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一种用于户内配电箱施工用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2  104

【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1.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户内配电箱施工用固定装置,属于配电箱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2.配电箱是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内的封闭或半封闭的一种金属或非金属箱体,目前在对配电箱进行安装时,一般都是事先在墙面上开孔,再通过膨胀螺栓将配电箱固定安装在目标位置,这种安装方式在需要对配电箱进行更换或拆卸时,容易导致开设在墙面上的孔洞损坏,在再次安装配电箱时需要重新进行打孔,十分麻烦,还会影响美观,且配电箱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滑动卡接的方式对配电箱进行安装固定、且散热效果好的装置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用于户内配电箱施工用固定装置,包括配电箱主体,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与所述配电箱主体配合使用的固定框;
6.所述配电箱主体的背面开设有横向设置的多个卡槽,所述的多个卡槽自上至下依次分布在配电箱主体的背面,卡槽内滑动连接有散热翅片;所述配电箱主体背面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第一滑块,配电箱主体背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滑块,且第二滑块上设有开口向后的滑槽;
7.所述固定框包括固定框主体,所述固定框主体为“日”字形的框架结构,固定框主体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膨胀螺栓,固定框主体通过膨胀螺栓与墙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框的上下两端在对应所述第一滑块的位置设置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开设有滑轨;固定框的中间位置在对应所述第二滑块的位置安装有多个轴承,所述的多个轴承在横向方向上呈线性排列,各轴承的中心轴与所述固定框主体固定连接,外圈可自由转动;
8.所述散热翅片、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和支撑块在横向方向的同一端开设有限位孔;
9.当配电箱主体装配在固定框上时:
10.配电箱主体的第一滑块与支撑块的滑轨滑动连接;
11.固定框上轴承的外圈套接在第二滑块的滑槽内;
12.所述散热翅片、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和支撑块上开设的限位孔处于同一垂线上,且与任一轴承错开;所述散热翅片、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和支撑块通过贯穿各限位孔的限位杆锁定。
13.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或优选的方案还包括: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块为纵截面呈“l”形的条形块状结构,将配电箱主体装配在固定框上时,所述第一滑块与滑轨的内壁相贴合。
15.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杆为螺纹杆,其一端设有直径大于杆体直径的端头,另一端通过螺纹结构与限位螺母配合使用;
16.当配电箱主体装配在固定框上时,限位杆自下向上贯穿散热翅片、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和支撑块上的各限位孔,限位杆端头的上端面与位于最下端的散热翅片的下端面相贴合,所述限位螺母的下端面与位于最上端的散热翅片的上端面相贴合。
17.进一步的,所述配电箱主体的左右两侧壁上对称开设有多组进风口,且配电箱主体的外侧在开设进风口位置处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固定连接在配电箱主体的侧壁上,用于防尘;所述配电箱主体底端的中间位置开设有散热口,所述散热口内安装有散热风扇。
18.进一步的,所述配电箱主体的底端开设有两接线口,两接线口对称的设置在所述散热口的两侧。
19.进一步的,所述配电箱主体的顶端开设有两出风口,并在出风口处安装无动力风帽。
20.进一步的,两无动力风帽沿配电箱主体上端面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21.有益效果:
