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凝结水泵机械密封自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7  151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凝结水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凝结水泵机械密封自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火力发电厂主机凝结水泵机械密封冷却器通常设计为闭式水冷却,但因凝结水泵机械密封冷却器结构原因,其上与外部管道或零部件连接的动静结合面处的密封效果较差,存在泄漏情况,导致闭式水通过凝结水泵机械密封进入主机凝结水系统,污染凝结水,而在更换新的机械密封冷却器后,短时间内虽能够防止漏水,但仅能维持半个月左右,使用效果较差。
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凝结水泵机械密封自冷却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凝结水污染和保证机组运行背压不会降低的凝结水泵机械密封自冷却装置。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凝结水泵机械密封自冷却装置包括:热井;两个凝结水泵,两个所述凝结水泵均设置在所述热井的下方;两个管道一,两个所述管道一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热井上,且两个所述管道一的底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凝结水泵相连通;凝结水母管,所述凝结水母管设置在两个所述凝结水泵的下方;两个管道二,两个所述管道二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凝结水母管上,且两个所述管道二的顶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凝结水泵相连通;闭式回水管和闭式供水管,所述闭式回水管和所述闭式供水管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凝结水泵的上方和下方,且所述闭式回水管和所述闭式供水管上分别固定安装有两个支管一和两个支管二,且相对应的所述支管一和所述支管二均与对应的所述凝结水泵相连通;多级水封,所述多级水封设置在所述闭式回水管的上方;管道三,所述管道三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多级水封的出水口上,所述管道三的另一端与所述热井固定连接;机械密封冷却器,所述机械密封冷却器设置在所述凝结水母管的上方,且所述机械密封冷却器的出口固定安装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凝结水母管固定连接;管道四,所述管道四设置在所述闭式供水管的下方,且所述管道四上,所述管道四与所述机械密封冷却器相连通。
6.优选的,所述连接管上固定安装有管道五,所述管道五的顶端与所述管道四固定连接,所述管道四上固定安装有两个管道六,两个所述管道六分别与两个所述支管二固定连接。
7.优选的,所述闭式回水管的上方设有管道七。
8.优选的,所述管道七上固定安装有两个管道八,所述多级水封的进水口固定安装有气暖回水管,所述管道七的顶端与所述气暖回水管相连通,两个所述管道八分别与两个所述支管一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闭式回水管和所述闭式供水管上分别固定安装有出液管和进液管,
所述出液管的底端与所述机械密封冷却器的出液口固定连接,所述进液管的底端与所述机械密封冷却器的进液口固定连接。
10.优选的,两个所述支管一和两个所述支管二上均设有阀门一,且两个所述管道六和两个所述管道八与对应的支管一和支管二的连接点均位于对应的阀门一和凝结水泵之间。
11.优选的,所述连接管上设有阀门二,所述管道五与所述连接管的连接点位于所述阀门二和所述机械密封冷却器之间。
12.优选的,两个所述管道六和两个所述管道八上均设有阀门三。
13.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凝结水泵机械密封自冷却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凝结水泵机械密封自冷却装置,在不更换机械密封冷却器的情况下,实现凝结水系统与闭式水系统完全隔离,防止闭式水窜入凝结水系统污染凝结水;且冷却水经过多级水封后排入热井内,实现防止机械密封冷却器漏空气降低机组运行背压的功能;此外,通过多级水封的设置,可以将汽暖回水温度降至60~70℃,实现防止汽暖回水在热井高度真空环境中汽化降低机组运行背压的目的。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凝结水泵机械密封自冷却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中标号:1、热井;2、凝结水泵;3、管道一;4、凝结水母管;5、管道二;6、闭式回水管;7、闭式供水管;8、多级水封;9、管道三;10、机械密封冷却器;11、管道四;12、管道五;13、管道六;14、管道七;15、管道八。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8.