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过C形对接口固定窗户的建筑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2  153


一种通过c形对接口固定窗户的建筑构件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构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通过c形对接口固定窗户的建筑构件。


背景技术:

2.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3.现有建筑装修中,窗户的安装大多是先在墙体或门框等建筑构件上预留洞口,然后将窗户整体放置在洞口中,利用螺丝、螺母等外部零件进行固定,并通过填充发泡胶和粘合剂的方式对缝隙进行封堵,以实现连接部位的保温、防水和隔音。
4.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窗户的安装固定方式,并不能很好的保证窗户与建筑构件的连接强度以及保温、防水和隔音性能,这是因为在遇到震动时,外部零件会出现松动的现象,且容易发生老化、锈蚀,无法保证连接强度,发泡胶、粘合剂等粘接材料填充缝隙的均匀度和填充质量难以控制,窗户与建筑构件之间连接紧密度差,易留存空腔或缝隙,无法保证连接部位的保温、防水及隔音性能,且随时间的延长粘接材料同样会出现老化而开裂、破损,从而导致窗户与建筑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c形对接口固定窗户的建筑构件,利用c形对接口实现窗户与建筑构件的对接并通过b型连接榫柱固定,取消了螺钉等外部零件以及发泡胶、粘合剂的使用,避免了外部零件和粘接材料的老化问题,简化了安装过程,解决了现有建筑构件与窗户连接不紧密,保温性、防水性、隔音性以及抗震性差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7.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通过c形对接口固定窗户的建筑构件,包括建筑构件本体,建筑本体设有安装空间以容置窗户,窗户的窗框由第一钢板制成,第一钢板两端设置第一c形对接口;所述建筑构件本体包括内外相对设置的第二钢板,第二钢板端部延伸形成第二c形对接口,第一c形对接口和第二c形对接口卡接设置,且第二c形对接口处插接设置b型连接榫柱。
8.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c形对接口设置第一凹槽,第二c形对接口设置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卡接设置。
9.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b型连接榫柱顶部和底部均设置凸起,凸起卡入第二凹槽内。
1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为半圆形凹槽,凸起为半圆形凸起。
11.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钢板端部设置包边结构。
12.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包边结构为弧形折弯形式。
13.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相对的第二钢板之间设置填充材料。
14.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钢板外侧设置覆盖层。
15.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b型连接榫柱的长度小于建筑构件本体的高度。
16.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建筑构件本体为墙体或门框。
17.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8.1)本实用新型利用c形对接口实现窗户与建筑构件的对接并通过b型连接榫柱固定,取消了螺钉等外部零件以及发泡胶、粘合剂的使用,避免了外部零件和粘接材料的老化问题,保证了窗户与建筑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窗户与建筑构件连接部位的保温、防水、隔音及抗震的能力。
19.2)本实用新型通过c形对接口对接形成b型连接榫柱安装槽,并在b型连接榫柱的作用下实现窗户与建筑构件的固定连接,安装过程中无需再使用螺钉等外部零件,保证了连接强度的同时,避免了外部零件使用造成的窗框变形的问题。
20.3)本实用新型中窗户与建筑构件的c形对接口上分别设有半圆形凹槽和半圆形凸起,利用b型连接榫柱将半圆形凹槽与半圆形凸起卡合并压紧,对接完成后不存在空腔、缝隙,无需再注意发泡胶、粘合剂等粘接材料填充过程中的均匀性及填充质量,简化了安装过程,提升了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21.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一种通过c形对接口固定窗户的建筑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窗户上的c形对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建筑构件上的c形对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b型连接榫柱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一种通过c形对接口固定窗户的建筑构件的立体效果示意图;
27.图中:为显示各部位位置而夸大了互相间间距或尺寸,示意图仅作示意使用;
28.其中,1、窗户;2、第一钢板;3、建筑构件;4、第二钢板;5、填充材料;6、b型连接榫柱;7、b型连接榫柱安装槽;8、第一c形对接口;9、第二c形对接口;10、第二c形对接口包边。
具体实施方式
29.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30.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建筑构件与窗户的连接安装过程中存在连接不紧密,保温性、防水性、隔音性以及抗震性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
通过c形对接口固定窗户的建筑构件。
31.实施例1
