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三轮自行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舒适型三轮自行车。
背景技术:
2.三轮自行车车是一种自行车改造而成的交通工具,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有一个可以转向的车轮,车把、车铃、车闸、脚蹬子和车座,用链条带动后部的车轮转动。
3.基于上述,传统的三轮自行车,其前端通常采用单个前轮,然而必须保证脚蹬在前时与前轮的距离,导致车身较长,进而增加成本,而且其车座也继承了自行车的设计,在骑行时,舒适度较差,而且也不适合长途骑行。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舒适型三轮自行车,以解决其前端通常采用单个前轮,然而必须保证脚蹬在前时与前轮的距离,导致车身较长,进而增加成本,而且其车座也继承了自行车的设计,在骑行时,舒适度较差,而且也不适合长途骑行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舒适型三轮自行车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6.一种舒适型三轮自行车,包括车架部件;
7.所述车架部件包括车架支管、前横管、中轴五通、前调速器座管、快拆杆套管、后轮支架与鞍管座;
8.所述车架支管的前侧上端设有叉套管a,其前端还固定连接有前横管;前横管为牛角型结构,其两端分别设有叉套管b;车架支管上还连接有中轴五通与快拆杆套管,且中轴五通的顶侧端还固定连接有前调速器座管;
9.车架支管的后端为倾斜的l型结构,且后轮支架固定连接在车架支管的后侧底端,鞍管座通过螺栓连接在车架支管的后侧上端,鞍管座上还连接有鞍管座支架;
10.前轮部件,所述前轮部件设有两组,并分别安装在前横管两端的叉套管b上;
11.车把部件,所述车把部件包括把架、下连接管与斜撑管;下连接管通过螺栓连接在把架的下端,且下连接管插装连接在叉套管a内;斜撑管也通过螺栓连接在把架的底侧中间,且斜撑管插装在前调速器座管内;
12.躺椅部件,躺椅部件连接在车架部件的上侧;
13.中轴部件,中轴部件安装在中轴五通内,且中轴部件外端还连接有脚蹬部件,且两组前轮部件分别设在脚蹬部件的两侧;
14.后轮部件,后轮部件安装在后轮支架内,且后轮部件上还安装有飞轮部件,飞轮部件与脚蹬部件之间通过链条部件相连。
15.进一步的,所述车架部件还包括减震器,且减震器设有两组,并分别安装在后轮支架与鞍管座之间。
16.进一步的,所述躺椅部件包括躺椅主体、下卡板与后撑管;所述下卡板连接在躺椅主体的前端底侧,后撑管转动连接在躺椅主体后端。
17.进一步的,所述下卡板设有两组,其底端设有三组卡槽,且下卡板通过卡槽卡装在快拆杆套管上。
18.进一步的,所述后撑管的下端固定连接有u型框,且u型框与鞍管座支架通过螺栓相连。
19.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0.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个前轮部件,并分布在脚蹬部件的两侧,并将车架部件前端设计成牛角型结构,相比单个前轮,能够有效缩短车身长度。
21.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躺椅部件,通过改变下卡板上不同的卡槽与快拆杆套管的连接、后撑管与躺椅主体以及鞍管座支架的连接角度,进而可对躺椅主体进行前后上下调节,便于躺着骑车,提高骑行舒适度,适合长途骑行,而且中途累了可以原地驻车躺着休息。
22.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后轮支架与鞍管座之间设置两组避震器,能够进一步提高骑行舒适感。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车架部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车架部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7.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28.1、车架部件;2、前轮部件;3、车把部件;4、躺椅部件;5、中轴部件;6、脚蹬部件;7、链条部件;8、后轮部件;9、飞轮部件;
29.101、车架支管;1011、叉套管a;102、前横管;1021、叉套管b;103、中轴五通;104、前调速器座管;105、快拆杆套管;106、后轮支架;107、鞍管座;1071、鞍管座支架;108、减震器;
30.301、把架;302、下连接管;303、斜撑管;
31.401、躺椅主体;402、下卡板;403、后撑管。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
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实施例:
36.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
3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舒适型三轮自行车,包括车架部件1;
38.车架部件1包括车架支管101、前横管102、中轴五通103、前调速器座管104、快拆杆套管105、后轮支架106与鞍管座107;
39.参考图3与图4,车架支管101的前侧上端设有叉套管a1011,其前端还固定连接有前横管102;前横管102为牛角型结构,其两端分别设有叉套管b1021,前轮部件2设有两组,并分别安装在前横管102两端的叉套管b1021上,相比单个前轮,能够有效缩短车身长度;车架支管101上还连接有中轴五通103与快拆杆套管105,中轴部件5,中轴部件5安装在中轴五通103内,且中轴部件5外端还连接有脚蹬部件6,且两组前轮部件2分别设在脚蹬部件6的两侧,中轴五通103的顶侧端还固定连接有前调速器座管104;
40.参考图3,车架支管101的后端为倾斜的l型结构,且后轮支架106固定连接在车架支管101的后侧底端,鞍管座107通过螺栓连接在车架支管101的后侧上端,鞍管座107上还连接有鞍管座支架1071;
41.车把部件3,车把部件3包括把架301、下连接管302与斜撑管303;下连接管302通过螺栓连接在把架301的下端,且下连接管302插装连接在叉套管a1011内;斜撑管303也通过螺栓连接在把架301的底侧中间,且斜撑管303插装在前调速器座管104内;
42.参考图1,躺椅部件4,躺椅部件4连接在车架部件1的上侧;躺椅部件4包括躺椅主体401、下卡板402与后撑管403;下卡板402连接在躺椅主体401的前端底侧,后撑管403转动连接在躺椅主体401后端,下卡板402设有两组,其底端设有三组卡槽,且下卡板402通过卡槽卡装在快拆杆套管105上,后撑管40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u型框,且u型框与鞍管座支架1071通过螺栓相连,通过改变下卡板上的卡槽与快拆杆套管的连接、后撑管与躺椅主体以及鞍管座支架的连接角度,进而可对躺椅进行前后上下调节,便于躺着骑车,提高骑行舒适度,适合长途骑行,而且中途累了可以原地驻车躺着休息。
43.后轮部件8,后轮部件8安装在后轮支架106内,且后轮部件8上还安装有飞轮部件9,飞轮部件9与脚蹬部件6之间通过链条部件7相连。
44.其中,参考图1与图4,车架部件1还包括减震器108,且减震器108设有两组,并分别安装在后轮支架106与鞍管座107之间,在骑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骑行舒适感。
45.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46.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两个前轮部件2,并分布在脚蹬部件6的两侧,利用车架部件1前端前横管102的牛角型结构,能够有效缩短车身长度;通过改变下卡板402上不同的卡槽与快拆杆套管105的连接、后撑管403与躺椅主体401以及鞍管座支架1071的连接角度,进而可对躺椅主体401进行前后上下调节,便于躺着骑车,提高骑行舒适度,适合长途骑行,而且中途累了可以原地驻车躺着休息;通过在后轮支架106与鞍管座107之间设置两组避震器108,能够进一步提高骑行舒适感。
47.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48.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