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减噪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市政道路施工用智能减噪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我国,市政基础设施是指在城市区、镇(乡)规划建设范围内设置、基于政府责任和义务为居民提供有偿或无偿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在市政道路施工时,会产生非常大的噪声污染问题,它干扰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休息,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对周边的居民的生活、工作造成很大影响,在施工时常常需要使用隔离栏杆,将行人通道和施工道路分隔开来,而现有的隔离栏杆仅仅只能充当围栏的作用,对减少噪音污染问题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市政道路施工用智能减噪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市政道路施工用智能减噪装置。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市政道路施工用智能减噪装置,包括支撑杆、底板和隔音棉,支撑杆为四根且分别垂直安装在底板的四角,所述四根支撑杆围成的空间内设有一块前安装板和一块后安装板,所述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撑杆上;
5.所述前安装板的内侧连接隔板,所述隔板远离前安装板的一侧固定设有加强板,所述隔音棉安装在隔板和加强板之间;
6.所述前安装板表面开设有蜂窝状的进音通孔,所述进音通孔内同轴设置有导音杆,所述导音杆远离前安装板的一端固定在隔板上,且所述导音杆的末端贯穿隔板伸至隔音棉中;
7.所述加强板远离隔板的一侧等距离设置有抗折板,所述抗折板均垂直向下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抗折板之间形成吸音空腔,所述抗折板的另一侧和后安装板连接固定。
8.优选地,所述导音杆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导音叶板,所述导音叶板等间距排列且均与导音杆径向设置,所述导音叶板和导音杆均位于进音通孔中。
9.优选地,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均连接有向着同一侧弯曲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两端位于支撑杆之间且二者之间固定相连,所述弧形板的底部和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的顶部之间密封连接。
10.优选地,所述进音通孔内径大于导音杆的外径。
11.优选地,所述支撑杆的底部均开设有若干安装螺孔。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当噪音从进音通孔进入后,噪音在空腔内反射,利用导音叶板振动消耗掉其中一部分噪音,然后通过导音叶板和导音杆将剩下的噪音传导至消音棉中,使噪音在消音棉之间不断反射再被吸收,大大减弱了道路施工时所产
生的噪声,保证了行人的正常的生活和休息。且利用导音叶板,大大加强了隔板的强度,使整体使用寿命提高。
附图说明
1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市政道路施工用智能减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5.图中:支撑杆1、隔音棉2、弧形板3、底板4、安装螺孔5、前安装板6、进音通孔7、隔板8、加强板9、导音叶板10、导音杆11、后安装板12、抗折板13、吸音空腔14。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7.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市政道路施工用智能减噪装置,包括支撑杆1、底板4和隔音棉2,支撑杆1为四根且分别垂直安装在底板4的四角,四根支撑杆1围成的空间内设有一块前安装板6和一块后安装板12,前安装板6和后安装板12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撑杆1上;其中四根支撑杆1分别分布在减噪装置的四周可以起到加强结构的作用;
18.如图1所示,前安装板6的内侧连接隔板8,隔板8远离前安装板6的一侧固定设有加强板9,隔音棉2安装在隔板8和加强板9之间;前安装板6表面开设有蜂窝状的进音通孔7,进音通孔7内同轴设置有导音杆11,导音杆11远离前安装板6的一端固定在隔板8上,且导音杆11的末端贯穿隔板8伸至隔音棉2中;当外界的声音传递至前安装板6上时,开设的进音通孔7可以让前安装板6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结构,首先起到消声的功能,同时进音通孔7和导音杆11形成的空间也可以将声音消除,导音杆11为金属杆或者玻璃杆或者其他导音材料制成,起到将外界声音向着降噪装置内部传递的作用;
19.加强板9远离隔板8的一侧等距离设置有抗折板13,抗折板13均垂直向下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抗折板13之间形成吸音空腔14,抗折板13的另一侧和后安装板12连接固定。当声音被传递至导音杆11隔音棉2中时即可被隔音棉2消除,而抗折板13能够增强整个消音装置的抗弯折能力,大大加强了整体的强度。
20.进一步的说,导音杆11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导音叶板10,导音叶板10等间距排列且均与导音杆11径向设置,导音叶板10和导音杆11均位于进音通孔7中。首先导音叶板10可以让进音通孔7形成多个空间,又利于隔绝消音,同时也能加快声音像装置内部传递。
21.进一步的说,支撑杆1的顶部均连接有向着同一侧弯曲的弧形板3,弧形板3的两端位于支撑杆1之间且二者之间固定相连,弧形板3的底部和前安装板6和后安装板12的顶部之间密封连接,为弧形板3为泡沫板或者塑料板。
22.进一步的说,进音通孔7内径大于导音杆11的外径。
23.进一步的说,支撑杆1的底部均开设有若干安装螺孔5,方便安装。
2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市政道路施工用智能减噪装置,包括支撑杆(1)、底板(4)和隔音棉(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1)为四根且分别垂直安装在底板(4)的四角,所述四根支撑杆(1)围成的空间内设有一块前安装板(6)和一块后安装板(12),所述前安装板(6)和后安装板(12)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撑杆(1)上;所述前安装板(6)的内侧连接隔板(8),所述隔板(8)远离前安装板(6)的一侧固定设有加强板(9),所述隔音棉(2)安装在隔板(8)和加强板(9)之间;所述前安装板(6)表面开设有蜂窝状的进音通孔(7),所述进音通孔(7)内同轴设置有导音杆(11),所述导音杆(11)远离前安装板(6)的一端固定在隔板(8)上,且所述导音杆(11)的末端贯穿隔板(8)伸至隔音棉(2)中;所述加强板(9)远离隔板(8)的一侧等距离设置有抗折板(13),所述抗折板(13)均垂直向下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抗折板(13)之间形成吸音空腔(14),所述抗折板(13)的另一侧和后安装板(12)连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施工用智能减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杆(11)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导音叶板(10),所述导音叶板(10)等间距排列且均与导音杆(11)径向设置,所述导音叶板(10)和导音杆(11)均位于进音通孔(7)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施工用智能减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1)的顶部均连接有向着同一侧弯曲的弧形板(3),所述弧形板(3)的两端位于支撑杆(1)之间且二者之间固定相连,所述弧形板(3)的底部和前安装板(6)和后安装板(12)的顶部之间密封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施工用智能减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音通孔(7)内径大于导音杆(11)的外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道路施工用智能减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1)的底部均开设有若干安装螺孔(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市政道路施工用智能减噪装置,包括支撑杆、底板和隔音棉,支撑杆为四根且分别垂直安装在底板的四角,四根支撑杆围成的空间内设有一块前安装板和一块后安装板,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撑杆上;所述前安装板的内侧连接隔板,所述隔板远离前安装板的一侧固定设有加强板,隔音棉安装在隔板和加强板之间;所述前安装板表面开设有蜂窝状的进音通孔,所述进音通孔内同轴设置有导音杆,所述导音杆远离前安装板的一端固定在隔板上,且导音杆的末端贯穿隔板伸至隔音棉中;所述加强板远离隔板的一侧等距离设置有抗折板。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大大减弱了道路施工时所产生的噪声,且结构强度高,隔音效果明显。显。显。
技术研发人员:陈鹏 顾程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28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