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2  104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2.医用防护服,是医护人员在污染环境中必须使用的防护用具。医用防护服能够隔离病菌、有害超细粉尘、酸性溶液、盐溶液等,保护医护人员,保持环境清洁。通常医用防护服采用pp无纺布材料、外覆防护服专用透气膜生产加工,具有一定的透气性,能够防静电,防止污染物渗透,具有较高的耐冲击性能。
3.但现有医用防护服不能实现通风换气,散热性能差,医护人员使用时非常不舒适;为满足防护要求,目前有采用灌风机构的正压式防护服,但其需要进行气体灭菌过滤,设备结构复杂,能耗高,使用成本高,不适应高强度、机动应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公开了一种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成本低、安全、机动性好的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
5.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包括防护服本体,其特征在于:由与防护服本体通过管道连接的快接背负式机构构成;
7.所述防护服本体设置两组开口,各开口均设置快接接头;
8.所述快接背负式机构由固定安装于背负装置上的内循环制冷系统构成,包括:半导体制冷组件、热交换装置、散热装置和蓄电池驱动的低压直流风机,其中:
9.热交换装置包括翅片热交换器,翅片热交换器与半导体制冷组件冷端传热交换接触固定;热交换装置设置热风入口和冷风出口,热风入口通过热循环管与防护服本体的一开口通过快速接头连接,冷风出口通过冷循环管与防护服本体的另一开口通过快速接头连接;
10.散热装置包括另一翅片热交换器,散热装置的翅片热交换器与半导体制冷组件热端传热交换接触固定;
11.蓄电池驱动的风机设置于冷循环管端并构成内循环送风结构,蓄电池还与半导体制冷组件驱动联接。
12.所述防护服本体两组开口分别设置于防护服本体相对远离的对称位置。如:位于防护服背体前胸与后背位置,或位于防护服本体左、右腰部位置。
13.本实用新型蓄电池驱动的风机设置于冷循环管端的出口端设置三组软管结构的冷气导管,三组冷气道管的末端分别位于防护服本体的头部、两腿部位置。
14.所述冷气导管是顶端开口结构,或顶端封闭、管壁连续间隔开口结构。
15.所述内循环制冷系统设置集水盘,集水盘底面设置可开闭排水的冷凝水管。
16.所述翅片热交换器由铜管和套装在铜管上的翅片固定构成。所述铜管内可以贯充
冷媒。
17.本实用新型有益性:本实用新型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采用内循环送风至冷结构,避免了设置针对污染环境必须的过滤消毒机构,结构更方便;采用可方便设置的快接接头联接机构,适应现有防护服本体现场制作,提高使用效率,并可根据现场需要进行开口设计,灵活多用,一次使用后消毒处理即可用于后续的防护;采用低压直流风机更安全可靠;设置远端冷气导管进行远端送风降温,效率更高,使用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制冷系统示意图。
20.图中,1是热交换装置,2是散热装置,3是背负装置,4是热循环管,5是冷循环管,6是第一开口,7是第一快速接头,8是第二开口,9是第二快速接头,10是热风入口,11是冷风出口,12是冷凝水管,13是冷气导管一,14是冷气导管二,15是冷气导管三,16是蓄电池,17是铜管,18是翅片,19是半导体制冷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是对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进一步说明,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类似技术均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包括防护服本体,和由与防护服本体通过管道连接的快接背负式机构构成。
23.本实用新型为了适应不同场景的防护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与防护服预先加工组配构成结合体使用;即在工厂化条件下,将快接背负式机构通过管道与防护服本体连接完成,穿带时完成整体穿带后开启循环风机即可使用。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现场与防护服本体实时连接完成组配构成结合体实现防护应用;即在现场具有单一防护服条件下,利用本实用新型配备的快接接头,将防护服相应位置根据快接接头尺寸开口,由于常规防护服采用pp无纺布材料等材料制成,开口十分简便,现有快接接头有卡扣压合结构形式和螺旋紧合结构形式,无论什么结构的快接接头均可方便安装在开口上,安装后通过快接结构用管道与快接背负式机构连接完成组配,实现防护应用。
24.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防护服本体设置两组开口,各开口均设置快接接头;为了更好地起到通风、降温作用,将防护服本体两组开口分别设置于防护服本体相对远离的对称位置。如:位于防护服背体前胸与后背位置,或位于防护服本体左、右腰部位置,本例附图中设置于防护服本体左、右腰部位置。
25.本实用新型快接背负式机构由背负装置和固定安装于背负装置上的内循环热交换装置、散热装置和蓄电池驱动的低压直流风机构成。
26.背负装置采用背带式支撑结构,背带用于防护人员双肩背负,背带悬挂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可以背板或箱体,半导体制冷组件、热交换装置、散热装置和蓄电池驱动的低压直流风机安装固定于支撑结构上。
27.热交换装置包括翅片热交换器,翅片热交换器与半导体制冷组件冷端传热交换接
触固定实现对循环气体的冷却;热交换装置设置热风入口和冷风出口,热风入口和冷风出口分别预制连接有波纹管结构的热循环管和冷循环管,热风入口通过热循环管与防护服本体的第一开口通过快速接头连接,冷风出口通过冷循环管与防护服本体的第二开口通过快速接头连接。
28.蓄电池驱动的风机设置于冷循环管端并构成内循环送风结构,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方向为气体循环流动方向。本实用新型采用蓄电池驱动的低压直流风机,通常选用24v或12v直流风机以保证使用安全。
29.散热装置包括另一独立的翅片热交换器,该翅片热交换器与半导体制冷组件热端传热交换接触固定,通过翅片热交换器与空气的热交换实现对半导体制冷组件的冷却。
30.为了提高防护服远端的送风降温性能,本实用新型蓄电池驱动的风机设置于冷循环管端的出口端设置三组软管结构的冷气导管,三组冷气导管的末端分别位于防护服本体的头部、两腿部位置,并可根据需要对冷气导管的设置机械调整以满足局部的送风降温需要。本实用新型冷气导管可以采用顶端开口结构,该结构可实现远端定点送风;还可以采用顶端封闭、管壁连续间隔开口结构,该结构送风口连续多点,可以满足如腿部较长远端的均衡送风降温需要。
31.本实用新型内循环制冷系统设置集水盘,集水盘底面设置可开闭排水的冷凝水管。通常在完成防护应用后,可通过开启冷凝水管的阀门排除集水。
32.本实用新型翅片热交换器由铜管和套装在铜管上的翅片固定构成。铜管内可以贯充冷媒以提高热交换效率。
33.图1是本实用新型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一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装置使用者背负运行。使用时,穿带好防护服本体和快接背负式机构,将热循环管4与第一开口6通过第一快速接头7联接好,冷循环管5与第二开口8通过第二快接接头9联接好后即可运行;根据需要还可将三组冷气导管的末端分别设置位于防护服本体的头部、两腿部位置,如图中冷气导管一13设置于头部位置,冷气导管二14和冷气导管三15分别设置于两腿位置。
34.图2是本实用新型制冷系统示意图。本实用新型采用半导体制冷组件19为主动制冷系统,由蓄电池16供电;半导体制冷组件19冷端与热交换装置1的翅片热交换器制冷接触,热交换装置1的翅片热交换器将防护服本体中循环送出的热气降温后回送防护服内;半导体制冷组件19热端与散热装置2的翅片热交换器热交换接触,翅片热交换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提高半导体制冷组件19的散热效率。各翅片热交换器均采用铜管17和套装在铜管上的翅片18固定构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