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内钢筋混凝土水塔拆除用安全防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7  131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有限空间内钢筋混凝土水塔拆除用安全防护系统。


背景技术:

2.钢筋混凝土水塔以前在民用住宅中广泛应用,供高层供水使用,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高层建筑都自建有高压供水系统,不再使用水塔供水,老旧小区现通过供水改造,原有的钢筋混凝土水塔大多不再使用,需要拆除。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水塔周边大多已经建有住宅或公共建筑,因水塔周边场地较为受限,不能采用定向爆破、液压钳或者绳锯切割吊装的方法拆除,导致老旧水塔拆除较为不便,且容易对周边住宅区域造成高空落物损伤。如何能安全便利地进行高层建筑物拆除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
3.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2019107295779,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高层建筑拆除装置,该申请案包括脚手架、吊挂件、滑梁、限位板、顶部桁架、支撑立柱、液压千斤顶,脚手架沿着待拆除建筑物周围布置,以形成封闭状态,起到防护作用,吊挂件中的滚轮架与脚手架中的立杆通过螺栓螺母连接,吊挂件中的滚轮滑动连接于滑梁,滑梁固定连接于顶部桁架的下方,顶部桁架是由横向单元桁架、纵向单元桁架组装而成,以形成空间桁架体系,支撑立柱的顶部与顶部桁架相连接,底部与待拆除建筑物可连接或分离,液压千斤顶的顶部与支撑立柱相连接,底部与待拆建筑物可连接或分离。该申请案仅利用脚手架进行防护,对于较小的掉落物难以起到防护效果,且整个拆除结构较为复杂。
4.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21102964054,发明创造名称为:高层建筑环保拆除方法,该申请案利用高层建筑的电梯井或核心筒作为运输通道,用于吊装破除设备和破除产生的建筑垃圾,在破除时,通过防尘罩将高层建筑破除产生的粉尘以及溅射物聚束于防尘罩内,保持环境清洁以及提高了高层建筑的破除安全性,利用高度可调节的支承柱使得防尘罩能下放始终罩设于高层建筑的顶部,确保高层建筑的每一层的破除始终处于防尘罩的防护下进行。该申请案重在解决拆除过程中粉尘污染严重的问题,但对于物体掉落并无防护。


技术实现要素:

