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支架和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4  158



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锅支架和燃气灶。


背景技术:

2.锅支架是燃气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对烹饪器具提供稳定的支撑,同时不对燃气灶具的面板等部件造成损伤。简单锅支架主要是铸铁或钢制,形成锅耳或是桁架式的支撑机构。随着燃气灶具高能效和稳定燃烧的需求提升,聚能盘形式的锅支架开始快速发展起来。然而现有聚能盘式锅支架中,炊具直接通过聚能盘提供支撑力,炊具长期对聚能盘施压,稳固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锅支架和燃气灶,该锅支架能保证对炊具支撑的稳固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支架,用于燃气灶,所述锅支架包括:
5.聚能盘,呈环罩状并罩扣于所述燃气灶的火盖上;和
6.多个锅耳,周向间隔地围绕在所述聚能盘的外部并固定所述聚能盘;
7.其中,所述锅耳包括高于所述聚能盘以支撑炊具的锅耳承托部。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能盘上开设有用于补充二次空气的多个进气缺口。
9.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进气缺口位于所述聚能盘的底周缘处且沿所述底周缘的周向间隔布置。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耳包括用于支撑所述锅耳承托部的锅耳支撑部,所述锅耳承托部从所述锅耳支撑部的顶端朝向所述聚能盘的中心伸出。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耳为l形片材。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耳支撑部布置于所述聚能盘的外侧并朝向所述聚能盘倾斜设置。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支架还包括用于竖向支撑所述锅耳的底座,所述锅耳支撑部从所述底座的顶面竖向伸出。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呈中空状并包括与所述锅耳支撑部一一对应连接的多个底座板部。
15.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底座板部上竖向伸出有用于横向支撑所述锅耳支撑部的辅助支撑板,所述辅助支撑板位于相应的所述锅耳支撑部的外侧并与相应的所述锅耳支撑部相连。
16.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所述燃气灶包括:
17.燃烧器,包括炉头、设置于所述炉头的上方的分气盘以及设置于所述分气盘的上方的火盖;和
18.上述所述的锅支架,所述锅支架罩扣在所述燃烧器上。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气盘包括位于所述聚能盘的下方且竖向布置的盘外环部以及周向间隔布置于所述盘外环部上的多个二次空气进气口单元。
2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盘外环部上,相邻所述二次空气进气口单元之间形成为连接区域,多个所述进气缺口一一对应地设置于所述连接区域的上方,以向所述火盖补充二次空气。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缺口位于所述火盖的径向外部,使得沿所述进气缺口补入的二次空气能够与所述火盖热量交换以预热补入的所述二次空气。
22.本实用新型的锅支架包括聚能盘和锅耳,通过聚能盘可将外部环境与高温火焰隔开,减小火焰能量逸散,使得火焰产生的具有一定热量的气体能够在炊具底部的热交换面停留更长时间,提高换热效率,从而提升燃气灶的能效,且减少外界低温气流对火焰的影响,减少热量损失。锅耳与炊具直接接触可用于对炊具进行支撑固定,多个锅耳用于固定聚能盘,聚能盘挂设在锅耳上,炊具安装在锅耳上时,聚能盘呈非受力状态,壁面重力的长期施压,提高聚能盘的使用寿命。
