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电池管理系统安全性的储能电源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6  168



1.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电源壳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电池管理系统安全性的储能电源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2.便携式储能电源是用于存储电能的设备,可以将电能存储在蓄电池内,而后可以便携移动到需要的地方后再进行供电输出。为了提高便携性,就需要比较高的能量密度,便携式储能电源一般采用的是化学性质较为活泼的锂电池。锂电池的充放电都会放热,而温度会影响到锂电池的安全;同时所述电路板工作时也将放热。然而现有便携式储能电源将电池与电路置于同一个空腔中,散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3.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提高电池管理系统安全性的储能电源壳体结构,以提高散热效率。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电池管理系统安全性的储能电源壳体结构,包括:顶盖、底盖、隔板以及框体;所述框体内部中空,且所述框体的顶部和底部具有开口;所述顶盖盖设在所述框体顶部的开口上,所述底盖盖设在所述框体底部的开口上;
5.所述隔板置于所述框体内,且所述隔板将所述框体分为电池空腔和电路板空腔,所述电池空腔用于容置电池组,所述电路板空腔用于容置电路板。
6.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空腔置于所述电池空腔的上方。
7.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空腔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排气孔,且所述电池空腔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孔,所述第一排气孔以及第二排气孔风别用于排出所述电路板空腔和电池空腔中的气体。
8.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排气组件和第二排气组件;所述第一排气组件置于所述电路板空腔内,且所述第一排气组件置于所述第一排气孔的一侧;所述第二排气组件置于所述电池空腔内,且所述第二排气组件置于所述第二排气孔的一侧。
9.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面板,所述电路板空腔侧壁上设置有控制面板开口,所述控制面板置于所述控制面板开口内。
10.进一步地,所述控制面板开口边缘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控制面板的厚度相适配,所述控制面板置于所述凹槽内。
11.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空腔底部上阵列设置有多个凸块,且多个所述凸块远离所述电路板空腔底部的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12.进一步地,所述隔板与所述框体一体设置。
13.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螺丝,多个所述螺丝依次穿过所述顶盖以及框体,并将所述顶盖和框体固定于所述底盖上。
14.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所述隔板的设置,将所述框体分为两个空
腔,两个空腔分别用于容置电路板和电池组,防止电路板和电池组8 工作时热量融合,以避免壳体结构内温度的进一步上升,同时提高壳体结构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所述一种提高电池管理系统安全性的储能电源壳体结构结构图;
16.图2为所述一种提高电池管理系统安全性的储能电源壳体结构爆炸图;
17.图3为所述隔板和凸块结构图;
18.图4为所述电路板空腔和电池空腔结构图;
19.图5为电路板置于所述电路板空腔内时结构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21.1、顶盖;2、底盖;3、隔板;4、框体;5、控制面板;6、螺丝;7、电路板;8、电池组;
22.31、凸块;
23.41、电路板空腔;42、电池空腔;
24.411、第一排气组件;
25.421、第二排气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27.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电池管理系统安全性的储能电源壳体结构,包括:顶盖1、底盖2、隔板3以及框体4;所述框体4内部中空,且所述框体4的顶部和底部具有开口;所述顶盖1盖设在所述框体4顶部的开口上,所述底盖2盖设在所述框体4底部的开口上;所述隔板3置于所述框体4内,且所述隔板3将所述框体4分为电池空腔42和电路板空腔41,所述电池空腔42用于容置电池组8,所述电路板空腔41用于容置电路板7。所述隔板3与所述框体4一体设置。
28.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顶盖1与所述框体4顶部的开口相适配,所述底盖2 与所述框体4底部的开口相适配;所述顶盖1盖设在所述框体4结构顶部,所述底盖2盖设在所述框体4结构底部。所述隔板3置于所述框体4内,并将所述框体4内部分为所述电池空腔42和所述电路板空腔41,电池组8固定设置在所述底盖2上,且电池组8位于所述电池空腔42内,电路板7置于所述电路板空腔41内。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隔板3上还设置有连接通孔或连接头,其中当所述隔板3上为连接头时,连接头一端置于电路板空腔41内,另一端置于所述电池空腔42内。位于所述电路板空腔41内的电路板7通过连接通孔与位于所述电池空腔42内的电池组8电连接,以达到为电路板7供电的目的;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电路板空腔41内的电路板7与连接头的一端连接,位于所述电池空腔42内的电池组8电与连接头的另一端连接,以达到为电路板7供电的目的。
