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7  96

【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1.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空调器的加湿功能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湿度适宜的空气,消除室内空气干燥的现象,新风功能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大自然新鲜健康的空气,对室内空气进行更新,因此,带有加湿功能和新风功能的空调器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
3.然而,空调器的加湿功能和新风功能需要分别单独设置加湿装置以及新风装置,且两者需分别采用不同的风机,以分别实现空调器的加湿和新风功能,这无疑增大了空调器的体积并提高了空调器的制造成本。
4.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0701717a)公开了一种新风装置及其换新风空调室内机,其中新风装置内包括:进风模块和与进风模块连通的风机模块,且进风模块位于风机模块的下方;其中进风模块,其内限定有进风腔,进风腔连通有连接室外的新风进风管,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风管进入进风腔;进风腔内设置有加湿组件,用于对室外新风进行加湿;加湿组件包括横向设置于进风腔的回形水槽,回形水槽内注入水用于对室外新风进行加湿;回形水槽外边缘与进风腔固定连接。
5.即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在进风腔内设置加湿装置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提高用户舒适度的方案。该方案虽然实现加湿功能与新风功能的结合,但只能同时实现加湿和新风功能,而无法单独实现新风功能以及加湿功能,例如,在雨季无需对室外空气加湿时,若再进行加湿,将导致室内空气出现湿度过高的现象;同时,在进风腔内设置加湿装置将增大进风阻力,进而减小进风量,延长室内空气更新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器,旨在解决目前具有加湿和新风功能的空调器存在体积较大,空调器制造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7.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8.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包括风机壳体以及设置于风机壳体内的引风装置,风机壳体具有新风引风口和加湿引风口;
9.风道组件,风道组件包括风道壳体以及加湿装置,风道壳体具有新风通道以及加湿通道,加湿装置设置于加湿通道处,新风通道与新风引风口对接,加湿通道与加湿引风口对接;以及
10.切换组件,切换组件用于控制新风引风口与新风通道的连通或关闭,以及控制加湿引风口与加湿通道的连通或关闭。
11.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壳体具有引风腔室以及分别位于引风腔室两侧且与引风腔室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引风装置安装于引风腔室内;
12.新风引风口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加湿引风口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
通,以使得引风装置工作时同时从两侧引入新风空气和/或加湿空气。
13.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壳体包括依次组合的第一支架、第一蜗壳、第二蜗壳以及第二支架;
14.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组成引风腔室,第一蜗壳与第一支架组成第一腔室,第二蜗壳与第二支架组成第二腔室。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引风口设置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处,加湿引风口设置于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处;或者
16.加湿引风口设置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处,新风引风口设置于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处。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通道包括与第一腔室对应的第一新风通道和与第二腔室对应的第二新风通道;
18.加湿通道包括与第一腔室对应的第一加湿通道和与第二腔室对应的第二加湿通道。
19.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壳体包括水箱和水箱座,水箱设置有加湿进风口,加湿装置包括第一湿膜和第二湿膜,第一湿膜、第二湿膜、水箱和水箱座围合形成加湿进风通道;
20.第一加湿通道和第二加湿通道分别设置于第一湿膜和第二湿膜背离加湿进风通道的一侧,以使得空气经加湿进风口进入加湿进风通道后,穿过第一湿膜和第二湿膜进入加湿进风通道两侧的第一加湿通道和第二加湿通道内。
21.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壳体还包括后壳体,后壳体具有新风进风口,后壳体设置于水箱背离加湿进风口的一侧,后壳体与水箱座围合形成新风进风通道;
22.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二新风通道分别设置于第一加湿通道和第二加湿通道背离加湿进风通道的一侧,水箱座具有隔断加湿进风通道与新风进风通道的隔板,以使得空气经新风进风口进入新风进风通道后,经隔板导向进入新风进风通道两侧的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二新风通道内。
23.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壳体还包括分别与水箱座两侧连接的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于水箱座的一侧连接有底板;
24.水箱座、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底板围合形成安装腔,水箱安装于安装腔内。
25.在一些实施例中,切换组件安装于风机组件与风道组件之间,切换组件包括驱动机构以及阻挡板,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以及与电机传动连接的齿轮;
