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合式纸餐盒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2  156



1.本实用新型与纸餐盒有关,特别是指一种扣合式纸餐盒。


背景技术:

2.一般常见的纸餐盒通常由盒体与盒盖所构成,当食物装载于盒体内之后,利用橡皮筋将盒盖捆绑固定于盒体,以避免食物溢出或是防止诸如灰尘或昆虫等异物进到盒体内。但是此种纸餐盒必须额外使用橡皮筋才能达到密闭效果,不仅不够环保,使用成本也较高。
3.为了节省使用橡皮筋所衍生的成本,后来所发展出的纸餐盒主要是在盒盖的一侧边设置至少一个卡接片,借由将盒盖的卡接片插入盒体的相对应卡接孔内,如此即可不需要使用橡皮筋就能让盒盖达到固定效果。但是此种卡接式盒盖因结构支撑性不够而易造成固定效果不佳,导致盒体与盒盖之间仍可能会出现空隙让前述异物进到盒体内。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扣合式纸餐盒,其能提升结构支撑性,并在盖合时能达到紧密且稳固的效果。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扣合式纸餐盒,其中,包含有:一盒体,具有一底壁、一周壁及一补强片,该周壁连接该底壁的周缘,使得该周壁与该底壁之间围绕出一容置空间,该补强片部分固定于该周壁的外周面,使得该补强片与该周壁之间形成一插槽;以及一盒盖,具有一盖体与一连接该盖体的翼片,该盖体盖住该容置空间,该翼片抵接该周壁的外周面且部分插设于该插槽内。
6.上述的扣合式纸餐盒,其中,该周壁具有一前侧板与一后侧板,该补强片部分固定于该前侧板的外周面;该盖体的后侧边连接该周壁的后侧板,该盖体的前侧边连接该翼片。
7.上述的扣合式纸餐盒,其中,该前侧板的外周面的左右二端分别设置一该补强片,左右二该补强片呈相互对称。
8.上述的扣合式纸餐盒,其中,该周壁具有一前侧板与一后侧板,该盒体具有二该补强片,其中一该补强片部分固定于该前侧板的外周面,另外一该补强片部分固定于该后侧板的外周面;该盒盖具有二该翼片,其中一该翼片连接该盖体的前侧边,另外一该翼片连接该盖体的后侧边。
9.上述的扣合式纸餐盒,其中,该前侧板的外周面的左右二端及该后侧板的外周面的左右二端分别设置一该补强片,左右二该补强片呈相互对称。
10.上述的扣合式纸餐盒,其中,该周壁具有一左侧板、一右侧板及一后侧板,该盒体具有二该补强片,其中一该补强片部分固定于该左侧板的外周面,另外一该补强片部分固定于该右侧板的外周面;该盖体的后侧边连接该后侧板,该盒盖具有二该翼片,其中一该翼片连接该盖体的左侧边,另外一该翼片连接该盖体的右侧边。
11.上述的扣合式纸餐盒,其中,该左侧板的外周面的前后二端及该右侧板的外周面
的前后二端分别设置一该补强片,前后二该补强片呈相互对称。
12.上述的扣合式纸餐盒,其中,该周壁更具有一前侧板,该前侧板具有一插孔与二相对地连通该插孔的切缝;该盒体更具有一折边,该折边连接该盖体的前侧边且具有一插接部,该折边的插接部插设于该插孔内且夹置于该切缝内。
13.上述的扣合式纸餐盒,其中,该前侧板更具有一导引片,该导引片正对该插孔且位于该切缝之间;该盒盖的插接部抵靠于该导引片。
14.上述的扣合式纸餐盒,其中,该周壁具有一左侧板及一右侧板,该盒体具有二该补强片,其中一该补强片部分固定于该左侧板的外周面,另外一该补强片部分固定于该右侧板的外周面;该盒盖具有二该翼片,其中一该翼片连接该盖体的左侧边,另外一该翼片连接该盖体的右侧边。
15.上述的扣合式纸餐盒,其中,该左侧板的外周面的前后二端及该右侧板的外周面的前后二端分别设置一该补强片,前后二该补强片呈相互对称。
16.上述的扣合式纸餐盒,其中,该周壁更具有一前侧板与一后侧板,该前侧板及该后侧板分别具有一插孔与二相对地连通该插孔的切缝;该盒体更具有二折边,其中一该折边连接该盖体的前侧边,另外一该折边连接该盖体的后侧边,各该折边具有一插接部,各该折边的插接部插设于一该插孔内且夹置于该等切缝内。
17.上述的扣合式纸餐盒,其中,该前侧板及该后侧板分别更具有一导引片,各该导引片正对一该插孔且位于该切缝之间;该盒盖的各该插接部抵靠于一该导引片。
18.一种扣合式纸餐盒,其中,包含有:一盒体,具有一底壁、一周壁及二补强片,该周壁连接该底壁的周缘,使得该周壁与该底壁之间围绕出一容置空间,各该补强片分别自该周壁的一角落一体延伸而出且部分固定于该周壁的外周面,使得各该补强片与该周壁之间形成一插槽;以及一盒盖,具有一盖体与一连接该盖体的翼片,该盖体盖住该容置空间,该翼片抵接该周壁的外周面,且该翼片的二端分别插设于该二补强片与该周壁之间形成的插槽内。
19.上述的扣合式纸餐盒,其中该周壁具有一侧板,而各该补强片具有一与该侧板一体连接的连接侧边、一自该连接侧边的一顶端延伸的顶部侧边,以及一连接于该连接侧边的一底端与该顶部侧边之间的倾斜侧边;该二补强片的该倾斜侧边的下半部与该侧板的外周面粘结固定,以致在各该补强片的该顶部侧边与该倾斜侧边的上半部形成一与该插槽连通的开口。
20.上述的扣合式纸餐盒,其中各该补强片的该顶部侧边自该连接侧边的该顶端相对该侧板的一顶缘倾斜延伸。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扣合式纸餐盒,其能提升结构支撑性,并在盖合时能达到紧密且稳固的效果。
