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炼厂房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5  163



1.本实用新型属于厂房环境烟气收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冶炼厂房。


背景技术:

2.铜冶炼厂房内的烟气主要集中在闪速炉及转炉区域,该处的烟气产生点多,难以集烟,并且放铜、放渣、开风或停风等操作时间无法统筹协调配合。行车吊运料斗时,料斗散逸烟气导致途径的厂房区域内烟气弥漫,若厂房封闭不到位,极易使烟气直接散逸至大气中,污染空气。
3.中国专利cn103721993b公开了一种冶炼厂房环境烟气收集装置,在天车上安装一次集气罩,并在一次集气罩的上方连接引烟道,引烟道的另一端连接到二次集气罩下方,二次集气罩的上方有总烟道,总烟道连接抽风机;二次集气罩包括集气室,每个集气室的下方转动连接有翻板,天车经过时能打开对应集气室的翻板。该专利能避免整个料斗移动范围上空进行抽风排气带来的风量增大、压力控制不稳、抽气动力消耗高的问题。然而,该方案只能应用于天车与厂房屋面之间间距大的情况,若厂房屋面与天车之间间距小,无法在主烟道下方增设一次集烟罩、二次集烟罩,也就无法达到其除烟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能耗、烟气收集效率高的冶炼厂房。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冶炼厂房,厂房的底部开设有进风窗,顶部开设有排烟口,进风窗与排烟口相对布置在厂房的两侧,排烟口上方罩设有集烟室,集烟室与排烟管连通。
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存在以下技术效果:厂房内的温度通常较高,在厂房一侧的低处开设进风窗,这样能将厂房外温度低、密度大的空气引入厂房内,从而促进厂房内温度高、密度低的空气从上部排烟口排出。这样充分利用厂房室内外的环境温度差异,就能低能耗地实现厂房内烟气的富集与排出。若将进风窗设于作业人员密集活动处,能进一步改善厂房内的作业环境,保障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
附图说明
7.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8.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两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9.图3是两相邻集烟单元的示意图。
10.图中:10.厂房,11.进风窗,12.排烟口,13.侧墙,13a.侧墙一,13b.侧墙二,14.厂房屋顶,141.屋脊,15.物料运输通路,20.集烟室,21.集烟屋顶,22.导烟壁,23.隔板,30.排烟管,40.行车。
具体实施方式
11.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2.一种冶炼厂房,厂房10的底部开设有进风窗11,顶部开设有排烟口12,进风窗11与排烟口12相对布置在厂房10的两侧,排烟口12上方罩设有集烟室20,集烟室20与排烟管30连通。厂房内空气的温度较高,与室外相比温差较大,这样在厂房一侧的低处开设进风窗并将排烟口12设于厂房另一侧的顶部,就能充分利用厂房室内外的环境温度差异,将厂房外温度低、密度大的空气引入厂房内,促进厂房内温度高、密度低的空气从上部排烟口排出,低能耗地实现作业环境的改善。
13.为便于改造,进风窗11设于厂房侧墙13的底部,排烟口12设于厂房屋顶14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布设熔炼炉的冶炼厂房10为长方形厂房,位于其长边的立面墙为侧墙13。在侧墙13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进风窗12,能够在保证厂房10结构强度的同时提升其内部作业环境。位于厂房10短边的两立面墙间距过大,在其底部设置进风窗12对厂房10内空气环境的改善效果较差,故而,优选方案中,布置进风窗11的侧墙13与排烟口12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小于30米。
14.本实施例如附图1、2所示,厂房10的一侧布设冶炼炉,另一侧构成物料运输通路15,邻近冶炼炉布置的侧墙一13a、邻近物料运输通路15布置的侧墙二13b平行布置且其延伸方向与厂房内行车40的运行方向平行。进风窗11位于侧墙一13b的底部,位于冶炼炉上方的厂房屋顶14开孔构成排烟口12。
15.具体的,进风窗11的下沿与室外地面的间距大于等于0.5米,上沿与室外地面的间距小于等于1.5米。这样能避免积水或积雪影响进风,保证进风效果。
16.排烟口12为沿厂房10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孔,排烟口12的外沿与侧墙一13a的壁面平齐、内沿与屋脊141平齐。侧墙一13a高于厂房屋顶14的延伸段131构成集烟室20的外沿壁体,排烟管30设于延伸段131的顶部,集烟室20的内沿壁体由内低外高式布置的导烟壁22构成,导烟壁22的底部与屋脊141相连。如附图1所示,导烟壁22能将烟气导送至排烟口12处。本实施例中,厂房的屋脊141邻近冶炼炉所在侧布置,这样排烟口12的开口尺寸较小,抽风排气功率要求较低,能降低排烟成本。
17.附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集烟室20包括集烟屋顶21,集烟屋顶21在厂房10宽度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小于屋脊141与侧墙一13a的间距,导烟壁22的顶部与集烟屋顶21的内沿相连,集烟室20的截面轮廓整体呈四边形状。本实施例中集烟屋顶21为现有结构,与同位处厂房屋顶14的屋面平行布置。如附图1所示的实施例为更优的方案,导烟壁22的顶部与延伸段131的顶部相连,集烟室20的截面轮廓整体呈三角形状,对烟气导流与抽排效果更好。
18.如附图3所示,集烟室20内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隔板23,相邻两隔板23之间构成下部开口的集烟单元,每个集烟单元都通过一排烟管30与负压抽吸单元连通。这样集烟室20的容腔容积较小,在可靠导送烟气的同时有利于排风机及时抽排烟气。


