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随车工具及其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2.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全地形车可以用于道路越野、竞技和货运。大多数的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悬架以及减震器。悬架安装在车架上并承载车轮。减震器的一端安装在悬架上,减震器的另一端连接至悬架,用于缓冲震荡和吸收路面冲击的能量。全地形车在不同下,减震器上的弹簧的松紧程度可以被调节,以使得减震器能够更好的吸收路面冲击的能量。目前,调节弹簧的工具只能针对一种减震器进行调节,适用范围差并且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适用范围广、使用方便的随车工具及其全地形车。
4.一种全地形车用随车工具,用以调节减震器上弹簧的松/紧度;所述减震器包括弹簧以及螺母,所述弹簧与所述螺母抵靠,所述螺母的外侧面上具有凹陷槽,所述随车工具包括:扳手,所述扳手的一端设置为手持部,所述扳手的另一端设有钩部;连接座,安装于所述扳手上,并能够沿着扳手的长度方向滑动;受力座,固定于所述连接座上,并与所述钩部之间围成夹持空间;锁止件,用于调节连接座与扳手之间的间隙;其中,所述扳手包括第一面以及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上设有调节齿,所述受力座上设有能够与所述调节齿啮合的配合齿,所述调节齿与所述配合齿包括可被所述锁止件沿所述调节齿的延伸方向调节以啮合的第一状态,所述调节齿与所述配合齿还包括可被所述锁止件调节以脱离啮合的第二状态。
5.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座从所述扳手的第二面延伸至扳手的第一面,所述受力座位于所述扳手的第一面。
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手持段;用于供操作员握持;安装段,设于所述手持段的一端,且沿着所述安装段的长度方向布设有所述调节齿。
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段包括直段以及弧段,所述调节齿布设于所述直段上,所述弧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直段,所述弧段的另一端具有所述钩部。
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直段和所述弧段一体成型。
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受力座之间通过铆接或者螺纹连接。
1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座呈“u”形设置,所述连接座设置有开口,所述扳手从所述开口装入,所述受力座位于所述开口一端。
1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锁止件为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抵靠所述扳手,另一端抵靠所述连接座。
1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受力座上设有引导面及抵持面,所述引导面与所述抵持面平滑过渡,所述引导面用以引导螺母进入所述夹持空间,所述抵持面用以与螺母抵
持。
13.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还提供一种全地形车,所述全地形车包括减震器以及随车工具,所述随车工具用于所述调节减震器上弹簧的松紧。
14.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调节齿以及配合齿,并且调节齿与配合齿包括可被所述锁止件调节以啮合的第一状态,所述调节齿与所述配合齿还包括可被所述锁止件调节以脱离啮合的第二状态。从而连接座可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调节,以调节夹持空间的大小,从而适应不同大小的螺母。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适应性,且使用也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地形车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车架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前悬架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随车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随车工具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随车工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2.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全地形车100。全地形车100作为通用性工具,其可以在沙滩、山坡、沙漠诸多等地带正常行驶。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1、悬架组件12以及车轮组13。悬架组件12安装于车架11上,车轮组13安装于悬架组件12上。其中,悬架组件12包括前悬架121、后悬架122以及与前悬架121和后悬架122对应的减震器123。前悬架121和后悬架122分别安装在车架11的前端和后端。减震器123的一端安装于对应的悬架上,减震器123的另一端与车架11连接。减震器123用于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11等的冲击力,以减少由此引起的震动,保证全地形车100能平顺、稳定地行驶。减震器123包括减震杆1231、弹簧1232以及螺母1233,减震杆1231的一端活动地连接在悬架组件12上,减震杆1231的另一端活动地连接于车架11。螺母1233与减震杆1231螺纹连接。弹簧1232套设在减震杆1231上,并且弹簧1232的一端与减震杆1231抵靠,弹簧1232的另一端螺母1233。弹簧1232主要用于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和吸收路面冲击的能量。
23.在一实施方式中,弹簧1232能够被调节。从而通过调节弹簧1232的压缩量,从而实现弹簧1232的松紧调节。在这里,弹簧1232松紧的调节是通过随车工具23进行调节。
24.如图4至图6所示,随车工具23包括扳手231、连接座232、受力座233以及锁止件234,扳手231的一端设置为手持部,扳手231的另一端设有钩部2311。扳手231包括第一面2312以及第二面2313,在扳手231的第一面2312上具有多个沿着扳手231长度方向分布的调
节齿2316。连接座232安装于扳手231上并能够沿着扳手231的长度方向滑动,且连接座232从扳手231的第二面2313延伸至扳手231的第一面2312。受力座233位于扳手231的第一面2312,且受力座233上设有与调节齿2316配合的配合齿236,并且受力座233固定于连接座232上,连接座232与钩部2311之间形成夹持空间235,以夹持减震器123上的螺母1233;锁止件234位于第二面2313,调节齿2316与配合齿236包括可被锁止件234沿所述调节齿的延伸方向调节以啮合的第一状态,调节齿2316与配合齿236还包括可被锁止件234调节以脱离啮合的第二状态。即在第一状态下,受力座233和连接座232之间的相位位置是固定的,不会发生移动;此时受力座可以与减震器123上的螺母1233抵靠,以进行调节弹簧1232的松紧。在第二状态下,调节齿2316与配合齿236之间的啮合被解除,从而能够改变受力座233相对在扳手231上位置,从而调节钩部2311与受力座233之间围成夹持空间234的大小,以使随车工具23可以适应不同尺寸大小的螺母1233,实现对不同减震器123上螺母1233的调节,提高产品的适用性。
25.扳手231包括手持段2314及安装段2315,手持段2314用于供操作员握持。安装段2315设于手持段2314的一端,且沿着安装段2315的长度方向布设有调节齿2316。安装段2315包括直段2317以及弧段2318,调节齿2316布设于直段2317上,弧段2318的一端连接于直段2317,弧段2318的另一端具有钩部2311。在一实施方式中,直段2317与弧段2318通过一体成型。受力座233上设有引导面237及抵持面238,引导面237与抵持面238平滑过渡,引导面237用以引导螺母1233进入夹持空间235,抵持面238用以与螺母1233抵持,从而作为受力面使用。
26.在一实施方式中,连接座232、受力座233之间可以通过铆接、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锁止件234为弹性件,从而利用弹性件的弹力将受力座233锁止。当需要解锁受力座233时,压缩弹性件,以改变受力座233与第二面2313之间的间隙,使得调节齿2316与配合齿236之间的配合被解除,即第一调节齿和第一配合齿处于第二状态,然后沿着扳手231的长度方向移动连接座232,如此实现钩部2311与受力座233之间围成空间的大小的调节。在这里,弹性件可以是板簧、螺旋弹簧等。连接座232呈“u”形设置,连接座232包括开口,扳手232从开口装入连接座232内。受力座233安装于连接座232的开口一端。如此,不仅结构简单,且连接座232也可作为受力座233在调节过程中的导向座,使得调节也更加方便。
27.当需要调节减震器123上弹簧1232的松紧时,首先,根据减震器123上螺母1233的大小调节夹持空间235的大小。然后,钩部2311伸入螺母1233侧面上的凹槽内,受力座233抵靠于螺母1233的侧面。进而,扳动扳手231以带动螺母1233转动并压缩或者释放减震器123上的弹簧1232,即实现减震器123上弹簧1232松紧的调节。
28.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2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