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外b超引导血管穿刺训练模型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体外b超引导血管穿刺训练模型。
背景技术:
2.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时监测技术逐渐完善。其中,静脉(如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和贵要静脉等)穿刺置管术在患者监测和治疗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而能否准确引导穿刺针进入血管是留置技术的关键。静脉穿刺会因血管扁瘪、细小,或患者肥胖、水肿等导致穿刺难度较大,因此,实习医生需要穿刺训练模型,对静脉穿刺进行训练,提高穿刺的精准性。但是,目前的穿刺训练模型大多是体表浅静脉穿刺模型,用于模仿临床采血或扎针训练,无法进行深静脉穿刺训练,不能满足医生临床技能训练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外b超引导血管穿刺训练模型,以解决现有穿刺模型无法进行深静脉穿刺训练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所述体外b超引导血管穿刺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仿生皮肤、仿生血管、穿刺针、电源和指示灯,所述仿生血管置于所述仿生皮肤的下方,所述仿生血管包括同轴设置的外层血管和内层金属芯,所述外层血管套设于所述内层金属芯的外周侧,所述内层金属芯与所述指示灯电连接,所述穿刺针、所述指示灯分别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穿刺针接触所述内层金属芯时,所述指示灯亮灯。
6.优选地,所述穿刺针的内部设置有电流传感器。
7.优选地,所述外层血管与所述内层金属芯之间填充有凝胶,所述凝胶的材质为聚丙烯酰胺。
8.优选地,所述仿生血管具有多个,多个所述仿生血管并联与所述电源连接,每个所述仿生血管各连接一个所述指示灯。
9.优选地,多个所述仿生血管的外层血管的管径大小不同。
10.优选地,多个所述仿生血管内填充的凝胶体积不同。
11.优选地,所述仿生皮肤为猪肉组织,所述猪肉组织包括猪皮和皮下组织,皮下组织设置于所述猪皮的下方,所述仿生血管置于所述皮下组织的下方。
12.优选地,所述仿生皮肤还包括夹持件,所述夹持件用于夹持所述猪皮与所述皮下组织。
13.优选地,所述穿刺针包括尖刺部、尖入部和柄托,所述柄托套设在所述尖入部的一端,所述尖刺部固定在所述尖入部的另一端,所述尖入部与所述指示灯电连接。
14.优选地,所述穿刺针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尖入部上,且所述外壳的一端与所述柄托连接。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体外b超引导血管穿刺训练模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体外b超引导血管穿刺训练模型,在仿生血管中设置内层金属芯,并且,内层金属芯与指示灯连接,指示灯与电源连接,电源还与穿刺针连接,穿刺针未与内层金属芯接触时,电源电路处于断路状态,指示灯不亮,穿刺针接触内层金属芯时,电源电路连通,指示灯亮灯,因此,可以通过指示灯是否亮灯,直观地得出穿刺针是否穿刺至接触内层金属芯的位置,判断穿刺是否成功,实时反馈穿刺结果,便于练习者根据反馈结果对穿刺位置进行调整,有利于提高练习者的训练速度和熟练度。并且,本实用新型利用仿生皮肤放置血管,使得练习者可以在体外b超引导下进行穿刺训练,提高在b超引导下穿刺时刺针的准确性。
17.并且,本实用新型的训练模型可以模拟不同血管管径、血管充盈状态、皮肤组织厚度等多种临床实际情况,训练及测试练习者穿刺时刺针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体外b超引导血管穿刺训练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体外b超引导血管穿刺训练模型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仿生血管的纵截面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仿生血管的横截面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外层血管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内层金属芯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仿生皮肤的示意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仿生皮肤;11、夹持件;2、仿生血管;21、外层血管;22、内层金属芯;23、凝胶;3、穿刺针;31、尖刺部;32、尖入部;33、柄托;34、外壳;4、电源;5、指示灯;6、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8.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体外b超引导血管穿刺训练模型,包括仿生皮肤1、仿生血管2、穿刺针3、电源4和指示灯5,所述仿生血管2置于所述仿生皮肤1的下方,仿生皮肤1用于模拟人体皮肤,仿生血管2用于模拟人体血管,所述仿生血管2包括同轴设置的外层血管21和内层金属芯22,内层金属芯22为金属材质制作的芯棒,所述外层血管21套设于所述内层金属芯22的外周侧,所述内层金属芯22与所述指示灯5电连接,所述穿刺针3、所述指示灯5分别与所述电源4电连接,穿刺针3和指示灯5分别连接电源4的正负极,穿刺针3未与内层金属芯22接触时,电源4电路处于断路状态,指示灯5不亮;所述穿刺针3接触所述内层金属芯22时,电源4电路连通,所述指示灯5亮灯,可以通过指示灯5是否亮灯,直观地得出穿刺针3是否穿刺至接触内层金属芯22的位置,判断穿刺是否成功,实时反馈穿刺结果,便于练习者根据反馈结果对穿刺位置进行调整,有利于提高练习者的训练速度和熟练度。
