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定子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9  80

【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定子绕线机。


背景技术:

2.电机是电能与机械能转换的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
3.定子是电机中的重要部件,通过定子和转子的电磁感应传动实现转子的转动,定子上需要缠绕用于电磁感应的铜线,因此,铜线是否符合要求地缠绕于定子上,直接影响电机的稳定性。
4.传统的绕线方法是通过人工手动绕制,人工绕制存在生产效率低,浪费大量人力,而且绕制的圈数精度较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子绕线机,可以实现自动化绕线,绕线效率较高,节省人力。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子绕线机,用于为定子绕线,所述定子的环形内侧壁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绕线柱,相邻的绕线柱之间形成绕线槽,所述绕线柱包括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其特征在于,包括:夹紧机构,用于固定待绕线材的所述定子;绕线机构,包括:安装板;导轨,设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导轨穿设于所述定子的内侧,所述导轨沿所述定子的轴向延伸;引线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导轨,所述引线组件用于牵引所述线材沿所述绕线柱移动;第一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引线组件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引线组件在所述导轨上滑动,并使所述引线组件沿所述导轨往复移动;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安装板传动连接,并驱动所述安装板在垂直于所述导轨的方向上移动;机器手,设于所述定子的外侧,所述机器手包括机器手本体和执行部,所述机器手本体能够带动所述执行部运动,所述执行部用于牵引所述线材,所述机器手包括第一机器手和第二机器手,所述第一机器手的执行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外侧,所述第二机器手的执行部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外侧;其中,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引线组件牵引所述线材从所述绕线柱的第一端面移动至所述第二端面时,所述第二机器手的执行部牵引所述线材移动,使所述线材进入所述绕线柱一侧的绕线槽,并牵引所述线材绕所述绕线柱的第二端面移动,同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引线组件移动至所述第二端面的第二绕线位;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引线组件牵引所述线材从所述绕线柱的第二端面移动至所述第一端面时,所述第一机器手的执行部牵引所述线材移动,使所述线材进入所述绕线柱另一侧的绕线槽,并牵引所述线材绕所述绕线柱的第一端面移动,同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引线组件移动至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绕线位。
8.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引线组件位于所述绕线槽的外侧。
9.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定子绕线机还包括机架和第一驱动装置;所述夹紧机构设于所述机架的顶面,并滑动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夹紧机构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夹紧机构在所述机架上滑动。
10.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导轨上凹设有滑槽;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丝杆和电机;所述丝杆正对于所述滑槽,且所述丝杆平行于所述滑槽;所述电机为正反转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丝杆传动连接,并驱动所述丝杆正反转;所述引线组件可转动地螺纹连接于所述丝杆,且所述引线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使所述引线组件在所述丝杆的驱动下沿所述滑槽往复直线滑动。
