杆设置在灯座和灯头之间,灯杆一端与灯座连接,另一端与灯头远离挡板的一端连接;灯头下方具有透光区域,挡板位于透光区域外侧,挡板阻挡从透光区域透射出的强光直接直射到使用者眼中;灯座包括上底座和下底座,上底座安装在下底座上,上底座和下底座相对两侧壁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配重块,配重块可拆卸安装在上底座内顶端;配重块底端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线槽;配重块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接线端和与第一接线端数量相对应的第二接线端;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之间设置有导线;导线一端与第一接线端相连接,另一端穿过线槽与第二接线端相连接。
11.挡板为非闭合形状。
12.挡板包括第一面板和一对第二面板;第一面板两端分别与一对第二面板位于同一侧的端面相连接,第二面板侧面为弧形结构,且为上大下小的结构。
13.挡板与灯头之间安装有导光环,导光环内侧形状与透光区域相匹配。挡板为凹型
的弧形结构。
14.挡板远离灯头的一端距灯头的垂直距离为 0.2cm-3.5cm。配重块由水泥材质制成。
15.下底座内底端可拆卸安装有配重块座,配重块座位于配重块正下方;配重块座上端为开口设计,配重块可放置在配重块座内;配重块座内顶端设置有多个凸条,凸条与线槽形状相匹配,凸条可插入至线槽内,凸条顶壁与线槽侧壁形成供导线通过的通道。
16.配重块和第二接线端之间设置有多个卡线槽,多个卡线槽安装在上底座内顶端。
17.3.有益效果
18.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9.(1)本实用通过挡板的设置,挡板设置在灯头下方,挡板可以阻挡从灯头透光区域透出的光直接与使用者的眼睛接触,从而避免使用者在使用台灯的过程中视野中出现极端的亮度对比的问题。
20.(2)本实用通过线槽的设置,线槽一方面供导线穿过并进行固定,另一方面避免导线堆积在一起出现线路干扰的问题。
21.(3)本实用通过挡板为非闭合形状的设置,挡板对从灯头透光区域透出的光直接进入使用者视线的光进行阻挡,并对从灯头透光区域透出的光重新进行分布,使得灯头的透光区域照射的范围与使用者所需的照亮区域相匹配,进而避免使用者所需区域出现光线亮度过度不均匀的想象,进一步的避免使用者在使用台灯的过程中,因视野中的亮布分布不适宜而出现眩光现象。
22.(4)本实用通过第二面板侧面为弧形结构,且为上大下小的结构的设置,第二面板一方面具有美观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从灯头透光区域透出的光进行阻挡,避免从灯头透光区域透出的光照射到使用者所需的照亮区域之外。
23.(5)本实用挡板为凹型的弧形结构的设置,挡板上的弧面可以对从灯头透光区域透出的光进行反射并对灯头透光区域透出的光进行重新分布,满足国家对台灯的要求及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24.(6)本实用通过配重块座的设置,使得配重块不会发生松动,进而保证线路的稳定。
25.(7)本实用通过凸条的设置,凸条与线槽形状相匹配,凸条与线槽配合,一方面使得配重块与配重块座固定在一起,另一方面凸条对穿过线槽内的导线进行保护及固定。
附图说明
26.图 1 为本实用新型的台灯的结构示意图;
27.图 2 为本实用新型的灯头、导光环和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 3 为本实用新型的导光环和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29.图 4 为本实用新型的灯头、导光环和挡板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30.图 5 为本实用新型的灯头、导光环和挡板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31.图 6 为本实用新型的从透光区域透射出的光的走向示意图;
32.图 7 为本实用新型的灯座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33.图 8 为本实用新型的灯座的结构示意图;
34.图 9 为本实用新型的上底座和配重块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35.图 10 为本实用新型的上底座和配重块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36.图 11 为本实用新型的下底座和配重块座的结构示意图;
37.图 12 为本实用新型的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38.图 13 为本实用新型的灯座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
