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编程机器人用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4  150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编程机器人用支撑装置,属于机器人辅助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的工作,例如生产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诞生于科幻小说之中一样,人们对机器人充满了幻想。也许正是由于机器人定义的模糊,才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中国的机器人专家从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即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而特种机器人则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括: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机器人化机器等。在特种机器人中,有些分支发展很快,有独立成体系的趋势,如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微操作机器人等。国际上的机器人学者,从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也分为两类:制造环境下的工业机器人和非制造环境下的服务与仿人型机器人,这和中国的分类是一致的。机器人在生产的过程中,一般需要对其进行支撑,一般的支撑装置不便于对机器人的位置进行固定和调节高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智能编程机器人用支撑装置,使用方便,并且可以解决机器人支撑装置不便进行固定和调节高度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安装底座,所述安装底座上方设有下支撑台,所述下支撑台上方设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两端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横杆、第二横杆,所述第一横杆一侧连接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横杆一侧连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一端连接有第四横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一端连接有第三横杆,所述第三横杆、第四横杆滑动连接有上支撑台,所述上支撑台上方活动连接有智能编程机器人,所述上支撑台上方两侧分别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设有贯通的螺纹槽,所述螺纹槽配合连接有螺纹柱,所述螺纹柱穿设螺纹槽一端连接有旋钮,另一端连接有橡胶块,所述下支撑台内部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顶端连接有连接槽,所述活动槽内转动连接有双向丝杠,所述双向丝杠两端分别配合连接有第一移动块、第二移动块,所述第一移动块连接有第一连接链,所述第二移动块连接有第二连接链,所述第一连接链一端与第一横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链一端与第二横杆连接。
5.所述上支撑台底部设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三横杆、第四横杆分别与第二滑轨滑动连接。
6.所述第一支撑杆一端穿设第一滑轨与第一横杆连接,另一端穿设第二滑轨与第四横杆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一端穿设第一滑轨与第二横杆连接,另一端穿设第二滑轨与第
三横杆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交叉转动连接。
7.所述智能编程机器人底部设有车轮,所述上支撑台上方设有与车轮相配合的定位槽。
8.所述螺纹柱靠近智能编程机器人一端与橡胶块连接,所述螺纹柱远离智能编程机器人一端与旋钮连接。
9.所述连接槽与第一滑轨底部贯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链一端穿设连接槽与第一横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链一端穿设连接槽与第二横杆连接。
10.所述双向丝杠一端穿设下支撑台连接有转动把手。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实用方便,可以对机器人进行支撑固定,同时可以调节机器人的高度,方便在机器人进行生产的时候使用。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编程机器人用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编程机器人用支撑装置a处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编程机器人用支撑装置b处的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编程机器人用支撑装置c处的结构示意图。
16.(1、安装底座;2、下支撑台;3、第一滑轨;4、第一横杆;5、第二横杆;6、第一支撑杆;7、第二支撑杆;8、第三横杆;9、第四横杆;10、第二滑轨;11、上支撑台;12、智能编程机器人;13、车轮;14、定位槽;15、固定块;16、螺纹槽;17、螺纹柱;18、旋钮;19、橡胶块;20、活动槽;21、连接槽;22、双向丝杠;23、第一移动块;24、第一连接链;25、第二移动块;26、第二连接链;27、转动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8.根据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编程机器人用支撑装置:包括安装底座1,所述安装底座1上方设有下支撑台2,所述下支撑台2上方设有第一滑轨3,所述第一滑轨3两端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横杆4、第二横杆5,所述第一横杆4一侧连接有第一支撑杆6,所述第二横杆5一侧连接有第二支撑杆7,所述第一支撑杆6一端连接有第四横杆9,所述第二支撑杆7一端连接有第三横杆8,所述第三横杆8、第四横杆9滑动连接有上支撑台11,所述上支撑台11上方活动连接有智能编程机器人12,所述上支撑台11上方两侧分别设有固定块15,所述固定块15设有贯通的螺纹槽16,所述螺纹槽16配合连接有螺纹柱17,所述螺纹柱17穿设螺纹槽16一端连接有旋钮18,另一端连接有橡胶块19,所述下支撑台2内部设有活动槽20,所述活动槽20顶端连接有连接槽21,所述活动槽20内转动连接有双向丝杠22,所述双向丝杠22两端分别配合连接有第一移动块23、第二移动块25,所述第一移动块23连接有第一连接链24,所述第二移动块25连接有第二连接链26,所述第一连接链24一端与第一横杆4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链26一端与第二横杆5连接。所述上支撑台11底部设有第二滑轨10,所述第三横杆8、第四横杆9分别与第二滑轨10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6一端穿设第一滑轨3与第一横杆4连接,另一端穿设第二滑轨10与第四横杆9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7一端穿设第一滑轨3与第二横杆5连接,另一端穿设第二滑轨10与第三横杆8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6与
第二支撑杆7交叉转动连接。所述智能编程机器人12底部设有车轮13,所述上支撑台11上方设有与车轮13相配合的定位槽14。所述螺纹柱17靠近智能编程机器人12一端与橡胶块19连接,所述螺纹柱17远离智能编程机器人12一端与旋钮18连接。所述连接槽21与第一滑轨3底部贯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链24一端穿设连接槽21与第一横杆4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链26一端穿设连接槽21与第二横杆5连接。所述双向丝杠22一端穿设下支撑台2连接有转动把手27。
19.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20.工作时,首先将安装底座1安装在工作地点,然后将智能编程机器人12放置在上支撑台11上,使车轮13位于定位槽14内完成定位,然后转动两端固定块15外侧的旋钮18,带动螺纹柱17在螺纹槽16中转动并且移动,从而带动橡胶块19将智能编程机器人12夹紧,然后转动下支撑台2一侧的转动把手27,带动双向丝杠22转动,双向丝杠22两端分别带动第一移动块23与第二移动块25同时在活动槽20中向内或者向外移动,从而拉动第一连接链24、第二连接链26在连接槽21中移动,从而拉动第一横杆4、第二横杆5同时在第一滑轨3中向内或者向外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杆6、第二支撑杆7交叉转动,从而带动第三横杆8、第四横杆9同时在第二滑轨10中向内或者向外滑动,从而改变上支撑台11的高度,从而使智能编程机器人12高度发生改变。
21.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