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开涉及车辆悬置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用悬置、发动机冷却模块悬置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2.在散热水箱与车架纵梁之间通常设置有悬置,用于支承散热水箱、缓冲震动,保护散热水箱免遭振动损坏。相关技术中,现有的悬置无法利用自身结构限制上板相对于下板的过量位移,上板和下板之间的弹性件容易受到拉扯,导致寿命降低,尤其是针对水箱悬置,需要额外配合限位拉杆使用,以免散热水箱与周边零部件发生碰撞干涉,总体成本较高;即使能够利用自身结构进行限位的悬置,在结构上过于复杂,成本较高,且在生产过程中无法实现量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悬置,该车辆用悬置能够解决现有的悬置无法利用自身结构进行限制,防止上板相对于下板过量位移,弹性件易受到拉扯,导致寿命降低的问题。
4.本公开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模块悬置总成,该发动机冷却模块悬置总成使用本公开提供的车辆用悬置。
5.本公开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本公开提供的发动机冷却模块悬置总成。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用悬置,包括上板、下板、以及位于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的弹性件,在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所述上板的底壁上固定有限位架、所述下板的顶壁上固定有止挡块,所述车辆用悬置还包括连接所述限位架和所述止挡块的紧固件、以及套设在所述紧固件上的第一弹性限位件,所述限位架与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之间在周向上存在间隙,所述上板相对于所述下板在x向和y向上运动时,所述限位架抵顶在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上进行限位。
7.可选地,所述限位架构造为u形架,所述u形架的两个侧壁的顶端与所述上板固定连接,所述u形架的横臂上形成有供所述紧固件穿过的安装孔,所述车辆用悬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处的防撞层,以及设置在所述防撞层的顶面和所述紧固件之间的第二弹性限位件,所述防撞层的顶面与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之间存在间隙,在所述上板相对于所述下板向上运动时,所述防撞层的顶面抵顶在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上进行限位。
8.可选地,所述防撞层的底面与所述止挡块之间存在间隙,在所述上板相对于所述下板向下运动时,所述防撞层的底面抵顶在所述止挡块上进行限位。
9.可选地,所述防撞层包括上层、下层、以及连接所述上层和所述下层的中间层,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构造为与所述中间层同轴布置的套筒,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构造为位于所述紧固件的端部和所述上层之间的垫圈。
10.可选地,所述弹性件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限位架和所述止挡块位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之间。
11.可选地,所述止挡块为固定在所述下板上的凸焊螺母,所述紧固件为与所述凸焊螺母相连接的螺栓,所述上板上形成有供所述螺栓和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穿过的开孔。
12.可选地,所述上板的顶壁和所述下板的底壁上分别固定有多个连接件。
13.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具有连接段和卡止在所述上板或所述下板上的头部,所述弹性件硫化到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并将所述连接件固定,所述防撞层硫化到所述u形架上。
14.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模块悬置总成,包括散热水箱、以及安装在所述散热水箱和车身纵梁之间的水箱悬置,所述水箱悬置为如上所述的车辆用悬置,所述散热水箱的两侧分别布置有所述水箱悬置,且两侧的水箱悬置的固定在所述上板上的连接件与所述散热水箱相连接,固定在所述下板上的连接件分别与车身左纵梁和车身右纵梁相连接。
15.根据本公开的第三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模块悬置总成。
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上板相对于下板在水平方向上运动时,上板将带动限位架一起运动,当限位架运动一定距离后与静止状态的第一弹性限位件相接触,限位架抵接在第一弹性限位件上,阻止了上板的进一步运动,有效地约束了上板在x、y方向的过量位移,还可避免弹性件受到上板的过量位移拉扯,有效提升弹性件的疲劳寿命。本实施例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工艺良好、易于量产,节约总体成本等优点。
