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线束过孔密封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车辆驾乘舒适性的关注也越来越高,驾驶舱内的噪声大小以及车身的密封性均在用户考评范围之内。因布置的需求,车身线束及空调管路等均需要在车身上穿孔,通过提升车身开孔处的密封性,可提升车辆的声密性及保温性。
3.但目前的车身线束过孔处的密封结构装配误差较大,且装配过程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线束过孔密封结构及车辆,旨在提高密封结构装配的便利性,减少装配误差。
5.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身线束过孔密封结构,包括固定在车身开孔位置的安装部;
6.以及,设置在管路或线束上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为弹性体;
7.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多个固定部,所述多个固定部均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部上,所述多个固定部之间形成固定空间;
8.在管路穿过车身开孔时,所述密封部进入所述固定空间,并带动所述多个固定部朝向所述密封部转动,直至所述多个固定部与所述密封部接触,并与所述密封部形成轴向过盈配合。
9.可选地,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主体,所述固定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延伸部,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延伸部;
10.所述固定主体与所述安装部转动连接;
11.在管路穿过车身开孔时,所述密封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接触,并带动固定主体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延伸部抵接到所述密封部上,与所述密封部形成轴向过盈配合。
12.可选地,所述第二延伸部上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密封部上开设有与所述卡接部相适配的卡接槽;
13.在所述密封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接触时,所述卡接部卡接至所述卡接槽内。
14.可选地,所述安装部呈圆盘状,所述安装部的中央位置开设有通孔。
15.可选地,所述密封部呈圆柱状,所述密封部的尺寸与所述固定部的尺寸相适配。
16.可选地,所述安装部上位于所述固定部的两侧设置有连接部,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与两侧连接部适配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转动连接于对应的所述连接部内。
17.可选地,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安装轴,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轴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内,以使所述固定部与安装部转动连接。
18.可选地,所述多个固定部沿着所述安装部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
19.可选地,所述安装部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固定至车身上。
20.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车身线束过孔密封结构。
21.有益效果:
22.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身线束过孔密封结构及车辆,通过设置在车身开孔位置的安装部和设置在管路上的密封体,再利用安装部上的多个可转动的固定部,在将管路穿过开孔的过程中时,使密封部与安装部接触,并且使密封部带动所有固定部朝向密封部转动,直至所有固定部与密封部接触,并与密封部形成过盈配合,这样,便可以将密封部与安装部固定,从而达到固定管路以及密封的作用,且整个装配过程十分便利,利用固定部也可以对密封部进行精确地安装,从而减少装配误差。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车身线束过孔密封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25.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车身线束过孔密封结构的装配前的示意图;
26.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车身线束过孔密封结构的装配中的示意图;
27.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车身线束过孔密封结构的装配后的示意图;
28.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固定部与安装部的转动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安装部;12、连接部;2、密封部;21、卡接槽;3、固定部;31、固定主体;32、第一延伸部;33、第二延伸部;331、卡接部; 34、配合部;4、固定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1.相关技术中,因为整车布置需求,线束和管路等均需从车身前围开孔布置。现有密封方法主要是海绵压缩密封或做成型橡胶密封;海绵密封性及耐久性较差,成型橡胶需要开发模具,且不易装配,导致装配误差较大。
32.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线束过孔密封结构及车辆,通过设置在车身开孔位置的安装部和设置在管路上的密封体,再利用安装部上的多个可转动的固定部,在将管路穿过开孔的过程中时,使密封部与安装部接触,并且使密封部带动所有固定部朝向密封部转动,直至所有固定部与密封部接触,并与密封部形成过盈配合,这样,便可以将密封部与安装部固定,从而达到固定管路以及密封的作用,且整个装配过程十分便利,利用固定部也可以对密封部进行精确地安装,从而减少装配误差。
33.实施例一
34.参照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车身线束过孔密封结构,包括安装部1、密封部2和多个固定部3。其中,安装部1设置在车身上开孔的位置,车身开孔的位置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调整;密封部2设置在需要穿过开孔的管路或线束上,且密封部2设置为弹性体,以提高密封部2的密封效果,安装部1与密封部2相互适配。
35.多个固定部3设置在安装部1上,且多个固定部3之间形成用于固定密封部2的固定空间4,多个固定部3均与安装部1转动连接,并且固定部3 可以朝向安装部1的中心转动或者朝向远离安装部1的中心转动。
36.在管路或线束穿过车身开孔时,使密封部2进入安装部1上的固定部3 形成的固定空间4内,并与安装部1接触,同时,密封部2会带动多个固定部3同时朝向密封部2本身转动,直至多个固定部3均接触到密封部2上,并与密封部2之间形成过盈配合。