请结合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凝结水泵机械密封自冷却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凝结水泵机械密封自冷却装置包括:热井1;两个凝结水泵2,两个所述凝结水泵2均设置在所述热井1的下方;两个管道一3,两个所述管道一3均固定安装在所述热井1上,且两个所述管道一3的底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凝结水泵2相连通;凝结水母管4,所述凝结水母管4设置在两个所述凝结水泵2的下方;两个管道二5,两个所述管道二5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凝结水母管4上,且两个所述管道二5的顶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凝结水泵2相连通;闭式回水管6和闭式供水管7,所述闭式回水管6和所述闭式供水管7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凝结水泵2的上方和下方,且所述闭式回水管6和所述闭式供水管7上分别固定安装有两个支管一和两个支管二,且相对应的所述支管一和所述支管二均与对应的所述凝结水泵2相连通,利用支管一和支管二,以及其上的阀门一,便可通过阀门一的启闭实现闭式水和凝结水的隔离,从而能够有效防止闭式水与凝结水的混合;多级水封8,所述多级水封8设置在所述闭式回水管6的上方,多级水封8能够有效防止气体的深入,并且能够具有一定程度的降温功能,从而能够对气暖回水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降温;管道三9,所述管道三9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多级水封8的出水口上,所述管道三9的另一端与所述热井1固定连接;机械密封
冷却器10,所述机械密封冷却器10设置在所述凝结水母管4的上方,且所述机械密封冷却器10的出口固定安装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凝结水母管4固定连接,机械密封冷却器10能够将冷却水回水温度降低,且降低效果好;管道四11,所述管道四11设置在所述闭式供水管7的下方,且所述管道四11上,所述管道四11与所述机械密封冷却器10相连通,通过机械密封冷却器10、管道四11、管道七14、管道六13和管道八15的相互配合使用,能够形成一个凝结水流通通道,从而能够在阀门一、阀门二和阀门三的启闭操作下,实现凝结水和闭式水的隔离。
19.所述连接管上固定安装有管道五12,所述管道五12的顶端与所述管道四11固定连接,所述管道四11上固定安装有两个管道六13,两个所述管道六13分别与两个所述支管二固定连接,利用管道六13可将管道四11与凝结水泵2之间连通起来,以实现凝结水的正常流通。
20.所述闭式回水管6的上方设有管道七14。
21.所述管道七14上固定安装有两个管道八15,所述多级水封8的进水口固定安装有气暖回水管,所述管道七14的顶端与所述气暖回水管相连通,两个所述管道八15分别与两个所述支管一固定连接,通过管道七14以及两个管道八15,能够将凝结水的循环流通系统进行完善,从而能够将凝结水和闭式水之间进行分隔。
22.所述闭式回水管6和所述闭式供水管7上分别固定安装有出液管和进液管,所述出液管的底端与所述机械密封冷却器10的出液口固定连接,所述进液管的底端与所述机械密封冷却器10的进液口固定连接。
23.两个所述支管一和两个所述支管二上均设有阀门一,且两个所述管道六13和两个所述管道八15与对应的支管一和支管二的连接点均位于对应的阀门一和凝结水泵2之间。
24.所述连接管上设有阀门二,所述管道五12与所述连接管的连接点位于所述阀门二和所述机械密封冷却器10之间。
25.两个所述管道六13和两个所述管道八15上均设有阀门三。
26.通过阀门一、阀门二和阀门三的启闭操作,便可将凝结水系统与闭式水系统进行隔离,且操作简单,便于人们操作使用。
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凝结水泵机械密封自冷却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28.在进行冷却时,可以直接关闭支管一和支管二上的阀门一,并打开阀门二和四个阀门三,便可使凝结水系统和闭式水系统完全隔离,然后仅通过机械密封冷却器10、凝结水泵2、管道四11、管道五12和管道七14的输送配合,先是进行相应的冷却工作,然后将凝结水输送至多级水封8内然后排入热井1内,从而防止机械密封冷却器10因漏空气而降低整个机组运行背压的情况,并且,当凝结水自密封冷却后,机械密封冷却器10冷却水回水温度小于50℃,而外部厂房汽暖回水温度约100℃,同时通过多级水封8的作用,可以将汽暖回水温度降至60~70℃,实现防止汽暖回水在热井1高度真空环境中汽化降低机组运行背压的目的。
29.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凝结水泵机械密封自冷却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凝结水泵机械密封自冷却装置,在不更换机械密封冷却器10的情况下,实现凝结水系统与闭式水系统完全隔离,防止闭式水窜入凝结水系统污染凝结水;且冷却水经过多级水封8后排入热井1内,实现防止机械密封冷却器10漏空气降低机组
运行背压的功能;此外,通过多级水封8的设置,可以将汽暖回水温度降至60~70℃,实现防止汽暖回水在热井1高度真空环境中汽化降低机组运行背压的目的。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