17.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8.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19.图1是现有技术中提供的发动机冷却模块悬置总成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用悬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用悬置的剖视图;
22.图4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用悬置中限位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用悬置中止挡块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用悬置中防撞层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用悬置中第一弹性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用悬置中第二弹性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
上板
ꢀꢀꢀꢀꢀꢀꢀꢀꢀꢀꢀ2ꢀꢀꢀꢀ
下板
[0029]3ꢀꢀꢀꢀ
弹性件
ꢀꢀꢀꢀꢀꢀꢀꢀꢀ
31
ꢀꢀꢀ
第一弹性件
[0030]
32
ꢀꢀꢀ
第二弹性件
ꢀꢀꢀꢀꢀ4ꢀꢀꢀꢀ
限位架
[0031]
41
ꢀꢀꢀ
安装孔
ꢀꢀꢀꢀꢀꢀꢀꢀꢀ5ꢀꢀꢀꢀ
止挡块
[0032]6ꢀꢀꢀꢀ
紧固件
ꢀꢀꢀꢀꢀꢀꢀꢀꢀ7ꢀꢀꢀꢀ
第一弹性限位件
[0033]8ꢀꢀꢀꢀ
第二弹性限位件 9
ꢀꢀꢀꢀ
防撞层
[0034]
10
ꢀꢀꢀ
连接件
ꢀꢀꢀꢀꢀꢀꢀꢀꢀ
11
ꢀꢀꢀ
开孔
[0035]
101
ꢀꢀ
散热水箱
ꢀꢀꢀꢀꢀꢀꢀ
102
ꢀꢀ
车身左纵梁
[0036]
103
ꢀꢀ
车身右纵梁
ꢀꢀꢀꢀꢀ
104
ꢀꢀ
水箱悬置
[0037]
105
ꢀꢀ
水箱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0039]
在本公开中,在未做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指在本公开提供的车辆用悬挂正常安装的情况下定义的,具体可参考图3所示的图面方向,“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此外,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在本公开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0040]
参考图1,在现有的水箱悬置104中,上板与下板之间仅设有弹性件,而没有自身限位结构,导致弹性件受到散热水箱101的拉扯,使其疲劳寿命降低。另外,为避免出现散热水箱101过量位移的问题,目前在水箱底部设置水箱拉杆105以对散热水箱101进行限位,导致结构复杂、成本过高。
[0041]
为解决上述问题,参考图2、图3,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辆用悬置,该车辆用悬置包括上板1、下板2、以及位于上板1和下板2之间的弹性件3,在上板1和下板2之间,上板1的底壁上固定有限位架4、下板2的顶壁上固定有止挡块5,本公开提供的车辆用悬置还包括连接限位架4和止挡块5的紧固件6、以及套设在紧固件6上的第一弹性限位件7,限位架4与第一弹性限位件7之间在周向上存在间隙,上板1相对于下板2在x向和y向上运动时,限位架4抵顶在第一弹性限位件7上进行限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该车辆用悬置并不限定于用于散热水箱的水箱悬置104,还可以应用至其他领域,例如发动机悬置,本公开将以水箱悬置为例,对车辆用悬置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针对水箱悬置,限位架4可以固定在上板1的底壁上、止挡块5可以固定在下板2的顶壁上,当然,针对其他领域的悬置,本公开也包括限位架4固定在下板2的顶壁上、止挡块5固定在上板1的底壁上的实施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限位架4与第一弹性限位件7之间不存在间隙时,上板1相对于下板2在x向和y向上运动时,限位架4抵压第一弹性限位件7、依靠第一弹性限位件7自身的弹性形变进行缓冲限位,属于本公开实施例的变形,同样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0042]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上板1相对于下板2在水平方向上运动时,上板1将带动限位架4一起运动,当限位架4运动一定距离(约1mm)后与静止状态的第一弹性限位件7相接触,限位架4抵接在第一弹性限位件7上,阻止了上板1的进一步运动,有效地约束了上板1在x、y方向的过量位移,还可避免弹性件3受到上板1的过量位移拉扯,有效提升弹性件3的疲劳寿命。本公开提供的车辆用悬置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工艺良好、易于量产,节约总体成本等优点。
[0043]