11.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引线组件包括引线块、引线板和引线轮;所述引线块可转动地螺纹连接于所述丝杆,且所述引线块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使所述引线块在所述丝杆的驱动下沿所述滑槽往复直线滑动;所述引线板与所述引线块相连,所述引线板设有两个,并呈平行间隔的设置;所述引线轮设于两个所述引线板之间,并转动连接于所述引线板,且所述引线轮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引线板;所述引线轮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引线轮间隔的设置,两个所述引线轮之间形成一引线槽,以牵引所述线材移动。
12.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夹紧机构包括上压紧件、下压紧件和第一升降装置;所述上压紧件间隔的设置于所述下压紧件的正上方,且所述上压紧件能够在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带动下进行升降。
13.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上压紧件包括上压紧板和上压紧轴;所述上压紧轴平行于所述导轨,所述上压紧轴设于所述上压紧板的底部;所述上压紧轴设有两个,并呈平行间隔的设置;所述下压紧件包括下压紧板和下压紧轴;所述下压紧轴平行于所述导轨,所述下压紧轴设于所述下压紧板的顶部;所述下压紧轴设有两个,并呈平行间隔的设置。
14.本技术一些实施例,夹紧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所述下压紧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下压紧板的顶部,且所述下压紧轴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所述导轨;其中一所述下压紧轴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能够驱动相连的所述下压紧轴转动。
15.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执行部包括连接杆、连接板、第一弹簧和牵引轮;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可滑动地伸入所述机器手本体,并能够始终在所述机器手本体内移动;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板;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连接杆,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机器人本体相抵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相抵接;所述牵引轮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板,且所述牵引轮的周向凹设有牵引槽,所述牵引槽用于牵引所述线材移动;在所述牵引槽牵引所述线材移动时,所述第一弹簧能够缓冲所述线材的拉力。
16.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定子绕线机还包括张紧机构;所述张紧机构包括固定板、换向轮、滑块、滑轨、张紧板、第二弹簧和张紧轮;所述换向轮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板,所述换向轮设有两个,并呈间隔的设置;所述滑块连接于所述固定板;所述滑轨的一端滑动连接于所述滑块,并能够始终在所述滑块内滑动,所述滑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张紧板;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所述滑轨,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滑块相抵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张紧板相抵接;所述张紧轮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板,且与两个所述换向轮间隔的设置;所述换向轮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所述张紧轮的转动轴线。
17.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定子绕线机还包括预紧机构;所述预紧机构包括上预紧件、下预紧件和第二升降装置;所述上预紧件间隔的设置于所述下预紧件的正上方,且所述
上预紧件能够在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带动下进行升降。
18.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上预紧件的底面和/或所述下预紧件的顶面设有弹性垫。
19.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定子绕线机还包括放线机构;所述放线机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过线板;所述过线板上具有多个过线孔,且部分所述过线孔内插设有过线管。