23.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4.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5.图1展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中的锅支架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展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图3中的分气盘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500
ꢀꢀꢀꢀꢀꢀꢀ
锅支架
31.510
ꢀꢀꢀꢀꢀꢀꢀ
聚能盘
ꢀꢀꢀꢀꢀꢀꢀꢀꢀꢀꢀꢀꢀꢀ
520
ꢀꢀꢀꢀꢀꢀꢀꢀ
锅耳
32.5210
ꢀꢀꢀꢀꢀꢀ
锅耳承托部
ꢀꢀꢀꢀꢀꢀꢀꢀꢀꢀ
5220
ꢀꢀꢀꢀꢀꢀꢀ
锅耳支撑部
33.530
ꢀꢀꢀꢀꢀꢀꢀ
底座
ꢀꢀꢀꢀꢀꢀꢀꢀꢀꢀꢀꢀꢀꢀꢀꢀ
540
ꢀꢀꢀꢀꢀꢀꢀꢀ
辅助支撑板
34.300
ꢀꢀꢀꢀꢀꢀꢀ
分气盘
ꢀꢀꢀꢀꢀꢀꢀꢀꢀꢀꢀꢀꢀꢀ
400
ꢀꢀꢀꢀꢀꢀꢀꢀ
火盖
35.320
ꢀꢀꢀꢀꢀꢀꢀ
盘外环部
ꢀꢀꢀꢀꢀꢀꢀꢀꢀꢀꢀꢀ
351
ꢀꢀꢀꢀꢀꢀꢀꢀ
二次空气进气口单元
[0036]6ꢀꢀꢀꢀꢀꢀꢀꢀꢀ
进气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38]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锅支架和燃气灶,该锅支架能保证对炊具支撑的稳固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0039]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支架,锅支架是燃气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对烹饪器具提供稳定的支撑,同时不对燃气灶具的面板等部件造成损伤。现有聚能盘式锅支架,炊
具直接通过聚能盘提供支撑力,炊具长期对聚能盘施压,稳固性较低。因此,如何保证炊具的稳固支撑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0040]
为此,参考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发明人为了能够保证对炊具支撑的稳固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提供了一种锅支架,用于燃气灶,锅支架500包括:聚能盘510和多个锅耳520;
[0041]
具体地,聚能盘510,呈环罩状并罩扣于燃气灶的火盖400上;可以理解为,聚能盘510呈中空状并包括作为一端的盘下周沿以及作为另一端的盘上周沿,其中,为了保证具有聚能的聚能效果,盘下周沿的直径可以小于盘上周沿的直径,使得其呈中空碗状结构,此时盘下周沿可以罩扣在火盖400上,火盖400燃烧产生的火焰聚集在聚能盘510内,聚能盘510可将外部环境与高温火焰隔开,减小火焰能量逸散,使得火焰产生的具有一定热量的气体能够在炊具底部的热交换面停留更长时间,提高换热效率,从而提升燃气灶的能效,且减少外界低温气流对火焰的影响,减少热量损失。
[0042]
多个锅耳520,周向间隔地围绕在聚能盘510的外部并固定聚能盘,如图2所示;可以理解为,锅耳520具有两个功能,其一,锅耳520与炊具直接接触可用于对炊具进行支撑固定,多个锅耳520间隔布置形成为多足结构,能够对炊具具有较好的支撑效果;其二,多个锅耳520用于固定聚能盘510,多个锅耳520围绕在聚能盘510的外部,使得聚能盘510挂设在锅耳520上,这样,炊具安装在锅耳520上时,聚能盘510呈非受力状态,壁面重力的长期施压,提高聚能盘510的使用寿命。
[0043]
其中,锅耳520包括高于聚能盘510以支撑炊具的锅耳承托部5210,如图2所示,即可以理解为,锅耳承托部5210为直接与炊具相接触的部分,聚能盘510位于锅耳承托部5210的下部,以贴近火盖400,提高燃气灶的能效,并保证炊具的稳定加热。
[0044]
可选地,对于聚能盘510其盘下周沿的内径应该尽可能地与火盖400的直径相匹配,使得火焰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主要从燃气灶的分气盘处进入,而非沿盘下周沿与火盖400的周向缝隙进入,从而保证气流的稳定性和燃烧的稳定性,在一种实施例中,聚能盘510的盘下周沿与火盖400的径向间距可以为2至3毫米,这样,只保留足够的装配间距即可,当然对于其径向间距也不限于此。
[0045]
可选地,对于锅耳520,锅耳520作为炊具的直接支撑结构,可以理解为,锅耳520至少具有两个端部,其中一端可以与炊具直接接触,另一端可以与燃气灶的安装台面相接处或可以进一步通过底座与安装台面相接触,如此设置,使得锅耳520直接支撑于炊具与安装台面之间,对炊具具有较好的支撑固定效果。
