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可降噪工程机械驾驶室内饰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7  80

【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大幅减小因驾驶室顶部振动及声腔共振产生的低频噪声的改进型结构,尤其是可降噪工程机械驾驶室内饰结构,同样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结构的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2.工程机械驾驶室内部噪声的控制,分为主动降噪和被动降噪,包括降低激励源产生的噪声、隔离噪声传播的途径、阻尼吸声材料的应用以及避免声腔共鸣现象等方式。主动降噪效果最为明显,比如降低激励源的振动噪声,但是考虑到技术和成本方面,均存在一定难度。
3.因此工程机械厂商在被动降噪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比如在驾驶室内部应用吸音材料或设计吸声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噪声,因此,设计一种合理的噪声吸声结构变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可降噪工程机械驾驶室内饰结构,包括驾驶室内饰本体,在所述驾驶室内饰本体的顶部安装有上部内饰结构与下部内饰结构,所述上部内饰结构、所述下部内饰结构的外侧分别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在所述驾驶室内饰本体上,在所述上部内饰结构与所述下部内饰结构的四周密封封堵设置且内部形成吸音空腔,在所述下部内饰结构的上设置有谐振孔组,所述谐振孔组用于配合所述吸音空腔形成共振吸声结构。
5.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部内饰结构包括一内饰上板,所述下部内饰结构包括一内饰下板。
6.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内饰上板的厚度为2-4mm。
7.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内饰上板的厚度与所述内饰下板的厚度相同。
8.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吸音空腔的厚度与所述内饰上板的厚度之比为2:1-5:1。
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谐振孔组包括若干个设置在所述内饰下板上的贯穿小孔,各所述贯穿小孔分别用于连通所述吸音空腔的内部和外部。
10.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贯穿小孔采用圆孔。
1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吸音空腔内安装有吸音材料。
12.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各所述贯穿小孔均布设置在所述内饰下板的表面。
13.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位于所述内饰下板的中部表面的各所述贯穿小孔的布置密度大于位于所述内饰下板的外围表面的各所述贯穿小孔的布置密度。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可降噪工程机械驾驶室内饰结构的工程机械,所述可降噪工程机械驾驶室内饰结构为上述的可降噪工程机械驾驶室内饰结构,还包括底盘总
成、行走系统、控制系统。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6.此驾驶室内饰为双层结构,形成的赫姆霍兹谐振腔能够有效的降低因驾驶室顶部振动及声腔共振产生的低频噪声。
17.该结构可有效的降低因驾驶室顶部振动及声腔共振产生的低频噪声,改善驾驶室nvh性能。
18.另外,本驾驶室内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对声音的衰减有良好作用,可提升了驾乘人员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件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件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驾驶室内饰结构内部仰视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驾驶室内饰内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驾驶室内饰内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驾驶室内饰本体;2、吸音空腔;3、内饰上板;4、内饰下板;5、贯穿小孔;6、吸音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7.实施例1:
28.如图1-2、图4中所示,可降噪工程机械驾驶室内饰结构,包括驾驶室内饰本体1,在所述驾驶室内饰本体1的顶部安装有上部内饰结构与下部内饰结构,所述上部内饰结构、所述下部内饰结构的外侧分别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在所述驾驶室内饰本体1上,在所述上部内饰结构与所述下部内饰结构的四周密封封堵设置且内部形成吸音空腔2,在所述下部内饰结构的上设置有谐振孔组,所述谐振孔组用于配合所述吸音空腔2形成共振吸声结构。
29.整个共振吸声结构的安装和拆卸相对便捷,可以更好地保证安装的便捷性,同时后续进行拆卸清洗时相对快捷、便利。
30.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部内饰结构包括一内饰上板3,所述下部内饰结构包括一内饰下板4。
3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内饰上板3的厚度为2-4mm。
