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设流道的搅拌筒及搅拌磨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6  162



1.本实用新型涉及搅拌研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设流道的搅拌筒及搅拌磨机。


背景技术:

2.搅拌磨机是通过搅拌筒内部搅拌器,搅动内部置入的物料和研磨介质,物料和研磨介质受搅拌器的作用在搅拌筒内做离心运动,在此过程中,研磨介质通过进行挤压、碰撞的方式对物料进行研磨。
3.由此可知,物料是由搅拌筒的始端进入,经过研磨后由搅拌筒的末端输出。现有一部分搅拌磨机未设置辅助物料移动的部件,容易导致物料堵塞在搅拌筒内部,影响研磨效率。现有另一部分搅拌磨机在搅拌筒内部设计了特殊结构的搅拌器,促进物料由搅拌筒的始端尽快移动至搅拌筒的末端,但是该种方式会导致物料移动速度过快,无法再搅拌筒内停留足够的时间,进而导致物料无法被充分研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流道方向,在一种流道方向下,能够辅助物料由搅拌筒的始端至末端,防止物料堵塞,在另一种流道方向下,能够防止物料过快由搅拌筒的始端移动至末端的内设流道的搅拌筒及搅拌磨机。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内设流道的搅拌筒,主体为搅拌筒,搅拌筒内部置入有研磨介质,物料由搅拌筒外部进入其内部;搅拌筒内壁开设有流道,物料和研磨介质能够进入流道并沿流道移动,流道的引导方向为由搅拌筒的始端至末端或由搅拌筒的末端至始端。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流道方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引导方向;当流道的引导方向为由搅拌筒的始端至末端时,进入流道的物料和研磨介质能够沿流道向搅拌筒的末端方向移动,防止物料和研磨介质堵塞在搅拌筒内部;当流道的引导方向为由搅拌筒的末端至始端时,位于搅拌筒中部和末端之间的物料和研磨介质能够沿流道向搅拌筒始端方向移动,增加物料在搅拌筒内的停留时间,使得物料能够充分研磨。
8.优选的,流道为螺旋流道。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旋式流道能够设计成连续型,保证进入流道的物料和研磨介质能够顺畅沿流道移动。
10.优选的,搅拌筒内设置有若干隔板,隔板将搅拌筒分为若干隔仓,位于每个隔仓内的流道不同。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不同隔仓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流道,例如在靠近搅拌筒始端的隔仓内设计引导方向由搅拌筒始端至末端,由于搅拌筒的始端为进料端此处不断有物料进入,设计对应的流道使物料尽快向搅拌筒末端方向移动,防止物料堵塞在搅拌筒始端;
又例如在靠近搅拌筒末端的隔仓内设计引导方向由搅拌筒的末端至始端的物料,使得物料在该隔仓内停留足够的时间,得到充分的研磨。
12.一种搅拌磨机,包括所述内设流道的搅拌筒,搅拌筒内转动连接有搅拌轴,搅拌轴上延伸有搅拌件,搅拌件由搅拌轴带动旋转,搅动物料和研磨介质在搅拌筒内做离心运动至搅拌筒内壁,物料和研磨介质进入流道内沿流道移动。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拌轴旋转带动搅拌件旋转,搅拌件将搅拌筒内部的物料和研磨介质搅动,带动物料和研磨介质在搅拌筒内做离心运动,使得物料和研磨介质能够移动至搅拌筒的内壁,并进入流道内,保证物料和研磨介质能够受到流道的作用,并沿流道移动。
14.优选的,流道的螺旋方向与搅拌轴相对搅拌筒的旋转方向相同。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流道的引导方向为由搅拌筒的始端至末端,辅助搅拌件带动物料和研磨介质向搅拌筒的末端移动,防止物料和研磨介质堵塞在搅拌筒内部。
