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滑油系统姿态适应性分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姿态试验用旋转台。
背景技术:
2.滑油系统姿态适应性分析软件涉及复杂模型建模算法、隐匿量计算算法、出油口设计及优化算法,这些算法都是基于理论知识而来,若通过试验验证可进一步加强算法的可靠性,而姿态试验台就是为验证这些算法而设计。滑油姿态试验主要用于验证滑油系统、转子轴承系统在不同姿态下的油液液面及隐匿量状况,验证滑油系统姿态适应性分析软件。
3.目前,在进行滑油系统姿态适应性分析所使用的旋转台在进行姿态调节时难度较大,且不同平面上进行姿态调节时还想相互进行干扰,导致姿态调节的精度不佳,影响适应性分析的结果,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因此市场上急需一种姿态试验用旋转台来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姿态试验用旋转台,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所使用的旋转台在进行姿态调节时难度较大,且不同平面上进行姿态调节时还想相互进行干扰,导致姿态调节的精度不佳,影响适应性分析的结果,不能满足使用需求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姿态试验用旋转台,包括试验台机架座,所述试验台机架座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试验台机架座的上方分别设置有第一旋转减速马达和第二旋转减速马达,所述第一旋转减速马达和第二旋转减速马达的一侧分别设置有右轴承座和左轴承座,且第一旋转减速马达、第二旋转减速马达、左轴承座和右轴承座均与试验台机架座通过螺钉连接,两个所述试验台机架座之间设置有旋转外框,所述旋转外框的两侧均设置有外框驱动轴,且外框驱动轴与右轴承座和左轴承座均转动连接,所述外框驱动轴与第一旋转减速马达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所述旋转外框的内部设置有旋转内框。
6.优选的,所述旋转外框的内部设置有驱动腔,所述第二旋转减速马达输出端的一侧设置有内框驱动轴,且内框驱动轴与第二旋转减速马达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所述内框驱动轴的一端贯穿外框驱动轴并延伸至驱动腔的内部。
7.优选的,所述驱动腔的内部设置有限位轴承,且限位轴承与旋转外框通过螺钉连接,所述驱动腔的内部设置有内框传动轴,且内框传动轴与限位轴承转动连接,所述内框驱动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配对锥齿轮,所述内框传动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配对锥齿轮,且第二配对锥齿轮和第一配对锥齿轮分别与内框传动轴和内框驱动轴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第一配对锥齿轮与第二配对锥齿轮啮合连接。
8.优选的,所述旋转内框的两侧均设置有转动轴,且转动轴与旋转内框通过螺钉连
接,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贯穿旋转外框并延伸至旋转外框的内部,且转动轴与旋转外框转动连接,所述内框传动轴的另一端设置有主同步带轮,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设置有从同步带轮,且主同步带轮和从同步带轮分别与内框传动轴和转动轴通过螺钉连接,所述主同步带轮与从同步带轮之间设置有橡胶皮带,且橡胶皮带与主同步带轮和从同步带轮传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旋转内框的上方设置有固定架,固定架设置有两个,且固定架与旋转内框通过螺钉连接。
10.优选的,所述旋转外框和旋转内框的一侧均设置有旋转角度指示牌,且旋转角度指示牌与旋转外框和旋转内框均通过螺钉连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该实用新型装置通过第一旋转减速马达和第二旋转减速马达的设置,第一旋转减速马达带动外框驱动轴转动,从而带动旋转外框旋转转动,第二旋转减速马达带动内框驱动轴转动,并借助锥齿轮啮合连接和同步带轮的传动连接可以在随着内框驱动轴转动时间接的带动旋转内框进行旋转转动,通过调节外框和内框的转动角度从而可以改变试验工件的不同摆放姿态。解决了试验工件的油液液面及隐匿量状况姿态不易调节的问题。
