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冷却液加注装置的高效密封电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6  145



1.本技术涉及电机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含有冷却液加注装置的高效密封电机。


背景技术:

2.电机是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装置,在实际进行生产工作时,常常要根据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种类的电机。
3.目前,工业上使用的电机工作原理为:环绕在驱动轴外侧的定子在通电时产生磁场,驱动轴在磁场的作用下发生旋转,使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电机工作时,驱动轴在壳体内部旋转与轴承等部件发生摩擦产生热量,使内部温度过高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电机在工作时内部温度过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含有冷却液加注装置的高效密封电机。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含有冷却液加注装置的高效密封电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含有冷却液加注装置的高效密封电机,包括:
8.壳体;
9.端盖,设置于壳体端部;
10.驱动轴,穿过所述端盖并插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端盖转动连接于所述驱动轴;
11.密封腔室,设置于所述端盖与所述驱动轴之间;
12.冷却液加注孔,开设于所述驱动轴靠近所述端盖一侧;
13.所述驱动轴的周面对应所述密封腔室开设有分流孔;
14.所述分流孔与所述冷却液加注孔互相连通。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电机启动前,可通过冷却液加注孔添加冷却液,冷却液由冷却液加注孔进入后,通过分流孔流入密封腔室内,并充分浸润密封腔室内部,在电机启动后,驱动轴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会被冷却液吸收,使电机内部温度保持稳定。
16.优选的,所述的一种含有冷却液加注装置的高效密封电机,还包括:
17.限位环,设置于所述端盖远离所述壳体一侧,所述限位环套设于所述驱动轴;
18.所述限位环内设置卡凸;
19.所述驱动轴对应所述卡凸的位置设置有卡槽,所述卡凸卡接于所述卡槽内。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驱动轴插入密封腔室后,将限位环安装与端盖远离壳体一侧,将限位环上的卡凸与驱动轴上的卡槽对应卡接,在安装好驱动轴后,将端盖远离壳体一侧密封。
21.优选的,所述的一种含有冷却液加注装置的高效密封电机,还包括:
22.唇形密封圈,设置于所述驱动轴与所述端盖之间,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唇型密封圈安装于密封腔室内,唇形密封圈可以提高
密封腔室内密封性,使冷却液不易发生渗漏。
24.优选的,所述的一种含有冷却液加注装置的高效密封电机,还包括:
25.机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驱动轴与所述端盖之间,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机械密封件安装于端盖的密封腔室内,在加注冷却液后,机械密封件可以将电机内部与外部的工作介质隔绝开来,保证电机内部不受外部工作介质的污染。
27.优选的,所述的一种含有冷却液加注装置的高效密封电机,还包括:
28.滚动轴承,多个,设置于所述驱动轴与所述端盖之间,位于所述密封腔室远离所述限位环的一端;
29.轴承垫片,多个,设置于相邻所述滚动轴承之间。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滚动轴承与轴承垫片套设于驱动轴上,滚动轴承与驱动轴间形成的摩擦小,发热量低,使电机内部不易形成高温环境。
31.优选的,所述的一种含有冷却液加注装置的高效密封电机,还包括:
32.加注孔堵头,设置于所述冷却液加注孔内;
33.加注孔密封圈,设置于所述冷却液加注孔与所述加注孔堵头之间。
3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向冷却液加注孔添加冷却液时,先将加注孔堵头取下,添加完冷却液后将加注孔堵头抵接于加注孔密封圈安装,可防止冷却液加注后通过冷却液加注孔发生泄漏。
35.优选的,所述的一种含有冷却液加注装置的高效密封电机,还包括:
36.排气孔,开设于所述端盖周面;
37.所述排气孔与所述密封腔室连通。
3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向电机内添加冷却液时,电机内的气体能通过排气孔排至外界,避免出现冷却液难以添加,或冷却液添加不充分的问题。
39.优选的,所述的一种含有冷却液加注装置的高效密封电机,还包括:
40.排气孔堵头,设置于所述排气孔内;
41.排气孔密封圈,设置于所述排气孔与所述排气孔密封圈堵头之间。
4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添加冷却液时,将排气孔堵头取下,冷却液加注过程中电机内气体从排气孔排出,添加完冷却液后将排气孔堵头抵接于排气孔密封圈安装,可防止冷却液加注完毕后,外界气体或其他杂质通过排气孔进入电机内部。
43.优选的,所述的一种含有冷却液加注装置的高效密封电机,还包括:
