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工业废气脱硫除尘设备。
背景技术:
2.工业废气是指企业厂区内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空气的含有污染物气体的总称,工业废气内部会含有大量的粉尘,工业废气排放后需要对废气进行除尘和脱硫净化,除去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粉尘颗粒,净化后的空气再排出到大气中,其中钠碱法脱硫工艺脱硫处理的常用手段。
3.目前在对废气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一般是直接将带有粉尘的废气排放到吸收塔内部,再将溶液向废气喷出,使溶液和废气发生反应来进行净化,但是废气在排放过程中没有经过过滤和除尘,会导致废气内含尘量较大,在通过溶液来对废气进行脱硫净化时容易出现净化不完全的情况,净化效果差,且净化后的废气仍会带有粉尘,净化后的废气和剩余的粉尘会同时排出到吸收塔外,仍会造成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工业废气脱硫除尘设备,旨在解决目前存在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工业废气脱硫除尘设备,包括过滤组件、喷淋组件。
6.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吸收塔主体,所述吸收塔主体侧壁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吸收塔主体内腔底部固定安装有多孔气流分布板,所述吸收塔主体内壁顶端固定连接有轴承,所述轴承底端转动连接有l型板,所述l型板底端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底端固定连接有清洁刷,所述吸收塔主体顶部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端穿过所述轴承与所述l型板固定连接,所述吸收塔主体内壁上端固定有活性炭过滤网,所述活性炭过滤网与所述清洁刷底端活动连接。
7.所述喷淋组件包括水泵,所述水泵固定设置在所述吸收塔主体的底部,所述水泵输入端固定有进液管,所述水泵输出端固定有出液管的一端,所述出液管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吸收塔主体的内部,且固定连接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底部固定有喷淋头。
8.优选的,所述吸收塔主体底部固定有排液管。
9.优选的,还包括疏通机构,所述疏通机构包括液压杆、托板、滑块、顶针、复位弹簧、套环。
10.所述液压杆固定连接在所述吸收塔主体内壁底部,且所述液压杆底部固定连接有托板,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所述吸收塔主体内侧壁上,且所述滑块与所述托板固定连接,所述托板顶端固定连接有多个所述顶针,且所述顶针外侧活动套接有所述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与所述托板固定连接,且所述托板顶端固定有所述套环。
11.优选的,所述吸收塔主体底部固定设置有安装框,所述水泵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框内。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工业废气脱硫除尘设备,通过设置过滤组件将废气中的部分杂质过滤,同时通过电机带动清洁刷在活性炭过滤网表面剐蹭,能够对其进行清洁,防止长期使用造成堵塞而无法过滤,通过喷淋组件形成向下流动的水幕,废气穿过水幕,水幕对废气进行二次过滤,提高了对废气的除尘效果,进而提高了对废气的脱硫净化效果。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组件主要部件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疏通机构主要部件示意图。
16.图中:1、过滤组件;11、吸收塔主体;12、进气口;13、轴承;14、l型板;15、弹簧;16、清洁刷;17、电机;18、活性炭过滤网;19、排液管;2、喷淋组件;21、水泵;22、进液管;23、出液管;24、导水管;25、喷淋头;26、安装框;3、疏通机构;31、液压杆;32、托板;33、滑块;34、顶针;35、复位弹簧;36、套环。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8.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工业废气脱硫除尘设备技术方案:包括过滤组件1、喷淋组件2。
19.过滤组件1包括吸收塔主体11,吸收塔主体11侧壁设置有进气口12,吸收塔主体11内腔底部固定安装有多孔气流分布板,吸收塔主体11内壁顶端固定连接有轴承13,轴承13底端转动连接有l型板14,l型板14底端固定连接有弹簧15,弹簧15底端固定连接有清洁刷16,吸收塔主体11顶部固定有电机17,电机17输出端穿过轴承13与l型板14固定连接,所述吸收塔主体11内壁上端固定有活性炭过滤网18,活性炭过滤网18与清洁刷16底端活动连接。
20.通过启动电机17带动清洁刷16对活性炭过滤网18进行清洁,防止长期使用造成堵塞而无法过滤,废气通过多孔气流分布板进行分流,使得废气的脱硫净化更加均匀,效果更好。
21.请参阅图1,喷淋组件2包括水泵21,水泵21固定设置在吸收塔主体11的底部,水泵21输入端固定有进液管22,水泵21输出端固定有出液管23的一端,出液管23的另一端设置在吸收塔主体11的内部,且固定连接有导水管24,导水管24底部固定有喷淋头25。
