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器。
背景技术:
2.内科包括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传染病科、小儿科等等等。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而且与它们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针灸作为一种内科诊疗方式,在内科临床中使用较为广泛,在进行内科针灸的过程中为了提高针灸的效率和准确性,人们设计了针灸定位器。
3.但是现有的针灸定位器还存在着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针体较细容易弯曲,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方便测量针灸深度以及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手部容易晃动影响针灸效果的问题。
4.因此,发明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器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器,以解决现有的针灸定位器还存在着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针体较细容易弯曲,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方便测量针灸深度以及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手部容易晃动影响针灸效果的问题。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器,包括支撑手持管,第一顶紧螺栓,提拉杆,固定管,第一定位环,可测量顶紧固定杆结构,可测量调节缓冲按压座结构,可滑动升降支撑管结构,升降架,连接块,第二定位环,u型座和转动杆,所述的第一顶紧螺栓分别螺纹连接在支撑手持管的上端左侧;所述的提拉杆螺栓连接在支撑手持管的上端中间位置;所述的固定管分别螺栓连接在支撑手持管的正表面右侧和后表面右侧;所述的支撑手持管的右端螺栓连接在第一定位环的左侧中间位置;所述的可测量顶紧固定杆结构安装在支撑手持管的左侧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可测量调节缓冲按压座结构安装在转动杆的右端;所述的可滑动升降支撑管结构安装在固定管的外壁;所述的升降架的下端分别插接在固定管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连接块螺栓连接在升降架的右侧上部;所述的连接块螺栓连接在第二定位环的左侧下部;所述的u型座螺栓连接在第二定位环的左侧上部中间位置;所述的转动杆的下端轴接在u型座的左侧内部中间位置。
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固定管,第一定位环,第二定位环,滑动管,u型架,支撑管和套接管的设置,有利于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针体贯穿支撑管和套接管的内部中间位置,方便在针灸的过程中通过支撑管对针体进行支撑工作,防止在针灸过程中针体弯曲,影响工作。
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转动座,通孔,复位腔,推动杆,刻度线和定位板的设置,有利于在使用的过程中调节定位板位于推动杆外壁的位置,方便在针灸的过程中通过推动杆
和刻度线配合,观察针灸的深度。
9.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插接架,倒l型支撑杆,支撑手持管,固定管,第一定位环,升降架,连接块和第二定位环的设置,有利于在使用的过程中对第一定位环和第二定位环进行支撑工作,防止在工作中医护人员手部颤抖影响针灸工作。
10.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转动座,通孔,复位腔,推动杆,刻度线,定位板和复位弹簧的设置,有利于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复位弹簧推动定位板进行移动,然后使定位板带动推动杆进行移动,方便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复位工作。
1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滑动管,调节螺栓,u型架,支撑管和套接管以及固定管的设置,有利于在使用的过程中松开调节螺栓,然后上下移动滑动管和 u型架,方便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第一定位环和第二定位环之间的距离,调节支撑管的高度。
1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插接架,倒l型支撑杆,第二顶紧螺栓和顶紧板以及支撑手持管的设置,有利于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转动第二顶紧螺栓带动顶紧板进行移动,方便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固定工作,同时方便调节装置的位置。
1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插接架,倒l型支撑杆,垂直测量尺,第二顶紧螺栓和顶紧板的设置,有利于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垂直测量尺检测倒l型支撑杆的垂直度,防止在使用的过程中倒l型支撑杆倾斜影响针灸工作。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可测量顶紧固定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可测量调节缓冲按压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可滑动升降支撑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
19.1、支撑手持管;2、第一顶紧螺栓;3、提拉杆;4、固定管;5、第一定位环;6、可测量顶紧固定杆结构;61、插接架;62、倒l型支撑杆;63、垂直测量尺;64、第二顶紧螺栓;65、顶紧板;7、可测量调节缓冲按压座结构;71、转动座;72、通孔;73、复位腔;74、推动杆;75、刻度线;76、定位板; 77、复位弹簧;8、可滑动升降支撑管结构;81、滑动管;82、调节螺栓;83、 u型架;84、支撑管;85、套接管;9、升降架;10、连接块;11、第二定位环; 12、u型座;13、转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中医内科用针灸定位器,包括支撑手持管1,第一顶紧螺栓2,提拉杆3,固定管4,第一定位环5,可测量顶紧固定杆结构6,可测量调节缓冲按压座结构7,可滑动升降支撑管结构8,升降架9,连接块10,第二定位环11,u型座12和转动杆13,所述的第一顶紧螺栓2分别螺纹连接在支撑手持管1的上端左侧;所述的提拉杆3螺栓连接在支撑手持管1的上端中间位置;所述的固定管4分别螺栓连接在支撑手持管1的正表面右侧和后表面右侧;所述的支撑手持管1 的右端螺栓连接在第一定位环5的左侧中间位置;所述的可测量顶紧固定杆结构6安装在支撑手持管1的左侧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可测量调节缓冲按压座结构7安装在转动杆13的右端;所述
