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一种光学定位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6  87

【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定位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光学定位设备。


背景技术:

2.光学定位设备种类繁多,其工作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把光学图像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以便于存储或者传输,当我们拍摄一个物体时,此物体上反射的光被摄像机镜头收集,使其聚焦在摄像器件的受光面(例如摄像管的靶面)上,再通过摄像器件把光转变为电能,即得到了“视频信号”,光电信号很微弱,需通过预放电路进行放大,再经过各种电路进行处理和调整,但现有的光学定位设备在夜间拍摄时,由于夜间光线问题,使得像机镜头拍摄物体不清晰等,导致数据不准确,从而无法定位物体的具体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学定位设备,以解决现有的光学定位设备在夜间拍摄时,由于夜间光线问题,使得像机镜头拍摄物体不清晰等,导致数据不准确,从而无法定位物体的具体位置的技术问题。
4.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光学定位设备,包括箱体,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第一相机机构和第二相机机构,所述第一相机机构包括第一相机和第二相机以及设置在第一相机和第二相机之间的第一红外补光灯;所述第二相机机构包括第三相机和第四相机以及设置在第三相机和第四相机之间的第二红外补光灯。
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箱体包括由前盖板、后盖板、上盖板、下盖板、左盖板和右盖板组成。
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相机和所述第二相机均通过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下盖板上并使得所述第一相机和所述第二相机的镜头端朝向所述下盖板,所述第一红外补光灯通过第一固定件固定在所述下盖板上并使得所述第一红外补光灯镜头端朝向所述下盖板。
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相机、第四相机均通过活动支架固定在所述下盖板上并使得所述第三相机、第四相机的镜头端朝向所述前盖板;所述第二红外补光灯通过第二固定件固定在所述下盖板上并使得所述第二红外补光灯镜头端朝向所述前盖板。
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下盖板和前盖板上均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相机、第二相机、第一红外补光灯、第三相机和第四相机、第二红外补光灯相对应观察窗口。
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下盖板和所述前盖板上的观察窗口上均设置有防止所述观察窗口污染的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包括防护盖、防护盖压板以及开设在所述下盖板和所述前盖板上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其中,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连通。
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内开设有横向滑槽;所述防护盖朝向所述第一凹槽的一面设置有与所述横向滑槽相匹配的横向导轨;所述防护盖压板通过紧固螺钉将所
述防护盖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左端开设有并列的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右端开设有并列的第三固定孔和第四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第三固定孔以及第四固定孔内均固定设置有球头柱塞;所述防护盖的左端开设有与所述球头柱塞相匹配的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
13.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4.本实用新型通过箱体内设置有第一相机机构和第二相机机构,所述第一相机机构包括第一相机和第二相机以及设置在第一相机和第二相机之间的第一红外补光灯;所述第二相机机构包括第三相机和第四相机以及设置在第三相机和第四相机之间的第二红外补光灯,从而通过第一相机机构和第二相机的结构能够使得光学定位设备在夜间拍摄时物体更加的清晰,进而得到准确数据,从而精准定位物体的具体位置。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防护盖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本实用新型防护盖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3.图9为本实用新型挡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4.图10为本实用新型挡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5.图11为本实用新型防护装置的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12为本实用新型防护盖关闭状态示意图。
27.图13为本实用新型防护盖打开状态示意图。
28.图中:2、前盖板,3、后盖板,4、上盖板,5、下盖板,6、左盖板,7、右盖板,8、观察窗口,10、盖板,11、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横向滑槽,14、第一固定孔,15、第二固定孔,16、第三固定孔,17、第四固定孔,18、球头柱塞,20、防护盖,24、挡板,25、第一c形槽,26、第二c形槽,27、护盖把手,30、防护盖压板,100、箱体,111、第一相机,112、第二相机,113、第一红外补光灯,114、固定支架,121第三相机,122、第四相机,123、第二红外补光灯,124、活动支架,125、第二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征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30.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31.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下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32.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33.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理解,“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3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定位设备。