39.1 灯头、2 挡板、201 第一面板、202 第二面板、3 导光环、4 灯杆、5 灯座、6 透光区域、501 上底座、502 下底座、503 第一定位柱、504 第一安装柱、505 卡槽、506 卡扣、507 限位柱、7 配重块、701 线槽、8 配重块座、801 凸条、802 凹槽、9 容纳腔、10 卡线槽、11 第二定位柱、12 第一接线端、14 定位孔、15 紧固螺钉、16 线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40.请参阅图 1-13 的一种台灯,包括灯座 5、灯头 1、灯杆 4 和挡板 2;挡板2 安装在灯头 1 下方,灯杆 4 设置在灯座 5 和灯头 1 之间,灯杆 4 一端与灯座5 连接,另一端与灯头 1 远离挡板 2 的一端连接;灯头 1 下方具有透光区域 6,挡板 2 位于透光区域 6 外侧,挡板 2 阻挡从透光区域 6 透射出的强光直接直射到使用者眼中;灯座 5 包括上底座 501 和下底座 502,上底座 501 安装在下底座 502 上,上底座 501 和下底座 502 相对两侧壁形成容纳腔 9;容纳腔 9 内设置有配重块 7,配重块 7 可拆卸安装在上底座 501 内顶端;配重块 7 底端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线槽 701;配重块 7 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接线端 12 和与第一接线端 12 数量相对应的第二接线端,多个第二接线端均设置在线路板 16 上;第一接线端 12 和第二接线端之间设置有导线;导线一端与第一接线端 12 相连接,另一端穿过线槽 701 与第二接线端相连接。
41.挡板 2 由不透明材质制作而成,挡板 2 可以阻挡从灯头 1 透光区域 6 透出的光直接与使用者的眼睛接触,从而避免使用者在使用台灯的过程中视野中出现极端的亮度对比的问题,进而减少使用者出现眼部疾病的可能性。
42.挡板 2 也可以由弱透光性材质制作而成,挡板 2 可以阻挡从灯头 1 透光区域 6 透出的强光直接与使用者的眼睛接触,从而避免使用者在使用台灯的过程中视野中出现极端的亮度对比的问题,进而减少使用者出现眼部疾病的可能性。
43.挡板 2 为非闭合形状,挡板 2 对从灯头 1 透光区域 6 透出的光直接进入使用者视线的光进行阻挡,并对从灯头 1 透光区域 6 透出的光重新进行分布,使得灯头 1 的透光区域 6 照射的范围与使用者所需的照亮区域相匹配,进而避免使用者所需区域出现光线亮度过度不均匀的想象,进一步的避免使用者在使用台灯的过程中,因视野中的亮布分布不适宜而出现眩光现象。
44.挡板 2 包括第一面板 201 和一对第二面板 202;第一面板 201 两端分别与一对第二面板 202 位于同一侧的端面相连接,第二面板 202 侧面为弧形结构,且为上大下小的结构,第二面板 202 一方面具有美观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从灯头 1 透光区域 6 透出的强光进行阻挡,避免从灯头 1 透光区域 6 透出的强光照射到使用者所需的照亮区域之外,进而避免光能的浪费。
45.挡板 2 与灯头 1 之间安装有导光环 3,导光环 3 内侧形状与透光区域 6 相匹配,导光环 3 内侧形状与透光区域 6 相匹配,导光环 3 对灯头 1 透光区域 6 透出的光
进行圈定。
46.挡板 2 与导光环 3 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
47.挡板 2 为凹型的弧形结构,灯头 1 透光区域 6 透出的光照射到挡板 2,挡板 2 对灯光进行发射,对灯头 1 透光区域 6 透出的光进行重新分布,增加使用者所需的照亮区域的亮度。
48.挡板 2 远离灯头 1 的一端距灯头 1 的垂直距离为 0.2cm-3.5cm。
49.挡板 2 远离透光区域 6 的一侧壁与透光区域之间的夹角为 10
°‑
170
°

50.配重块 7 的材质由水泥材质制成,成本低,容易加工,各线槽 701 内的导线相互独立,相邻线槽 701 内的导线不会相互干扰。
51.下底座 502 内底端可拆卸安装有配重块座 8,配重块座 8 位于配重块 7 正下方;配重块座 8 上端为开口设计,配重块 7 可放置在配重块座 8 内,使得配重块 7 不会发生松动,进而保证线路的稳定。
52.配重块座 8 内顶端设置有多个凸条 801,凸条 801 与线槽 701 形状相匹配,凸条 801 可插入至线槽 701 内,凸条 801 顶壁与线槽 701 侧壁形成供导线通过的通道,凸条 801 与线槽 701 配合,一方面使得配重块 7 与配重块座 8 固定在一起,另一方面凸条 801 对穿过线槽 701 内的导线进行保护及固定。
53.配重块 7 和第二接线端之间设置有多个卡线槽 10,多个卡线槽 10 安装在上底座 501 内顶端,卡线槽 10 用于固定导线。
54.上底座 501 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柱 507,下底座 502 上设置有与限位柱507 相匹配的第二安装柱 508;第二安装柱 508 位于配重块座 8 的外侧,配重块座 8 外侧壁上内凹有与供第二安装柱 508 穿过的凹槽 802,限位柱 507 和第二安装柱 508 对配重块座 8 的位置进行定位及限位,方便安装配重块座 8 以及避免配重块座 8 出现松动的问题,进而保证线路的稳定。
55.上底座 501 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柱 11;配重块 7 底端开设有供第二定位柱11 穿过的定位孔 14;配重块 7 底端设置有紧固螺钉 15,通过紧固螺钉 15 与第二定位柱 11 配合将配重块 7 安装在上底座 501 内顶端。
56.上底座 501 上设置有卡槽 505,下底座 502 上设置有与卡槽 505 相匹配的卡扣 506,通过卡扣 506 卡入卡槽 505 可以将下底座 502 安装在上底座 501 上。
57.上底座 501 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柱 503,下底座 502 上设置有多个与第一定位柱 503 相匹配的第一安装柱 504;第一定位柱 503 可插入至第一安装柱504 内,通过在第一安装柱 504 远离第一定位柱 503 一端内向第一定位柱 503内拧入螺丝将上底座 501 安装在下底座 502 上。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