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茶叶过滤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2.用茶杯泡茶时,把茶叶直接放在杯中进行冲泡,饮用时常会将茶叶喝到嘴里,影响饮用体验;且茶叶与水混合,茶叶冲泡时间过长,会影响茶水的品质和口感。为了方便茶叶和茶水分离,目前有很多带有滤网的茶杯出现,滤网通常设置在杯口处,存在堵塞杯口的问题,加水时容易洒出,造成烫伤风险,且滤网设于杯口,需要杯中水位较高才能完全浸泡到茶叶,使用极为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茶叶过滤搅拌装置。其能够有效分离过滤开茶叶与茶水,并能够通过手持,将茶叶伸入杯底进行搅拌,使茶叶得到更充分的冲泡。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茶叶过滤搅拌装置,包括长条形中空的棒体,棒体的底部设置有底面,棒体下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下开口,棒体的上部设有上开口,棒体的外侧壁上滑动连接有用于打开或关闭下开口的滤网。
5.本技术的茶叶过滤搅拌装置,其通过棒体内部的中空空间,形成用于放置茶叶的空间,茶叶可以从下开口放入,亦可以从上开口放入,并利用滤网将茶叶封闭于棒体内部,在冲泡茶的时候,水能够通过滤网进入棒体内部的空间内与茶叶混合冲泡,同时还能通过手持棒体进行搅拌,令茶叶得到更充分的冲泡,并能使茶水的浓度更均匀,不会出现局部浓度过高的情况,若出现感觉茶水不够浓的情况时,还可以从上开口处添加茶叶进入棒体的内部,对茶叶进行补充。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面可以倾斜设置。由此,可以通过将底面倾斜设置,能够更容易从下开口放入茶叶,同时从下开口放入茶叶的时候亦能够更容易看出茶叶的多少,而且,当棒体斜向放置在容器中时,底面可以平附在容器的底部,避免棒体放置不稳在容器中摆动。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滤网可以沿着棒体的长度方向滑动。由此,可以通过该方向的滑动,能够更好地控制滤网的当前位置,以使滤网保持在打开或关闭的状态。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面的外侧可以凸出有用于限制滤网的活动范围的凸边。由此,可以通过凸边限制滤网的活动范围,进而使得滤网不会由于滑动而脱离棒体。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棒体的外侧壁上可以设有滑槽,滤网的内侧壁上设有在滑槽内滑动的滑块。由此,可以通过滑块与滑槽的配合,以限定滤网的滑动方向,避免滤网与棒体发生其他方向的相对运动,影响滤网的使用。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滤网可以为滤筒,滤筒套设在棒体的外部。由此,可以通过筒状结构以增强滤网的结构强度,同时,能够更完整地罩在下开口的外部,以避免茶叶漏出。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棒体的顶部可以设有用于将棒体挂靠在容器侧壁上的挂靠结构。由此,可以通过挂靠结构将棒体挂靠在容器的侧壁上,以便于对棒体内部的茶叶进行长时间的浸泡,无需人手握持。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挂靠结构可以为在棒体的顶部向外弯曲延伸形成的挂钩。由此,可以通过挂钩将棒体挂靠在容器的侧壁上。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棒体的外侧壁上可以设有用于将滤网限制在关闭下开口状态的卡扣结构。由此,可以通过卡扣结构将滤网限制在关闭下开口的位置处,避免在搅拌的时候滤网脱离,使得茶叶从棒中漏出。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卡扣结构可以包括设置在棒体的外侧壁上的凸块以及设置在滤网上的凹槽,或者,
15.卡扣结构包括设置在滤网上的凸块以及设置在棒体外侧壁上的凹槽;
16.当滤网处于关闭下开口的状态时,凸块容置在凹槽中。
17.由此,可以通过凸块与凹槽的配合,使得滤网不易脱离关闭下开口的位置。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茶叶过滤搅拌装置的滤网处于关闭状态位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中的实施方式的滤网处于打开状态位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图1中的实施方式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图1中的实施方式的滤网与棒体分离的结构视图。
23.附图标记说明:1、棒体;11、上开口;12、下开口;13、底面;14、凸边;2、滤网;3、挂靠结构;31、挂钩;41、凸块;42、凹槽;51、滑槽;52、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5.图1至图5示意性地展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茶叶过滤搅拌装置的结构。