30.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电路板空腔41内设置有多个限位块,且每个限位块的一侧与所述电路板空腔41的侧壁连接,另一侧用于抵住电路板7;多个限位块将绕电路板7的设置,电路板7置于限位块围成的空间内,以防止电路板7于所述电路板空腔41内晃动。
同理,所述电路板空腔41内同样设置有多个限位块,且每个限位块的一侧与所述电池空腔42的侧壁连接,另一侧用于抵住电池组8;多个限位块将绕电池组8的设置,电池组8位于限位块围成的空间内,以防止电池组8于所述电池空腔42内晃动。
31.在实际使用中,由于电池组8以及电路板7在工作时将产生大量的热量,所述隔板3将防止热量融合,以避免壳体结构内温度的进一步上升;同时,防止温度较高的电路板7将温度传导至较低温度的电池组8上,以保证温度较低的电池组8的工作效率。进一步的来说,两个空腔在降低整体温度的同时还提高了壳体结构的散热效率。
32.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所述隔板3的设置,将所述框体4分为两个空腔,两个空腔分别用于容置电路板7和电池组8,防止电路板7和电池组8工作时热量融合,以避免壳体结构内温度的进一步上升,同时提高壳体结构的散热效率。
33.请参阅图3至图4,在本实施了中,所述电路板空腔41置于所述电池空腔42的上方。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池空腔42的高度与电池组8中单个电池的高度相适配,以提高上层所述电路板空腔41的容积;同时通过将下层全部设置为所述电池空腔42,提高了电池组8体积,进一步提高电池组8的总电量。
34.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空腔42与所述电路空腔还可左右设置,具体的,两个空腔通过所述隔板3隔开,所述电池空腔42置于所述电路空腔的左侧。
35.请参阅图1至图5,在本实施了中,所述电路板空腔4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排气孔,且所述电池空腔42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孔,所述第一排气孔以及第二排气孔风别用于排出所述电路板空腔41和电池空腔42中的气体。
36.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路板空腔41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排气孔,使所述电路板空腔41内的气流流通;同理,在所述电池空腔42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二排气孔。所述第一排气孔以及第二排气孔分别用于排出所在空腔内热气。
37.请参阅图3至图5,为了提高空腔内气体与外界气体的交换效率,在本实施了中,还包括:第一排气组件411和第二排气组件421;所述第一排气组件 411置于所述电路板空腔41内,且所述第一排气组件411置于所述电路板7 排气孔的一侧;所述第二排气组件421置于所述电池空腔42内,且所述第二排气组件421置于所述排气孔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排气组件411 置于所述第一排气孔靠近所述电路板空腔41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排气组件411 用于将所述电路板空腔41内的热气吸出,并排出到外界;当然,所述第一排气组件411也可将外界的温度较低的气体吸入至所述电路板空腔41内;所述第二排气组件421同理。
38.请参阅图3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面板5,所述电路板空腔41侧壁上设置有控制面板开口,所述控制面板5置于所述控制面板开口内。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控制面板5上设置有usb接口、typec接口、电源接口、市电接口以及点烟器等。
39.请参阅图2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面板开口边缘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控制面板5的厚度相适配,所述控制面板5置于所述凹槽内。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控制面板5可拆卸设置于所述框体4上;具体的,所述框体4上设置有所述控制面板开口,且在所述控制面板开口的边缘上设置有凹槽,凹槽与控制面板5的厚度相适配,使所述控制面板5可滑动置于所述控制面板开口内。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控制面板开口与所述框体4顶部的开口相互导通。
40.在实际使用中,使用者将所述控制面板5插入至所述控制面板开口上,此时所述控制面板5的上边缘与所述框体4的上边缘平齐,所述顶盖1盖设在所述框体4结构顶部开口上,防止所述控制面板5从所述控制面板开口顶部滑出。
41.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电路板空腔41底部上阵列设置有多个凸块31,且多个所述凸块31远离所述电路板空腔41底部的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所述凸块31固定设置在所述隔板3上,且多个所述凸块31 远离所述隔板3的一侧面齐平;即,多个所述凸块31远离所述隔板3的一侧面位于同一个虚拟的平面上。具体的,当电路板7考靠近所述隔板3的一侧上具有电子元件时,为了防止电子元件与所述隔板3触碰损毁,所述凸块31 将所述电路板7举离所述隔板3。还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所述凸块31间通过加强筋连接,以提高所述隔板3以及凸块31的强度。
42.请参阅图2和图5,还包括多个螺丝6,多个所述螺丝6依次穿过所述顶盖1以及框体4,并将所述顶盖1和框体4固定于所述底盖2上。在本技术中,所述螺丝6长度与所述壳体结构的高度相适配,即,所述螺丝6可将所述顶盖1以及框体4锁紧于所述底盖2上;所述顶盖1以及框体4上将设置有与螺丝6相适配的通孔。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螺丝6相互适配的螺纹通孔。
43.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1与所述框体4卡接,所述底盖2与所述框体4卡接。
44.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