的可滑动升降支撑管结构8安装在固定管 4的外壁;所述的升降架9的下端分别插接在固定管4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连接块10螺栓连接在升降架9的右侧上部;所述的连接块10螺栓连接在第二定位环11的左侧下部;所述的u型座12螺栓连接在第二定位环11的左侧上部中间位置;所述的转动杆13的下端轴接在u型座12的左侧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可测量顶紧固定杆结构6包括插接架61,倒l型支撑杆62,垂直测量尺63,第二顶紧螺栓64和顶紧板65,所述的倒l型支撑杆62的下端螺栓连接在插接架61的上端中间位置;所述的垂直测量尺63螺栓连接在倒l型支撑杆62的左侧上部;所述的第二顶紧螺栓64贯穿插接架61的下端中间位置;所述的第二顶紧螺栓64的上端轴接在顶紧板65的下端内部中间位置;进行使用时,反向转动第二顶紧螺栓64,使第二顶紧螺栓64带动顶紧板65向下进行移动,在将插接架61套接在合适的位置,然后转动第二顶紧螺栓64,推动顶紧板65进行移动,通过顶紧板65和插接架61配合,方便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固定和支撑工作。
21.本实施方案中,结合附图3所示,所述的可测量调节缓冲按压座结构7包括转动座71,通孔72,复位腔73,推动杆74,刻度线75,定位板76和复位弹簧77,所述的通孔72开设在转动座71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复位腔73分别开设在转动座71的内部左右两侧中间位置;所述的推动杆74贯穿通孔72;所述的刻度线75从上到下依次刻画在推动杆74的正表面;所述的定位板76套接在推动杆74外壁且连接处设置有顶丝;所述的复位弹簧77的上端分别螺栓连接在定位板76的下端左右两侧;然后根据工作需要,松开第一顶紧螺栓2,拉动支撑手持管1移动至合适的位置,拧紧第一顶紧螺栓2,然后根据针灸时的需要松开推动杆74和定位板76之间的顶丝,然后观察刻度线75,将推动杆74调整至合适的高度,方便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针灸的需要进行调节工作。
22.本实施方案中,结合附图4所示,所述的可滑动升降支撑管结构8包括滑动管81,调节螺栓82,u型架83,支撑管84和套接管85,所述的调节螺栓82 分别螺纹连接在滑动管81的正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u型架83的左端分别螺栓连接在滑动管81的右侧中间位置;所述的支撑管84螺栓连接在u型架83的右侧中间位置;所述的套接管85分别螺纹连接在支撑管84的上下两端外壁;调整好装置后,松开调节螺栓82,推动滑动管81和u型架83进行移动,将支撑管84和套接管85移动至合适的高度,然后将针灸使用的针贯穿第一定位环5,可测量顶紧固定杆结构6,可测量调节缓冲按压座结构7和第二定位环11,同时贯穿支撑管84和套接管85的内部,在按压推动杆74,通过推动杆74推动针体进行移动,然后针体接触患者,进而完成针灸定位工作。
23.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升降架9采用倒u型的不锈钢架且与固定管4的连接处设置有橡胶圈;所述的固定管4的左侧上部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所述的提拉杆3采用倒u型的不锈钢杆;所述的第一定位环5和第二定位环11 对应设置。
24.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插接架61采用下端内部中间位置开设有螺纹孔的u型不锈钢架;所述的第二顶紧螺栓64和插接架61螺纹连接设置;所述的顶紧板65设置在插接架61的内部底端中间位置。
25.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倒l型支撑杆62的上端右侧插接在支撑手持管1的左侧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第一顶紧螺栓2和倒l型支撑杆62的上端接触设置。
26.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定位板76的两端滑动插接在复位腔73的内部;所述的复位弹簧77的下端分别与复位腔73的内部底端接触设置;所述的推动杆74贯穿转动座71
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刻度线75采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线且下端设置为零起始端。
27.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转动杆13的右端螺栓连接在转动座71的左侧中间位置;所述的转动座71设置在第二定位环11的上端;所述的推动杆 74的下端插接在第二定位环11的上端内部中间位置。
28.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支撑管84设置在套接管85之间;所述的支撑管84和套接管85成h型设置;所述的调节螺栓82贯穿滑动管81的正表面中间位置。
29.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滑动管81分别滑动套接在固定管4的外壁上部;所述的调节螺栓82和固定管4接触设置;所述的支撑管84和套接管85 设置在第一定位环5和第二定位环11之间。
30.工作原理
31.本实用新型中,进行使用时,反向转动第二顶紧螺栓64,使第二顶紧螺栓 64带动顶紧板65向下进行移动,在将插接架61套接在合适的位置,然后转动第二顶紧螺栓64,推动顶紧板65进行移动,通过顶紧板65和插接架61配合,方便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固定和支撑工作,然后根据工作需要,松开第一顶紧螺栓2,拉动支撑手持管1移动至合适的位置,拧紧第一顶紧螺栓2,然后根据针灸时的需要松开推动杆74和定位板76之间的顶丝,然后观察刻度线75,将推动杆74调整至合适的高度,方便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针灸的需要进行调节工作,调整好装置后,松开调节螺栓82,推动滑动管81和u型架83进行移动,将支撑管84和套接管85移动至合适的高度,然后将针灸使用的针贯穿第一定位环5,可测量顶紧固定杆结构6,可测量调节缓冲按压座结构7和第二定位环 11,同时贯穿支撑管84和套接管85的内部,在按压推动杆74,通过推动杆74 推动针体进行移动,然后针体接触患者,进而完成针灸定位工作。
32.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