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碗盖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2  121



1.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碗盖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2.注塑是一种工业产品生产造型的方法。产品通常使用橡胶注塑和塑料注塑。注塑还可分注塑成型模压法和压铸法。
3.注射成型机(简称注射机或注塑机)是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型设备,注射成型是通过注塑机和模具来实现的。
4.而随着餐具的更新升级,其中的碗类餐具的种类也是日益增多,而常见的用于携带便餐的餐碗也是各式各样,而其中的碗盖多是塑料件,生产方式多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因其形状多变,目前常见的用于注塑的模具多是将模具中注塑腔室设定成指定样式,用于生产该样式的碗盖,但是不能够进行便捷的调整,无法适用于生产不同形状的碗盖,而且在脱模时,也较为繁琐,需要人工或机器人采用外力来讲注塑件从模具中脱离。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一种用于碗盖的注塑模具。
6.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7.一种用于碗盖的注塑模具,包括底板、设于底板上的移动脱模板和若干个固定连接杆、连接在固定连接杆上端的下注塑模板、设于下注塑模板正上方的上注塑模板、连接在上注塑模板上端的中连接板以及连接在中连接板上端的上连接板,所述下注塑模板上端面和上注塑模板的下端面处均设有注塑腔室,上注塑模板的注塑腔室中设有若干个上固定模块,下注塑模板的注塑腔室中设有若干个下固定模块和移动模块,所述移动脱模板上连接有脱模杆,脱模杆的上端贯穿下注塑模板并与移动模块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上固定模块、下固定模块和移动模块之间形成一注塑件成型腔室,所述移动脱模板和下注塑模板之间连接有若干个复位机构。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连接在移动脱模板上端的移动导杆、套设在移动导杆外部的气囊、分别连接在气囊上下端的上连接环板和下连接环板以及套设在气囊外部的复位弹簧,所述上连接环板与下注塑模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下连接环板和移动脱模板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下注塑模板上开设有与移动导杆相配合的移动槽,且下注塑模板上位于移动槽两侧的位置均开设有通气槽,所述上连接环板上开设有与通气槽相配合的气孔,通气槽通过气孔与气囊内部空间连通。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通气槽的一端贯穿下注塑模板并位于移动模块的下方,移动模块的下端覆盖在通气槽上。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上连接环板和下连接环板的内径相同,上连接环板的内径和移动导杆的外径相同。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底板上开设有穿槽,所述中连接板上连接有若干个定位导杆,上注塑模板上设有与定位导杆相配合的定位孔。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3.1)本实用新型中的上注塑模板和下注塑模板中的注塑腔室中可根据自定义进行设置固定模块和移动模块,只需要设计不同的模块即可,不需要对整个模具进行重新设计和制造,大大降低了设计制造模具的成本;
14.2)本实用新型在脱模时控制移动脱模板向上移动并带动脱模杆将移动模块顶起,将成型注塑件顶起,此时注塑件和下固定模块初步脱离,顶起的过程中,缓冲机构受压缩并将气囊中的气体排出,且因移动模块移动时会和下固定模块之间会形成间隙并不再覆盖通气槽,气囊中的气体可排出至移动模块和下固定模块之间形成的间隙,此时间隙较小,气体受压流动时的冲击力较强,可以将注塑件和移动模块进行初步脱离,减少工作人员或机器取件时的繁琐步骤;
15.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稳定性高,设计合理,便于实现。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复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碗盖成品图。
19.图中:1、底板;101、固定连接杆;102、穿槽;2、移动脱模板;201、脱模杆;3、下注塑模板;301、移动模块;302、下固定模块;303、移动槽;304、通气槽;4、上注塑模板;401、上固定模块;5、中连接板;6、上连接板;601、定位导杆;7、复位机构;701、移动导杆;702、气囊;703、复位弹簧;704、上连接环板;705、下连接环板。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技术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2.实施例1
23.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碗盖的注塑模具,包括底板1、设于底板1上的移动脱模板2和若干个固定连接杆101、连接在固定连接杆101上端的下注塑模板3、设于下注塑模板3正上方的上注塑模板4、连接在上注塑模板4上端的中连接板5以及连接在中连接板5上端的上连接板6,下注塑模板3上端面和上注塑模板4的下端面处均设有注塑腔室,上注塑模板4的注塑腔室中设有若干个上固定模块401,下注塑模板3的注塑腔室中设有若干个下固定模块
302和移动模块301,移动脱模板2上连接有脱模杆201,脱模杆201的上端贯穿下注塑模板3并与移动模块301可拆卸式连接,上固定模块401、下固定模块302和移动模块301之间形成一注塑件成型腔室,移动脱模板2和下注塑模板3之间连接有若干个复位机构7。
24.底板1上开设有穿槽102,中连接板5上连接有若干个定位导杆601,上注塑模板4上设有与定位导杆601相配合的定位孔。
25.在注塑时,将该模具置于注塑机上,其中注塑原料通过输送管道输送至注塑腔室中,下注塑模板3和上注塑模板4上均开设有与输送管道相配合的输送孔,可根据实际设计进行开设,此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26.根据注塑件设计放置上固定模块401、下固定模块302以及移动模块301,其中,移动模块301需与脱模杆201连接,固定模块与注塑模板内壁连接,可用连接螺丝等连接件进行连接,然后将上注塑模板4和下注塑模板3紧密贴合,并向注塑件成型腔室中注入原料,待其成型后进行脱模处理。适用于不同的注塑件,本技术中的的注塑成型件如图3所示。
27.复位机构7包括连接在移动脱模板2上端的移动导杆701、套设在移动导杆701外部的气囊702、分别连接在气囊702上下端的上连接环板704和下连接环板705以及套设在气囊702外部的复位弹簧703,上连接环板704与下注塑模板3的下端面固定连接,下连接环板705和移动脱模板2的上端面固定连接,下注塑模板3上开设有与移动导杆701相配合的移动槽303,且下注塑模板3上位于移动槽303两侧的位置均开设有通气槽304,上连接环板704上开设有与通气槽304相配合的气孔,通气槽304通过气孔与气囊702内部空间连通。
28.通气槽304的一端贯穿下注塑模板3并位于移动模块301的下方,移动模块301的下端覆盖在通气槽304上。
29.上连接环板704和下连接环板705的内径相同,上连接环板704的内径和移动导杆701的外径相同。可以防止气囊702内的气体进入移动槽303中。
30.在脱模时控制移动脱模板2向上移动并带动脱模杆201将移动模块301顶起,将成型注塑件顶起,此时注塑件和下固定模块302初步脱离,顶起的过程中,复位机构7受压缩并将气囊702中的气体排出,且因移动模块301移动时会和下固定模块302之间会形成间隙并不再覆盖通气槽304,气囊702中的气体可排出至移动模块301和下固定模块302之间形成的间隙,此时间隙较小,气体受压流动时的冲击力较强,可以将注塑件和移动模块301进行初步脱离,减少工作人员或机器取件时的繁琐步骤。
31.当脱模结束后,复位弹簧703反弹,并将移动脱模板2弹回至初始位置,移动脱模板2移动时带动脱模杆201和移动模块301同向移动,此时气囊702下端连接的下连接环板705随着移动脱模板2移动,并将气囊702拉伸,气囊702拉伸后从通气槽304处吸入气体,直至移动模块301重新将通气槽304覆盖密封,此时气囊702中充满气体,以便于下一次脱模时使用。
3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