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隔振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7  1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隔振结构。


背景技术:

2.压缩机作为汽车空调系统的核心部件,对优化乘员舱环境条件、提高乘坐舒适性至关重要。传统汽车的压缩机都是发动机集成在一起的,通过发动机悬置可有效解决压缩机振动到车身的传递。新能源车的压缩机通常是通过隔振支架布置在车身纵梁上,现有的隔振支架上设有呈三角分布的三个通孔,通孔用于安装隔振衬套,三个隔振衬套中心设有螺栓孔,隔振支架通过隔振衬套与车身纵梁螺栓连接,现有的隔振支架的隔振效果欠佳,压缩机的振动会传递至乘员舱内,引起方向盘和地板的振动,同时较强的振动会产生噪声,影响乘员乘坐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压缩机隔振支架的隔振效果欠佳,较强的振感及振动产生的噪声影响乘员乘坐舒适性的问题,提供一种压缩机隔振结构。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压缩机隔振结构,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压缩机相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至少3个用于安装第一隔振衬套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支架通过所述第一隔振衬套与所述第二支架螺栓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至少3个用于安装第二隔振衬套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支架通过所述第二隔振衬套与车身纵梁螺栓连接。
6.采用前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个带有隔振衬套的隔振支架,压缩机的振动经第一支架一次减振后,再经第二支架二次减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压缩机隔振支架的隔振效果欠佳,较强的振感及振动产生的噪声影响乘员乘坐舒适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可有效衰减压缩机振动到车身的传递,并降低车身振动产生的噪声,提升乘员乘坐舒适性。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均为3个,且3个所述第一通孔和3个所述第二通孔均呈三角形分布,可有效保证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与车架纵梁连接的稳定性。
8.进一步的,第二支架局部弯折使得3个所述第二通孔不在同一空间平面上,进一步保证了第二支架与车架纵梁连接的稳定性。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下表面均设有向外延伸的加强筋,可有效增加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刚度和强度,防止出现变形及断裂现象。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下表面均设有下沉的减重槽,减轻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重量,有利于车身轻量化及降低生产成本。
11.进一步的,第一支架通过螺栓或螺钉与所述压缩机连接,连接稳固可靠。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隔振衬套和第二隔振衬套均沿z方向安装,所述第二支架设于
所述车身纵梁的上表面,衬套安装方向适应压缩机振动方向,有效保证衬套的隔振效率。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衰减压缩机振动到车身的传递,并降低车身振动产生的噪声,提升乘员乘坐舒适性;隔振支架刚度及强度提升,防止使用过程中出现变形及断裂现象。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第一支架的正面示意图;
16.图3为第一支架的背面示意图;
17.图4为第二支架的正面示意图;
18.图5为第二支架的背面示意图。
19.图中标记:1-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3-加强筋,4-减重槽,11-第一通孔,12-压缩机安装孔,21-第二通孔,22-螺栓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2.如图1-5所示,一种压缩机隔振结构,包括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
23.第一支架1与压缩机相连接,第一支架1上设有至少3个用于安装第一隔振衬套的第一通孔11,第一隔振衬套中部均设有螺纹孔,第二支架上设有与该螺纹孔对应的螺栓安装孔22,第一支架1通过第一隔振衬套与第二支架2螺栓连接;
24.第二支架2上设有至少3个用于安装第二隔振衬套的第二通孔21,第二隔振衬套中部均设有螺纹孔,车身纵梁上设有与该螺纹孔对应的螺栓安装孔,第二支架2通过第二隔振衬套与车身纵梁螺栓连接;
2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21的数量均为3个,3个第一通孔11和3个第二通孔21均呈三角形分布;
26.第二支架2局部弯折使得3个第二通孔21不在同一空间平面上;
27.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上下表面均设有向外延伸的加强筋3;
28.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上下表面均设有下沉的减重槽4;
29.第一支架1上设有4个压缩机安装孔12,用于与螺栓或螺钉配合实现压缩机的紧固连接;
30.第一隔振衬套和第二隔振衬套均沿z方向安装,第二支架2设于车身纵梁的上表面。
31.采用前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个带有隔振衬套的隔振支架,压缩机的振动经第一支架一次减振后,再经第二支架二次减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压缩机隔振支架的隔振效果欠佳,较强的振感及振动产生的噪声影响乘员乘坐舒适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可有效衰减压缩机振动到车身的传递,并降低车身振动产生的噪声,提升乘员乘坐舒
适性;同时,隔振支架刚度及强度提升,防止使用过程中出现变形及断裂现象。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压缩机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所述第一支架(1)与压缩机相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上设有至少3个用于安装第一隔振衬套的第一通孔(11),所述第一支架(1)通过所述第一隔振衬套与所述第二支架(2)螺栓连接,所述第二支架(2)上设有至少3个用于安装第二隔振衬套的第二通孔(21),所述第二支架(2)通过所述第二隔振衬套与车身纵梁螺栓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1)和所述第二通孔(21)的数量均为3个,且3个所述第一通孔(11)和3个所述第二通孔(21)均呈三角形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架(2)局部弯折使得3个所述第二通孔(21)不在同一空间平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上下表面均设有向外延伸的加强筋(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上下表面均设有下沉的减重槽(4)。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通过螺栓或螺钉与所述压缩机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振衬套和第二隔振衬套均沿z方向安装,所述第二支架(2)设于所述车身纵梁的上表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缩机隔振结构,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压缩机相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至少3个用于安装第一隔振衬套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支架通过所述第一隔振衬套与所述第二支架螺栓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至少3个用于安装第二隔振衬套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支架通过所述第二隔振衬套与车身纵梁螺栓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压缩机隔振支架的隔振效果欠佳,较强的振感及振动产生的噪声影响乘员乘坐舒适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可有效衰减压缩机振动到车身的传递,并降低车身振动产生的噪声,提升乘员乘坐舒适性。提升乘员乘坐舒适性。提升乘员乘坐舒适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德欣 王武 郭福通 李孟阳 雷超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20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