35.如图1-5所示,一种光学定位设备,包括箱体100、设置在所述箱体100内的第一相机机构和第二相机机构,具体地,所述箱体由前盖板2、后盖板3、上盖板4、下盖板5、左盖板6和右盖板7组成。
36.进一步地如图所示,所述第一相机111和所述第二相机112均通过固定支架114设置在所述下盖板5上并使得所述第一相机111和所述第二相机112的镜头端朝向所述下盖板5,所述第一红外补光灯113通过第一固定件固定在所述下盖板5并使得所述第一红外补光灯113镜头端朝向所述下盖板5,具体地,所述第一相机111和所述第二相机112分别通过固定支架114设置在所述下盖板5上表面的两端,且第一相机111和第二相机112对称设置在所述下盖板5的两端;更具体地,第一相机111和第二相机112通过固定支架114呈14.8
°
设置在下盖板5上,从而当第一相机111和第二相机112距离目标物2.0m-2.5m时,第一相机111和第二相机112可捕捉竖直方向的视场区域为2.3m*1.7m的一个矩形区域,在此区域内的物体都可被采集到;
37.进一步地如图所示,所述第三相机121、第四相机122均通过活动支架124固定在所述下盖板5上并使得所述第三相机121、第四相机122的镜头端朝向所述前盖板2;所述第二红外补光灯123通过第二固定件125固定在所述下盖板5上并使得所述第二红外补光灯123镜头端朝向所述前盖板2;具体地,所述第三相机121和第四相机122对称设置,且第三相机121和第四相机122均通过活动支架124的设置使得第三相机121和第四相机122在前盖板2上形成15
°
的水平夹角,进而当第三相机121和第四相机122距离目标物0.9m-1.2m时,第三相机121和第四相机122可捕捉竖直方向的视场区域为2.3m*1.7m的一个矩形区域,在此区域内的物体都可被采集到。
38.进一步地,如图所示,所述下盖板5和前盖板2上均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相机11、第二相机12、第一红外补光灯13、第三相机21和第四相机22、第二红外补光灯23相对应观察窗口8;具体地,所述下盖板5和所述前盖板2上的观察窗口8上均设置有防止所述观察窗口8污染的防护装置。
39.下面本实施例以下盖板5上的防护装置为例,详细描述防护装置的结构和原理:
40.如图6-13所示,所述防护装置包括防护盖20、防护盖压板30以及开设在所述下盖板5和所述前盖板2上的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12。
41.所述第一凹槽11与所述第二凹槽12连通,具体地如图所示,第一凹槽11与第二凹槽12连为一体,更具体地,所述第二凹槽的形状与所述防护盖20相匹配。
42.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凹槽11内开设有横向滑槽13;具体地,横向滑槽12为两条,两条横向滑槽12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11表面。
43.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盖20朝向所述第一凹槽11的一面开设有与所述横向滑槽13相匹配的横向导轨21;从而使得防护盖20通过横向导轨21在横向滑槽12内的滑动,并能够使得防护盖20从第一凹槽11滑到第二凹槽12内;更具体地,两条横向导轨21的长度为横向滑槽12长度的三分之一,且两条横向导轨21设置在防护盖20朝向所述第一凹槽11的一面的左端。
44.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盖压板30通过紧固螺钉将所述防护盖20限制在所述第一凹槽11内,具体地,防护盖压板30通过紧固螺钉将所述防护盖20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11内并使得防护盖20能够在第一凹槽11内进行左右滑动。
45.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盖20右端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护盖把手27,从而通过推动护盖把手27能够方便控制防护盖20在第一凹槽11内滑动。
46.进一步地,观察窗口8开设在第二凹槽12上,从而通过拉动护盖把手27使得防护盖20从第一凹槽11滑到第二凹槽12内,进而防护盖20能够盖住第二凹槽12上观察窗口8,进而能够防止外界灰尘进入观察窗口8内。
4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11的左端开设有第一固定孔14和第二固定孔15、右端开设有的第三固定孔16和第四固定孔17,具体地,第一固定孔14和第二固定孔15对称设置在第一凹槽11的左端;第三固定孔16和第四固定孔17对称设置在第一凹槽11的右端;
4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孔14、第二固定孔15、第三固定孔16以及第四固定孔17内均固定设置有球头柱塞15;所述防护盖20的左端开设有与所述球头柱塞18相匹配的第一限位孔22和第二限位孔23,具体地,第一限位孔22和第二限位孔23对称设置在防护盖20的左端。
49.当防护盖2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三固定孔16和第四固定孔17内的球头柱塞18与防护盖20左端的第一限位孔22和第二限位孔23匹配,即第三固定孔16和第四固定孔17内的球头柱塞18卡入到第一限位孔22和第二限位孔23内,此时防护盖20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各个方向的位移为0,因此防护盖20不会自动打开。
50.防护盖2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固定孔14和第二固定孔15内的球头柱塞18与防护盖20左端的第一限位孔22和第二限位孔23匹配,即第一固定孔14和第二固定孔15内的球头柱塞18卡入到第一限位孔22和第二限位孔23内,此时防护盖20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各个方向的位移为0,因此防护盖20不会自动关闭。
51.进一步地所示,所述防护盖20的右端延伸有限位凸边24;所述第二凹槽12远离所述第一凹槽11一端的表面固定设置有挡板24,所述挡板24朝向所述第一凹槽23的一面开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边24相匹配的第一c形槽25,从而防护盖20一端限位凸边24能够滑动到第一c形槽25内,使得防护盖20达到封闭状态。
52.进一步地,所述挡板24朝向所述防护盖固定腔11一端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二c形槽
26,从而当防护盖20处于关闭状态时,通过第二c形槽26的设置,能够方便拉动将防护盖20上的护盖把手27。
53.此外,所述第一c形槽25和所述第二c形槽26均有凹槽的一端开设缺口构成。
5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