[0046]
可选地,对于锅耳520的形状可以为单板结构,例如板体厚度一致的y形板、具有一定弯折弧度的板也可以为其他不规则形状的板,这样,方便加工,易于生产。也可以为拼接板结构,例如板体厚度不一致的t形板或其他不规则形状板,这样可以增加锅耳520与炊具或安装台面的接触面的面积,提高对炊具的支撑效果。此外,对于锅耳520的个数可以为三个、五个或者更多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0047]
由于燃气灶工作过程中,需要作为可燃气体的燃气与作为助燃气体的空气形成混合气体在点燃的情况下才可以燃烧形成火焰,而在助燃气体空气的含量低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燃气燃烧不充分的问题,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又造成燃气的浪费,因此需要保证燃气的空气供应。对此,在一种实施例中,聚能盘510上开设有用于补充二次空气的多个进气缺
口6,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理解为,该聚能盘510既具有聚能效果,又具有补气作用,通过进气缺口6可以在火盖400的周侧补充二次空气,补足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保证燃气的充分且稳定的燃烧。对于进气缺口6的形状可以为多种多样,可以为带状缺口、圆形缺口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的缺口,此外,对于进气缺口6的个数,可以为多个,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0048]
进一步地,避免燃气与氧气混合形成的一次混合气体与沿进气缺口6进入的二次空气之间因温差较大而引起的火焰波动或者燃气利用率低的问题,在一种实施例中,多个进气缺口6位于聚能盘510的底周缘处且沿底周缘的周向间隔布置。可以理解为,进气缺口6贴近火盖400设置,由于火盖400温度较高,可以对沿进气缺口6进入的二次空气产生一定预热作用,减少一次混合气体和二次空气之间的温差,保证火焰和燃烧的稳定性。
[0049]
对于锅耳520,在一种实施例中,锅耳520包括用于支撑锅耳承托部5210的锅耳支撑部5220,锅耳承托部5210从锅耳支撑部5220的顶端朝向聚能盘510的中心伸出,如图1所示。锅耳520可以为具有一定弧度的弯折板,其中,锅耳承托部5210为弯折板的一端,锅耳支撑部5220为弯折板的另一端。这样,通过锅耳支撑部5220对锅耳承托部5210进行支撑,通过锅耳承托部5210对炊具提供承托力,保证炊具的稳定支撑。其中锅耳承托部5210与锅耳支撑部5220之间的夹角可以大于等于90度,再次对其夹角不做具体限定。
[0050]
对于锅耳承托部5210的结构,其与炊具相接处的承托面上可以设置有限位凸块,该限位凸块位于炊具的径向外侧,多个锅耳承托部5210的限位凸块相互配合使得炊具能够被限位于锅耳520的一定区域内,避免炊具沿承托面随意滑动,保证炊具的支撑稳固性。
[0051]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锅耳520为l形片材,如图1和图2所示。这样,既可以保证锅耳520对炊具的支撑作用,又减少锅耳520的自重,且降低锅耳520的耗材,减少生产成本。
[0052]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锅耳520的支撑的稳固性,对于锅耳支撑部5220的结构进行设计,在一种实施例中,锅耳支撑部5220布置于聚能盘510的外侧并朝向聚能盘510倾斜设置,如图1所示。可以理解为,锅耳承托部5210与锅耳支撑部5220之间的夹角可以大于90度,此时相对设置的锅耳支撑部5220之间呈八字形结构,对锅耳承托部5210具有较好的支撑效果,提高对炊具的支撑力。
[0053]
为了增大锅耳520与安装台面之间的安装面,在一种实施例中,锅支架500还包括用于竖向支撑锅耳520的底座530,锅耳支撑部5220从底座530的顶面竖向伸出,如图1和图2所示。此时锅耳520通过底座530与安装台面相连,由于底座530的底面面积大于锅耳520的底面面积,避免因锅支架500与安装台面的点接触而破坏安装台面。这样,锅支架500与安装台面之间为面接触,既保证支撑的稳固性,有保护安装台面不被破坏。此外,底座530可以为分体结构,即锅支架500可以包括多个底座530,每个底座530上可以安装一个或多个锅耳520,也可以为一体结构,即每一个锅耳520均安装于同一底座530上。