13.2.该实用新型装置通过旋转角度指示牌的设置,借助旋转角度指示牌可以快速的知晓旋转外框和旋转内框旋转的角度,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在外框和内框旋转至某试验角度时可以手动进行锁紧控制。解决了外框和内框旋转角度难以精准控制的问题。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旋转减速马达与转动轴的连接关系图。
17.图中:1、试验台机架座;2、第一旋转减速马达;3、第二旋转减速马达;4、左轴承座;5、右轴承座;6、外框驱动轴;7、旋转外框;8、旋转内框;9、旋转角度指示牌;10、转动轴;11、固定架;12、内框驱动轴;13、第一配对锥齿轮;14、第二配对锥齿轮;15、限位轴承;16、内框传动轴;17、主同步带轮;18、从同步带轮;19、橡胶皮带;20、驱动腔。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9.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姿态试验用旋转台,包括试验台机架座1,试验台机架座1设置有两个,两个试验台机架座1的上方分别设置有第一旋转减速马达2和第二旋转减速马达3,第一旋转减速马达2和第二旋转减速马达3分别可以带动旋转外框7和旋转内框8转动,从而改变姿态,第一旋转减速马达2和第二旋转减速马达3的一侧分别设置有右轴承座5和左轴承座4,且第一旋转减速马达2、第二旋转减速马达3、左轴承座4和右轴承座5均与试验台机架座1通过螺钉连接,两个试验台机架座1之间设置有旋转外框7,旋转外框7的两侧均设置有外框驱动轴6,且外框驱动轴6与右轴承座5和左轴承座4均转动连接,外框驱动轴6与第一旋转减速马达2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旋转外框7的内部
设置有旋转内框8。
20.进一步,旋转外框7的内部设置有驱动腔20,第二旋转减速马达3输出端的一侧设置有内框驱动轴12,且内框驱动轴12与第二旋转减速马达3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内框驱动轴12的一端贯穿外框驱动轴6并延伸至驱动腔20的内部。通过内框驱动轴12可以带动旋转内框8转动。
21.进一步,驱动腔20的内部设置有限位轴承15,且限位轴承15与旋转外框7通过螺钉连接,驱动腔20的内部设置有内框传动轴16,且内框传动轴16与限位轴承15转动连接,内框驱动轴1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配对锥齿轮13,内框传动轴16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配对锥齿轮14,且第二配对锥齿轮14和第一配对锥齿轮13分别与内框传动轴16和内框驱动轴12通过螺钉连接,第一配对锥齿轮13与第二配对锥齿轮14啮合连接。通过第一配对锥齿轮13与第二配对锥齿轮14啮合连接可以借助内框驱动轴12间接的带动内框传动轴16转动。
22.进一步,旋转内框8的两侧均设置有转动轴10,且转动轴10与旋转内框8通过螺钉连接,转动轴10的一端贯穿旋转外框7并延伸至旋转外框7的内部,且转动轴10与旋转外框7转动连接,内框传动轴16的另一端设置有主同步带轮17,转动轴10的一端设置有从同步带轮18,且主同步带轮17和从同步带轮18分别与内框传动轴16和转动轴10通过螺钉连接,主同步带轮17与从同步带轮18之间设置有橡胶皮带19,且橡胶皮带19与主同步带轮17和从同步带轮18传动连接。通过橡胶皮带19借助内框传动轴16间接的带动转动轴10转动。
23.进一步,旋转内框8的上方设置有固定架11,固定架11设置有两个,且固定架11与旋转内框8通过螺钉连接。通过固定架11可以将实验工件进行固定。
24.进一步,旋转外框7和旋转内框8的一侧均设置有旋转角度指示牌9,且旋转角度指示牌9与旋转外框7和旋转内框8均通过螺钉连接。通过旋转角度指示牌9可以辅助判断旋转外框7和旋转内框8的旋转角度。
25.工作原理:使用时,利用固定架11将待试验的工件固定在旋转内框8上,开启第一旋转减速马达2带动外框驱动轴6转动,由于外框驱动轴6与旋转外框7通过螺钉连接并与左轴承座4和右轴承座5均转动连接,从而可以借助第一旋转减速马达2带动旋转外框7转动;开启第二旋转减速马达3带动内框驱动轴12转动,内框驱动轴12与内框传动轴16之间通过第一配对锥齿轮13与第二配对锥齿轮14啮合连接,在随着内框驱动轴12转动时即可带动内框传动轴16转动,由于内框传动轴16与转动轴10之间借助橡胶皮带19传动连接,在随着内框传动轴16转动时间接的带动旋转内框8转动,通过调节旋转外框7和旋转内框8的转动角度可以改变不同的姿态,从而可以试验工件在不同姿态下的油液液面及隐匿量状况,从而对其进行适应性分析,而旋转角度指示牌9可以显示出旋转外框7和旋转内框8旋转的角度。
26.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