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松保压阀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4  127



1.本技术涉及阀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松保压阀。


背景技术:

2.防松保压阀,是一种能保证气瓶内气体纯净且具有一定压力的阀。现有技术中的阀体内装有活塞,活塞下端密封垫与阀体密封接触;活塞与阀杆下部连接,阀杆上部有装有手轮,手轮内设有手轮弹簧,手轮弹簧通过手轮盖压紧在阀杆上,导套装在螺套内,螺套带动导套穿过阀体、活塞中间,与阀体出气口相接,导套在导套弹簧作用下,顶抵在阀体上,导套上封接触阀体形成阀门。
3.但是,上述结构的气体防松保压阀存在以下的缺点:
4.(1)现有技术中的保压阀的活塞中的密封垫压紧在活塞,通过活塞的底端的密封垫与阀体密封接触形成阀门,由于密封垫材料是非金属,且与活塞接触面积大,因此,密封垫在压紧时容易鼓起,阀门在工作时多次启闭过程中可能造成活塞中密封垫脱离,影响保压阀的正常工作。
5.(2)由于密封垫材料是非金属,转动手轮开启阀门一泄放瓶内气体时,在瓶内高压气体流动下冲击密封垫表面,使密封垫表面容易出现静电,当存在易燃易爆气体时具有不安全因素,存在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轮开启阀门轻便宜、使用性好的气体保压阀,且能减少其内机构的磨损度,提高整体装置的耐久度。
7.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松保压阀,包括:
8.阀体,所述阀体上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阀体内开设有气瓶释放通道,所述气瓶释放通道分别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连通;
9.阀杆,螺纹连接于所述阀体内;
10.活塞,设于所述阀体内,所述活塞的顶端与所述阀杆的底端配合连接,所述阀杆的底端开设有第一缓冲腔,所述活塞的顶端上开设有第二缓冲腔,所述第一缓冲腔与所述第二缓冲腔之间形成有缓冲空间,所述缓冲空间内设有缓冲件,所述活塞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活塞的底端所述进气口密封配合形成第一阀门,所述阀杆转动带动所述阀杆移动,以开闭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控制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气瓶释放通道的通断;以及
11.螺套,螺纹连接于所述阀体内,所述螺套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出气口相对,所述螺套内设有导套和第一弹簧,所述导套上设有密封圈,所述第一弹簧抵紧所述导套,以使所述密封圈与所述阀体密封配合形成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的开闭控制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气瓶释放通道的通断。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活塞上开设第二缓冲孔以及在阀杆上开设第一缓冲孔,使第一缓冲孔与第二缓冲孔之间形成缓空间,确定活塞与阀杆接
触时的空间位置,并通过缓冲件减少活塞与阀杆接触时的压力,以及活塞与阀杆接触后分离时的摩擦力,使得通过阀杆启闭第一阀门时能更加轻松灵活,同时能提高阀杆与活塞在长久使用时的耐久度,延长整体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缓冲件可有效防止活塞与阀杆间啮合螺纹不会咬死,样活塞内孔底面与螺套外圆不接触,避免螺套变形。
