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变量叶片泵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6  136



1.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双向变量叶片泵。


背景技术:

2.变量叶片泵是一种常用的液压油泵,具有噪声低、工作效率高、造价相对较低等优点,散热型变量叶片泵是一种典型变量叶片泵,比普通的叶片泵具有更多的优点,散热性好,高温环境下使用更利于降低变量叶片泵中的热量,保护变量叶片泵和电机不被高温给烧坏。
3.目前已有的变量叶片泵均包括电机、输出轴、转子、定子、叶片以及端盖组成,其工作原理是电机驱动输出轴转动,输出轴带动转子转动,定子和转子间设置有偏心距,当转子回转时,由于叶片的离心力作用,使叶片紧靠在定子内壁,这样,在定子、转子、叶片和两侧配油盘间就形成若干个密封的工作空间,当转子回转时,叶片要逐渐伸出,叶片间的工作空间将逐渐增大,形成了吸油条件,而当它转动到油腔的左边时,叶片被定子内壁逐渐压进槽内,密封空间逐渐缩小,形成了压油条件,将油液从压油口压出;但是现有的此类变量泵无法调节输油量的大小,无法实现对输油量的控制,因此难以满足平面磨床工作台的工作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变量叶片泵,该变量叶片泵能够调节变量泵的输油量,使得机床的运行速度更快,且更平稳。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双向变量叶片泵,包括机台,所述机台上包括有电机、泵罩、驱动轴以及主泵件,所述泵罩内包括主油腔,所述主油腔的相对两侧泵罩壁上分别设有进油孔和出油孔,所述驱动轴穿过泵罩,所述主泵件套设在主油腔内的驱动轴上,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轴转动以使主泵件将进油孔处的油压送至出油孔;还包括偏心轴和校准结构,所述偏心轴位于泵罩内,所述校准结构位于泵罩外,所述偏心轴的一端延伸至泵罩外与校准结构连接,所述偏心轴的另一端与主泵件连接,所述校准结构用于驱动偏心轴运动,以使所述偏心轴将主泵件中的定子和端子径向移动以实现调整叶片的工作空间。
7.进一步的,所述偏心轴包括转动部、偏心部以及支撑部,所述偏心部位于转动部与支撑部之间,所述转动部的轴心与支撑部的轴心重合,所述转动部穿过泵罩延伸至泵罩外表面,所述端盖底部水平设有十字通道,所述十字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偏心部上转动套设有滑柱,所述滑柱滑动连接在第一通道内,所述偏心部穿过第二通道,所述偏心部两端均延伸至第二通道外,所述主泵件的两侧定子底部分别与位于第二通道外的偏心部上表面接触。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道的口径与偏心部以转动部轴心转动形成的路径圆直径相同。
9.进一步的,所述校准结构包括支架、换向阀、销子以及拨叉,所述换向阀水平穿过支架,所述拨叉包括转动端和插口端,所述转动端连接在延伸至泵罩外表面的转动部上,所述销子连接在支架上,且所述销子抵压在插口端,所述换向阀用于驱动支架运动,以使所述销子将拨叉向一侧拨动,且所述拨叉转动带动偏心轴转动。
10.进一步的,所述换向阀包括阀杆以及两组阀套,两组所述阀套分别套设在阀杆的两端,阀套的两端分别设有充油孔,所述支架滑动连接在阀杆的中间端,当任意一个所述充油孔充入的油压大于另一个充油孔充入的油压时,所述支架向油压小的充油孔一侧移动。
11.进一步的,延伸至所述泵罩外表面的转动部两侧分别设有限位槽,所述转动端两侧分别设有与限位槽配合的锁紧螺栓,所述转动端处设有用于调节拨叉松紧度的调节螺钉。
12.进一步的,所述校准装置还包括齿轮组,所述齿轮组包括齿条、齿轮轴、第一螺旋齿轮以及第二螺旋齿轮,所述销子位于齿条上,所述齿轮轴水平滑动连接在支架上,所述支架一侧设有竖直滑槽,所述齿条滑动连接在竖直滑槽内且与齿轮轴啮合,所述第一螺旋齿轮与齿轮轴同轴连接,第一螺旋齿轮与第二螺旋齿轮啮合。
13.进一步的,所述拨叉上还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正上方的泵罩外表面设有夹紧头,所述夹紧头与连接柱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复位拨叉的弹簧片。
14.进一步的,所述泵罩内还包括有次油腔,所述次油腔的相对两侧泵罩壁上分别设有辅助油孔,所述驱动轴延伸至次油腔内,所述次油腔内的驱动轴上还套设有用于输油的次泵件。
