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散热器中散热扇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7  129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散热器中散热扇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传统的散热组件的散热器主体和排风扇通常采用卡扣进行连接固定,其稳固性不佳,容易松动、脱落,致配件损坏,则导致在后续电商销售过程中退货率高,增加物流成本以及销售成本,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做出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解决背景技术中至少一个技术问题设计的一种用于散热器中散热扇的连接结构。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一种用于散热器中散热扇的连接结构,包括散热器主体、散热扇、u型件、螺丝,所述散热扇的散热口对着所述散热器主体的散热片设置,所述散热扇靠近所述散热器主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u型件的一端设置有螺丝孔,所述散热器主体上设置有与所述u型件的一端相对应的连接槽,所述u型件设置有所述螺丝孔的一面与所述散热扇朝向所述u型件的一面相贴设置,所述u型件的一端可拆卸装配在所述连接槽中,所述u型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螺丝穿过第一连接孔与所述螺丝孔的配合而将散热扇装配在所述散热器主体上。
5.其中,所述u型件朝向所述散热扇的一面上设置有凸起部,所述螺丝孔设置在所述凸起部上。
6.其中,所述凸起部的外形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匹配设置且所述凸起部套装在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内部。
7.其中,在所述散热扇朝向是u型件的一面上设置有与所述u型件相匹配的减震部,所述减震部外露于所述散热扇朝向所述散热器主体的一面。
8.其中,在所述凸起部的底缘与所述u型件相接处环形设置有第一过渡部。
9.其中,在所述散热扇上设置有与所述减震部相对应的安装槽,所述减震部装配在所述安装槽中。
10.其中,所述减震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起部相对应的让位部。
11.其中,所述散热扇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向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相对应设置。
12.其中,在所述让位部与所述减震部相连接处设置有第二过渡部。
13.其中,所述让位部的外形匹配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外形。
14.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散热件主体和散热扇之间通过u型件与第一连接孔、螺丝孔和螺丝间配合而使两者夹装设置,使散热器主体和散热扇的连接更佳稳固,且在u型件与散热扇之间设置减震部,降低u型件与散热扇之间的受力,提高散热器的耐用程度,从而提
高散热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5.图1是一种用于散热器中散热扇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一种用于散热器中散热扇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图2中a-a部分的剖视图;
18.图4是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19.图5是一种用于散热器中散热扇的连接结构中散热扇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是一种用于散热器中散热扇的连接结构中散热器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是一种用于散热器中散热扇的连接结构中减震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8是一种用于散热器中散热扇的连接结构中u型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9是一种用于散热器中散热扇的连接结构中u型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从而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当某一特征被称为“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若干”,其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如果涉及到“多个”,其含义是两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大于”、“小于”、“超过”,均应理解为不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以上”、“以下”、“以内”,均应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第一”、“第二”,应当理解为用于区分技术特征,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7.