[0054]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底座530呈中空状并包括与锅耳支撑部5220一一对应连接的多个底座板部,如图1所示。可以理解为,该底座530为一体结构,多个底座板部围绕限定有中空部,多个锅耳520的锅耳支撑部5220均安装在底座板部上,底座板部相互连接,稳固性较好。此外,底座530可以呈矩形、圆形或其他不规则的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0055]
为了提高锅耳520支撑的稳固性,在一种实施例中,相对设置的两个底座板部上竖向伸出有用于横向支撑锅耳支撑部5220的辅助支撑板540,辅助支撑板540位于相应的锅耳
支撑部5220的外侧并与相应的锅耳支撑部5220相连,如图1所示。可以理解为,在该锅支架500中存在支撑坐标系,该支撑坐标系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支撑面x、第二支撑面y和第三支撑面z,其中底座530位于第一支撑面x上,锅耳520位于第二支撑面y上且倾斜设置,辅助支撑板540位于第三支撑面z上且朝向锅耳520倾斜设置,使得锅支架500具有较好的稳固性。
[0056]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该燃气灶包括:燃烧器,包括炉头、设置于炉头的上方的分气盘300以及设置于分气盘300的上方的火盖400;和上述的锅支架500,锅支架500罩扣在燃烧器上,如图3所示。可以理解为,燃烧器可以为具有炉头、分气盘300以及火盖400的市面常见的燃烧器,燃气与空气形成的一次混合气体在炉头内扩散分配并通过分气盘300进入火盖400,其中分气盘300能够向火盖400补充二次空气,二次空气与一次混合气体混合燃烧,以为灶具进行热量供应。对于该燃气灶的锅支架5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技术的燃烧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57]
为了保证二次空气的供应,在一种实施例中,分气盘300包括位于聚能盘510的下方且竖向布置的盘外环部320以及周向间隔布置于盘外环部320上的多个二次空气进气口单元351,如图3和图4所示。可以理解为,在盘外环部320上,二次空气进气口单元351是间隔分布的,相邻的二次空气进气口单元351之间为无法补充二次空气的连接区域,避免因二次空气进气口单元351过多而影响分气盘300的结构强度。对于二次空气进气口单元351的具体结构,可以为单排孔、多排孔或者弧状开口带,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0058]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在盘外环部320上,相邻二次空气进气口单元351之间形成为连接区域,多个进气缺口6一一对应地设置于连接区域的上方,以向火盖400补充二次空气。可以理解为,为了保证二次空气进气的均匀性,进气缺口6与二次空气进气口单元351在周向依次交替分布,通过进气缺口6进行二次空气补气,保证火盖400二次空气的分布的均匀性。
[0059]
更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进气缺口6位于火盖400的径向外部,使得沿进气缺口6补入的二次空气能够与火盖400热量交换以预热补入的二次空气。这样,进气缺口6贴近火盖400设置,由于火盖400温度较高,可以对沿进气缺口6进入的二次空气产生一定预热作用,减少一次混合气体和二次空气之间的温差,保证火焰和燃烧的稳定性。
[0060]
综上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锅支架和燃气灶,该锅支架能保证对炊具支撑的稳固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006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62]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63]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64]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65]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66]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