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器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路并行光器件的耦合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数据中心业务的发展,40g/100g/200g/400g光器件大多采用多路并行的封装方式并且整个工艺过程中由于光路复杂,耦合也相应的很复杂。从而需要适应多场景复杂光路的耦合方式的要求也越发急迫。光器件作为光模块的核心组成部分,光器件需要做到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来满足整个光模块低成本的需求。
3.目前40g/100g/200g/400g光器件中的光路对准大多需要两次或者以上步骤,其中很多技术方案中有一步会去耦合光斑。以常见的接收器件为例:光源发射过来的光通过光纤和适配器,然后通过准直棱镜变成平行光,再通过分波元件分成多路,在此处就需要第一次光路调整,需要将分出来的多路光调整成想要的样子,比如将多路光的光斑的间距和角度调整到合适的位置。这个时候就会遇到一个问题,这样的方式去耦合只能将接收光斑的光束分析仪放在光路上,但很多时候光路上会有其他的东西遮挡,比如气密管壳的陶瓷尾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路并行光器件的耦合装置,至少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部分缺陷。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路并行光器件的耦合装置,包括转折元件以及光束分析仪,所述转折元件具有可伸至多路并行光器件内的第一反射端以及露于多路并行光器件外的第二反射端,入射至多路并行光器件的光束射至所述第一反射端,经所述第一反射端反射的光束射至所述第二反射端,由所述第二反射端射至位于多路并行光器件外的所述光束分析仪。
6.进一步,所述转折元件包括转折棱镜,所述转折棱镜具有置于所述第一反射端处的第一反射面以及置于所述第二反射端处的第二反射面。
7.进一步,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互相平行且均呈45
°
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反射面将所述分光元件出射的光束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面。
8.进一步,所述第一反射面呈45
°
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反射面将所述分光元件出射的光束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面,所述器件本体外的所述第二反射面呈135
°
倾斜设置。
9.进一步,所述转折元件通过支架固定在所述器件本体上。
10.进一步,所述支架为可伸缩的固定架。
11.进一步,所述转折元件通过胶水或激光焊接在所述支架上。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在光路上加入转折棱镜来变换光路位置,能够很好的避开光路上的遮挡。由于气密管壳的尾部陶瓷遮挡了整个光路,加入转折棱镜后将光路转折一段距离来避开尾部陶
瓷出射到无遮挡位置,然后用光束分析仪来接收光。
14.2、由于转折棱镜的设计灵活,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设计,然后通过转折棱镜将光路转折后出射到自己想要的位置,这样能很好的避免多路并行器件耦合时空间局促的问题,能够简化耦合工艺,提升耦合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路并行光器件的耦合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路并行光器件的耦合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中:1-器件本体;10-分光元件;11-尾部陶瓷;2-转折元件;20-第一反射端;21-第二反射端;3-光束分析仪;4-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请参阅图1和图2,图1和图2中的箭头为光路的方向。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路并行光器件的耦合装置,包括转折元件2以及光束分析仪3,所述转折元件2具有可伸至多路并行光器件内的第一反射端20以及露于多路并行光器件外的第二反射端21,入射至多路并行光器件的光束射至所述第一反射端20,经所述第一反射端20反射的光束射至所述第二反射端21,由所述第二反射端21射至位于多路并行光器件外的所述光束分析仪3。在本实施例中,多路并行光器件包括器件本体1、分光元件10和尾部陶瓷11,分光元件10用于将单路入射光分为多路或将多路入射光合为单路。在光路上加入转折元件2来变换光路位置,能够很好的避开光路上的遮挡。由于器件本体1的气密管壳的尾部陶瓷11遮挡了整个光路,加入转折元件2后将光路转折一段距离来避开尾部陶瓷11出射到无遮挡位置,然后用光束分析仪3来接收光。具体地,入射光从入射端处射入器件本体1,经过分光元件10分光后再射至转折元件2,然后再由转折元件2改变光束的路径后,最后射到光束分析仪3。其中,分光元件10的分光包括两类,一类分光是将一路光分为多路光,另一类是将多路光合为单路光,至于需要哪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而该分光元件10也是本领域常规器件,这里就不再详述其具体的分光原理。同样,光束分析仪3也是本领域常见的器件,也不再详述。该转折元件2采用的是反射的原理,其中在器件本体1内有一第一反射端20,在器件本体1外有一第二反射端21,通过二者的反射配合可以将光束导送至器件本体1外,这样光束分析仪3就可以有充裕的空间来安置,由于转折元件2的设计灵活,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设计,然后通过转折元件2将光路转折后出射到自己想要的位置,这样能很好的避免多路并行器件耦合时空间局促的问题,能够简化耦合工艺,提升耦合效率,方便了器件耦合时的布局。所述转折元件2位于所述分光元件10和所述尾部陶瓷11之间,所述转折元件2与所述尾部陶瓷11之间间隔设置。
20.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转折元件2包括转折棱镜,所述转折棱镜具有置于所述第一反射端20处的第一反射面,所述转折棱镜具有置于所述第二反射端21处的第二反射面。在本实施例中,转折元件2采用的是转折棱镜,该转折棱镜具有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通过两个反射面的配合可以实现光路的转折,由于将第二反射面设于器件本体1外,因此可以保证光束最终是到了器件本体1外。当然该转折棱镜可以不止这两个反射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选定。
21.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互相平行且均呈45
°
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反射面将所述分光元件10出射的光束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面。在本实施例中,此为第一种实施方式,最终出射的光束与入射光束是同一方向。因此,此时采用的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互相平行且均呈45
°
倾斜设置,且倾斜的方向是保证光束能够被射出至器件本体1外。
22.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2,所述第一反射面呈45
°
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反射面将所述分光元件10出射的光束反射至所述第二反射面,所述器件本体1外的所述第二反射面呈135
°
倾斜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此为第二种实施方式,最终出射的光束与入射光束是反方向,即呈180
°
。因此,此时采用的第一反射面呈45
°
倾斜设置,且倾斜的方向是保证光束能够被射出至器件本体1外,那么相对于第一反射面来说,其倾斜的角度就是呈135
°
。
23.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转折元件2通过支架4固定在所述器件本体1上。在本实施例中,转折元件2可以通过另外的支架4伸入到光路中间。优选的,所述支架4为可伸缩的固定架。所述转折元件通过胶水或激光焊接在所述支架4上。在本实施例中,转折棱镜通过胶水固定在支架4上,支架4具有伸缩功能,在需要耦合时通过伸缩支架4将转折棱镜伸入到器件本体内,耦合完成后再将转折棱镜退出到器件本体外完成耦合工作,耦合过程中将转折元件2固定在光路中间,光束分析仪3放置在设定位置,然后通过调整光路上的其他元件来调整光斑的形态来耦合,在达到我们想要的光斑要求后再通过胶水或者是激光焊接来固定耦合元件,从而达到耦合的目的。
24.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化方案,所述器件本体1还包括准直透镜,经所述分光元件10出射的光束经过所述准直透镜准直。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多路并行器件中,分光元件10正常贴装,光经过准直透镜出射成准直光。
2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