5.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老旧水塔拆除空间有限、容易影响周边住宅区的问题,拟提供有限空间内钢筋混凝土水塔拆除用安全防护系统,根据有限的施工场地,在不影响周边住宅区情况下,搭设脚手架做安全防护或作业平台,使用小型机械拆除水塔,可有效防护周边设施安全,也避免了大型机械进场占用场地过大的要求,或者爆破拆除对场地的更高要求等,便于有限空间内作业实现。
7.2.技术方案
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9.本实用新型的有限空间内钢筋混凝土水塔拆除用安全防护系统,包括环绕于水塔
周边搭设的脚手架,脚手架靠近水塔的内侧面上环绕布设有密目防护网,密目防护网一直延伸至脚手架底部,脚手架上部的内侧面设置为适应水塔顶部形状的阶梯状架体,该阶梯状架体的内侧面上对应铺设有呈阶梯状布置的木模板,木模板底部延伸至密目防护网顶部位置。
10.更进一步地,脚手架由纵向立杆、水平横杆和呈菱形分布的剪刀撑组合搭设而成。
11.更进一步地,木模板由上到下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竖直段、水平段、竖直段和倾斜段,倾斜段沿靠近水塔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并最终到达密目防护网的顶部位置。
12.更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逐层拆除防护的吊篮操作架,该吊篮操作架包括用于支撑在水塔筒壁上方的上支撑杆,以及固定于上支撑杆下方的用于作业人员操作的平台架,平台架位于水塔筒壁内部,该平台架的四周设有供作业人员对外操作的操作空间。
13.更进一步地,上支撑杆下方的平台架为由框架立杆、框架底杆和侧连接杆组合拼接的框架结构,杆之间的间隙即构成作业人员对外操作的操作空间,框架底杆上还铺设有供作业人员踩踏的脚踏底板。
14.更进一步地,平台架具体由四角分布的框架立杆、底部呈十字形分布的框架底杆,以及四周和底面上间隔分布的多组侧连接杆固定拼接而成。
15.更进一步地,上支撑杆在平台架的顶部两侧对称设置,且两端的长度均延伸超出水塔筒壁的外壁。
16.更进一步地,平台架内还设置有安全绳索,安全绳索一端的安全钩用于固定在水塔筒壁中已拆除部分显露出来的建筑钢筋上,安全绳索另一端用于固定在作业人员身体上。
17.3.有益效果
18.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1)本实用新型的安全防护系统,脚手架靠近水塔的内侧面上环绕布设有密目防护网,实现内外全封闭,能够对拆除过程中的各种大小掉落物进行有效防护,避免其落到脚手架之外影响外部住宅区,使大部分掉落物基本聚集在密目防护网之内,便于后续统一处理。
20.(2)本实用新型的安全防护系统,脚手架上部的内侧面对应铺设有呈阶梯状布置的木模板,木模板底部延伸至密目防护网顶部位置,可以针对砸落的物体进行有效防护和导向,碎石落在木模板上并顺着木模板最终掉落至密目防护网与水塔的内部间隙并落至地面,且木模板更结实牢固,不易造成损伤,尤其针对竖直砸落至表面的掉落物有较好的防护。
21.(3)本实用新型的安全防护系统,采用自制的吊篮操作架进行水塔筒体的逐层拆除,实际操作中,两个作业人员共同配合操作,背靠背同时在吊篮操作架内作业,两人分别从框架结构的空隙中从内壁开始借用小型机械拆除水塔结构,当拆除掉一部分高度后,伴随着水塔筒壁高度的降低,吊篮操作架将随之自动降低,整个拆除过程既安全又高效,也无需使用其他动力机构来实现对不同拆除高度操作平台的控制,充分适应外部作业空间有限的环境。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全防护系统的应用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吊篮操作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吊篮操作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5.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26.100、水塔;101、脚手架;102、水平横杆;103、剪刀撑;104、木模板;105、密目防护网;200、水塔筒壁;201、建筑钢筋;202、安全钩;203、框架立杆;204、框架底杆;205、脚踏底板;206、侧连接杆;207、上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9.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30.实施例1
3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有限空间内钢筋混凝土水塔拆除用安全防护系统,包括环绕于水塔100周边搭设的脚手架101,其中水塔100顶部为较大的水塔水箱,下部为水塔筒壁结构,脚手架101根据水塔100的整体形状结构对应搭设,具体由纵向立杆、水平横杆102和呈菱形分布的剪刀撑103组合搭设而成,脚手架101的搭设为行业内的常用手段,在此不再赘述。
3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脚手架101靠近水塔100的内侧面上环绕布设有密目防护网 105,密目防护网105一直延伸至脚手架101底部,实现内外全封闭,能够对拆除过程中的各种大小掉落物进行有效防护,避免其落到脚手架101之外影响外部住宅区,使大部分掉落物基本聚集在密目防护网105之内,便于后续统一处理;且更具体地,脚手架101上部的内侧面设置为适应水塔100顶部形状的阶梯状架体,该阶梯状架体的内侧面上对应铺设有呈阶梯状布置的木模板104,木模板104底部延伸至密目防护网105顶部位置。更具体地,由图1 中可以看出,木模板104由上到下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竖直段、水平段、竖直段和倾斜段,倾斜段沿靠近水塔100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并最终到达密目防护网105的顶部位置。木模板104 与水塔100外壁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人工拆除上部水箱结构时,顶端设置的木模板104可以针对砸落的物体进行有效防护和导向,碎石落在木模板104上并顺着木模板104最终掉落至密目防护网105与水塔100的内部间隙并落至地面,且木模板104更结实牢固,不易造成损伤,尤其针对竖直砸落至表面的掉落物有较好的防护。本实施例采用顶部木模板104,下部围绕在水塔筒壁周向的密目防护网105共同配合进行防护,在有限空间内实现了拆除防护,确保周边居民住房及活动安全,且整体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利于推广。
33.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逐层拆除防护的吊篮操作架,实践操作中,先拆除上部的水箱结构,然后针对下方水塔100的筒体混凝土结构应从上往下环形分层
拆除,本实施例采用吊篮操作架作为操作平台,使作业人员可以在水塔筒壁200的内部作业,不占用外部空间。具体地,该吊篮操作架包括用于支撑在水塔筒壁200上方的上支撑杆207,以及固定于上支撑杆207下方的用于作业人员操作的平台架,平台架位于水塔筒壁200内部,该平台架的四周设有供作业人员对外操作的操作空间。更进一步地,上支撑杆207下方的平台架为由框架立杆203、框架底杆204和侧连接杆206组合拼接的框架结构,杆之间的间隙即构成作业人员对外操作的操作空间,框架底杆204上还铺设有供作业人员踩踏的脚踏底板 205。具体地,结合附图2和3,平台架由四角分布的框架立杆203、底部呈十字形分布的框架底杆204,以及四周和底面上间隔分布的多组侧连接杆206固定拼接而成。
34.本实施例中上支撑杆207在平台架的顶部两侧对称设置,且两端的长度均延伸超出水塔筒壁200的外壁。平台架内还设置有安全绳索,安全绳索一端的安全钩202用于固定在水塔筒壁200中已拆除部分显露出来的建筑钢筋201上,安全绳索另一端用于固定在作业人员身体上。实际操作中,两个作业人员共同配合操作,背靠背同时在吊篮操作架内作业,两人分别从框架结构的空隙中从内壁开始借用小型机械拆除水塔结构,当拆除掉一部分高度后,伴随着水塔筒壁200高度的降低,吊篮操作架将随之自动降低,上支撑杆207始终支撑在水塔筒壁200上方,且利用已经拆除部分显露出来的建筑钢筋201,配合安全绳索进一步增强安全防护,整个拆除过程既安全又高效,也无需使用其他动力机构来实现对不同拆除高度操作平台的控制,有效克服作业空间限制。两个作业人员始终保持背靠背对称均匀拆除即可,保障两侧拆除高度变化基本一致,吊篮操作架随之平稳降低,拆除掉落至地面下方的垃圾应及时清理并洒水降尘。
35.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