20.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2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子绕线机,将导轨穿设于待绕线材的定子内,使引线组件能够牵引线材在定子内移动,并调整定子使定子的轴线平行于导轨,且导轨伸出绕线柱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利用夹紧机构固定待绕线的定子,防止绕线过程中定子松动。
22.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引线组件牵引线材从绕线柱的第一端面移动至第二端面时,利用第二机器手的执行部牵引线材移动,使线材进入绕线柱一侧的绕线槽,并牵引线材绕绕线柱的第二端面移动。同时利用第二驱动组件驱动安装板移动,进而驱动引线组件移动至第二端面的第二绕线位。
23.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引线组件牵引线材从绕线柱的第二端面移动至第一端面时,利用第一机器手的执行部牵引线材移动,使线材进入绕线柱另一侧的绕线槽,并牵引线材绕绕线柱的第一端面移动,同时利用第二驱动组件驱动引线组件移动至第一端面的第一绕线位。
24.以此完成了将线材自动缠绕绕线柱一周的过程,重复该过程完成对一个绕线柱的绕线。转动定子,继续对下一个绕线柱进行绕线,以完成对整个定子的自动绕线,绕线效率高。同时,通过机器手进行绕线,绕线的精度高,一致性好,减少了线材的消耗。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待缠绕线材的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定子绕线机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图2中的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图2中的夹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图2中的机器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是图2中的夹紧机构和绕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是图6中绕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8是图7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33.图9是图2中的张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0是图9的剖视图。
35.图11是图2中的预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2是图2中的放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7.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定子;11、绕线柱;12、绕线槽;121、第一绕线槽;122、第二绕线槽;13、线材;2、机架;21、第一机架;22、第二机架;23、第三机架;3、夹紧机构;31、下压紧件;311、下压紧板;312、下压紧轴;313、下耳板;314、固定块;32、上压紧件;321、上压紧板;322、上压紧轴;33、第一升降装置;331、横杆;332、竖杆;333、第一气缸;34、直线导轨;35、滑动板;36、螺纹杆;37、联动板;38、第一驱动电机;4、机器手;41、机器手本体;42、执行部;421、连接杆;422、连接板;423、第一弹簧;424、牵引轮;4241、牵引槽;5、绕线机构;51、安装
板;52、导轨;521、滑槽;53、引线组件;531、引线块;532、引线板;533、引线轮;5331、引线槽;5332、引线环;534、导向轮;5341、导向槽;54、第一驱动组件;541、丝杆;542、电机;55、第二驱动组件;56、第三驱动组件;6、张紧机构;61、固定板;62、换向轮;621、换向槽;63、滑块;64、滑轨;65、张紧板;66、第二弹簧;67、张紧轮;671、张紧槽;7、预紧机构;71、上预紧件;72、下预紧件;73、第二升降装置;731、横梁;732、立柱;733、第二气缸;74、第一导线板;741、第一导线孔;75、第二导线板;751、第二导线孔;8、放线机构;81、过线板;82、过线孔;83、过线管。
具体实施方式
38.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3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2.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定子绕线机,完成图1所示呈环形的定子1的自动绕线。参照图1所示,该定子1的内侧壁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绕线柱11,相邻的绕线柱11间形成绕线槽12,绕线槽12为线材13提供用于缠绕绕线柱11的绕线空间。通过将线材13缠绕在绕线柱11上完成定子1的绕线,即线材13(图未示)依次环绕绕线柱11一侧的绕线槽12、绕线柱11的第二端面、绕线柱11另一侧的绕线槽12和绕线柱11的第一端面。可以理解的是,线材13可以是漆包线。