13.作为改进,所述缓冲件适于设置在所述第二缓冲腔内,且所述第二缓冲腔限制所述缓冲件横向移动,当所述缓冲件防止在所述第二缓冲腔内时,所述缓冲件的部分露出所述第二缓冲腔外,通过上述改进,第二缓冲强限制缓冲件横向移动,可限定阀杆与活塞接触时缓冲件与阀杆底面的接触位置,使缓冲件按预定受力位置精准的受力,使得阀杆底面与缓冲件接触后,通过缓冲件传递给活塞的力可均匀的传递至活塞的顶端处,进一步的提高阀杆与活塞工作时的耐久度。
14.作为改进,所述第一缓冲腔位于所述阀杆底端的中心,所述第二缓冲腔位于所述活塞顶端的中心,通过上述改进,使得在第一阀门开启时,活塞上移,活塞通过缓冲件与阀杆底端接触并产生压力,缓冲件位于阀杆底端和活塞顶端的中心处,可最大程度上均匀的传递力,减少压力对活塞和阀杆周身的形变,保障阀杆与活塞的正常配合以及运行。
15.作为改进,所述缓冲件为球形,所述第一缓冲腔的横截面呈倒置的v形,所述第二缓冲腔包括第一段与第一段相连的第二段,第一段的横截面呈长方形,第二段的横截面呈v形,所述缓冲件适于放置在所述第一缓冲腔的中心处,通过上述改进,缓冲件为球形,球形的接触面积小,活塞与阀杆接触后分离时,球形的缓冲件与阀杆的内平面接触时的摩擦力小,使得手轮在启闭第一阀门时更为轻松,且每次可在阀杆通过缓冲件与活塞接触时会产生微小的滚动,以调整球形的缓冲件每次与阀杆底端的内平面接触时的受力位置,提高其耐久性,避免球星的缓冲件在长时间的使用下损坏;第一缓冲腔以及第二缓冲腔的v形设计,可使球形的缓冲件与v形的腔体接触时,能将缓冲件上的力均匀的传导至阀杆以及活塞的内部,避免了压力分布于活塞与阀杆的接触面,而导致的螺纹变形卡死。
16.作为改进,所述第二缓冲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缓冲腔,所述第二缓冲腔的直径大于所述缓冲件的直径,所述第二缓冲腔的深度大于所述缓冲件的半径,通过上述改进,第二缓冲腔的直径大于缓冲件的直径,使得缓冲件便于装入第二缓冲腔中,且在自身重力下,缓冲间不会随意晃动,缓冲件的小部分露出第二缓冲腔外,使得其露出的小部分与阀杆的内平面接触时,可将绝大多数的力通过缓冲件传导至活塞内部,分散压力,减少局部压强,避免活塞形变而导致的卡死现象。
17.作为改进,所述活塞的底端开设有环形的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与所述密封槽过盈配合,所述密封环与所述进气口密封配合形成所述第一阀门,通过上述改进,密封垫具有弹性力,且密封环与密封槽过盈配合,密封环在装入环形的密封槽内时,会在自身收缩力的作用下收口,使得密封垫抵紧设置在密封槽内,使得密封垫压紧于密封槽,从而使密封垫更牢固可靠,可有效避免在长时间工作后密封垫从活塞底部脱落,提高了成品质量,以及密封垫使用的耐久度。
18.作为改进,所述阀杆的顶端固连有手轮,且所述手轮伸出所述阀体外,所述手轮上设有轮盖和第二弹簧,所述手轮盖螺纹连接于所述阀杆的顶端,所述手轮与所述手轮盖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弹簧支撑,所述手轮转动带动所述活塞上下运动,使得手轮通过轮盖和第二弹簧与阀杆的连接更为牢固,结构更为稳定。
12连通;
30.阀杆3,螺纹连接于阀体1内;
31.活塞4,设于阀体1内,活塞4的顶端与阀杆3的底端配合连接,阀杆3的底端开设有第一缓冲腔31,活塞4的顶端上开设有第二缓冲腔43,第一缓冲腔31与第二缓冲腔43之间形成有缓冲空间9,缓冲空间9内设有缓冲件421,活塞4上开设有第一通孔42,活塞4的底端进气口11密封配合形成第一阀门,阀杆3转动带动阀杆3移动,以开闭第一阀门,第一阀门控制进气口11与气瓶释放通道13的通断;以及
32.螺套5,螺纹连接于阀体1内,螺套5穿过第一通孔42与出气口12相对,螺套5内设有导套71和第一弹簧72,导套71上设有密封圈711,第一弹簧72抵紧导套71,以使密封圈711与阀体1密封配合形成第二阀门,第二阀门的开闭控制出气口12与气瓶释放通道13的通断。
3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密封配合可以为密封接触方式,通过抵紧的方式完成密封。