26.参考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茶叶过滤搅拌装置,包括长条形中空的棒体1,棒体1的形状可以为圆柱形或多边形等样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需求进行设计,在本实施例中,具体以圆柱形的棒体1作为示例进行说明。棒体1的底部设置有底面13,以封闭棒体1的底部,从而形成一个棒体1内部的容置空间。棒体1下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下开口12,具体地,下开口12的下部延伸至底面13上,棒体1的上部设有上开口11,具体地,上开口11可以为棒体1的上部没有封闭的开口。棒体1的外侧壁上滑动连接有滤网2,滤网2主要用于打开或关闭下开口12,其包括打开状态位置和关闭状态位置两个极限位置。
2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面13可以为倾斜设置,具体地,底面13所在的平面与棒体1的轴线呈非垂直排布,从而形成倾斜的底面13,底面13与棒体1的轴线的夹角具体可以呈45
°
夹角设置。这样设置,使得下开口12形成45
°
倾斜向上的形式,从而能够更容易从下开口12放入茶叶,并且从下开口12放入茶叶的时候亦能够更容易看出茶叶的多少,有利于控制茶叶的量,同时,当棒体1斜向放置在容器中时,底面13亦可以平附在容器的底部,避免棒体
1放置不稳在容器中摆动。
28.滤网2的滑动方向可以为沿着棒体1的周向方向滑动,形成类似于窗户的启闭结构。此外,滤网2的滑动方向还可以为各个不同的方向,其只需要满足能够打开或关闭下开口12的功能即可。参考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滤网2可以设置为沿着棒体1的长度方向滑动,也即是沿着棒体1的轴线方向滑动。这样设置,能够使得滤网2处于打开状态位置的时候,会处于棒体1的上部,进而便于人手在握持棒体1的时候对滤网2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从下开口12放入茶叶时滤网2造成干扰。
29.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滤网2还可以制成套设在棒体1的外部的滤筒,滤筒包覆在棒体1的外部,并能够沿着棒体1的长度方向滑动,进而当向上滑动滤筒的时候即可使滤筒处于打开状态位置,向下滑动滤筒的时候即可使滤筒处于关闭状态位置。通过采用滤筒的设计,能够增强滤网2的结构强度,同时能够更完整地罩在下开口12的外部,以避免茶叶从滤网2的边缘处漏出。
30.参照图2,对于滤网2的滑动,可以在底面13的外侧凸设有凸边14,凸边14可以为扇形的形状,凸边14亦可以为绕着底面13的外侧一整圈的圆环形。凸边14的作用主要在于用于限制滤网2的滑动极限位置,使滤网2不会由于滑动而脱离棒体1。参照图5,滤网2与棒体1的外侧壁之间,还可以设置有滑槽51与滑块52,具体地,该部分结构可以为滑块52设置在滤网2上,滑槽51设置在棒体1的外侧壁上,亦可以为滑块52设置在棒体1的外侧壁上,滑槽51设置在滤网2上。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滑槽51设置在棒体1的外侧壁上,滑块52设置在滤网2上的结构形式。通过滑槽51与滑块52对滤网2的活动方向进行限定,能够避免滤网2与棒体1发生其他方向的相对运动,如采用滤筒的设计的时候,能够避免滤筒与棒体1发生相对转动,进而影响滤网2的正常使用。
31.参照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有用于将滤网2限制在关闭状态位置的卡扣结构。卡扣结构具体可以包括设置在棒体1的外侧壁上的凸块41以及设置在滤网2上的凹槽42,凸块41可以为凸起的半圆形凸块41,这样设置能够使滤网2能够更容易卡在关闭状态位置上。卡扣结构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可以设置为其他不同的结构,如弹片结构等,由于该部分的设计并非本技术主要创新部分,因此在此不对该结构进行过多的展开描述。
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棒体1的顶部可以设有用于将棒体1挂靠在容器侧壁上的挂靠结构3,从而令棒体1能够挂靠在杯子、茶壶等容器的侧壁上,以便于对棒体1内部的茶叶进行长时间的浸泡,无需人手一直保持握持状态。挂靠结构3具体可以形成为将棒体1的顶部的一部分向外弯曲延伸,进而能够在保留有上开口11的情况下,形成挂钩31,从而可以利用挂钩31将棒体1挂靠在容器的侧壁上。
33.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通过将滤网2滑动至打开状态位置,利用茶叶勺将茶叶从下开口12添加至棒体1的内部,又或者可以直接握持棒体1利用下开口12勺起茶叶。完成茶叶的装入后,即可将滤网2滑动至关闭状态位置,并利用卡扣结构将滤网2暂时固定在关闭状态位置上,随后即可握持棒体1伸入水中进行冲泡茶叶。在冲泡茶叶的过程中,使用者可以握持棒体1进行晃动搅拌,使茶叶充分冲泡,在感觉不够茶水不够浓的时候,可以通过上开口11添加新的茶叶,增加茶水的浓度。在不搅拌的时候,可以通过挂靠结构3将棒体1挂靠在容器的侧壁上,使棒体1内的茶叶保持浸泡状态,又或者直接取出,停止浸泡。
34.本技术的茶叶过滤搅拌装置,其通过棒体1内部的中空空间,形成用于放置茶叶的
空间,茶叶可以从下开口12放入,亦可以从上开口11放入,并利用滤网2将茶叶封闭于棒体1内部,在冲泡茶的时候,水能够通过滤网2进入棒体1内部的空间内与茶叶混合冲泡,同时还能通过手持棒体1进行搅拌,令茶叶得到更充分的冲泡,并能使茶水的浓度更均匀,不会出现局部浓度过高的情况。
35.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