44.唇型密封圈垫片,设置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45.机械密封件垫片,设置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4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各垫片安装于相应位置,能减小电机内部各部分的摩擦,降低磨损,延长工件使用寿命。
47.综上所述,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一种效果:
48.1.在电机启动前,可通过冷却液加注孔添加冷却液,冷却液由冷却液加注孔进入后,通过分流孔流入密封腔室内,并充分浸润密封腔室内部,在电机启动后,驱动轴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会被冷却液吸收,使电机内部温度保持稳定。
49.2.避免工作介质进入电机内部,对电机内部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5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含有冷却液加注装置的高效密封电机主视图。
5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含有冷却液加注装置的高效密封电机凸显密封腔室的剖视图。
52.图3是图2中a部分放大示意图。
53.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端盖;3、密封腔室;4、驱动轴;5、冷却液加注孔;6、分流孔;7、限位环;8、唇形密封圈;9、唇型密封圈垫片;10、机械密封件;11、机械密封件垫片;12、滚动轴承;13、轴承垫片;14、加注孔堵头;15、加注孔密封圈;16、排气孔;17、排气孔堵头;18、排气孔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54.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5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含有冷却液加注装置的高效密封电机。
56.参照图1和图2,一种含有冷却液加注装置的高效密封电机主要由壳体1,固接于壳体1一端的端盖2,穿过端盖2并插设于壳体1内的驱动轴4组成。
57.参照图2,驱动轴4插设于端盖2内,驱动轴4远离壳体1的一端开设有卡槽,在端盖2远离壳体1的一侧卡接有限位环7,限位环7内有一体成型于限位环7的卡凸,卡凸卡设于卡槽中,将端盖2远离壳体1一侧密封;壳体1内靠近端盖2位置设置有滚动轴承12,滚动轴承12共三个,依次套设于驱动轴4上,相邻两滚动轴承12之间设置有轴承垫片13,套设滚动轴承12可减小驱动轴4在旋转时产生的摩擦,减少热量产生。
58.参照图2和图3,端盖2与驱动轴4之间的区域内对应滚动轴承12与限位环7之间位置形成密封腔室3,密封腔室3内部靠近限位环7一侧设置有唇型密封圈8,唇型密封圈8套设于驱动轴4上,且唇型密封圈8两端面侧分别设置有唇型密封圈垫片9,唇形密封圈8与唇形密封圈垫片9能将密封腔室3靠近限位环7一侧完全密封。
59.参照图2和图3,在密封腔室3内部远离限位环7一侧设置有机械密封件10,机械密封件10套设于驱动轴4上,将密封腔室3进行密封,使外部的工作介质难以进入密封腔室3内部,不易使密封腔室3内部受到污染;机械密封件10与滚动轴承12间设置有机械密封件垫片11,能减小在驱动轴4工作期间,机械密封件10与滚动轴承12间产生的摩擦。
60.参照图2和图3,驱动轴4延伸出端盖2的一端端面上开设有冷却液加注孔5,冷却液加注孔5沿驱动轴4轴线方向开设;驱动轴4的周面对应密封腔室3开设有分流孔6,分流孔6的轴线垂直于驱动轴4的轴线方向,分流孔6与冷却液加注孔5互相连通;向冷却液加注孔5内添加冷却液时,冷却液流至分流孔6时,由分流孔6流至密封腔室3内,并浸润整个密封腔室3;在电机工作时,驱动轴4旋转与滚动轴承12摩擦产生热量,冷却液可以及时将热量吸收,避免密封腔室3以及电机内部产生温度过高的问题。
61.参照图2,端盖2周面开设有排气孔16,排气孔16与密封腔室3连通,在向电机内部添加冷却液时,电机内部的气体会通过排气孔16排出电机,使电机内外大气压强保持一致,冷却液能快速、均匀地倒入电机内部。
62.参照图2和图3,在冷却液加注孔5内部设置有加注孔堵头14,加注孔堵头14与冷却液加注孔5以螺纹连接,在加注孔堵头14与冷却液加注孔5之间设置有加注孔密封圈15;在
排气孔16内部设置有排气孔堵头17,排气孔堵头17与排气孔16之间以螺纹连接,在排气孔堵头17与排气孔16之间设置有排气孔密封圈18;在添加冷却液时,先将加注孔堵头14与排气孔堵头17分别取下,向冷却液加注孔5内添加冷却液,此时电机内气体由排气孔16排出,加注完毕后将加注孔堵头14抵接于加注孔密封圈15安装于冷却液加注孔5中,再将排气孔堵头17抵接于排气孔密封圈18安装于排气孔16中,这样避免冷却液从冷却液加注孔5或排气孔16内出现泄漏。
6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含有冷却液加注装置的高效密封电机的实施原理为:先将驱动轴4插入端盖2内,将限位环7的卡凸与驱动轴4的卡槽相对应,将限位环7安装于端盖2端面,将端盖2远离壳体1一侧密封。将唇形密封圈8与唇型密封圈垫片9、机械密封件10与机械密封件垫片11以及滚动轴承12与轴承垫片13依次从密封腔室3远离端盖2的一端安装于密封腔室3内,将端盖2固接于壳体1上;添加冷却液时,先将加注孔堵头14与排气孔堵头17分别取下,再向冷却液加注孔5内添加冷却液,冷却液经分流孔6的分流作用后充分填充于整个密封腔室3,再逐渐浸润整个高效密封电机内部,添加冷却液时内部空气通过排气孔16排出,添加完成后将加注孔堵头14抵接加注孔密封圈15安装,将排气孔堵头17抵接排气孔密封圈18安装,电机通电即可正常工作,在工作时由于冷却液的存在,使电机内部产生的热量能及时被冷却液吸收,降低电机内部温度,延长电机使用寿命。
6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