22.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扣合式纸餐盒在盖合时的立体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扣合式纸餐盒在打开时的立体图。
25.图3为图1沿3-3剖线的剖视图。
26.图4为图2沿4-4剖线的剖视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扣合式纸餐盒的立体分解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扣合式纸餐盒在盖合时的立体图。
29.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扣合式纸餐盒在打开时的立体图。
30.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扣合式纸餐盒的立体分解图。
31.其中,附图标记:
32.10:扣合式纸餐盒
33.20:盒体
34.21:底壁
35.22:周壁
36.23:前侧板
37.232:插孔
38.234:切缝
39.236:导引片
40.24:后侧板
41.25:左侧板
42.26:右侧板
43.27:容置空间
44.28:分隔结构
45.29:补强片
46.29a:连接侧边
47.29b:顶部侧边
48.29c:倾斜侧边
49.292:插槽
50.30:盒盖
51.31:盖体
52.32:翼片
53.33:折边
54.34:插接部
55.40:扣合式餐盒
56.50:盒体
57.51:前侧板
58.60:盒盖
具体实施方式
5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60.申请人首先在此说明,于整篇说明书中,包括以下介绍的实施例以及权利要求的请求项中,有关方向性的名词皆以附图中的方向为基准。其次,在以下将要介绍的实施例以
及附图中,相同的元件标号,代表相同或近似的元件或其结构特征。
61.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的扣合式纸餐盒10由被裁切成预定形状的一张纸材经折压粘结而成,如何对纸材进行折压粘结为已知技术,在此容不再赘述。至于纸材的内、外表面以淋膜或是层叠贴合的方式设置一层使用如聚乙烯(polyethylene,pe)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之类的材质所制成的塑胶膜,如此可防止食材的油水渗入纸材内。
62.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的扣合式纸餐盒10包含有一个盒体20与一个盒盖30。
63.盒体20包含有一个底壁21与一个周壁22,其中的周壁22由一个前侧板 23、一个后侧板24、一个左侧板25及一个右侧板26所构成,前侧板23与后侧板24分别一体地连接底壁21的前后二侧边,左侧板25与右侧板26分别一体地连接底壁21的左右二侧边,使得底壁21与周壁22之间围绕出一个用来盛装食材的容置空间27,容置空间27内可以进一步设置一个分隔结构28(分隔结构28的样式可以有很多种,在此不加以限制),以便将不同食材进行分类。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前侧板23的外周面的左右二端分别具有一个插孔 232、两个相对地连通插孔232的切缝234,以及一个正对插孔232且位于两个切缝234之间的导引片236。
64.盒体20更包含有位在盒体四个角落且概呈三角形的四个补强片29,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两个补强片29分别自前侧板23与左侧板25的邻接处和前侧板23与右侧板26的邻接处一体往后弯折延伸并且分别跟左侧板25的外周面与右侧板26的外周面部分粘结固定在一起。详而言之,各个补强片29具有一位在盒体20角落且与前侧板23及左侧板25(或右侧板26)一体连接的连接侧边29a、一自该连接侧边29a的顶端以约10-30度的夹角相对左侧板25(或右侧板26)的顶缘倾斜延伸的顶部侧边29b,以及一连接于该连接侧边29a的底端与该顶部侧边29b之间的倾斜侧边29c,而且倾斜侧边29c的下半部(亦即,自其底端算起莫约1/4至3/4长度的部分)与左侧板25(或右侧板26)的外周面粘结固定在一起,以致在补强片29的顶部侧边29a与倾斜侧边29c的上半部形成一开口,而在补强片29与左侧板25(或右侧板26)之间形成一与该开口连通的插槽292。其次,与上述两个补强片29类似地,另外两个补强片29分别自后侧板24与左侧板25的邻接处和后侧板24与右侧板26的邻接处一体往前弯折延伸并且分别跟左侧板25的外周面与右侧板26的外周面部分粘结固定在一起,使左右二边的补强片29皆以前后对称的方式呈现。前述粘结固定方式可以用热熔并加压的方式进行加工,使披覆于两者表面的塑胶膜经加热后相互粘结所形成,或者也可以在两者之间直接施加诸如热熔胶之类的粘着剂。借由两者之间的部分粘结固定,一方面使盒体20的结构支撑性有所提升而不易扭曲变形,另一方面使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开口朝上且朝后(或朝前) 的插槽292(如图3及图4所示)。
