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排风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压式排气结构及排风扇。
背景技术:
2.排风扇是由电动机带动叶轮旋转驱动气流,使室内外空气交换的一类空气调节电器,又称通风扇、换气扇。排风的目的主要是除去室内的污浊空气,从而达到调节温度、湿度的效果。相关技术的排风扇设置有风压式排气结构,通常在进风口或出风口设置活动窗叶,通过叶轮驱动气流吹动窗叶向上转动开启风口排气,当气流停止时窗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转动关闭风口以遮挡外部气流,风压式排气结构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风力影响,气流经过窗叶容易受到抵触,导致出风不够顺畅,影响出风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压式排气结构及排风扇,有利于提高出风效果,使得出风更加顺畅。
4.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风压式排气结构,设置于排风扇,所述风压式排气结构包括机架和多片窗叶,所述机架设置有出风口;多片所述窗叶铰接于所述机架且位于所述出风口处以打开或者闭合所述出风口,所述窗叶包括前缘部和与所述前缘部连接的后缘部,所述后缘部为圆弧板,当所述窗叶处于张开状态时,所述后缘部朝向下方延伸。
5.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压式排气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出风口处设置多片窗叶,多片窗叶铰接于机架,当窗叶向上转动时可以打开出风口以实现排气,当窗叶向下转动可以闭合出风口以实现对外部气流的阻挡,通过对窗叶的结构进行改进,后缘部为圆弧板,当气流流到窗叶的前缘部,会分成上、下两股气流,分别为第一导出气流和第二导出气流,两股气流分别沿窗叶的上、下表面流过,由于后缘部为圆弧板,窗叶在气流驱动的作用下会向上张开,圆弧板向上凸出,由于上表面比较凸出,造成流管较细,流经后缘部上表面的第一导出气流的流速加快,使得压力降低,而流经后缘部下表面的第二导出气流会受到阻挡作用,使得流管变粗,流速减慢,压力增大,从而使得窗叶的上、下表面出现了压力差,垂直于相对气流方向的压力差的总和就是窗叶的升力,窗叶获得向上的升力,能够克服自身因地球引力形成的重力,当窗叶处于张开状态时,后缘部朝向下方延伸,随着窗叶不断向上张开,第一导出气流和第二导出气流能够沿窗叶的后缘部朝向外侧流去,有利于提高出风效果,使得出风更加顺畅。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圆弧板的半径在10mm-60mm之间。通过设置圆弧板的半径在10mm-60mm范围内,可以使得气流经过窗叶更加顺畅,从而有利于提高出风效果。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多片窗叶包括依次排布的上窗叶、中窗叶和下窗叶。通过设置三片窗叶,依次排布在机架的上、中、下的位置,由上窗叶、中窗叶和下窗
叶相互配合开合,能够开启出风口以实现排气效果,或者关闭出风口以遮挡外部的气流。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窗叶的圆弧板的半径为30mm,所述中窗叶的圆弧板的半径为45mm,所述下窗叶的圆弧板的半径为40mm。通过设置上窗叶、中窗叶、下窗叶的圆弧板的半径分别为30mm、45mm、40mm,窗叶能够获得足够的向上升力,从而保证窗叶张开角度最优,使得出风口的流通面积足够大,具有较优的出风效果,同时能够使得气流流经窗叶上下表面更加顺畅,实现排风扇的静音排气。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窗叶的长度为39.56mm,所述中窗叶的长度为54.7mm,所述下窗叶的长度为54mm。通过设置上窗叶、中窗叶、下窗叶的长度分别为39.56mm、54.7mm、54mm,既能保证窗叶向上张开更加容易,又能够很好地相互配合向下闭合以关闭风口。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窗叶的后缘部的高度为5mm,所述中窗叶的后缘部的高度为7mm,所述下窗叶的后缘部的高度为6.5mm。通过设置上窗叶、中窗叶、下窗叶的后缘部的高度分别为5mm、7mm、6.5mm,能够保证不同窗叶的后缘部能够具有较优的凸出圆弧面,从而使得气流经过窗叶更加顺畅,从而有利于提高出风效果。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架还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窗叶的前缘部连接。通过设置转轴,在驱动气流的作用下,窗叶能够向上张开或向下闭合,以打开或者闭合出风口,保证排风扇工作的可靠性。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架还设置有连杆,所述连杆与所述窗叶连接。通过设置连杆,可以平衡重力矩使得窗叶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闭合,还可以配置适当的弹簧,进而减少窗叶打开所需的升力。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转轴和所述窗叶一体成型。通过设计转轴和窗叶一体成型,使得窗叶安装更加方便,同时转轴不易因风力过大而变形,有利于提高结构的稳固。
