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降膜式蒸发器,特别涉及一种降膜式蒸发器的冷媒进液结构。
背景技术:
2.降膜式蒸发器是一种常见的换热装置,冷媒自蒸发器的上方进入蒸发器内部的液体分布板上,通过液体分布板将液态冷媒打散,使得液态冷媒均匀分布至液体分布板下方的换热管上,从而进行热交换作业,但是液态冷媒在进入蒸发器钱通常会混杂部分气态冷媒,通过加压的方式将冷媒送入蒸发器中时,部分气态冷媒会包覆在换热管外壁,从而降低了液态冷媒与换热管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降膜式蒸发器的冷媒进液结构,以此解决液态冷媒进入蒸发器后会包覆在换热管表面的问题。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膜式蒸发器的冷媒进液结构,包括:
5.外壳,所述外壳开设有换热腔;
6.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安装于所述换热腔中;
7.进液管,所述进液管安装于所述外壳的下端并伸入所述换热腔中;
8.布液器,所述布液器设置于所述换热管的上方,所述布液器设置有与所述进液管连通的布液腔,所述布液器下端向下设置有多个布液嘴。
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0.进一步地:所述布液器还包括:顶板、底板,所述顶板安装于所述底板上方,所述顶板与底板之间形成所述布液腔,所述布液嘴设置于所述底板下端,所述底板上表面设置有导流面一,所述导流面一用于将冷媒朝向所述布液嘴中引流。本步的有益效果:通过导流面一引导冷媒运动,提高液冷从布液嘴流出的通畅性,防止冷媒淤积在底板上。
11.进一步地:所述导流面一为斜面或者弧面。本步的有益效果:弧面或者斜面具有良好的引流效果。
12.进一步地:所述布液腔的上腔壁具有导流面二,所述导流面二用于将冷媒朝向布液器两侧引导。本步的有益效果:通过导流面二引导冷媒运动,便于冷媒朝向布液器两侧运动,提高了布液器布液的均匀性。
13.进一步地:所述导流面二为斜面或者弧面。本步的有益效果:弧面或者斜面具有良好的引流效果。
14.进一步地:还包括挡液板,所述挡液板安装于所述布液器的两侧,所述挡液板与所述换热腔内壁间具有间隙,所述挡液板表面开设有多个排气孔。本步的有益效果:通过挡液板阻挡气态冷媒中夹杂的液滴状的液态冷媒,降低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的概率。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改变冷媒的进入方向,使得气态冷媒进入换热腔后会直接向上运动,避免了气态冷媒容易附着换热管的问题,保证了蒸
发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其中,
19.1外壳,101换热腔;
20.2换热管;
21.3进液管;
22.4布液器,401布液腔,402布液嘴,403顶板,404底板,405导流面一,406导流面二;
23.5挡液板,501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2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固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机械连接的方式可以在现有技术中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如焊接、铆接、螺纹连接、粘接、销连接、键连接、弹性变形连接、卡扣连接、过盈连接、注塑成型的方式实现结构上的相连;也可以是电连接,通过电传递能源或者信号;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具体实施例
26.如图1所示,一种降膜式蒸发器的冷媒进液结构,包括:外壳1、换热管2、进液管3、布液器4,外壳1为横向设置的圆筒形结构,外壳1沿轴线开设有换热腔101,换热管2沿横向安装于换热腔101中,进液管3沿竖直方向设置,进液管3安装于外壳1的下端并伸入换热腔101中,进液管3的上端伸出至换热管2的上方,布液器4设置于换热管2的上方并与进液管3连接,布液器4设置有与进液管3连通的布液腔401,布液器4下端向下设置有多个布液嘴402,冷媒通过加压输送至进液管3中,其中夹杂的气态冷媒会直接通过布液嘴402排出并向上运动,从而不会与换热管2接触,相对于从外壳1上端向下加压输送冷媒的方式,避免了气态冷媒直接冲击至换热管2表面带来的问题。
27.如图1所示,布液器4还包括:顶板403、底板404,顶板403安装于底板404上方,顶板403与底板404之间形成布液腔401,布液嘴402设置于底板404下端并向下延伸,底板404上表面设置有导流面一405,导流面一405用于将冷媒朝向布液嘴402中引流,具体的,导流面一405设置于布液嘴402与底板404的交界处,导流面一405为斜面或者弧面,相邻的布液嘴402之间的导流面一405相互交界,通过导流面一405的倾斜或者弯曲,使得液态冷媒会沿着导流面一405运动进入对应的布液嘴402中,从而便于冷媒的流出,防止冷媒在底板404上表面淤积。
28.如图1所示,布液腔401的上腔壁具有导流面二406,导流面二406用于将冷媒朝向布液器4两侧引导,具体的,导流面二406为斜面或者弧面,该形状由顶板403弯折而成,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结构,通过导流面二406将冷媒朝向布液器4的两侧引导,从而便于冷媒朝向布液器4两侧流动,解决冷媒在布液器4中部进入后容易堆积在布液器4中部的问题,优化了布液器4布液的均匀性。
29.如图1所示,该种冷媒进液结构还包括:挡液板5,挡液板5安装于布液器4的两侧,挡液板5与换热腔101内壁间具有间隙,挡液板5表面开设有多个排气孔501,由于液态冷媒在换热管2表面处于沸腾状态,气化的冷媒会夹带一些液滴状冷媒上升,通过挡液板5使其中液滴状的冷媒附着于挡液板5表面,当小液滴聚集成大液滴后会回落至换热腔101中,设置排气孔501是为了提高气流通过的通畅性。
30.该种降膜式蒸发器的冷媒进液结构在使用时,冷媒被加压后通入进液管3中,通过进液管3进入布液腔401,气态冷媒通过布液嘴402排出后会直接呈上升状态从外壳1上端设置的出口排出至压缩机中,液态冷媒会下下落至换热管2上,进行换热作业,从而避免了由上至下输送冷媒带来的气态冷媒附着于换热管2表面带来的问题。
3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