43.为了方便说明,位于绕线柱11一侧的绕线槽12为第一绕线槽121,位于绕线柱11另一侧的绕线槽12为第二绕线槽122。
44.为便于描述,如无特殊说明,本文对于前、后的方位表述均以图2所示夹紧机构3所在一端为前、放线机构8所在一端为后。
45.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的定子绕线机包括机架2、夹紧机构3、机器手4、绕线机构5、张紧机构6、预紧机构7和放线机构8。
46.机架2用于安装夹紧机构3、机器手4、绕线机构5、张紧机构6、预紧机构7和放线机
构8。
47.请参阅图3,并结合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机架2包括第一机架21、第二机架22和第三机架23。
48.第一机架21用于安装夹紧机构3、机器手4、绕线机构5和张紧机构6,第二机架22用于安装预紧机构7,第三机架23用于安装放线机构8。可根据定子绕线机的放置空间,合理的调整第二机架22和第三机架23的摆放位置。
49.请参阅图4,并结合图2,夹紧机构3设于机架2的顶面,夹紧机构3用于固定定子1。
50.夹紧机构3包括下压紧件31、上压紧件32和第一升降装置33。
51.下压紧件31用于支撑定子1。上压紧件32间隔的设置于下压紧件31的正上方,并能够在第一升降装置33带动下进行升降。将待绕线材13的定子1放置在下压紧件31上,上压紧件32在第一升降装置33的带动下逐渐下降,上压紧件32与下压紧件31间的间隔变小,使上压紧件32能够抵靠在定子1的顶面,给定子1向下的作用力,进而稳定地固定待绕线材13的定子1。当绕线完成后,需要将定子1取出时,上压紧件32在第一升降装置33的带动下逐渐上升,上压紧件32与下压紧件31间的间隔变大,使上压紧件32能够离开定子1的顶面,上压紧件32对定子1向下的作用力消失,进而能够将绕线完成的定子1取出。此外,由于第一升降装置33能够带动上压紧件32进行升降以调整上压紧件32与下压紧件31间的距离,因而能够夹紧固定不同大小的定子1。
52.在一些实施例中,夹紧机构3还包括直线导轨34和滑动板35。
53.直线导轨34设于机架2的顶面。直线导轨34设有两个,并呈平行间隔的设置。滑动板35设于下压紧件31的下方。滑动板35设有两个,两个滑动板35呈平行间隔的设置,并一一对应的滑动连接于两个直线导轨34上,使下压紧件31能够沿着直线导轨34滑动。将下压紧件31沿着直线导轨34滑动至远离上压紧件32的正下方,便于放置待绕线材13的定子1。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夹紧机构3还包括螺纹杆36、联动板37和第一驱动电机38。
55.螺纹杆36设于机架2的上方,螺纹杆36平行于直线导轨34,并设于两个直线导轨34之间。联动板37设于下压紧件31的下方,并设于两个滑动板35之间,联动板37可转动地螺纹连接于螺纹杆36。第一驱动电机38的输出轴与螺纹杆36传动连接,并驱动螺纹杆36正反转,进而使下压紧件31在第一驱动电机38下,能够沿着直线导轨34滑动,不需要通过人工移动下压紧件31来移动定子1。
56.仍请参阅图4,并结合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压紧件31包括下压紧板311和下压紧轴312。
57.下压紧板311设于机架2的上方。下压紧轴312设于下压紧板311的顶面。下压紧轴312设有两个,并呈平行间隔的布置。将定子1放置在两个下压紧轴312上,使定子1的轴线平行于下压紧轴312的轴线,防止定子1发生径向窜动,保证定子1能够被稳定地支撑。
58.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压紧件31还包括下耳板313。
59.下耳板313设于下压板的顶面。下耳板313设有四个,并一一对应的设于两个压紧轴的两端。每个下压紧轴312的两端可转动地连接于对应的下耳板313内,使下压紧轴312能够绕自身的轴线转动。当定子1内的一个绕线柱11上的线材13绕制完成后,便于转动定子1来调整位置,对下一个绕线柱11进行绕线。
60.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压紧件31还包括第二驱动电机542。
61.第二驱动电机542的输出轴与其中一下压紧轴312传动连接,以驱动相连的下压紧轴312转动。进而能够通过第二驱动电机542带动下压紧轴312转动,对被支撑在下压紧轴312上方的定子1进行转动。
62.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压紧件31还包括固定块314。
63.固定块314设于下压紧板311的顶面,固定块314位于两个下压紧轴312之间。固定块314设有两个,并以平行于下压紧轴312的轴线方向呈前后间隔的设置。当定子1放置在两个下压紧轴312上时,两个固定块314能够防止定子1发生轴向窜动。
64.继续参阅图4,并结合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压紧件32包括上压紧板321和上压紧轴322。
65.上压紧板321设于下压紧板311的上方。上压紧轴322设于上压紧板321的底面,上压紧轴322平行于下压紧轴312,上压紧轴322设有两个,并呈平行间隔的布置。当两个上压紧轴322抵靠在定子1的顶面时,能够牢固地压紧定子1,并进一步防止定子1发生径向窜动。