16.优选的,流道的螺旋方向与搅拌轴相对搅拌筒的旋转方向相反。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流道的引导方向为由搅拌筒的末端至始端,使得物料和研磨介质停留在搅拌筒内足够的时间,保证物料能够得到充分的研磨。
18.优选的,流道的螺旋角为10
°
~25
°

19.优选的,流道沿搅拌筒内壁圆周方向分布,数量为2~8条。
20.优选的,搅拌件远离搅拌轴的一端延伸有增强搅拌件,每两个相邻搅拌件及其上设置的增强搅拌件形成鼠笼式结构。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强搅拌件用于将堆积在搅拌筒底部的物料和研磨介质搅动,防止堵塞。
22.优选的,搅拌筒的始端处开设有进料口,进料口处延伸有进料管;搅拌筒的末端处开设有出料口,出料口处延伸有出料管;搅拌筒靠近末端位置设置有料球分离器,出料口位于料球分离器与搅拌筒末端之间。
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物料依次由进料管、进料口进入搅拌筒内,并依次由出料口、出料管输出;料球分离器用于分离物料和研磨介质,防止研磨介质随物料一同输出。
24.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流道根据实际需求能够设计为两种引导方向,第一种引导方向为由搅拌筒的始端至末端,在该引导方向下,进入流道的物料和研磨介质能够沿流道向搅拌筒的末端方向移动,防止物料和研磨介质堆积并堵塞在搅拌筒内部;第二种引导方向为由搅拌筒的末端至始端,进入流道的物料和研磨介质能够沿流道向搅拌筒始端方向移动,增加物料在搅拌筒内的停留时间,使得物料能够充分研磨。搅拌磨机包括该内设流道的搅拌筒,实现与内设流道的搅拌筒相同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透视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除隔板、搅拌轴、搅拌件、增强搅拌件、料球分离器外的主视透视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除流道外的主视透视图。
28.图4为流道的截面图,其中,截面形状为矩形。
29.图5为流道的截面图,其中,截面形状为半圆形。
30.图6为流道的截面图,其中,截面形状为倒梯形。
31.图7为流道的截面图,其中,截面形状为矩圆过渡形。
32.图8为流道的截面图,其中,截面形状为倒三角形。
33.图中标记:搅拌筒-1、第一隔仓-101、第二隔仓-102、流道-2、隔板-3、搅拌轴-4、搅拌件-5、增强搅拌件-6、驱动器-7、进料管-8、出料管-9、料球分离器-10、抽气管-11。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3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6.实施例1:
37.请参看图1至图8,一种内设流道2的搅拌筒1,主体为搅拌筒1,搅拌筒1内部置入有研磨介质,物料由搅拌筒1外部进入搅拌筒1内部;搅拌筒1内壁开设有螺旋式的流道2,物料和研磨介质能够进入流道2并沿流道2移动。流道2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半圆形、倒梯形、矩圆过渡形、倒三角形其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结合。