32.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内饰上板3的厚度与所述内饰下板4的厚度相同,可以保证整个共振吸声结构的侧壁处于相同的厚度,保证在收到振动时振动的均衡性。
33.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吸音空腔2的厚度与所述内饰上板3的厚度之比为2:1-5:1。
34.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谐振孔组包括若干个设置在所述内饰下板4上的贯穿小孔5,各所述贯穿小孔5分别用于连通所述吸音空腔2的内部和外部。各个贯穿小孔5与所述吸音空腔2之间形成多个赫姆霍兹谐振腔,形成共振吸声结构。
35.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贯穿小孔5采用圆孔。
36.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各所述贯穿小孔5的孔径为3-5mm。
37.设置合适孔径的贯穿小孔5可以保证在振动频率,提高整体吸音效果。
38.通过调整内饰下板4的厚度、贯穿小孔5的孔径以及吸音空腔2的大小,调整共振吸声频率范围,其频率范围根据驾驶室顶部薄板件的振动频率和驾驶室空腔频率确定。
39.吸音空腔2里可以是空气也可以是吸音材料6。
40.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各所述贯穿小孔5均布设置在所述内饰下板4的表面。
4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位于所述内饰下板4的中部表面的各所述贯穿小孔5的布置密度大于位于所述内饰下板4的外围表面的各所述贯穿小孔5的布置密度。
42.在出现振动吸音时将周边的贯穿小孔5的数量降低可以有效地提高中部的振动效果,起到促进整体振动效果的作用。
43.实施例2:如图1、图3、图5所示:
44.可降噪工程机械驾驶室内饰结构,包括驾驶室内饰本体1,在所述驾驶室内饰本体1的顶部安装有上部内饰结构与下部内饰结构,所述上部内饰结构、所述下部内饰结构的外侧分别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在所述驾驶室内饰本体1上,在所述上部内饰结构与所述下部内饰结构的四周密封封堵设置且内部形成吸音空腔2,在所述下部内饰结构的上设置有谐振孔组,所述谐振孔组用于配合所述吸音空腔2形成共振吸声结构。
45.整个共振吸声结构的安装和拆卸相对便捷,可以更好地保证安装的便捷性,同时后续进行拆卸清洗时相对快捷、便利。
46.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部内饰结构包括一内饰上板3,所述下部内饰结构包括一内饰下板4。
47.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内饰上板3的厚度为2-4mm。
48.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内饰上板3的厚度与所述内饰下板4的厚度相同,可以保证整个共振吸声结构的侧壁处于相同的厚度,保证在收到振动时振动的均衡性。
4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吸音空腔2的厚度与所述内饰上板3的厚度之比为2:1-5:1。
50.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谐振孔组包括若干个设置在所述内饰下板4上的贯穿小孔5,各所述贯穿小孔5分别用于连通所述吸音空腔2的内部和外部。各个贯穿小孔5与所述吸音空腔2之间形成多个赫姆霍兹谐振腔,形成共振吸声结构。
5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贯穿小孔5采用圆孔。
52.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各所述贯穿小孔5的孔径为3-5mm。
53.设置合适孔径的贯穿小孔5可以保证在振动频率,提高整体吸音效果。
54.通过调整内饰下板4的厚度、贯穿小孔5的孔径以及吸音空腔2的大小,调整共振吸
声频率范围,其频率范围根据驾驶室顶部薄板件的振动频率和驾驶室空腔频率确定。
55.吸音空腔2里可以是空气也可以是吸音材料6。
56.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各所述贯穿小孔5均布设置在所述内饰下板4的表面。
57.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位于所述内饰下板4的中部表面的各所述贯穿小孔5的布置密度大于位于所述内饰下板4的外围表面的各所述贯穿小孔5的布置密度。
58.在出现振动吸音时将周边的贯穿小孔5的数量降低可以有效地提高中部的振动效果,起到促进整体振动效果的作用。
5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吸音空腔2内安装有吸音材料6。
60.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吸音材料6为无机泡沫吸音材料6或无机纤维吸音材料6。
6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吸音空腔2内部的所述内饰下板4与所述内饰下板4的内壁上涂设有吸音涂料层。
62.具体工作原理:
63.由于驾驶室的顶部为薄板件,极易被激励起来,与声腔产生共振,从而辐射噪声。当入射波的频率与谐振腔频率一致时,设置有贯穿小孔5的内饰下板4内以及吸音空腔2内的空气就会产生激烈的振动与摩擦,使声能转化为热能,从而达到吸声的效果。
64.另外在吸音材料6、吸音涂料层的配合作用下可更好地保证驾驶室内的吸音效果。
65.吸音涂料层的厚度为1-2mm。
6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可降噪工程机械驾驶室内饰结构的工程机械,所述可降噪工程机械驾驶室内饰结构为上述的可降噪工程机械驾驶室内饰结构,还包括底盘总成、行走系统、控制系统。
67.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68.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