29.并且,本实用新型利用仿生皮肤1放置血管,使得练习者可以在体外b超引导下进行穿刺训练,有利于加强理解b超探头、血管和穿刺针3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提高在b超引导下穿刺时刺针的准确性,并有利于培养b超下定点穿刺的立体感,增加医护人员临床静脉穿刺及穿刺留置等操作的成功率,并减少穿刺为患者带来的损伤。
30.需要说明的是,在穿刺针3与电源4之间的连接电路上还设置有开关6,以切断或连通穿刺针3与电源4之间的连接。
31.本实施例中,所述穿刺针3的内部设置有电流传感器,用于检测穿刺针3是否与内层金属芯22接触产生电流。电流传感器在穿刺针3的内部轴向设置。利用指示灯5和电流传感器可以对穿刺针3是否与内层金属芯22接触形成双重监测,提高反馈结果的准确性,有利于提高训练速度。
32.如图3-图6所示,外层血管21呈圆环管状,材质为碳涂层血管、蛋白或明胶涂层血管或橡胶,厚度为0.1cm,直径为0.5cm~3cm;内层金属芯22呈棒体状,材质为金属,直径为0.2cm;外层血管21与内层金属芯22之间形成环形空间,所述外层血管21与所述内层金属芯22之间的环形空间内填充有凝胶23,所述凝胶23的材质为聚丙烯酰胺。通过填充凝胶23体积的不同,可以模拟不同充盈状态的人体血管。
33.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仿生血管2具有多个,多个所述仿生血管2并联与所述电源4连接,每个所述仿生血管2各连接一个所述指示灯5,一个仿生血管2与一个指示灯5对应形成一个并联支路,多个并联支路互不干涉。进一步地,多个所述仿生血管2的外层血管21的管径大小不同,以模拟不同大小的人体血管。进一步地,多个所述仿生血管2内填充的凝胶23体积不同,以模拟不同充盈状态下的人体血管。图2中示出四个仿生血管2和四个指示灯5构成四条并联支路,四条并联支路并联后与电源4连接,自图2的左侧向右侧,四个仿生血管2的外层血管21的管径依次减小。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管径大小的外层血管21内的内层金属芯22的直径相同。
34.如图7所示,所述仿生皮肤1为猪肉组织,所述猪肉组织包括猪皮和皮下组织,皮下组织设置于所述猪皮的下方,所述仿生血管2置于所述皮下组织的下方。猪皮的厚度一定,皮下组织的厚度可以调整,厚度范围为2~6cm,以模拟不同厚度的人体皮肤。
35.进一步地,所述仿生皮肤1还包括夹持件11,所述夹持件11用于夹持所述猪皮与所述皮下组织。在猪皮与皮下组织之间可以放置不同厚度的皮下组织,利用夹持件11将猪皮与多个皮下组织固定,从而调整皮下组织的厚度。夹持件11为带有弹簧的夹子,便于调整夹持厚度,适用于夹持多种不同厚度皮下组织的仿生皮肤。
36.如图8所示,所述穿刺针3包括尖刺部31、尖入部32和柄托33,所述柄托33套设在所述尖入部32的一端,所述尖刺部31固定在所述尖入部32的另一端,所述尖入部32与所述指示灯5电连接,其中,尖刺部31用于穿刺仿生皮肤1,与金属芯直接接触,连通电路;尖刺部31远离柄托33的一端呈尖状,以便于穿刺;尖入部32连接在尖刺部31与柄托33之间,便于将尖刺部31递送至仿生皮肤1的深部;柄托33部用于手持,为使用者穿刺时提供着力点,材质为橡胶。
37.进一步地,所述穿刺针3还包括外壳34,所述外壳34套设在所述尖入部32上,且所述外壳34的一端与所述柄托33连接,外壳34的长度小于尖入部32的长度,以避免外壳34干涉尖入部32进入仿生皮肤1,外壳34具有绝缘性,以防止漏电,例如,外壳34为塑料外壳34。
3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
39.使用时,一手持b超探头观察仿生血管2的纵截面,一手持穿刺针3的柄托33,于b超探头指示点朝仿生血管2方向平行b超切面进针,穿刺针3逐渐穿透仿生皮肤1和外层血管21,接触内层金属芯22,连通电路,指示灯5亮,表明血管穿刺成功。在指示灯5亮灯之前,在b超探头的指示下,可反复调整穿刺针3的穿刺位置,直至指示灯5亮灯。
40.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体外b超引导血管穿刺训练模型,其在仿生血管2中设置内层金属芯22,并且,内层金属芯22与指示灯5连接,指示灯5与电源4连接,电源4还与穿刺针3连接,穿刺针3未与内层金属芯22接触时,电源4电路处于断路状态,指示灯5不亮,穿刺针3接触内层金属芯22时,电源4电路连通,指示灯5亮灯,因此,可以通过指示灯5是否亮灯,直观地得出穿刺针3是否穿刺至接触内层金属芯22的位置,判断穿刺是否成功,实时反馈穿刺结果,便于练习者根据反馈结果对穿刺位置进行调整,有利于提高练习者的训练速度和熟练度。并且,本实用新型利用仿生皮肤1放置血管,使得练习者可以在体外b超引导下进行穿刺训练,提高在b超引导下穿刺时刺针的准确性。并且,本实用新型的训练模型可以模拟不同血管管径、血管充盈状态、皮肤组织厚度等多种临床实际情况,训练及测试练习者穿刺时刺针的准确性。
4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