38.搅拌筒1内固定有隔板3,隔板3将搅拌筒1分为第一隔仓101和第二隔仓102,第一隔仓101的容积为搅拌筒1容积的三分之一,第二隔仓102的容积为搅拌筒1容积的三分之二;第一隔仓101包含搅拌筒1的始端,第二隔仓102包含搅拌筒1的末端;第一隔仓101内的流道2的引导方向为由搅拌筒1的始端至末端,由于搅拌筒1的始端为进料端,此处不断有物料进入,设计对应的流道2使物料尽快向搅拌筒1末端方向移动,防止物料堵塞在搅拌筒1始端;第二隔仓102内的流道2的引导方向为由搅拌筒1的末端至始端,由于第二隔仓102容积大,物料在第二隔仓102内的研磨时间较长,第二隔仓102内流道2的引导方向设计,使得物料在该隔仓内停留足够的时间,得到充分的研磨。
39.研磨介质为球体,第一隔仓101内的研磨介质直径相同,第二隔仓102内的研磨介质直径相同,第一隔仓101内的研磨介质的直径大于第二隔仓102内研磨介质的直径。隔板3上开设有分离孔,分离孔的孔径小于第一隔仓101和第二隔仓102内研磨介质的直径,防止第一隔仓101内的研磨介质进入第二隔仓102内,也防止第二隔仓102内的研磨介质进入第一隔仓101内。
40.一种搅拌磨机,包括所述内设流道2的搅拌筒1,搅拌筒1内转动连接有搅拌轴4,搅拌轴4上沿90
°
方向延伸有搅拌件5,搅拌件5由搅拌轴4带动旋转,搅动物料和研磨介质在搅拌筒1内做离心运动,物料和研磨介质受搅拌件5搅动至碰撞到搅拌筒1内壁,并进入流道2内沿流道2移动,保证物料和研磨介质能够受到流道2的作用,并沿流道2移动。搅拌轴4由驱动器7带动旋转。
41.第一隔仓101内流道2的螺旋方向与搅拌轴4的旋转方向相同,即第一隔仓101内流道2的引导方向为由搅拌筒1的始端至末端,流道2辅助搅拌件5带动物料和研磨介质向搅拌筒1的末端移动,防止物料和研磨介质堵塞在第一隔仓101内部;第二隔仓102内流道2的螺
旋方向与搅拌轴4的旋转方向相反,即第二隔仓102内流道2的引导方向为由搅拌筒1的末端至始端,使得物料和研磨介质停留在第二隔仓102内足够的时间,保证物料能够得到充分的研磨。
42.流道2的螺旋角为10
°
~25
°
,优选15
°
~20
°
,该角度范围为最佳引导的角度范围,保证进入流道2内的物料和研磨介质不会卡在流道2内,能够沿流道2顺畅移动;流道2沿搅拌筒1内壁圆周方向分布,数量为2~8条,优选4~6条,该数量范围为经过实际操作得出的最佳数量范围,保证流道2能够充分发挥引导物料和研磨介质移动方向的作用,并且保证流道2不会影响搅拌筒1的正常研磨工作。
43.搅拌件5远离搅拌轴4的一端沿90
°
方向延伸有增强搅拌件65,每两个相邻搅拌件5及其上设置的增强搅拌件65形成鼠笼式结构,增强搅拌件65用于将堆积在搅拌筒1底部的物料和研磨介质搅动,消除死料区,防止堵塞。
44.搅拌筒1的始端靠上部位置处开设有进料口,进料口处延伸有进料管8;搅拌筒1的末端下方开设有出料口,出料口处延伸有出料管9;搅拌筒1靠近末端位置设置有料球分离器10,出料口位于料球分离器10与搅拌筒1末端之间。物料依次由进料管8、进料口进入搅拌筒1内,并依次由出料口、出料管9输出;料球分离器10用于分离物料和研磨介质,防止研磨介质随物料一同输出。
45.搅拌筒1的末端处还开设有抽气口,抽气口处延伸有抽气管11,抽气口处抽出搅拌筒1内部的气体,由于气压作用,在抽气口抽气的同时,搅拌筒1外部的气体依次从进料管8、进料口进入搅拌筒1内部,使得气体的流动方向为由搅拌筒1的始端至末端,通过气体辅助带动搅拌筒1内部的物料和研磨介质由搅拌筒1的始端至末端移动。
46.实施例2:
47.不同于实施例1中分仓搅拌筒1方案为:第一隔仓101内流道2的引导方向为由搅拌筒1的末端至始端,由于搅拌筒1的始端为进料端,此处进入的物料颗粒都较大,设计对应的流道2引导方向,能够使物料在第一隔仓101内停留足够的时间,进而使大颗粒的物料被充分研磨至小颗粒的物料;第二隔仓102内流道2的引导方向为由搅拌筒1的始端至末端,由于大颗粒的物料已经在第一隔仓101内得到充分研磨,进入第二隔仓102内的物料就能够快速移动至搅拌筒1的末端输出。
48.不同于实施例1中搅拌磨机的方案为,第一隔仓101内流道2的螺旋方向与搅拌轴4的旋转方向相反,即第一隔仓101内流道2的引导方向为由搅拌筒1的末端至始端;第二隔仓102内流道2的螺旋方向与搅拌轴4的旋转方向相筒,即第二隔仓102内流道2的引导方向为由搅拌筒1的始端至末端。
49.本文中应用了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