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聚氨酯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加料装置。
背景技术:
2.聚氨酯(pu),全名为聚氨基甲酸酯,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1937年由奥托
·
拜耳等制出此物。聚氨酯有聚酯型和聚醚型二大类。他们可制成聚氨酯塑料(以泡沫塑料为主)、聚氨酯纤维(中国称为氨纶)、聚氨酯橡胶及弹性体。软质聚氨酯主要是具有热塑性的线性结构,它比pvc发泡材料有更好的稳定性、耐化学性、回弹性和力学性能,具有更小的压缩变型性。隔热、隔音、抗震、防毒性能良好。因此用作包装、隔音、过滤材料。硬质聚氨酯塑料质轻、隔音、绝热性能优越、耐化学药品,电性能好,易加工,吸水率低。它主要用于建筑、汽车、航空工业、保温隔热的结构材料。聚氨酯弹性体性能介于塑料和橡胶之间,耐油,耐磨,耐低温,耐老化,硬度高,有弹性。主要用于制鞋工业和医疗业。聚氨酯还可以制作粘合剂、涂料、合成革等。聚氨酯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近八十年的技术发展,该种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家居领域、建筑领域、日用品领域、交通领域、家电领域等。
3.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聚氨酯在加料过程中,投入的原料一般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操作,这样容易将原料洒落在混料机构上,造成原料的浪费,人工投放原料长时间操作,导致工作效率降低,费时费力,且现有的加料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对原料进行搅拌,提高了后续操作过程中的搅拌时间,进而降低了处理效率,降低了装置的实用性,不利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加料装置,本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聚氨酯在加料过程中,投入的原料一般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操作,这样容易将原料洒落在混料机构上,造成原料的浪费,人工投放原料长时间操作,导致工作效率降低,费时费力,且现有的加料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对原料进行搅拌,提高了后续操作过程中的搅拌时间,进而降低了处理效率,降低了装置的实用性,不利于使用的问题。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加料装置,包括基座、传送带、固定框架和混料机构,所述固定框架设置在基座的上表面,所述传送带设置在固定框架的内部,所述混料机构设置在基座的一侧,所述固定框架与基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框架的正面焊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固定框架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上料斗,所述固定框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的输出端贯穿固定板固定安装有辊筒,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贯穿固定框架传动连接有传送带,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支撑座与固定框架固定连接,所述上料斗与固定框架通过支撑架固定连接。
7.优选的,所述混料机构包括出料口、叶片、搅拌叶片、电机、升降气缸和电机箱,所述叶片、搅拌叶片、电机和电机箱均设置在混料机构的内部,所述升降气缸设置在电机箱的内部,所述混料机构的外表面开设有出料口。
8.优选的,所述混料机构的内部底端靠近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混料机构的内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搅拌电机,所述支撑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的顶端与混料机构的内壁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隔板的一侧靠近支撑板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搅拌电机的输出端贯穿隔板与搅拌叶片固定安装,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贯穿底座固定连接有叶片,所述搅拌电机通过支撑板与混料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叶片与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混料机构的内部另一侧与电机箱固定安装,所述电机箱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的输出端贯穿电机箱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混料机构的内部另一侧靠近电机箱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一侧与挡板固定连接,所述挡板通过滑块与滑槽滑动连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加料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上料斗和传送带,将原料安装在上料斗上,通过上料斗将原料落入至传送带上,再通过传送带运输到混料机构内,整个过程减少了人工手动操作,避免了原料投放过程中出现洒落的现象,减少了原料浪费,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劳动力,提高了装置的工作效率,满足操作人员的使用需求。
13.2、本实用新型设置有辊筒和叶片,在原料落入传送带上后,通过辊筒对原料进行初步的混合打散,最后在进入混料机构中,并通过叶片的转动,将原料打散落入隔板上,整个过程中原料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混合,这样会大大减少后续搅拌时间,进而缩短了原料处理所需的时间,提高了处理效率,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加料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混料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16.图中标号为:
17.1、基座;2、支撑座;3、驱动电机;4、支撑架;5、辊筒;6、固定板;7、上料斗;8、传送带;9、电动机;10、混料机构;11、出料口;12、固定框架; 13、搅拌电机;14、支撑板;15、搅拌叶片;16、电机;17、叶片;18、连接杆; 19、电机箱;20、升降气缸;21、滑槽;22、滑块;23、挡板;24、底座;25、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19.参照图1-2所示,一种聚氨酯生产用加料装置,包括基座1、传送带8、固定框架12和混料机构10,固定框架12设置在基座1的上表面,传送带8设置在固定框架12的内部,混料机
构10设置在基座1的一侧,固定框架12与基座 1固定连接,固定框架12的正面焊接有支撑座2,支撑座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3,固定框架12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4,支撑架4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上料斗7,固定框架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6,固定板6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电动机9,电动机9的输出端贯穿固定板6固定安装有辊筒5,驱动电机 3的输出端贯穿固定框架12传动连接有传送带8,驱动电机3通过支撑座2与固定框架12固定连接,上料斗7与固定框架12通过支撑架4固定连接。
20.混料机构10包括出料口11、叶片17、搅拌叶片15、电机16、升降气缸20 和电机箱19,叶片17、搅拌叶片15、电机16和电机箱19均设置在混料机构10 的内部,升降气缸20设置在电机箱19的内部,混料机构10的外表面开设有出料口11,混料机构10的内部底端靠近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电机16,混料机构 10的内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4,支撑板1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搅拌电机 13,支撑板1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隔板25,隔板25的顶端与混料机构10的内壁固定连接,驱动电机3、电机16、升降气缸20、电动机9和搅拌电机13均通过外部电源连接,保障了装置在工作时供电量的需求。
21.隔板25的一侧靠近支撑板14固定连接有底座24,搅拌电机13的输出端贯穿隔板25与搅拌叶片15固定安装,电机16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杆18,连接杆18的一端贯穿底座24固定连接有叶片17,搅拌电机13通过支撑板14与混料机构10固定连接,叶片17与电机16的输出端通过连接杆18固定连接,混料机构10的内部另一侧与电机箱19固定安装,电机箱19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升降气缸20,升降气缸20的输出端贯穿电机箱19固定连接有挡板23,混料机构10的内部另一侧靠近电机箱19开设有滑槽21,滑槽21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块22,滑块22的一侧与挡板23固定连接,挡板23通过滑块22与滑槽21滑动连接。
22.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需要使用的聚氨酯原料桶安装在上料斗7上,然后通过外部开关控制上料斗7末端的电磁阀打开,使原料落入至传送带8上,传送带 8通过驱动电机3带动,使原料在传送带8上移动,同时通过外部开关启动电动机9工作,电动机9的输出端带动辊筒5转动,辊筒5对原料进行初步的混合,最后原料从传送带8进入混料机构10内,并通过外部开关启动电机16和搅拌电机13工作,电机16的输出端通过连接杆18带动叶片17转动,将掉落的原料打散进入到隔板24上,搅拌电机13的输出端带动搅拌叶片15转动,从而对混料机构10内的原料进行搅拌处理,处理完成后,通过控制开关3启动升降气缸20 工作,升降气缸20的输出端带动挡板23沿滑槽21垂直向上移动,最后将处理好的原料通过出料口11输送到指定的地方。
2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