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行星齿轮减速箱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动力输出端行星齿轮减速箱。
背景技术:
2.行星齿轮箱即行星减速箱又叫齿轮箱,其结构是多个行星齿轮围绕一个太阳轮转动的机构,也是将传动速比降低,同时又将电机扭力成比例增大的机构。
3.现有技术中公开了部分有减速箱的专利文件,申请号为202021261361.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稳定性行星齿轮减速箱,包括基座,所述基座顶部的一侧安装有行星齿轮减速箱本体,基座顶部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电机固定罩,基座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的顶部安装有l形安装板,l形安装板的内侧安装有电机本体,电机本体的一侧活动卡接在电机固定罩的内部,且电机本体的一端延伸至电机固定罩的一侧,行星齿轮减速箱本体的一端安装有联轴器,联轴器的一端与电机本体的一端固定相连接,固定板的一端开设有安装槽,l形安装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稳定板,稳定板通过连接机构活动安装在安装槽的内部。
4.现有行星齿轮减速箱大多只有一个动力输出端,且输出端只能做旋转运动,难以满足实际中的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多动力输出端行星齿轮减速箱。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多动力输出端行星齿轮减速箱。
6.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动力输出端行星齿轮减速箱,包括减速箱外壳,所述减速箱外壳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减速箱外壳的左内壁固定连接有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和第一齿轮之间啮合连接有两个第二齿轮,所述减速箱外壳内设置有凸轮,所述凸轮的左端通过两个转轴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二转杆,两个所述第二转杆的左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第二齿轮的右端,所述凸轮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四转杆,所述减速箱外壳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密封板,所述第四转杆转动连接于密封板内,所述减速箱外壳和凸轮之间设置有两个伸缩机构,两个所述伸缩机构均用于和凸轮相互配合实现伸缩运动;工作时,通过旋转第四转杆带动凸轮旋转,凸轮的旋转带动第二齿轮旋转,第二齿轮的旋转带动第一齿轮的旋转,第一齿轮的旋转带动第一转杆的旋转,通过第四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啮合实现对第一转杆的旋转进行减速,凸轮的旋转带动插杆在滑槽内滑动,滑槽的内壁挤压插杆实现插杆在插孔内滑动,通过弹簧的弹性复位实现插杆紧贴滑槽的内壁滑动,最终实现凸轮的旋转带动插杆在插孔内作伸缩往复运动,便于利用插杆的移动对生产中的其他设备进行伸缩驱动,对现有行星齿轮减速箱进行了优化。
7.优选的,所述伸缩机构包括滑槽、插孔、插杆、弹簧和第一环形板,所述插孔开凿于
减速箱外壳的前端,所述插杆活动插接于插孔内,所述滑槽开凿于凸轮的圆周表面,所述插杆滑动连接于滑槽内,所述第一环形板固定连接于插杆的圆周表面,所述弹簧套设于插杆的圆周表面,且弹簧位于第一环形板和减速箱外壳之间;工作时,凸轮的旋转带动插杆在滑槽内滑动,滑槽的内壁挤压插杆实现插杆在插孔内滑动,通过弹簧的弹性复位实现插杆紧贴滑槽的内壁滑动,最终实现凸轮的旋转带动插杆在插孔内作伸缩往复运动,便于利用插杆的移动对生产中的其他设备进行伸缩驱动。
8.优选的,两个所述插孔的圆周内壁均开凿有四个限位槽,两个所述插杆的圆周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四个限位板,八个所述限位板分别滑动连接于八个限位槽内;工作时,通过限位板在限位槽内滑动,防止插杆在插孔内旋转和倾斜,便于插杆在插孔内作直线运动。
9.优选的,所述第四转杆的圆周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环形板,所述第二环形板和密封板相匹配;工作时,第二环形板的设置便于限制凸轮的位置,防止凸轮左右移动带动第二齿轮和第一齿轮发生牙滑。
10.优选的,所述减速箱外壳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脚,四个所述固定脚的右端均开凿有安装孔;工作时,可以将锁紧螺钉插在安装孔内,将固定脚固定在其他设备上,便于本装置的安装。
