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多功能静态应变仪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7  82

【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静态应变仪领域,具体是多功能静态应变仪。


背景技术:

2.静态应变仪指在非破坏的情况下,对结构的荷载及材料的变形等非电量进行电测的仪器。基本结构由测量电桥、交流放大器、相敏检波器、平衡指示器、振荡器、电源以及转换箱等组成。
3.这类仪器可用来测量矿山压力、材料变形以及工程结构件的应力和应变。用钻孔卸除应力法可以测量围岩的应力状态。
4.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应变仪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现有的应变仪外壳结构复杂,为了保护应变仪基本都是密封安装,同时应变仪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密封安装导致外壳散热效果一般,散热效率低下,以及不易拆卸进行维修。
5.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为此,提出多功能静态应变仪。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多功能静态应变仪,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8.多功能静态应变仪,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开设有内槽,内槽内部设置有升降装置与应变仪本体,升降装置与应变仪本体转动接触,内槽之中设置有散热装置,散热装置位于升降装置下方。
9.所述外壳一侧转动连接有驱动装置,外壳之中设置有传动装置,传动装置与外壳转动连接,传动装置一端与驱动装置相啮合,传动装置另一端伸入内槽内部与升降装置相配合,内槽内部设置有干燥网,干燥网与外壳固定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蜗杆,蜗杆与外壳转动连接,外壳底端固定连接有若干减震垫,蜗杆与传动装置相啮合,蜗杆一侧固定连接有箱盖,箱盖一端固定连接有若干按钮。
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蜗轮,蜗轮位于外壳之中,蜗轮与蜗杆相啮合,蜗轮接近内槽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另一端伸入升降装置之中,螺纹杆与升降装置相配合。
12.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滑板,滑板与干燥网滑动接触,滑板接近螺纹杆的一侧开设有内螺纹,螺纹杆伸入内螺纹之中,螺纹杆与内螺纹相配合。
13.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滑板接近应变仪本体的一端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升降杆另一侧开设有限位滑槽,第二升降杆另一端与应变仪本体转动连接,限位滑槽之中滑动连接有第一升降杆,第一升降杆另一端与应变仪本体转动连接,第一升降杆一侧与外壳滑动接触。
14.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应变仪本体与外壳内表面滑动接触,应变仪本体接近滑板的一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两个连接块分别与第二升降杆和限位滑槽转动连接,应变仪本体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若干控制触点,控制触点与按钮相配合。
15.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散热装置包括伺服电机,伺服电机与外壳固定连接,伺服电机与外壳接触面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伸入内槽之中,转轴伸入内槽之中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风扇,风扇位于干燥网下方。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使用时,当需要对应变仪本体进行检修时,打开箱盖,箱盖带动蜗杆转动,由于蜗杆与蜗轮啮合,当蜗杆转动时带动蜗轮转动,蜗轮则带动螺纹杆转动,由于螺纹杆与内螺纹相配合,当螺纹杆转动通过内螺纹使滑板向右移动,滑板带动第二升降杆下端向右移动使第二升降杆趋于垂直,滑板向右移动的同时带动第一升降杆向右移动,由于第一升降杆与外壳接触,外壳对第一升降杆进行限位使第一升降杆下端只能沿着限位滑槽向左移动,当第一升降杆向左移动时第一升降杆也逐渐趋于垂直状态,即第一升降杆与第二升降杆通过连接块带动应变仪本体上升使应变仪本体离开内槽之中,便于对应变仪本体进行检修,其中伺服电机控制转轴转动,转轴带动风扇转动对外壳内部进行散热,该装置可以方便对应变仪本体进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可以有效的对外壳内部进行散热。
附图说明