66.继续参阅图4,并结合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升降装置33包括横杆331、竖杆332和第一气缸333。
67.横杆331间隔的设于上压紧板321的上方。竖杆332的上端与横杆331相连,竖杆332的下端与机架2相连。第一气缸333设于横杆331的顶面,第一气缸333的输出轴可滑动地贯穿横杆331并与上压紧板321相连。进而第一气缸333的输出轴能够带动上压紧板321进行升降。
68.请参阅图1和图5,机器手4设于夹紧机构3一侧,机器手4用于牵引线材13移动。
69.机器手4包括机器手本体41和执行部42。
70.机器手本体41带动执行部42移动,执行部42能够牵引线材13移动。机器手4设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机器手4和第二机器手4。第一机器手4的执行部42位于绕线柱11第一端面的外侧,能够牵引线材13在绕线柱11的第一端面上移动,使线材13缠绕第一端面,并牵引线材13移动至第一端面的第一绕线位,使线材13在绕线过程中能够经过第一绕线槽121。
71.第二机器手4的执行部42位于绕线柱11第二端面的外侧,能够牵引线材13在绕线柱11的第二端面上移动,使线材13缠绕第二端面,并牵引线材13移动至第二端面的第二绕线位,使线材13在绕线过程中能够经过第二绕线槽122。
7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绕线位位于绕线柱11第一端面的靠近第一绕线槽121的一侧,第二绕线位位于绕线柱11第二端面的靠近第二绕线槽122的一侧。第一绕线位和第二绕线位在绕线柱11的对角线上布置。
73.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执行部42包括连接杆421、连接板422、第一弹簧423和牵引轮424。
74.连接杆421的一端可滑动地伸入机器手本体41,并能够始终在机器手本体41内移动,连接杆421的另一端连接连接板422。第一弹簧423套设于连接杆421,第一弹簧423的一端与机器手本体41相抵接,第一弹簧423的另一端与连接板422相抵接。牵引轮424可转动地连接于连接板422,且牵引轮424的周向凹设有牵引槽4241,牵引槽4241用于牵引线材13移动,并防止线材13脱离牵引轮424。在机器手4牵引线材13移动过程中,在线材13的拉力作用下,第一弹簧423被压缩,以缓冲线材13对机器手本体41产生的作用力,保证机器手4的使用寿命。当第一机器手4利用牵引槽4241将线材13移动至绕线柱11第一端面的第一绕线位时,
牵引轮424抵靠在绕线柱11上,使线材13在绕线过程中能够始终经过第一绕线位,以便线材13在绕线过程中能够经过第一绕线槽121。牵引轮424贴在绕线柱11的第一端面进行移动,使牵引槽4241牵引线材13缠绕第一端面。第二机器手4的引线过程与第一机器手4的引线过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7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定子绕线机能够适用于大型定子1的绕线,且能够实现多根线材13并绕,提高绕线效率,因而在绕线过程中,需要为线材13提供很大的拉力。
76.请参阅图6和图7,并结合图2,绕线机构5设于夹紧机构3的后方,配合机器手4使线材13缠绕在绕线柱11上。
77.绕线机构5包括安装板51、导轨52、引线组件53、第一驱动组件54和第二驱动组件55。
78.导轨52设于安装板51上,引线组件53滑动连接于导轨52,引线组件53用于牵引线材13移动。引线组件53位于绕线槽12的外侧,引线组件53于绕线槽12的上方移动,不会进入到绕线槽12内。
79.第一驱动组件54设于安装板51上,第一驱动组件54与引线组件53传动连接,以驱动引线组件53在导轨52上滑动,并使引线组件53沿导轨52往复移动。第二驱动组件55与安装板51传动连接,并驱动安装板51在垂直于导轨52的方向上移动。
80.在机架2上安装绕线机构5时,使导轨52平行于下压紧轴312,以便夹紧机构3固定定子1时,导轨52平行于定子1的轴线。并使导轨52的前端伸入夹紧机构3,当定子1固定在夹紧机构3内时,导轨52的前端能够伸入定子1内,调整定子1的固定位置,使引线组件53正对于第一绕线槽121。
81.请参阅图6,绕线机构5配合机器手4完成定子1的绕线过程。具体地,将线材13的前端固定在夹紧机构3的前端,并在线材13的后端提供绕线过程中的拉力。当第一驱动组件54驱动引线组件53移动至绕线柱11的第一端面时,引线组件53牵引线材13移动至第一绕线槽121的上方。第一机器手4的执行部42牵引线材13移动到绕线柱11第一端面的第一绕线位,使线材13在绕线过程中能够经过第一绕线槽121。第一驱动组件54再次驱动引线组件53反向移动至绕线柱11的第二端面时,引线组件53牵引线材13经过第一绕线槽121的上方,第二机器手4的执行部42牵引线材13进入绕线柱11的第一绕线槽121内,同时牵引线材13缠绕绕线柱11的第二端面,并移动至绕线柱11第二端面的第二绕线位。
82.第二驱动组件55驱动安装板51在垂直于导轨52的方向上移动,使导轨52上的引线组件53正对于第二绕线位。第一驱动组件54驱动引线组件53移动至绕线柱11的第一端面时,引线组件53牵引线材13经过第二绕线槽122的上方。第一机器手4的执行部42牵引线材13进入绕线柱11的第二绕线槽122内,同时牵引线材13缠绕绕线柱11的第一端面,并再次移动回绕线柱11第一端面的第一绕线位,第二驱动组件55驱动引线组件53移动回到正对于第一绕线位的位置,完成了将线材13缠绕绕线柱11一周的过程。此后,重复该过程完成对一个绕线柱11的绕线,转动定子1,继续对下一个绕线柱11进行绕线,以完成对整个定子1的自动绕线,绕线效率高。同时,通过机器手4进行绕线,绕线的精度高,一致性好,减少了线材13的消耗。