11.优选的,所述第一齿轮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转杆,所述凸轮的左端开凿有圆槽,所述第三转杆转动连接于凸轮的左端圆槽内;工作时,第三转杆的设置有益于防止第一齿轮左右移动造成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发生牙滑,第三转杆对第一齿轮起到限位效果。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本方案中通过旋转第四转杆带动凸轮旋转,凸轮的旋转带动第二齿轮旋转,第二齿轮的旋转带动第一齿轮的旋转,第一齿轮的旋转带动第一转杆的旋转,通过第四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啮合实现对第一转杆的旋转进行减速,凸轮的旋转带动插杆在滑槽内滑动,滑槽的内壁挤压插杆实现插杆在插孔内滑动,通过弹簧的弹性复位实现插杆紧贴滑槽的内壁滑动,最终实现凸轮的旋转带动插杆在插孔内作伸缩往复运动,便于利用插杆的移动对生产中的其他设备进行伸缩驱动,对现有行星齿轮减速箱进行了优化。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爆炸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齿轮处的立体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弹簧处的立体图。
18.图中:1、减速箱外壳;2、固定脚;3、安装孔;4、插孔;5、限位槽;6、第一转杆;7、第一齿轮;8、第二齿轮;9、第二转杆;10、转轴;11、第三转杆;12、第四齿轮;13、插杆;14、限位板;15、第一环形板;16、弹簧;17、凸轮;18、滑槽;19、第二环形板;20、第四转杆;21、密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20.如图1-4所示的一种多动力输出端行星齿轮减速箱,包括减速箱外壳1,减速箱外
壳1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6,第一转杆6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7,减速箱外壳1的左内壁固定连接有第四齿轮12,第四齿轮12和第一齿轮7之间啮合连接有两个第二齿轮8,减速箱外壳1内设置有凸轮17,凸轮17的左端通过两个转轴10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二转杆9,两个第二转杆9的左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第二齿轮8的右端,凸轮17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四转杆20,减速箱外壳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密封板21,第四转杆20转动连接于密封板21内,减速箱外壳1和凸轮17之间设置有两个伸缩机构,两个伸缩机构均用于和凸轮17相互配合实现伸缩运动;工作时,通过旋转第四转杆20带动凸轮17旋转,凸轮17的旋转带动第二齿轮8旋转,第二齿轮8的旋转带动第一齿轮7的旋转,第一齿轮7的旋转带动第一转杆6的旋转,通过第四齿轮12、第一齿轮7和第二齿轮8的啮合实现对第一转杆6的旋转进行减速,凸轮17的旋转带动插杆13在滑槽18内滑动,滑槽18的内壁挤压插杆13实现插杆13在插孔4内滑动,通过弹簧16的弹性复位实现插杆13紧贴滑槽18的内壁滑动,最终实现凸轮17的旋转带动插杆13在插孔4内作伸缩往复运动,便于利用插杆13的移动对生产中的其他设备进行伸缩驱动,对现有行星齿轮减速箱进行了优化。
21.具体的,伸缩机构包括滑槽18、插孔4、插杆13、弹簧16和第一环形板15,插孔4开凿于减速箱外壳1的前端,插杆13活动插接于插孔4内,滑槽18开凿于凸轮17的圆周表面,插杆13滑动连接于滑槽18内,第一环形板15固定连接于插杆13的圆周表面,弹簧16套设于插杆13的圆周表面,且弹簧16位于第一环形板15和减速箱外壳1之间;工作时,凸轮17的旋转带动插杆13在滑槽18内滑动,滑槽18的内壁挤压插杆13实现插杆13在插孔4内滑动,通过弹簧16的弹性复位实现插杆13紧贴滑槽18的内壁滑动,最终实现凸轮17的旋转带动插杆13在插孔4内作伸缩往复运动,便于利用插杆13的移动对生产中的其他设备进行伸缩驱动。
22.具体的,两个插孔4的圆周内壁均开凿有四个限位槽5,两个插杆13的圆周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四个限位板14,八个限位板14分别滑动连接于八个限位槽5内;工作时,通过限位板14在限位槽5内滑动,防止插杆13在插孔4内旋转和倾斜,便于插杆13在插孔4内作直线运动。
23.具体的,第四转杆20的圆周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环形板19,第二环形板19和密封板21相匹配;工作时,第二环形板19的设置便于限制凸轮17的位置,防止凸轮17左右移动带动第二齿轮8和第一齿轮7发生牙滑。
24.具体的,减速箱外壳1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脚2,四个固定脚2的右端均开凿有安装孔3;工作时,可以将锁紧螺钉插在安装孔3内,将固定脚2固定在其他设备上,便于本装置的安装。
25.具体的,第一齿轮7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转杆11,凸轮17的左端开凿有圆槽,第三转杆11转动连接于凸轮17的左端圆槽内;工作时,第三转杆11的设置有益于防止第一齿轮7左右移动造成第一齿轮7和第二齿轮8发生牙滑,第三转杆11对第一齿轮7起到限位效果。
26.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27.通过旋转第四转杆20带动凸轮17旋转,凸轮17的旋转带动第二齿轮8旋转,第二齿轮8的旋转带动第一齿轮7的旋转,第一齿轮7的旋转带动第一转杆6的旋转,通过第四齿轮12、第一齿轮7和第二齿轮8的啮合实现对第一转杆6的旋转进行减速,凸轮17的旋转带动插杆13在滑槽18内滑动,滑槽18的内壁挤压插杆13实现插杆13在插孔4内滑动,通过弹簧16的
弹性复位实现插杆13紧贴滑槽18的内壁滑动,最终实现凸轮17的旋转带动插杆13在插孔4内作伸缩往复运动。
2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