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牢固环保的双层式旧砖外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31  153



1.本实用新型涉及外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牢固环保的双层式旧砖外墙结构。


背景技术:

2.外墙是指围护建筑物,使之形成室内、室外的分界构件,并具有建筑装饰、保温节能、隔热隔音、防水防霉等功能。现有的外墙从外至内分为装饰部分和基础部分,所述基础分别大都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所述装饰部分可为金属、木质和石材等制成,但是受使用环境或安装时质量的影响,易发生装饰部分脱离甚至坠落现象,进而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装牢固,且有效避免脱离和坠落的双层式外墙结构子。
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牢固环保的双层式旧砖外墙结构,包括从外至内依次叠合的饰面层、拉结层、龙骨层和结构层,所述饰面层由旧砖拼接而成,所述拉结层拉结于所述饰面层和所述龙骨层之间,所述龙骨层与所述结构层的钢筋相连接。
5.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拉结层包括一钢丝网片,及连接在所述钢丝网片上的多个第一连接件和多个第二连接件,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龙骨层,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饰面层。
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龙骨层包括一第一半环形杆、两第一侧杆、一中杆和多个连接杆,所述第一半环形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所述第一侧杆,所述中杆位于两所述第一侧杆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半环形杆,每个所述第一侧杆和一所述中杆之间连接有多个所述连接杆。
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龙骨层还包括两第二侧杆和一第二半环形杆,每一所述第一侧杆和所述中杆之间设置有一所述第二侧杆,所述第二侧杆连接于所述第一半环形杆和所述连接杆之间,所述第二半环形杆连接于两所述第二侧杆之间。
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饰面层包括两直线部和一半圆部,所述半圆部连接两所述直线部的上侧,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线部之间形成一容置区域。
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一实砌层,所述实砌层固定于所述容置区域内。
1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一保温层,所述保温层位于所述龙骨层和所述结构层之间。
1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一防水层,所述位于所述保温层和所述结构层之间。
1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一水泥勒脚,所述水泥勒脚连接于所述饰面层的下侧。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4.采用所述饰面层和所述结构层,以呈现双层式的外墙结构。其中所述饰面层可由多个不同颜色的砖体拼接形成,所述结构层可由钢筋混凝土、砌块等堆砌而成,并且所述饰
面层通过所述拉结层拉结于所述龙骨层,所述龙骨层与所述结构层钢筋相连接,以使得外墙结构更加牢固,并同时防止出现所述饰面层脱离,甚至坠落现象,进而实现牢固性、耐久性和安全性,另外所述饰面层可由不同颜色的砖体拼接而成,以适应周边历史街区风貌,与城市整体环境和谐统一。
15.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牢固环保的双层式旧砖外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龙骨层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00饰面层、110直线部、120半圆部、1000容置区域、200拉结层、 300龙骨层、310第一半环形杆、320第一侧杆、330中杆、340连接杆、350 第二侧杆、360第二半环形杆、400结构层、500保温层、600防水层、700实砌层、800水泥勒脚。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20.如图1所示,所述牢固环保的双层式旧砖外墙结构,包括从外至内依次叠合的饰面层100、拉结层200、龙骨层300和结构层400,所述饰面层100由旧砖拼接而成,所述拉结层200拉结于所述饰面层100和所述龙骨层300之间,所述龙骨层300与所述结构层400的钢筋相连接。
21.采用所述饰面层100和所述结构层400,以呈现双层式的外墙结构。其中所述饰面层100可由多个不同颜色的砖体拼接形成,所述结构层400可由钢筋混凝土、砌块等堆砌而成,并且所述饰面层100通过所述拉结层200拉结于所述龙骨层300,所述龙骨层300与所述结构层400钢筋相连接,以使得外墙结构更加牢固,并同时防止出现所述饰面层100脱离,甚至坠落现象。