3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5所示,提出了一种通过c形对接口固定窗户的建筑构件,包括,窗户1和建筑构件3,窗户1安装在建筑构件3上,建筑构件设有安装空间以容置窗户;本实施例为了便于说明选择墙体作为用于安装窗户的建筑构件,建筑构件还可以为门框等。
33.窗户1的窗框由第一钢板2制成,窗户与墙体对接的地方沿其窗框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c形对接口8,第一c形对接口位于窗框内部,且第一c形对接口上设有两个第一半圆形凹槽。
34.具体的,两个第一半圆形凹槽分别位于第一c形对接口的短边处,呈对立设置,且处于同一竖直面内。
3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钢板可以为塑钢材质,也可以为彩钢材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用铝合金材料进行窗户的制作,具体材质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过多限制。
36.第一c形对接口可由第一钢板向内侧弯折形成。
37.墙体的内外表面均由第二钢板4构成,两个第二钢板之间设有填充材料5,本实施例中填充材料为保温材料,为的是增加墙体的保温性能,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选择隔音材料、防火材料或是隔音材料与保温材料的复合材料等,具体材料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过多限制。
38.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升窗户的保温性能、防火性能、隔音性能等,也可以在窗户内外表面的第一钢板之间设根据设计要求设置相应的填充材料。
39.墙体内外表面处的第二钢板端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二c形对接口9,第二c形对接口上设有两个第二半圆形凹槽,用于与第一c形对接口上的第一半圆形凹槽卡接,第二c形对接口外尺寸略小于第一c形对接口的内尺寸。
40.具体的,两个第二半圆形凹槽分别位于第二c形对接口的短边处,呈对立设置,且处于同一竖直面内,窗户上的第一c形对接口能够完全容纳墙体的第二c形对接口,第一c形对接口与第二c形对接口的连接方式类似与插扣结构。
41.当第一c形对接口与第二c形对接口对齐结合后,形成b型连接榫柱安装槽7,此时,第二c形对接口两个短边能够分别顶紧第一c形对接口的长边,且两个第二半圆形凹槽正好分别与第一c形对接口上对应的两个第一半圆形凹槽卡接,第二半圆形凹槽的外侧面与第一凹槽的内侧面贴合。
42.第一c形对接口、第二c形对接口的贴合设置,使得窗户与墙体连接时不会存在缝隙,不需要发泡胶、粘结剂等粘接材料的使用,降低了安装复杂性,避免了粘接材料的老化问题,有效提高了连接部位的保温、防水及隔音性能。
43.第二c形对接口的末端还设有包边结构,即通过将第二c形对接口末端钢板进行180
°
的弯折处理(如图3所示),使得弯折后的钢板末端与钢板表面接触,从而形成第二c形对接口包边10,第二c形对接口包边主要是用于固定钢板表面的覆盖层。
44.在本实施例中,包边结构为弧形折弯形式。
45.通过包边的设置,可以加强c形对接口端部强度,且将包边设置成弧形圆滑形式,
可降低安装施工时的对齐与安装难度,减少安装时卡顿情况的出现,并可达到减少运输、对齐、安装过程中由于卡顿、碰撞造成的c形对接口端部损坏的问题。
46.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没有设置覆盖层,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在墙体内外表面钢板的的表面上覆盖无纺布防水层,无纺布防水层的作用是提高墙体的防水性能,避免渗水或漏水现象的发生,使得墙体不会因腐蚀而损坏,同时增加钢板表面的粗糙度,便于水泥或腻子粉的刮涂,提升墙体内外表面的可装饰性。
47.其中,无纺布防水层延伸至第二c形对接口包边处并将包边覆盖,包边的作用是限制无纺布防水层的位置,防止无纺布防水层的脱落,保证装饰以及防水效果。
48.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增强窗户内外表面的防水性和装饰性,也可以在窗户内外表面上覆盖无纺布防水层,并在第一c形对接口上设置包边结构,利用包边结构固定无纺布防水层,具体结构根据实际设计要求进行设计,这里不做过多赘述。
49.当第一c形对接口与第二c形对接口对接后形成b型连接柱安装槽7,用于安装b型连接榫柱6,利用b型连接榫柱增强窗户与墙体的安装强度,从而取消螺钉等外部零件的使用,有效避免了外部零件的老化生锈以及安装过程中墙体的变形问题。
50.具体的,b型连接榫柱为中空的类长方体结构,其两条宽边上分别设有一个半圆形凸起,b型连接榫柱的整体尺寸略小于b型连接榫柱安装槽,且半圆形凸起外表面尺寸略小于第二半圆形凹槽的内表面尺寸,从而当b型连接榫柱安装完成后,b型连接榫柱的外表面能够贴紧b型连接榫柱安装槽的内表面,半圆形凸起卡入第二半圆形凹槽内并将其顶紧,从而实现窗户与墙体的固定连接。
51.由于b形连接榫柱的可从内部充分撑紧窗户模块与墙体模块的c形对接口,因此窗户模块与墙体模块可实现稳定牢固的连接;通过半圆形凸起、凹槽的配合,可有效减少安装时的卡顿、顿挫,因此圆弧设计可降低安装难度。
52.为了便于b型连接榫柱的运输以及安装,将b型连接榫柱的长度设为小于墙体的高度,具体为墙体高度的1/2至1/3,单个b型连接榫柱安装槽需插入多段b型连接榫柱。
53.可以理解的是,b型连接榫柱的长度根据墙体的高度进行确定,保证了窗户与墙体对接口处的连接强度和牢固度。
54.b型连接榫柱与b型连接榫柱安装槽的设置,不仅保证了连接强度,还取消了铆钉、螺丝螺母、自攻螺丝等外部零件的使用,有效避免了钢板的变形机外部零件老化、生锈的问题
55.b型连接榫柱安装完成后,与b型连接榫柱安装槽共同构成封闭空间结构,从而起到隔断热桥的目的,以降低窗户与墙体的热传递,提高了隔热性能。
56.本实施例中一种通过c形对接口固定窗户的建筑构件的安装过程,具体如下:
57.安装时,将各类型模块和b型连接榫柱运输至施工现场;
58.在施工现场划定组装区域,搭建组装工作台;
59.将窗户模块与窗户上方下方的墙体模块平放于组装工作台,进行组装,形成带窗墙体模块;
60.将带窗墙体模块通过吊装装置吊运至安装位置,通过水平移动插入的方式,将带窗墙体模块c形对接口与已固定的墙体的c形对接口结合并对齐,形成b型连接榫柱安装槽;
61.对齐完成后,将b型连接榫柱从上方插入b型连接榫柱安装槽,b型连接榫柱上的半
圆形突起卡入安装槽内的第二半圆形凹槽,将互相结合对齐的两个模块的c形对接口压紧,在提供连接力的同时起到压紧缝隙的作用;
62.重复上述安装b型连接榫柱的步骤,完成带窗墙体模块另一端墙体模块的安装,施工完成。
6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