参考图2至图4,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限位架4可以构造为u形架,u形架的两个侧壁的顶端与上板1固定连接,u形架的横臂上形成有供紧固件6穿过的安装孔41,本公开提供的车辆用悬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安装孔41处的防撞层9,以及设置在防撞层9的顶面和紧固件6端部之间的第二弹性限位件8,防撞层9的顶面与第二弹性限位件8之间存在间隙,在上板1相对于下板2向上运动时,防撞层9的顶面抵顶在第二弹性限位件8上进行限位,实现在z+上的限位。当上板1向上运动时,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u形架一起向上运动,当u形架运动一定距离(约1mm)后,设置在u形架上位于安装孔41处的防撞层9的顶面与第二弹性限位件8接触,阻止限位架4向上运动,有效地约束上板1在z+方向的过量运动。进一步地,防撞层9的材质可以为橡胶,防撞层9在这一接触限位的过程中起到隔振缓冲、消除接触噪声的作用。另外,u形架可以焊接在上板1上,也可以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0044]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防撞层9的底面与止挡块5之间可以存在间隙,在上板1相对于下板2向下运动时,防撞层9的底面抵顶在止挡块5上进行限位。当上板1向下运动时,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u形架一起向下运动,当u形架运动一定距离(约2mm)后,防撞层9的底面与止挡块5的上表面接触,阻止限位架4向下运动,有效地约束上板1在z-方向的过量运动。
[0045]
通过上述设置形式,本公开提供的车辆用悬置可利用自身的结构特征有效地约束上板1在x、y、z方向的过量运动。因此,在使用本公开提供的车辆用悬置后无需再额外使用水箱拉杆105,可降低整个整车重量、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0046]
作为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参考图6至图8,防撞层9可以包括上层、下层、以及连接上层和下层的中间层,第一弹性限位件7可以构造为与中间层同轴布置的套筒,第二弹性限位件8可以构造为位于紧固件6的端部和上层之间的垫圈,进一步地,套筒与垫圈的材质均可以为橡胶,在接触限位的过程中能起到隔振缓冲、消除接触噪声的作用。
[0047]
根据一些实施例,参考图2、图3,弹性件3可以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弹性件31和第二弹性件32,限位架4和止挡块5位于第一弹性件31和第二弹性件32之间。其中,弹性件3的材质可以为橡胶,另外,弹性件3的数量和布置位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0048]
止挡块5与紧固件6的构造可以有多种形式。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参考图5,止挡块5可以为固定在下板2上的凸焊螺母,凸焊螺母可以焊接在下板2上,紧固件6可以为与凸焊螺母相连接的螺栓,如图2所示,上板1上可以设有圆形开孔11,用于从开孔11处安装紧固件6以及第一弹性限位件7。
[0049]
具体地,参考图2、图3,上板1的顶壁和下板2的底壁上可以分别固定有多个连接件10,以用于分别连接置于悬挂上的部件,并将该车辆用悬置与车架相连接,连接件10可以为螺柱或其他能够起到固定连接作用的部件。连接件10具有连接段和卡止在上板1或下板2上的头部,弹性件3硫化到上板1和下板2之间并将连接件10固定,防撞层9硫化到u形架上,通过这种设置形式,悬挂具有制造工艺简单,易于量产等优点。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件10还可以直接焊接固定在上板1和下板2上。
[0050]
本公开提供的车辆用悬置的安装过程如下:
[0051]
首先,将u型架与上板1焊接在一起,把凸焊螺母与下板2焊接在一起,各连接件10分别焊接固定在上板1、下板2上,以形成上下两个悬置骨架;再将上下两个悬置骨架放入硫化模具中,将弹性件3硫化到上板1和下板2之间,将防撞层9硫化到u形架上;最后,将套筒放
入u形架的安装孔41内,将垫圈置于套筒的上端,再穿入螺栓,螺栓旋入凸焊螺母中,在螺栓预紧力的作用下,螺栓的法兰面紧紧压着垫圈和套筒,即完成该悬置的装配。本公开提供的车辆用悬置可利用自身结构进行限位,有效约束散热水箱的位移,避免用于隔振的弹性件在各个方向上受到过量的拉扯,提升该车辆用悬置的疲劳寿命。
[0052]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模块悬置总成,包括散热水箱101、以及安装在散热水箱101和车身纵梁之间的水箱悬置104,水箱悬置104为上文介绍的车辆用悬置,另外,参考图1,可以在散热水箱101的两侧均设置水箱悬置104,将水箱悬置104的固定在上板1上的连接件10与散热水箱101连接,固定在下板2上的连接件10分别与车身左纵梁102、车身右纵梁103相连接,这样,车辆行驶过程中,散热水箱101会相对于车身纵梁产生相对运动,进而导致上板1与下板2产生相对运动,通过本公开提高的水箱悬置实现对散热水箱101的稳定支撑和减振作用。该发动机冷却模块悬置总成具有上文介绍的车辆用悬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53]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本公开提供的发动机冷却模块悬置总成,该车辆具有上文介绍的车辆用悬置和发动机冷却模块悬置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54]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0055]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56]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