17.图1为多功能静态应变仪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多功能静态应变仪中正视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多功能静态应变仪中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1-外壳、2-蜗杆、3-箱盖、4-控制触点、5-应变仪本体、6-减震垫、7-按钮、8-内槽、9-连接块、10-限位滑槽、11-第一升降杆、12-风扇、13-伺服电机、14-转轴、15-第二升降杆、16-干燥网、17-螺纹杆、18-蜗轮、19-滑板、20-内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23.实施例一
24.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功能静态应变仪,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内部开设有内槽8,内槽8内部设置有升降装置与应变仪本体5,升降装置与应变仪本体5转动接触,内槽8之中设置有散热装置,散热装置位于升降装置下方;
25.所述外壳1一侧转动连接有驱动装置,外壳1之中设置有传动装置,传动装置与外壳1转动连接,传动装置一端与驱动装置相啮合,传动装置另一端伸入内槽8内部与升降装置相配合,内槽8内部设置有干燥网16,干燥网16与外壳1固定连接。
26.实施例二
27.请参阅图1-3,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蜗杆2,蜗杆2与外壳1转动连接,外壳1底端固定连接有若干减震垫6,蜗杆2与传动装置相啮合,蜗杆2一侧固定连接有箱盖3,箱盖3一端固定连接有若干按钮7。
28.进一步的,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蜗轮18,蜗轮18位于外壳1之中,蜗轮18与蜗杆2相啮合,蜗轮18接近内槽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17,螺纹杆17另一端伸入升降装置之中,螺纹杆17与升降装置相配合,打开箱盖3,箱盖3带动蜗杆2转动,由于蜗杆2与蜗轮18啮合,当蜗杆2转动时带动蜗轮18转动。
29.进一步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滑板19,滑板19与干燥网16滑动接触,滑板19接近螺纹杆17的一侧开设有内螺纹20,螺纹杆17伸入内螺纹20之中,螺纹杆17与内螺纹20相配合,蜗轮18则带动螺纹杆17转动,由于螺纹杆17与内螺纹20相配合,当螺纹杆17转动通过内螺纹20使滑板19向右移动。
30.进一步的,所述滑板19接近应变仪本体5的一端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升降杆15另一侧开设有限位滑槽10,第二升降杆15另一端与应变仪本体5转动连接,滑板19带动第二升降杆15下端向右移动使第二升降杆15趋于垂直,限位滑槽10之中滑动连接有第一升降杆11,第一升降杆11另一端与应变仪本体5转动连接,第一升降杆11一侧与外壳1滑动接触,板19向右移动的同时带动第一升降杆11向右移动,由于第一升降杆11与外壳1接触,外壳1对第一升降杆11进行限位使第一升降杆11下端只能沿着限位滑槽10向左移动,当第一升降杆11向左移动时第一升降杆11也逐渐趋于垂直状态。
31.进一步的,所述应变仪本体5与外壳1内表面滑动接触,应变仪本体5接近滑板19的一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9,两个连接块9分别与第二升降杆15和限位滑槽10转动连接,应变仪本体5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若干控制触点4,控制触点4与按钮7相配合,第一升降杆11与第二升降杆15通过连接块9带动应变仪本体5上升使应变仪本体5离开内槽8之中,便于对应变仪本体5进行检修。
32.进一步的,所述散热装置包括伺服电机13,伺服电机13与外壳1固定连接,伺服电机13与外壳1接触面转动连接有转轴14,转轴14伸入内槽8之中,转轴14伸入内槽8之中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风扇12,风扇12位于干燥网16下方,伺服电机13控制转轴14转动,转轴14带动风扇12转动对外壳1内部进行散热。
3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需要对应变仪本体5进行检修时,打开箱盖3,箱盖3带动蜗杆2转动,由于蜗杆2与蜗轮18啮合,当蜗杆2转动时带动蜗轮18转动,蜗轮18则带动螺纹杆17转动,由于螺纹杆17与内螺纹20相配合,当螺纹杆17转动通过内螺纹20使滑板19向右移动,滑板19带动第二升降杆15下端向右移动使第二升降杆15趋于垂直,滑板19向右移动的同时带动第一升降杆11向右移动,由于第一升降杆11与外壳1接触,外壳1对第一升降杆11进行限位使第一升降杆11下端只能沿着限位滑槽10向左移动,当第一升降杆11向左移动时第一升降杆11也逐渐趋于垂直状态,即第一升降杆11与第二升降杆15通过连接块9带动应变仪本体5上升使应变仪本体5离开内槽8之中,便于对应变仪本体5进行检修,其中
伺服电机13控制转轴14转动,转轴14带动风扇12转动对外壳1内部进行散热,该装置可以方便对应变仪本体5进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可以有效的对外壳1内部进行散热。
3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3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