37.这样,由于固定部3与密封部2之间形成过盈配合,密封部2便被固定在安装部1上,从而达到固定管路和密封开孔的作用,并且装配过程中,只需使密封部2朝向安装部1移动即可,装配十分便利,固定部3形成的固定空间4也对密封部2的位置进行了限制,减少了装配误差。
38.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3一共设置有三组,三组固定部3既能达到较好的固定效果,也可以相对节省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部3也可以设置为两组、四组或更多,固定部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设置。
39.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固定部3包括固定主体31,固定主体 31呈杆体状,固定主体3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延伸部32,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延伸部33。第一延伸部32和第二延伸部33延伸的方向相同,且与固定主体 31的长度方向垂直,且第一延伸部32和第二延伸部33与固定主体31一体成型,从而避免固定部3被轻易损坏。这样,整个固定部3呈一个凹字形。另外,参照图3所示,固定主体31与安装部1转动连接,转动连接的位置位于固定主体31与第二延伸部33连接的角点处,如此设置后,通过按压第二延伸部33便可以带动固定主体31和第一延伸部32转动。
40.具体地,参照图3和图4所示,在管路或线束穿过车身开孔时,密封部 2进入固定空间4内后,密封部2与每个固定主体31上的第二延伸部33接触,此时朝向安装部1移动密封部2,便可以使密封部2带动固定主体31 和第一延伸部32转动,直至每个固定主体31的第一延伸部32均抵接到密封部2上,且第一延伸部32抵接的位置为密封部2远离车身的一面,即密封部2的侧壁装配至凹字形的固定部3的凹口内,这样,固定部3与所述密封部2之间便可以形成轴向过盈配合,从而实现密封部2与安装部1之间的固定。
41.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主体31、第一延伸部32和第二延伸部33为 pa66+gf30材质注塑而成,这样使得固定部3具有更好的强度和使用寿命。
42.在一种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减少装配误差,在密封部2与固定部3上设置有限位结构。
43.具体地,参照图3所示,在第二延伸部33上设置有卡接部331,卡接部 331突出于所述第二延伸部33设置,卡接部331呈半球体形。在密封部2 上开设有卡接槽21,卡接槽21沿着密封部2的周向开设,且卡接槽21与卡接部331相互适配。
44.在密封部2进入固定空间4内,并与第二延伸部33接触时,每个第二延伸部33上的
卡接部331均会卡接至密封部2上的卡接槽21内,从而对密封部2进行限位,避免出现密封部2与某个第二延伸部33接触位置不准确的情况。
45.需要说明的是,卡接部331与卡接槽21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三角形,只要卡接部331可以准确地卡接至卡接槽21内即可。
46.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多个固定部3沿着安装部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
47.这样,固定部3可以更好地对密封部2进行固定,避免出现密封部2部分位置固定不牢靠的情况。
48.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安装部1整体呈圆盘状,且安装部1 的中央位置开设有通孔(图中未示出),通孔与车身开孔相对应,通孔的尺寸大小等于或者大于车身开孔的尺寸大小,管路或线束在穿过车身开孔时,需要先穿过通孔。
49.这样,若将通孔尺寸设置为与车身开孔尺寸大小相同,可以进一步提高车身开孔处的密封性;而将通孔尺寸设置为大于车身开孔尺寸,可以更便于管路或线束穿过通孔。
50.当然,安装部1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如矩形或多边形,通孔的形状也可以适应性地变化,或者都设置为圆形。
51.另外,安装部1选用金属材质,例如钢合金材质或铝合金材质,使得安装部1具有一定强度且重量较轻。
52.在一种实施例中,安装部1可以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车身上,固定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53.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4所示,密封部2整体呈圆柱状,管路或线束从密封部2的轴线穿过,且密封部2与线束之间固定连接,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是粘接;密封部2为弹性体,自身可以发生一定形变并产生弹性;密封部2的尺寸与固定部3的尺寸相适配。
54.具体地,密封部2的直径大小与多个固定部3围成的固定空间4大小相适配,即多个固定部3之间的间距需要根据密封部2大小适应性设置,以使密封部2可以准确进入固定空间4内;同时,密封部2的高度大小与固定部 3的尺寸相适配,以使固定部3与密封部2之间能够形成轴向过盈配合,以实现对密封部2的固定。
55.在本实施例中,密封部2设置为橡胶材质,使得密封部2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密封性。
56.并且,密封部2可以变形,在需要拆卸管路或线束时,只需利用密封部 2的可变形量,朝向密封部2外推动第一延伸部32,直至密封部2脱离整个固定部3,密封部2与安装部1之间也会脱离,管路或线束便可以从车身开孔取出。
57.在一种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固定部3与安装部1的转动连接,采用了以下两种结构。
58.第一种,参照图5所示,在安装部1上位于每个固定部3的两侧均设置有连接部12,连接部12焊接连接在安装部1上,连接部12呈弯管状;同时在固定部3上设置有两组配合部34,两组配合部34分别与两组连接部12 相适配,配合部34呈杆体状,且配合部34转动连接于对应的连接部12内,配合部34与固定部3一体成型。
59.这样,在密封部2接触到第二延伸部33上后,固定主体31便可以通过配合部34进行转动,使得固定主体31和第一延伸部32可以转动到密封部2 上,与密封部2形成轴向过盈配合。
60.第二种,在安装部1上位于每个固定部3的位置均设置有安装轴(图中未示出),安
装轴的两端焊接在安装部1上,同时在固定部3上开设有安装孔,安装轴穿设且转动连接于安装孔内。
61.这样,固定部3便可以在安装部1上转动,在密封部2接触到第二延伸部33上后,固定主体31便可以通过安装轴进行转动,使得固定主体31和第一延伸部32可以转动到密封部2上,与密封部2形成轴向过盈配合。
62.实施例二
63.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线束过孔密封结构。
64.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65.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66.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不同形式的改变之处,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