34.具体的,如图1所示,缓冲件421适于设置在第二缓冲腔43内,且第二缓冲腔43限制缓冲件421横向移动,当缓冲件421放置在第二缓冲腔43内时,缓冲件421的部分露出第二缓冲腔43外。
35.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一缓冲腔31位于阀杆3底端的中心,第二缓冲腔43位于活塞4顶端的中心。
36.具体的,如图2所示,缓冲件421为球形,第一缓冲腔31的横截面呈倒置的v形,第二缓冲腔43包括第一段与第一段相连的第二段,第一段的横截面呈长方形,第二段的横截面呈v形,第一缓冲腔31的倒v形横截面与第二缓冲腔43的第二段的v形横截面上下对称设置,缓冲件421适于放置在第一缓冲腔31的中心处;缓冲件421可以为硬性材料制成也可以为弹性材料制成。
3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缓冲腔31与第二缓冲腔43呈斗形以及类似于斗形形状。
38.优选的,缓冲件421为钢球。
39.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二缓冲腔43的深度大于第一缓冲腔31,第二缓冲腔43的直径大于缓冲件421的直径,第二缓冲腔43的深度大于缓冲件421的半径。
40.优选的,当缓冲件421位于第二缓冲腔43内时,缓冲件421的顶部露出第二缓冲腔 43外。
41.具体的,如图1所示,活塞4的底端开设有环形的密封槽41,密封槽41内设有密封环,密封环与密封槽41过盈配合,密封环与进气口11密封配合形成第一阀门。
42.具体的,如图1所示,阀杆3的顶端固连有手轮2,且手轮2伸出阀体1外,手轮2 上设有轮盖21和第二弹簧22,手轮2盖螺纹连接于阀杆3的顶端,手轮2与手轮2盖之间通过第二弹簧22支撑,手轮2转动带动活塞4上下运动。
43.具体的,如图1所示,还包括压帽6,压帽6与阀体1固连,且压帽6与阀体1密封配合,阀杆3螺纹连接于压帽6内。
44.具体的,如图1所示,螺套5内开设有行程腔51,导套71远离出气口12的一端滑动设置在行程腔51内,第一弹簧72抵设在螺套5与导套71之间,导套71内开设有第二通孔 712,第二通孔712分别与行程腔51和出气口12连通。
45.具体的,阀杆3的底端上开设有开孔,开孔内设有内螺纹,活塞4的顶部设有与内螺
纹啮合的外螺纹,阀杆3的顶端与压帽6内平面之间设有减摩垫8。
46.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气瓶适于与进气口11连通,一般情况下,第一阀门与第二阀门关闭,即进气口11与出气口12处于常闭状态;当需要释放气瓶内的气体时,旋转手轮2(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手轮2带动阀杆3转动,使得活塞4上移,活塞4带动缓冲件421上移,直至活塞4通过缓冲件421与阀杆3抵接,从而使第一阀门打开,此时气瓶内的气体从进气口 11流向阀体1内,由于阀体1内的压强大于出气口12处的压强,因此在阀体1内阀内气体压力下,气压作用在导套71上并使导套71压缩第一弹簧72往右移动,从而打开第二阀门,使得气体从进气口11处经阀体1内流出出气口12,当气体流出瓶体使阀内的压力减少到预定值时,导套71在第一弹簧72的弹力作用下往左移动,直至导套71上的密封圈711与阀体1密封配合,使得第二阀门关闭,使阀体1内外以及气瓶形成压力差,保证阀内及气瓶气体压力;当充气时,高压气体从出气口12冲击导套71,使得高压气体打开第二阀门,高压气体经第二阀门向第一阀门流入至气瓶内,待重启完成后,旋转手轮2(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关闭第一阀门,缓冲件421与活塞4下移,缓冲件421与阀杆3分离,并通过微小的滚动调整下次的接触位置,撤去充气装置,当出气口12处的其他压力降到一定值时,第二阀门在第一弹簧72的作用下自动关闭,阻隔阀体1内外气体的流通,保证阀内气体纯净度。
47.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