22.通过将水泵21的进液管22连接外界水源,启动水泵21,将水泵压至导水管24,然后通过喷淋头25喷出形成水幕,废气穿过水幕,水幕对废气进行二次过滤,提高了对废气的除尘效果。
23.其中,吸收塔主体11底部固定有排液管19。
24.排液管19将吸收塔主体11内喷淋头25喷出的水排放掉。
25.另外,吸收塔主体11底部固定设置有安装框26,水泵21固定安装在安装框26内。
26.通过安装框26将水泵21固定在吸收塔主体11底部,使得水泵21固定的更加稳定,运输时更加方便。
27.请参阅图1、图3,疏通机构3包括液压杆31、托板32、滑块33、顶针34、复位弹簧35、套环36,液压杆31固定连接在吸收塔主体11内壁底部,且液压杆31底部固定连接有托板32,滑块33滑动连接在吸收塔主体11内侧壁上,且滑块33与托板32固定连接,托板32顶端固定连接有多个顶针34,且顶针34外侧活动套接有复位弹簧35,复位弹簧35与托板32固定连接,且托板32顶端固定有套环36。
28.在多孔气流分布板出现堵塞时,通过液压杆31可以推动托板32,使其顶端的多个顶针34可以套接插入多孔气流分布板内,对其进行疏通。
2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通过启动电机17带动清洁刷16对活性炭过滤网18进行清洁,防止长期使用造成堵塞而无法过滤,废气通过多孔气流分布板进行分流,使得废气的脱硫净化更加均匀,效果更好。
30.通过将水泵21的进液管22连接外界水源,启动水泵21,将水泵压至导水管24,然后通过喷淋头25喷出形成水幕,废气穿过水幕,水幕对废气进行二次过滤,提高了对废气的除尘效果。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工业废气脱硫除尘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组件(1)、喷淋组件(2);所述过滤组件(1)包括吸收塔主体(11),所述吸收塔主体(11)侧壁设置有进气口(12),所述吸收塔主体(11)内腔底部固定安装有多孔气流分布板,所述吸收塔主体(11)内壁顶端固定连接有轴承(13),所述轴承(13)底端转动连接有l型板(14),所述l型板(14)底端固定连接有弹簧(15),所述弹簧(15)底端固定连接有清洁刷(16),所述吸收塔主体(11)顶部固定有电机(17),所述电机(17)输出端穿过所述轴承(13)与所述l型板(14)固定连接,所述吸收塔主体(11)内壁上端固定有活性炭过滤网(18),所述活性炭过滤网(18)与所述清洁刷(16)底端活动连接;所述喷淋组件(2)包括水泵(21),所述水泵(21)固定设置在所述吸收塔主体(11)的底部,所述水泵(21)输入端固定有进液管(22),所述水泵(21)输出端固定有出液管(23)的一端,所述出液管(23)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吸收塔主体(11)的内部,且固定连接有导水管(24),所述导水管(24)底部固定有喷淋头(2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业废气脱硫除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主体(11)底部固定有排液管(19)。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业废气脱硫除尘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疏通机构(3),所述疏通机构(3)包括液压杆(31)、托板(32)、滑块(33)、顶针(34)、复位弹簧(35)、套环(36);所述液压杆(31)固定连接在所述吸收塔主体(11)内壁底部,且所述液压杆(31)底部固定连接有托板(32),所述滑块(33)滑动连接在所述吸收塔主体(11)内侧壁上,且所述滑块(33)与所述托板(32)固定连接,所述托板(32)顶端固定连接有多个所述顶针(34),且所述顶针(34)外侧活动套接有所述复位弹簧(35),所述复位弹簧(35)与所述托板(32)固定连接,且所述托板(32)顶端固定有所述套环(36)。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业废气脱硫除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主体(11)底部固定设置有安装框(26),所述水泵(21)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框(26)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废气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工业废气脱硫除尘设备包括过滤组件、喷淋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吸收塔主体、进气口、多孔气流分布板、轴承、L型板、弹簧、清洁刷、电机、活性炭过滤网,所述活性炭过滤网与所述清洁刷底端活动连接,所述喷淋组件包括水泵、进液管、出液管、导水管,所述导水管底部固定有喷淋头,通过设置过滤组件将废气中的部分杂质过滤,同时通过电机带动清洁刷在活性炭过滤网表面剐蹭,能够对其进行清洁,防止长期使用造成堵塞而无法过滤,通过喷淋组件形成向下流动的水幕,废气穿过水幕,水幕对废气进行二次过滤,提高了对废气的除尘效果,进而提高了对废气的脱硫净化效果。脱硫净化效果。脱硫净化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李维兵 魏良健 李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马鞍山奥柯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19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