26.阻挡板背离风道组件的一面设置有与齿轮啮合的齿条。
27.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挡板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
28.当阻挡板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新风通道被打开,加湿通道被关闭;当阻挡板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新风通道被关闭,加湿通道被打开。
29.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挡板还具有第三工作位置;
30.当阻挡板处于第三工作位置时,新风通道与加湿通道同时被打开。
31.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组件安装于风道组件上方,新风通道和/或加湿通道具有引导空气向上流动的导向坡面。
32.本技术在风机组件设置新风引风口和加湿引风口,并在风道壳体设置新风通道以及加湿通道,通过切换组件控制新风引风口与新风通道的连通或关闭,并控制加湿引风口
与加湿通道的连通或关闭,由于新风通道与新风引风口、加湿通道与加湿引风口相互独立,在采用单个风机组件、单个风道组件的情况下可以单独开启新风模式或者加湿模式,缩小了空调器的体积并降低了空调器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一种装配示意图;
3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一种爆炸示意图;
3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风机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7.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风道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8.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水箱座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9.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切换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40.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阻挡板处于第一工作位置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41.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处于新风模式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42.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阻挡板处于第二工作位置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43.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处于加湿模式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44.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阻挡板处于第三工作位置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45.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处于新风和加湿模式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46.其中:
47.10风机组件,11风机壳体,111第一支架,112第一蜗壳,113第二蜗壳,114第二支架,12引风装置,13新风引风口,14加湿引风口,15引风腔室,16第一腔室,17第二腔室;
48.20风道组件,21风道壳体,211水箱,212水箱座,213后壳体,2121新风通道,2122加湿通道,22加湿装置,221第一湿膜,222第二湿膜,210第一新风通道,220第二新风通道,230第一加湿通道,240第二加湿通道,250加湿进风口,260加湿进风通道,270新风进风口,280新风进风通道,23隔板,24第一侧板,25第二侧板,26底板,27安装腔,28导向坡面;
49.30切换组件,31驱动机构,311电机,312齿轮,32阻挡板,321齿条。
具体实施方式
5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
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2.在本技术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实用新型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技术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5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54.首先,参阅图1以及图2,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空调器的一种装配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空调器的一种爆炸示意图,其中空调器包括:
55.风机组件10,风机组件10包括风机壳体11以及设置于风机壳体11内的引风装置12,风机壳体11具有新风引风口13和加湿引风口14;
56.风道组件20,风道组件20包括风道壳体21以及加湿装置22,风道壳体21具有新风通道2121以及加湿通道2122,加湿装置22设置于加湿通道2122处,新风通道2121与新风引风口13对接,加湿通道2122与加湿引风口14对接;
57.切换组件30,切换组件30用于控制新风引风口13与新风通道2121的连通或关闭、以及控制加湿引风口14与加湿通道2122的连通或关闭。
58.本技术在风机组件10设置新风引风口13和加湿引风口14,并在风道壳体21设置新风通道2121以及加湿通道2122,通过切换组件30控制新风引风口13与新风通道2121的连通或关闭,以及控制加湿引风口14与加湿通道2122的连通或关闭,由于新风通道2121与新风引风口13、加湿通道2122与加湿引风口14相互独立,在采用单个风机组件10、单个风道组件20的情况下可以单独开启新风模式或者加湿模式,缩小了空调器的体积并降低了空调器的制造成本。