83.在以上绕线过程中,引线组件53始终位于绕线槽12的外侧,引线组件53不需要进入绕线槽12内,因而不占用绕线槽12内的绕线空间,使绕线柱11上能够缠绕更多的线材13,
提高了定子1绕线的槽满率,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性能。同时,避免了引线组件53在绕线槽12内移动刮伤已绕好的线材13。
84.请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绕线机构5还包括第三驱动组件56。
85.第三驱动组件56与安装板51传动连接,并驱动安装板51在垂直于导轨52的第一方向上移动,第二驱动组件55与第三驱动组件56传动连接,并驱动第三驱动组件56和安装板51在垂直于导轨52的第二方向上移动,且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以利用第二驱动组件55和第三驱动组件56使安装板51能够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进行调整,进而使导轨52能够伸入不同大小的定子1内,使定子绕线机能够适用更大范围的直径不同的定子1。
86.请参阅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54包括丝杆541和电机542。
87.导轨52上凹设有滑槽521,丝杆541正对于滑槽521,且丝杆541平行于滑槽521。电机542为正反转电机542,电机542与丝杆541传动连接,并驱动丝杆541正反转。引线组件53可转动地螺纹连接于丝杆541,且引线组件53滑动连接于滑槽521,使引线组件53在丝杆541的驱动下沿滑槽521作往复直线滑动。进而利用该滑槽521对引线组件53的移动进行导向,并限定引线组件53的运动轨迹。
88.请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引线组件53包括引线块531、引线板532和引线轮533。
89.引线块531可转动地螺纹连接于丝杆541,且引线块531滑动连接于滑槽521。使引线块531在丝杆541的驱动下沿滑槽521作往复直线滑动。引线板532与引线块531相连,引线板532设有两个,并呈平行间隔的设置。引线轮533设于两个引线板532之间,并转动连接于引线板532,且引线轮533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引线板532。引线轮533设有两个,两个引线轮533间隔的设置,两个引线轮533之间形成一引线槽5331,以牵引线材13移动。利用引线轮533可以进行转动,使线材13在两个引线轮533形成的引线槽5331内移动时,能够更顺畅地进行移动。
90.仍请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引线轮533的周向凸设有引线环5332,引线环5332设有两个,并呈平行间隔的设置。两个引线轮533周向的引线环5332贴合的设置,其中一引线轮533上的两个引线环5332与另一引线轮533上的两个引线环5332围合形成了引线槽5331。线材13在引线环5332形成的引线槽5331内移动,能够防止线材13脱离引线轮533。
91.继续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引线组件53还包括导向轮534。
92.导向轮534设于两个引线板532之间,并转动连接于引线板532,且导向轮534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换向轮62。线材13经由导向轮534换向后进入引线槽5331内,使线材13更平滑地进入引线槽5331内,避免了线材13直接在引线轮533牵引下进入引线槽5331而发生较大的形变。可以理解的是,导向轮534的轴向内凹设有导向槽5341,使线材13在导向槽5341内移动时,防止线材13脱离导向轮534。
93.请参阅图9和图10,并结合图2,张紧机构6设于绕线机构5后方,张紧机构6控制线材13在绕线过程中的拉力。
94.张紧机构6包括固定板61、换向轮62、滑块63、滑轨64、张紧板65、第二弹簧66和张紧轮67。
95.固定板61设于机架2顶面。换向轮62可转动地连接于安装板51,换向轮62设有两个,并呈间隔的设置。滑块63连接于安装板51。滑轨64的一端滑动连接于滑块63,且该端能
够始终在滑块63内滑动,滑轨64的另一端连接张紧板65。第二弹簧66套设于滑轨64,第二弹簧66的一端与滑块63相抵接,第二弹簧66的另一端与固定板61相抵接。张紧轮67可转动地连接于固定板61,且与两个换向轮62间隔的设置。换向轮62的转动轴线平行于张紧轮67的转动轴线。
96.请参阅图10,并结合图6,换向轮62将线材13引导至张紧轮67,后线材13再反向经过另一换向轮62。绕线过程中,在张紧机构6的后端为线材13提供拉力。当引线组件53牵引线材13从绕线柱11的第二端面移动至第一端面时,需要往前送能够供绕绕线柱11一周的线,因而线材13被逐渐拉伸,导致线材13的拉力增大,第二弹簧66被逐渐压缩。而当引线组件53牵引线材13从绕线柱11的第一端面移动至第二端面时,由于此过程不需要往前送钱,第二弹簧66逐渐伸长,以保证绕线过程中始终能够为线材13提供拉力。