22.所述饰面层100可以为历史建筑墙体,即由旧砖拼接而成,我们利用所述拉结层200、所述龙骨层300和结构层400等来支撑固定所述饰面层100,进而延长寿命。
23.如图1所示,所述饰面层100包括两直线部110和一半圆部120,所述半圆部120连接两所述直线部110的上侧,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线部110之间形成一容置区域1000。
24.其中所述直线部110和所述半圆部120均是由不同颜色的砖体拼接而成,包括灰色和橘色等。其中所述半圆部120可由多层环形的所述砖体拼接而成,并且相邻的两层所述砖体颜色不同。
25.如图1所示,所述双层式外墙结构还包括一实砌层700,所述实砌层700 固定于所述容置区域1000内。其中所述实砌层700可为一整体,并利用水泥等固定于所述容置区域1000内,以使所述饰面层100和所述实砌层700形成一面向外侧的装饰部分。
26.所述实砌层700也可由砖体拼接而成,也可为金属板等。其可根据建筑环境的不同,可增设相应的装饰物。
27.继续参考图1,所述饰面层100整体的上部呈半圆形,下部呈长方形,其中所述拉结层200、龙骨层300和结构层400均与所述饰面层100的形状相同。
28.如图1所示,所述拉结层200包括一钢丝网片,及连接在所述钢丝网片上的多个第一连接件和多个第二连接件,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龙骨层 300,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饰面层100。
29.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也可为钢丝,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可绑在所述龙骨层300上,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插接于所述砖体之间,并通过混凝土与砖体固定,实现将所述饰面层100拉结于所述龙骨层300上,以防止所述饰面层100脱离。
30.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龙骨层300包括一第一半环形杆310、两第一侧杆320、一中杆330和多个连接杆340,所述第一半环形杆310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所述第一侧杆320,所述中杆330位于两所述第一侧杆320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半环形杆310,每个所述第一侧杆320和一所述中杆330之间连接有多个所述连接杆340。
31.其中所述第一半环形杆310、两所述第一侧杆320对应所述饰面层100的外形轮廓。所述中杆330和所述连接杆340分别支撑所述第一半环形杆310和所述第一侧杆320,所述第一连接件可绑在所述连接杆340上。
32.继续参考图2,所述龙骨层300还包括两第二侧杆350和一第二半环形杆 360,每一所述第一侧杆320和所述中杆330之间设置有一所述第二侧杆350,所述第二侧杆350连接于所述第一半环形杆310和所述连接杆340之间,所述第二半环形杆360连接于两所述第二侧杆350之间。
33.所述第二半环形杆360以适应多层环形的砖体拼接而成的所述半圆部120,以便于将所述第一连接件插接于所述砖体之间,并同时提升所述龙骨层300的结构强度。
34.所述第一半环形杆310、所述第一侧杆320、所述中杆330等均由钢材支撑,并且所述钢材表面镀锌处理,以起到防锈等目的。
35.如图1所示,所述双层式外墙结构还包括一保温层500,所述保温层500 位于所述龙骨层300和所述结构层400之间。
36.所述保温层500可由聚合物砂浆、玻璃纤维网格布等复合而成,以实现所述保温层500保温,甚至隔热的效果。其中所述保温层500的形状与所述饰面层100的形状相同。
37.如图1所示,所述双层式外墙结构还包括一防水层600,所述防水层600 位于所述保温层500和所述结构层400之间。
38.所述防水层600可为聚合物涂层或者聚氨酯防水涂膜等,起到防水的功能。其中所述防水层500的形状与所述饰面层100的形状相同。
39.如图1所示,所述双层式外墙结构还包括一水泥勒脚800,所述水泥勒脚 800连接于所述饰面层100的下侧。通过设置水泥勒脚800,以防止雨水反溅到墙面,进而对墙面造成腐蚀破坏。
40.综上所述,采用所述饰面层100和所述结构层400,以呈现双层式的外墙结构。其中所述饰面层100可由多个不同颜色的砖体拼接形成,所述结构层400 可由钢筋混凝土、砌块等堆砌而成,并且所述饰面层100通过所述拉结层200 拉结于所述龙骨层300,所述龙骨层300与所述结构层400钢筋相连接,以使得外墙结构更加牢固,并同时防止出现所述饰面层100脱离,甚至坠落现象,进而实现牢固性、耐久性和安全性,另外所述饰面层100可由不同
颜色的砖体拼接而成,以适应周边历史街区风貌,与城市整体环境和谐统一。
41.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不能仅以本实施例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采用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同等变化或修饰,仍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