14.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排风扇,包括电机、叶轮和如上第一方面所述的风压式排气结构,所述电机和所述叶轮设置于所述机架内,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叶轮旋转。
15.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风扇,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排气扇包括有电机、叶轮和风压式排气结构,风压式排气结构包括机架和多片窗叶,通过在出风口处设置多片窗叶,多片窗叶铰接于机架,电机通电后会驱动叶轮旋转,从而产生驱动气流,驱动气流会使得窗叶向上转动,从而可以打开出风口以实现向外排气,当电机停止通电,叶轮不再旋转,窗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转动,从而可以闭合出风口以实现对外部气流的阻挡,通过对窗叶的结构进行改进,后缘部为圆弧板,当气流流到窗叶的前缘部,会分成上、下两股气流,分别为第一导出气流和第二导出气流,两股气流分别沿窗叶的上、下表面流过,由于后缘部为圆弧板,窗叶在气流驱动的作用下会向上张开,圆弧板向上凸出,由于上表面比较凸出,造成流管较细,流经后缘部上表面的第一导出气流的流速加快,使得压力降低,而流经后缘部下表面的第二导出气流会受到阻挡作用,使得流管变粗,流速减慢,压力增大,从而使得窗叶的上、下表面出现了压力差,垂直于相对气流方向的压力差的总和就是窗叶的升力,窗叶获得向上的升力,能够克服自身因地球引力形成的重力,当窗叶处于张开状态时,后缘部朝向下方延伸,同时后缘部朝向外侧延伸设置,随着窗叶不断向上打开,第一导出气流和第二导
出气流能够沿窗叶的后缘部朝向外侧流去,有利于提高出风效果,使得出风更加顺畅。
16.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压式排气结构设置于排风扇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窗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圆弧板的半径为10mm的窗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圆弧板的半径为60mm的窗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三片窗叶的截面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窗叶处于张开状态的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窗叶处于闭合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排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8.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相对于参考物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相连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
31.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风压式排气结构,设置于排风扇100,风压式排气结构包括机架200和多片窗叶300,机架200设置有出风口210;多片窗叶300铰接于机架200且位于出风口210处以打开或者闭合出风口210,窗叶300包括前缘部a和与前缘部a连接的后缘部b,后缘部b为圆弧板,当窗叶300处于张开状态时,后缘部b朝向下方延伸。
32.通过在出风口210处设置多片窗叶300,多片窗叶300铰接于机架200,当窗叶300向上转动时可以打开出风口210以实现排气,当窗叶300向下转动可以闭合出风口210以实现对外部气流的阻挡,通过对窗叶300的结构进行改进,后缘部b为圆弧板,当气流流到窗叶300的前缘部a,会分成上、下两股气流,分别为第一导出气流110和第二导出气流120,两股气流分别沿窗叶300的上、下表面流过,由于后缘部b为圆弧板,窗叶300在气流驱动的作用下会向上张开,圆弧板向上凸出,由于上表面比较凸出,造成流管较细,流经后缘部b上表面的第一导出气流110的流速加快,使得压力降低,而流经后缘部b下表面的第二导出气流120会受到阻挡作用,使得流管变粗,流速减慢,压力增大,从而使得窗叶300的上、下表面出现了压力差,垂直于相对气流方向的压力差的总和就是窗叶300的升力f,窗叶300获得向上的升力f,能够克服自身因地球引力形成的重力,当窗叶300处于张开状态时,后缘部b朝向下方延伸,随着窗叶300不断向上打开,第一导出气流110和第二导出气流120能够沿窗叶300的后缘部b朝向外侧流去,有利于提高出风效果,使得出风更加顺畅。
33.需要说明的是,气流经过窗叶300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致的流动方向,经前缘部a开始流出排风扇100,由后缘部b向外流出,能够保证出风口210处的气流均朝向相同的外侧方向流出,有利于提高出风口210的出风量。此外,前缘部a和后缘部b圆弧过渡,使得气流流经前缘部a和后缘部b的连接处更加平缓,从而使得出风更加顺畅。
34.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圆弧板的半径在10mm-60mm之间。通过设置圆弧板的半径在10mm-60mm范围内,可以使得气流经过窗叶300更加顺畅,从而有利于提高出风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图3示出圆弧板的半径为10mm的窗叶300的结构示意图,此时,窗叶300的长度为54mm,后缘部b的高度为6.5mm;图4示出圆弧板的半径为60mm的窗叶300的结构示意图,此时,窗叶300的长度为54mm,后缘部b的高度为6.5mm。