15.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轴与主泵件的转子和次泵件的转子均通过花键轴连接。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通过对偏心轴的上下运动使得偏心轴上的定子以及端盖在径向方向运动,以使叶片间的工作空间将逐渐增大,其目的是调节输油量的大小,实现对输油量的控制,因此满足平面磨床工作台的工作需求。
17.2、通过设置校准结构,可调整拨叉和偏心轴的相对位置,以实现对输油量的控制以及能够对工作台进行调速,拨叉前的两弹簧片能够保证拨叉在无外力作用时能回到中间位置,也就是将拨叉始终压在销子上,以实现工作台开动时转动调速手柄进行调速,工作台速度会很平稳地上升和下降。
18.3、本实用新型运转平稳,可满足精密平面磨床和高精度平面磨床磨削粗糙度要求,且系统能力损耗小,没有节流损失,没有溢流损失,通路简单,管道少,故而系统的能力损耗少,油条温度低,在不热交换器的情况下能满足多种规格和精密平面磨床和高精度平面磨床的多项精密要求。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偏心轴的结构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校准结构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1、机台;2、电机;3、泵罩;31、进油孔;4、驱动轴;5、主泵件;51、主转子;
52、主定子;53、主端子;531、第一通道;532、第二通道;54、主叶片;6、主油腔;7、偏心轴;71、转动部;72、偏心部;73、支撑部;8、校准结构;81、支架;82、换向阀;821、阀杆;822、阀套;823、充油孔;83、销子;84、拨叉;841、转动端;842、插口端;9、滑柱;10、限位槽;11、锁紧螺栓;12、调节螺钉;13、齿轮组;131、齿条;132、齿轮轴;133、第一螺旋齿轮;134、第二螺旋齿轮;15、连接柱;16、夹紧头;17、弹簧片;18、次油腔;19、辅助油孔;20、次泵件。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26.由于现有的此类变量泵无法调节输油量的大小,无法实现对输油量的控制,因此难以满足平面磨床工作台的工作需求,因此本实用新型设计这种双向变量叶片泵,具体结构如图1-3所示,包括机台1,机台1上包括有电机2、泵罩3、驱动轴4以及主泵件5(主泵件5主要包括转子、两组定子、若干个叶片以及端盖,转子转动位于两组定子之间,且转子位于端盖内,若干个叶片滑动插设在转子的外侧面上,转子转动时,叶片运动在端盖内形成工作空间,而两组定子是位于端盖的两侧外部的),泵罩3内包括主油腔6,主油腔6的相对两侧泵罩3壁上分别设有进油孔31和出油孔,驱动轴4水平穿过泵罩3延伸至泵罩3内,主泵件5套设在主油腔6内的驱动轴4上,驱动轴4与主泵件5的转子和次泵件20的转子均通过花键轴连接,电机2用于驱动驱动轴4转动以使主泵件5将进油孔31处的油压送至出油孔(转子转动时,叶片要向一侧逐渐伸出,叶片间的工作空间将逐渐增大,形成了吸油条件,目前现有的变量泵均为该种工作方式);还包括偏心轴7和校准结构8,偏心轴7位于泵罩3内,校准结构8位于泵罩3外,偏心轴7的一端延伸至泵罩3外与校准结构8连接,偏心轴7的另一端与主泵件5连接,校准结构8用于驱动偏心轴7运动,以使偏心轴7将主泵件5中的定子和端子径向移动以实现调整叶片的工作空间,其中通过对偏心轴7的上下运动使得偏心轴7上的定子以及端盖在径向方向运动,以使叶片间的工作空间将逐渐增大,其目的是调节输油量的大小,实现对输油量的控制,因此满足平面磨床工作台的工作需求,通过设置校准结构8,可调整拨叉84和偏心轴7的相对位置,以实现对输油量的控制以及能够对工作台进行调速,拨叉84前的两弹簧片17能够保证拨叉84在无外力作用时能回到中间位置,也就是将拨叉84始终压在销子83上,以实现工作台开动时转动调速手柄进行调速,工作台速度会很平稳地上升和下降。
27.如图4所示,偏心轴7包括转动部71、偏心部72以及支撑部73,偏心部72位于转动部71与支撑部73之间,转动部71的轴心与支撑部73的轴心重合(即转动部71与支撑部73的轴心在同一条直线上),转动部71穿过泵罩3延伸至泵罩3外表面,端盖底部水平设有十字通道,十字通道包括第一通道531和第二通道532,偏心部72上转动套设有滑柱9,滑柱9滑动连接在第一通道531内(本实用新型中的偏心轴7与驱动轴4是平行的,则滑柱9与偏心部72在水平面上垂直的),偏心部72穿过第二通道532,偏心部72两端均延伸至第二通道532外,第二通道532的口径与偏心部72以转动部71轴心转动形成的路径圆直径相同,主泵件5的两侧定子底部分别与位于第二通道532外的偏心部72上表面接触,偏心轴7的运动原理:校准结构8会驱动转动部71转动,转动部71转动则偏心部72和支撑部73均转动,偏心部72在第二通