65.盒盖30在本实施例中具有一个盖体31、两个左右相对的翼片32及一个折边33。盖体31的后侧边一体地连接于盒体20的后侧板24,两个翼片32 一体地连接于盖体31的左右二侧边,折边33一体地连接于盖体31的前侧边且具有两个插接部34,各个插接部34呈朝向远离折边33的方向渐缩的推拔状。
66.由上述可知,当将盒盖30盖上时,如图1及图3所示,盖体31会盖住容置空间27,以防止诸如灰尘或昆虫等异物进入,然后左右两个翼片32一方面以其前后二端通过各个补强片29的开口而插设于前后两个插槽292内,另一方面以其内周面紧密地抵接于左侧板25的
外周面及右侧板26的外周面(为便于说明及显示,在图3当中仅显示翼片32的内周面抵靠于右侧板26的外周面)。此外,折边33的左右两个插接部34会抵靠于左右两个导引片236并沿着左右两个导引片236往下移动,使左右两个插接部34分别插入与其相对应的插孔 232内并分别夹置于两个切缝234内,如此即完成盒盖30的固定。在此须特说明的是,由于补强片29的顶部侧边以约10-30度的夹角相对左侧板25(或右侧板26)的顶缘倾斜延伸而形成一导引斜边的结构,将有助于两个翼片32 的前后二端更加顺利地通过各个补强片29的开口而插设于前后两个插槽292 内。
67.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盒盖30不一定要跟盒体20连接在一起,也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分离式设计,如图5所示,此时的盒盖 30需要在盖体31的后侧边增设一个折边33及两个插接部34,至于盒体20 则是需要在后侧板24的左右二端分别增设一个插孔232、两个切缝234及一个导引片236。借此,当要将盒盖30盖上时,先将两个翼片32及两个折边33 稍微往外拨开,使两个翼片32与两个折边33张开足够的角度让盖体31盖住容置空间27,在盖上盒盖30的同时或确实盖上盒盖30之后,将两个翼片32 的前后二端分别插设于与其相对应的插槽292内,并且将两个折边33的各个插接部34插入与其相对应的插孔232内并分别夹置于两个切缝234内,如此即完成分离式盒盖30的固定。
68.请再参阅图6及图7,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扣合式纸餐盒40在结构方面与上述实施例大致相同,主要差异在于盒体50的前侧板51省略了插孔 232、切缝234及导引片236的设计,此外,两个补强片29分别自前侧板51 与左侧板25的邻接处和前侧板51与右侧板26的邻接处一体往前弯折延伸并且跟前侧板51的外周面部分粘结固定在一起,使两个补强片29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呈现。换言之,此时补强片29的顶部侧边29b自补强片29的连接侧边 29a的顶端以约10-30度的夹角相对前侧板51的顶缘倾斜延伸,而在补强片 29的连接侧边29a与倾斜侧边29c的上半部形成一开口,且在补强片29与前侧板51之间形成一与该开口连通的插槽292。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粘结固定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在此容不赘述。
69.盒盖60在本实施例中省略了折边33及两个插接部34而仅具有一个盖体 31及一个翼片32。盖体31的后侧边一体地连接于盒体20的后侧板24,翼片 32一体地连接于盖体31的前侧边。
70.由上述可知,当将盒盖60盖上时,盖体31会盖住容置空间27,然后翼片32以其左右二端通过各个补强片29的开口而插设于左右两个插槽292内,如此即完成盒盖60的固定。
71.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盒盖60也不一定要跟盒体50连接在一起,也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分离式设计,如图8所示,此时的盒盖 60需要在盖体31的后侧边增设一个翼片32,至于盒体50则是需要增设两个补强片29,增设的两个补强片29分别自后侧板24与左侧板25的邻接处和后侧板24与右侧板26的邻接处往后弯折并且跟后侧板24的外周面部分粘结固定在一起,使前后二边的补强片29皆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呈现。借此,当要将盒盖60盖上时,先将两个翼片32稍微往外拨开,使两个翼片32张开足够的角度让盖体31盖住容置空间27,在盖上盒盖60的同时或确实盖上盒盖60之后,将两个翼片32的左右二端分别插设于与其相对应的插槽292内,如此即完成分离式盒盖60的固定。
72.综上所陈,本实用新型的扣合式纸餐盒10、40利用位在盒体20、50角落的补强片29与周壁22之间的部分粘接固定设计,不仅提升了盒体20、50的结构支撑性,同时利用两者之间所形成的插槽292,并不需要额外使用橡皮筋即能将盒盖30、60快速且稳定地固定于盒体
20、50,借以达到降低使用成本的目的,另外也让盒盖30、60的扣合效果更加紧密确实,进而增加盒盖30、 60与盒体20、50之间的密闭性。
73.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