35.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片窗叶300包括依次排布的上窗叶310、中窗叶320和下窗叶330。通过设置三片窗叶300,依次排布在机架200的上、中、下的位置,由上窗叶310、中窗叶320和下窗叶330相互配合开合,能够开启出风口210以实现排气效果,或者关闭出风口210以遮挡外部的气流。
36.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上窗叶310的圆弧板的半径为30mm,中窗叶320的圆弧板的半径为45mm,下窗叶330的圆弧板的半径为40mm,在驱动气流的作用下,上窗叶310、中窗叶320、下窗叶330能够上升至最适合的高度,可以使得不同窗叶300的前缘部a均位于水平位置,此时,既能保证一定的出风量,也能避免向上升力减弱。通过设置上窗叶310、中窗叶320、下窗叶330的圆弧板的半径分别为30mm、45mm、40mm,窗叶300能够获得足够的向上升力,从而保证窗叶300张开角度最优,使得出风口210流通面积足够大,具有较优的出风效果,同时能够使得气流流经窗叶300上下表面更加顺畅,实现排风扇100的静音排气。
3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上窗叶310的长度为39.56mm,中窗叶320的长度为54.7mm,下窗叶330的长度为54mm。通过设置上窗叶310、中窗叶320、下窗叶330的长度分别为39.56mm、54.7mm、54mm,既能保证窗叶300向上张开更加容易,又能够很好地相互配合向下闭合以关闭风口。
3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上窗叶310的后缘部b的高度为5mm,中窗叶320的后缘部b的高度为7mm,下窗叶330的后缘部b的高度为6.5mm。通过设置上窗叶310、中窗叶
320、下窗叶330的后缘部b的高度分别为5mm、7mm、6.5mm,能够保证不同窗叶300的后缘部b能够具有较优的向上凸出圆弧面,从而使得气流经过窗叶300更加顺畅,从而有利于提高出风效果。
39.如图1和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机架200还设置有转轴400,转轴400与窗叶300的前缘部a连接。通过设置转轴400,在驱动气流的作用下,窗叶300能够向上张开或向下闭合,以打开或者闭合出风口,保证排风扇100工作的可靠性。
40.如图6和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机架200还设置有连杆500,连杆500与窗叶300连接。通过设置连杆500,可以平衡重力矩使得窗叶300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闭合,还可以配置适当的弹簧,进而减少窗叶300打开所需的升力。
41.需要说明的是,连杆500上还可以设置有阻尼器,阻尼器可以使作用于连杆500上的阻力得到有效的缓冲,从而带动窗叶300缓慢地开合,使得窗叶300打开闭合时更加静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4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转轴400和窗叶300一体成型。通过设计转轴400和窗叶300一体成型,使得窗叶300安装更加方便,同时转轴400不易因风力过大而变形,有利于提高结构的稳固。
43.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排风扇100,包括电机600、叶轮700和如上第一方面的风压式排气结构,电机600和叶轮700设置于机架200内,电机600用于驱动叶轮700旋转。
44.如图1、图2、图6和图8所示,具体地,排气扇包括有电机600、叶轮700和风压式排气结构,风压式排气结构包括机架200和多片窗叶300,多片窗叶300铰接于机架200,通过在出风口210处设置多片窗叶300,电机600通电后会驱动叶轮700旋转,从而产生驱动气流,驱动气流会使得窗叶300向上转动,从而可以打开出风口210以实现向外排气,当电机600停止通电,叶轮700不再旋转,窗叶30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转动,从而可以闭合出风口210以实现对外部气流的阻挡,通过对窗叶300的结构进行改进,后缘部b为圆弧板,当气流流到窗叶300的前缘部a,会分成上、下两股气流,分别为第一导出气流110和第二导出气流120,两股气流分别沿窗叶300的上、下表面流过,由于后缘部b为圆弧板,窗叶300在气流驱动的作用下会向上张开,圆弧板向上凸出,由于上表面比较凸出,造成流管较细,流经后缘部b上表面的第一导出气流110的流速加快,使得压力降低,而流经后缘部b下表面的第二导出气流120会受到阻挡作用,使得流管变粗,流速减慢,压力增大,从而使得窗叶300的上、下表面出现了压力差,垂直于相对气流方向的压力差的总和就是窗叶300的升力,窗叶300获得向上的升力,能够克服自身因地球引力形成的重力,当窗叶300处于张开状态时,后缘部b朝向下方延伸,随着窗叶300不断向上打开,第一导出气流110和第二导出气流120能够沿窗叶300的后缘部b朝向外侧流去,有利于提高出风效果,使得出风更加顺畅。
45.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