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均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28.实施例:如图1-9所示,一种用于散热器中散热扇的连接结构,包括散热器主体1、散热扇2、u型件3、螺丝4,所述散热扇2的散热口对着所述散热器主体1的散热片设置,所述散热扇2靠近所述散热器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孔201,所述u型件3的一端设置有螺丝孔301,所述散热器主体1上设置有与所述u型件3的一端相对应的连接槽101,所述u型件3设置有所述螺丝孔301的一面与所述散热扇2朝向所述u型件3的一面相贴设置,所述u型件3
的一端可拆卸装配在所述连接槽101中,所述u型件3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螺丝4穿过第一连接孔201与所述螺丝孔301的配合而将散热扇2装配在所述散热器主体1上,散热扇与散热器主体之间通过u型件装配在一起,使得散热扇与散热器主体之间的连接更佳稳固,减少在运输过程中的颠簸而分散的可能性,减少商家的损失,提高散热器的稳固程度,从而提高散热器的使用寿命。
29.其中,所述u型件3朝向所述散热扇2的一面上设置有凸起部 302,所述螺丝孔301设置在所述凸起部302上,使得凸起部可套装在第一连接孔内部,使得螺丝与螺丝孔配合连接时,能更佳容易的装配,且能规整螺丝与u型件的相对位置,避免在装配时,螺丝孔因扭力作用而使u型件偏移,提高了散热器的稳固程度以及散热器的外形,从而提高产品的耐用性能。
30.其中,所述凸起部302的外形与所述第一连接孔201相匹配设置且所述凸起部302套装在所述第一连接孔201的内部,使得螺丝与螺丝孔配合连接时,能更佳容易的装配,且能规整螺丝与u型件的相对位置,避免在装配时,螺丝孔因扭力作用而使u型件偏移。
31.其中,在所述散热扇2朝向是u型件3的一面上设置有与所述u 型件3相匹配的减震部5,所述减震部5外露于所述散热扇2朝向所述散热器主体1的一面,提高散热器主体与散热扇之间的缓冲作用,减少两者之间的碰撞,提高散热器的稳固程度。
32.其中,在所述凸起部302的底缘与所述u型件3相接处环形设置有第一过渡部303,使得凸起部在于第一连接孔边缘相接触时,使得 u型件与减震部之间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增加减震效果,提高对产品的保护程度。
33.其中,在所述散热扇2上设置有与所述减震部5相对应的安装槽 202,所述减震部5装配在所述安装槽202中,使得减震部能装配在安装槽中,防止在受力过程而产生偏移,提高减震部的稳固程度,从而提高减震的稳定性。
34.其中,所述减震部5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起部302相对应的让位部 501,提高产品的减震效果,从而提高产品的耐用性以及减少运输过程因外力而受损的程度。
35.其中,所述散热扇2与所述第一连接孔201相向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孔203,所述第一连接孔201与所述第二连接孔203相对应设置,使得螺丝在装配时,增加受力点,从而降低单点承受作用力的程度,从而提高产品的耐用性。
36.其中,在所述让位部501与所述减震部5相连接处设置有第二过渡部502,增大减震部与安装槽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减震部装配在安装槽中的稳固程度。
37.其中,所述让位部501的外形匹配于所述第一连接孔201的外形,减少螺丝与螺丝孔在配合时让位部对两者装配的影响。
38.其中,设置有所述凸起部302的所述u型件3的一端长度小于所述u型件3的另一端长度,使螺丝在锁紧中,u型件较长一直线端能承受螺丝锁紧过程中锁紧的力,从而提高排风扇与散热器主体的紧固程度。
39.其中,所述第二过渡部502自所述让位部501的边缘逐渐朝着远离所述让位部501的方向逐渐延伸设置。
40.其中,所述第二过渡部502为多组分布在所述让位部501与所述减震部5相接的两边缘处。
41.其中,所述减震部5与所述安装槽202设置有多组,多组所述所述减震部5与多组所
述安装槽202对应设置在所述散热扇2四周的端角处。
42.其中,在所述u型件3装配在所述散热扇2与所述散热器主体1 时,所述u型件3的横向端与所述散热器主体1的散热片之间设置有缓冲空间6,使得散热器主体与u型件之间在外力作用时能使作用力作用于其他零件上,减少对散热器主体的受损情况。
43.其中,所述第一过渡部303自所述凸起部302的底部朝着远离所述凸起部302的方向逐渐延伸设置。
44.其中,所述第一过渡部303和/或所述第二过渡部502为倾斜或弧形设置。
45.其中,在所述散热扇2与所述让位部501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配合部204,所述配合部204的外形与所述让位部501的外形相配合设置,使得减震部更好的装配在安装槽中。
46.其中,所述安装槽、所述u型件、所述第一连接孔对应设置有一组或多组,多组所述安装槽分布在所述散热器主体的四周处,多组所述u型件逐个装配在不同的所述安装槽中。
4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