技术特征:
1.一种冶炼厂房,其特征在于:厂房(10)的底部开设有进风窗(11),顶部开设有排烟口(12),进风窗(11)与排烟口(12)相对布置在厂房(10)的两侧,排烟口(12)上方罩设有集烟室(20),集烟室(20)与排烟管(30)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冶炼厂房,其特征在于:进风窗(11)设于厂房侧墙(13)的底部,排烟口(12)设于厂房屋顶(14)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冶炼厂房,其特征在于:布置进风窗(11)的侧墙(13)与排烟口(12)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小于30米。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冶炼厂房,其特征在于:厂房(10)的一侧布设冶炼炉,另一侧构成物料运输通路(15),邻近冶炼炉布置的侧墙一(13a)、邻近物料运输通路(15)布置的侧墙二(13b)平行布置且其延伸方向与厂房内行车(40)的运行方向平行;进风窗(11)位于侧墙一(13 a)的底部,位于冶炼炉上方的厂房屋顶(14)开孔构成排烟口(12)。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冶炼厂房,其特征在于:进风窗(11)的下沿与室外地面的间距大于等于0.5米,上沿与室外地面的间距小于等于1.5米。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冶炼厂房,其特征在于:排烟口(12)为沿厂房(10)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孔,排烟口(12)的外沿与侧墙一(13a)的壁面平齐、内沿与屋脊(141)平齐。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冶炼厂房,其特征在于:厂房的屋脊(141)邻近冶炼炉所在侧布置。8.根据权利要求2、6、7任一项所述的冶炼厂房,其特征在于:厂房(10)的一侧布设冶炼炉,另一侧构成物料运输通路(15),邻近冶炼炉布置的侧墙一(13a)、邻近物料运输通路(15)布置的侧墙二(13b)平行布置且其延伸方向与厂房内行车(40)的运行方向平行;侧墙一(13a)高于厂房屋顶(14)的延伸段(131)构成集烟室(20)的外沿壁体,排烟管(30)设于延伸段(131)的顶部,集烟室(20)的内沿壁体由内低外高式布置的导烟壁(22)构成,导烟壁(22)的底部与屋脊(141)相连。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冶炼厂房,其特征在于:集烟室(20)包括集烟屋顶(21),集烟屋顶(21)在厂房(10)宽度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小于屋脊(141)与侧墙一(13a)的间距,导烟壁(22)的顶部与集烟屋顶(21)的内沿相连,集烟室(20)的截面轮廓整体呈四边形状;或导烟壁(22)的顶部与延伸段(131)的顶部相连,集烟室(20)的截面轮廓整体呈三角形状。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冶炼厂房,其特征在于:集烟室(20)内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隔板(23),相邻两隔板(23)之间构成下部开口的集烟单元(20a),每个集烟单元(20a)都通过一个排烟管(30)与负压抽吸单元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厂房环境烟气收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冶炼厂房,顶部开设有排烟口,进风窗与排烟口相对布置在厂房的两侧,排烟口上方罩设有集烟室,集烟室与排烟管连通。由于厂房内的温度通常较高,在厂房一侧的低处开设进风窗,这样能将厂房外温度低、密度大的空气引入厂房内,从而促进厂房内温度高、密度低的空气从上部排烟口排出。这样充分利用厂房室内外的环境温度差异,就能低能耗地实现厂房内烟气的富集与排出。若将进风窗设于作业人员密集活动处,能进一步改善厂房内的作业环境,保障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


技术研发人员:范进军 包玉峰 臧轲轲 李柏福 谢彬芳 刘思佳 胡庆镇 殷勤 杨威 王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金隆铜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19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