97.请参阅图9和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滑轨64连接张紧板65的一端面向机架2的顶面,第二弹簧66在伸长状态下使张紧轮67抵顶机架2的顶面,以保证滑轨64的另一端能够始终在滑块63内滑动。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是滑轨64滑动连接于滑块63一端的端部设有固定件,使滑轨64不会在弹簧的作用下脱离滑块63。
98.请参阅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换向轮62的周向凹设有换向槽621,张紧轮67的周向凹设有张紧槽671,线材13在换向槽621和张紧槽671内穿过,防止线材13从换向轮62和张紧轮67上脱落。
99.请参阅图11,并结合图2,预紧机构7设于张紧机构6的后方,为张紧机构6中的线材13提供持续的拉力。
100.预紧机构7包括上预紧件71、下预紧件72和第二升降装置73。
101.上预紧件71间隔的设置于下预紧件72的正上方,且上预紧件71能够在第二升降装置73带动下进行升降。在绕线过程中,线材13从上预紧件71和下预紧件72之间穿过,上预紧件71在第二升降装置73的带动下向下移动,并紧贴在线材13上。进而在张紧机构6的后端拉住线材13,为线材13在整个绕线过程中提供持续的拉力。
102.在一些实施例中,预紧机构7还包括第一导线板74和第二导线板75。
103.第一导线板74设于下预紧件72的后方,第一导线板74上设有第一导线孔741,第一导线孔741设有多个,并呈平行间隔的设置。每个第一导线孔741内只穿过一根线材13,之后每个线材13间隔的穿过上预紧件71与下预紧件72之间,在上预紧件71与下预紧件72的预紧下,避免了多根线材13移动过程中发生缠绕。第二导线板75设于下预紧件72的前方,第二导线板75上设有第二导线孔751,第二导线孔751设有多个,并呈平行间隔的设置,每个第二导线孔751内可穿过多根线材13,从上预紧件71与下预紧件72之间穿出的线材13汇聚到间隔最近的第二导线孔751内,以避免多根线材13发生缠绕。
10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线孔741和第二导线孔751内设有瓷环,避免第一导线板74和第二导线板75刮伤线材13。
105.在一些实施例中,上预紧件71的底面和/或下预紧件72的顶面设有弹性垫。避免了上预紧件71在压线过程中刮伤线材13,并且线材13经过弹性垫时,灰尘、杂物等被弹性垫截流,起到清洁线材13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弹性垫可以是毛毡也可以是海绵。
10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升降装置73包括横梁731、立柱732和第二气缸733。
107.横梁731间隔的设于上预紧件71的上方。立柱732的上端与横梁731相连,立柱732
的下端与机架2相连。第二气缸733设于横梁731的顶面,第二气缸733的输出轴可滑动地贯穿横梁731并与上预紧件71相连。进而第二气缸733的输出轴能够带动上预紧件71进行升降。
108.请参阅图12,并结合图2,放线机构8设于预紧机构7后方,放线机构8用于将线材13捋直。放线机构8包括过线板81、过线孔82和过线管83。
109.过线板81设于机架2顶面,过线板81设有多个,并呈平行间隔的设置。过线板81上设有多个过线孔82,部分过线管83内插设有过线管83。每捆线材13的线头穿过过线管83,在过线管83内壁的作用下,将线材13捋直。后方过线板81的过线管83内穿出的线穿过前方过线板81上的过线孔82,每个过线孔82内可穿过多根线材13,使前方的过线板81能够为绕线机构5提供多根线材13。
110.在一些实施例中,过线孔82内设有瓷环,防止线材13直接接触过线板81,导致线材13刮伤。
111.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子绕线机,将导轨52穿设于待绕线材13的定子1内,使引线组件53能够牵引线材13在定子1内移动,并调整定子1使定子1的轴线平行于导轨52,且导轨52伸出绕线柱11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利用夹紧机构3固定待绕线的定子1,防止绕线过程中定子1松动。
113.在第一驱动组件54驱动引线组件53牵引线材13从绕线柱11的第一端面移动至第二端面时,利用第二机器手4的执行部42牵引线材13移动,使线材13进入绕线柱11一侧的绕线槽12,并牵引线材13绕绕线柱11的第二端面移动。同时利用第二驱动组件55驱动安装板51移动,进而驱动引线组件53移动至第二端面的第二绕线位。
114.在第一驱动组件54驱动引线组件53牵引线材13从绕线柱11的第二端面移动至第一端面时,利用第一机器手4的执行部42牵引线材13移动,使线材13进入绕线柱11另一侧的绕线槽12,并牵引线材13绕绕线柱11的第一端面移动,同时利用第二驱动组件55驱动引线组件53移动至第一端面的第一绕线位。
115.以此完成了将线材13自动缠绕绕线柱11一周的过程,重复该过程完成对一个绕线柱11的绕线。转动定子1,继续对下一个绕线柱11进行绕线,以完成对整个定子1的自动绕线,绕线效率高。同时,通过机器手4进行绕线,绕线的精度高,一致性好,减少了线材13的消耗。
116.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