22.本实用新型用于户内配电箱施工用固定装置,通过配电箱主体背部设置的第一、第二滑块装置,以及固定框上的支撑块、轴承等结构,使得配电箱主体通过滑动卡接的方式即可固定在固定框上,安装拆卸方便,操作顺畅,在拆装过程中,不会对配电箱或墙面产生二次破坏,步进方便设备的更换,还可提高对零部件的利用率,环保节约。同时,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通过合理的规划,使散热结构的设计能够与滑动结构有效结合,布局紧凑、结构稳定且能够实现良好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2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的配电箱主体关闭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的配电箱主体打开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中固定框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中配电箱主体背面的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中限位杆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配电箱主体、2-无动力风帽、3-卡槽、4-挡板、5-固定框、6-散热翅片、7-安装孔、8-限位孔、9-限位杆、10-进风口、11-散热风扇、12-接线口、13-第一滑块、14-第二滑块、15-滑槽、51-固定框主体、52-支撑块、53-滑轨、54-轴承、91-挡块、92-限位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1.一种用于户内配电箱施工用固定装置,包括配电箱主体1和固定框5等组件、限位杆9等组件。
32.如图1、图2所示,所述配电箱主体1的左右两侧壁上对称开设有多组进风口10,且
配电箱主体1的外侧在开设进风口10位置处设置有挡板4,所述挡板4固定连接在配电箱主体1的侧壁上,用于防尘。同时,所述配电箱主体1底端的中间位置开设有散热口,所述散热口内安装有散热风扇11。所述配电箱主体1底端还开设有两接线口12,两接线口12对称的设置在所述散热口的左右两侧,连接线通过接线口12与配电箱主体中的电器电性连接。所述配电箱主体1的顶端开设有两出风口,并在出风口处安装无动力风帽2。两无动力风帽2沿配电箱主体1上端面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33.接通电源后,电机带动散热风扇11转动,将外界的空气向配电箱主体1的内部吹去,对配电箱主体1内进行散热。配电箱主体1中的热气流向上流动,热气流从上方的无动力风帽2向外吹出,无动力风帽2在阻挡灰尘的同时,使得配电箱主体1内的空气流通更加的顺畅。
34.为了进一步提高配电箱主体的散热效率,所述配电箱主体1的背面开设有横向设置的多个卡槽3,所述的多个卡槽3自上至下依次分布。所述卡槽3用于安装散热翅片6,散热翅片6通过滑插的方式装配在所述卡槽3内,未锁定状态下可通过左右移动完成拆装。配电箱主体1通过装配多组散热翅片6,可提高散热效率。
35.同时,所述配电箱主体1背面的上部和下部还各设置有一个第一滑块13。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滑块13为纵截面呈“l”形的条形块状结构。所述配电箱主体1背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滑块14,且第二滑块14上设有滑槽15。
36.所述固定框5包括固定框主体51,如图3所示,所述固定框主体51为“日”字形的框架结构,包括上、中、下三道横梁和两侧的边框。三道横梁分别用于安装支撑块52或轴承54,两侧的边框上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安装孔7,固定框主体51通过穿过安装孔7的膨胀螺栓与墙体固定连接。
37.所述固定框主体51的上下两端在对应所述第一滑块13的位置安装有支撑块52,所述支撑块52亦为条形块状结构,其上设有滑轨53。
38.固定框5的中间位置在对应所述第二滑块14的位置安装有多个轴承54,所述的多个轴承54在横向方向上呈线性排列,各轴承的中心轴与所述固定框主体51固定连接,外圈可自由转动。
39.如图3、图4所示,所述支撑块52上开设的滑轨53为开口朝上,左侧封闭,右侧开口的凹槽结构,对应的,所述第一滑块13“l”形的弯折方向为朝下设计,则配电箱主体1装配在固定框5上时,第一滑块13可与滑轨53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第二滑块14上的滑槽15则为开口朝后,左侧封闭,右侧开口的凹槽结构。
40.所述散热翅片6、第一滑块13、第二滑块14和支撑块52右端均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限位孔8。
41.安装方法:
42.将膨胀螺栓穿过固定框5的安装孔7,敲进墙体内,将固定框51固定连接在墙面上。将配电箱主体1抬起,使配电箱主体1背面的第一滑块13与固定框5上的支撑块52相平齐,通过所述滑轨53开口,将第一滑块13插入滑轨53中,并向左推动配电箱主体1,将滑槽15套接在轴承54上,由于轴承54外圈可沿着纵向中轴线相对于与滑槽15的槽壁转动,使得推动过程更加顺畅。当配电箱主体1滑动到指定位置时,所述散热翅片6、第一滑块13、第二滑块14和支撑块52上开设的限位孔8处于同一垂线上,且与任一轴承54错开。将限位杆9从下向上
伸入限位孔8中,限位杆9的上端依次穿过开设在散热翅片6、支撑块52、第一滑块13和第而滑块14上的限位孔8后,与限位螺母92相旋合,使得限位杆端头91的上端面与位于最下端的散热翅片6的下端面相贴合,限位螺母92的下端面与位于最上端的散热翅片6的上端面相贴合,将配电箱主体1连接固定在固定框5上。
43.所述限位杆9为螺纹杆,其一端设有直径大于杆体直径的端头91,另一端通过螺纹结构与限位螺母92配合使用。
44.当需要对配电箱主体1进行拆卸和维修时,转动限位螺母92,将限位螺母92从限位杆9上旋出,将限位杆9向下抽出,向右推动配电箱主体1,使得将配电箱主体1从支撑块52上滑出,则完成对配电箱主体1的拆卸。
45.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安装拆卸方便,散热效果良好,结构稳定。
46.需要注意的是,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前”、“后”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47.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