道532内转动,则偏心部72会在第二通道532内转动时形成上下位差,则位于偏心部72两端的两侧定子和端盖会上下移动,以改变定子与转子的偏心大小和方向,即改变泵的输油量大小和方向,此时滑柱9会在第二通道532内水平滑动,以起到一个限制偏心轴7运动方向的作用,由于支撑部73与转动部71是同轴心的,则支撑部73在转动轴承的作用下可以作用在罩壳内起到对偏心轴7呈水平状态运动的支撑。
28.如图1和图5所示,校准结构8包括支架81、换向阀82、销子83以及拨叉84,换向阀82水平穿过支架81,换向阀82包括阀杆821以及两组阀套822,两组阀套822分别套设在阀杆821的两端,阀套822的两端分别设有充油孔823,支架81滑动连接在阀杆821的中间端,当任意一个充油孔823充入的油压大于另一个充油孔823充入的油压时,支架81向油压小的充油孔823一侧移动,拨叉84包括转动端841和插口端842(插口端842包括两个支脚,两个支脚分别朝向两侧构成一个剪刀口),转动端841连接在延伸至泵罩3外表面的转动部71上,延伸至泵罩3外表面的转动部71两侧分别设有限位槽10,转动端841两侧分别设有与限位槽10配合的锁紧螺栓11,转动端841处设有用于调节拨叉84松紧度的调节螺钉12,销子83连接在支架81上,且销子83抵压在剪刀口内的拨叉84上,换向阀82用于驱动支架81运动,以使销子83将拨叉84向一侧拨动,且拨叉84转动带动偏心轴7转动,其工作原理:换向阀82一端的充油孔823内充入的油压大于另一端的充油孔823内充入的油压时,阀杆821会向油压小的一侧移动,此时支架81也同向移动,支架81上的销子83也同向移动,此时销子83将拨叉84向一侧拨动,拨叉84的插口端842以转动端841为圆心向一侧转动,拨叉84带动偏心轴7的转动部71转动,以实现偏心轴7的转动。
29.如图1和图5所示,校准装置还包括齿轮组13,齿轮组13包括齿条131、齿轮轴132、第一螺旋齿轮133以及第二螺旋齿轮134,第二螺旋齿轮134外连接的是调速手柄,销子83位于齿条131上,齿轮轴132水平滑动连接在支架81上(齿轮轴132水平穿设在支架81上,即支架81上设有一个水平的通孔,通孔的直径大于齿轮轴132的直径,以使支架81能够在实现水平的移动),支架81一侧设有竖直滑槽,齿条131滑动连接在竖直滑槽内且与齿轮轴132啮合,第一螺旋齿轮133与齿轮轴132同轴连接,第一螺旋齿轮133与第二螺旋齿轮134啮合;拨叉84上还设有连接柱15,连接柱15正上方的泵罩3外表面设有夹紧头16,夹紧头16与连接柱15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复位拨叉84的弹簧片17,其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校准结构8,可调整拨叉84和偏心轴7的相对位置,以实现对输油量的控制以及能够对工作台进行调速,拨叉84前的两弹簧片17能够保证拨叉84在无外力作用时能回到中间位置,也就是将拨叉84始终压在销子83上,以实现工作台开动时转动调速手柄进行调速,工作台速度会很平稳地上升和下降。
30.如图2和图3所示,泵罩3内还包括有次油腔18,次油腔18的相对两侧泵罩3壁上分别设有辅助油孔19,驱动轴4延伸至次油腔18内,次油腔18内的驱动轴4上还套设有用于输油的次泵件20,其中次泵件20与主泵件5的结构相同。
31.变量叶片泵原理:主泵件5和次泵件20装在同一根驱动轴4上,由电机2驱动,变量泵的转子用花键连接在驱动轴4上,其主泵件5中的定子与端盖以及偏心轴7的作用可实现上下移动,以改变定子与转子的偏心大小和方向,即改变泵的输油量大小和方向,主油腔6的最大流量为63ml/r,次油腔18的最大流量为10ml/r,机床工作台纵向移动方向和速度就是有改变泵的输油量大小和方向来实现的。
32.变量泵的偏心方向是有次泵件20和受工作台操纵的先导阀来控制换向阀82,工作台每移动一个单行程,泵的输油方向改变一次,工作台移动的速度即变量泵换向结束后的输油量,定子与转子静止时的偏心量是由调速手柄通过第一螺旋齿轮133和第二螺旋齿轮134、齿轮轴132以及齿条131之间的连接关系来调控的,其方式为使销子83上下移动,改变销子83与拨叉84回转中心的距离来决定,从而改变拨叉84和偏心轴7的回转角度,也即改变了换向阀82在极限位置时变量泵的偏心量与输油量的大小,因销子83在换向阀82上,左右移动的行程是不变的,所以销子83与拨叉84的回转中心距离越小时,拨叉84和偏心轴7的回转角度就大,即泵的偏心量和输油量也大,反之,泵的输油量小。
33.当停车和控制油路发生故障时,或工作台向左和向右移动速度不相等,而工作台速度不为零,可调整拨叉84和偏心轴7的相对位置,调整时先松开拨叉84上的锁紧螺栓11,然后拧动两侧的调节螺钉12做调整,使拨叉84在中间位置时泵的输油量为零,在拧紧锁紧螺栓11,注意保持低速时的速度差不超过10%。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