59.值得注意的,本技术不仅可以单独实现新风功能以及加湿功能,例如在连通加湿引风口14与加湿通道2122时,关闭新风引风口13与新风通道2121,以避免新风功能引入雨季空气进行加湿造成室内湿度过高的现象,此外还可以同时实现新风功能以及加湿功能,例如在连通加湿引风口14与加湿通道2122时,还连通新风引风口13与新风通道2121,由于新风通道2121与新风引风口13、加湿通道2122与加湿引风口14相互独立,可以避免由于新风空气的过滤网、加湿空气的加湿装置等造成新风空气、加湿空气进风阻力过大,最终导致室内空气更新缓慢的现象。
60.具体的,风机组件10用于提供引风功能,对室内或室外的空气进行引流,以吸引室外空气进入室内实现新风功能,或者引入室内或室外空气加湿后实现空气湿度调节功能。
61.其中,风机组件10包括风机壳体11以及设置于风机壳体11内的引风装置12,风机壳体11具有新风引风口13和加湿引风口14,当引风装置12工作时,引风装置12带动空气从新风引风口13或者加湿引风口14进行入风机壳体11内,然后经出口吹入室内实现新风或者
加湿功能。示例性的,引风装置12可以为具有风轮或风叶的风机,以通过转动风轮或风叶带动空气流入风机壳体11内。可以理解的,引风装置12或其他可以带动空气流动的装置,例如螺杆式压缩机。
62.进一步的,为了提高风机组件10的进风量,提高新风功能换气以及加湿功能的加湿效果,风机壳体11具有引风腔室15以及分别位于引风腔室15两侧且与引风腔室15连通的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引风装置12安装于引风腔室15内,新风引风口13与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连通,加湿引风口14与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连通,以使得引风装置12工作时同时从两侧引入新风空气和/或加湿空气,进而增大风机组件10的进风量,提高了新风功能换气以及加湿功能的加湿效果。
63.具体的,作为一种形成引风腔室15、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的示例性实施例,参阅图3,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风机组件1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风机壳体11包括依次组合的第一支架111、第一蜗壳112、第二蜗壳113以及第二支架114,第一蜗壳112和第二蜗壳113组成引风腔室15,第一蜗壳112与第一支架111组成第一腔室16,第二蜗壳113与第二支架114组成第二腔室17,通过第一支架111、第一蜗壳112、第二蜗壳113以及第二支架114的组合形成引风腔室15、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保证了风机组件10的可装配性。
64.可以理解的,风机壳体11还可以以其他方式组合形成引风腔室15、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例如,分别具有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的两个壳体对接在中间形成引风腔室15。
65.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新风引风口13和加湿引风口14的设置,继续参阅图3,其中,新风引风口13设置于第一支架111和第二支架114处,加湿引风口14设置于第一蜗壳112和第二蜗壳113处;或者加湿引风口14设置于第一支架111和第二支架114处,新风引风口13设置于第一蜗壳112和第二蜗壳113处。通过将新风引风口13、加湿引风口14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架111、第一蜗壳112、第二蜗壳113以及第二支架114处,可以方便对新风引风口13、加湿引风口14的加工,同时将新风引风口13、加湿引风口14分离,以便于单独控制新风模式以及加湿模式的开启或关闭。
66.在本技术中,优选实施方式是将新风引风口13设置于第一支架111和第二支架114处,加湿引风口14设置于第一蜗壳112和第二蜗壳113处,如此可以将新风引风口13设置在外侧,加湿引风口14设置在相对的内侧,由此加湿引风口14进入的湿润空气不易流动至新风引风口13处,避免新风引风口13或新风通道2121凝结水珠的现象。
67.可以理解的,上述风机组件10还可以仅包括引风腔室15的蜗壳和设置引风腔室15内的引风装置12,进而可以将新风引风口13和加湿引风口14在蜗壳处而直接带动新风空气或加湿空气流动。
68.风道组件20用于为风机提供新风空气流道以及加湿空气流道,以便于风机组件10通过风道组件20引入新风气体和/或加湿气体。其中,风道组件20包括风道壳体21以及加湿装置22,风道壳体21具有新风通道2121以及加湿通道2122,加湿装置22设置于加湿通道2122处,新风通道2121与新风引风口13对接,加湿通道2122与加湿引风口14对接。
69.当引风装置12工作时,新风通道2121内的新风空气或加湿通道2122内的加湿空气经新风引风口13、加湿引风口14进入引风腔室15内,然后经出口吹入室内实现新风或者加湿功能。示例性的,加湿装置22可以为湿膜或其他可以加湿空气的装置,例如喷雾机或震动
雾化器等。
70.进一步的,与风机组件10具有第一腔室16和第二腔室17对应的,为了通过从两侧引入新风空气和/或加湿空气以提高风机组件10的进风量,新风通道2121包括与第一腔室16对应的第一新风通道210和与第二腔室17对应的第二新风通道220;加湿通道2122包括与第一腔室16对应的第一加湿通道230和与第二腔室17对应的第二加湿通道240。当引风装置12工作时,新风空气同时从第一新风通道210、第二新风通道220被吸入引风腔室15内,加湿气体同时从第一加湿通道230和第二加湿通道240被吸入引风腔室15内,进而提高了风机组件10的进风量,提高了新风功能换气以及加湿功能的加湿效果。
71.具体的,作为形成第一新风通道210、第二新风通道220以实现从两侧引入新风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参阅图4,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风道组件2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风道壳体21包括水箱211和水箱座212,水箱211设置有加湿进风口250,加湿装置22包括第一湿膜221和第二湿膜222,第一湿膜221、第二湿膜222、水箱211和水箱座212围合形成加湿进风通道260,第一加湿通道230和第二加湿通道240分别设置于第一湿膜221和第二湿膜222背离加湿进风通道260的一侧,以使得空气经加湿进风口250进入加湿进风通道260后,穿过第一湿膜221和第二湿膜222进入加湿进风通道260两侧的第一加湿通道230和第二加湿通道240内。
72.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湿膜221、第二湿膜222设置在第一加湿通道230和第二加湿通道240的侧面,可以保证第一湿膜221、第二湿膜222具有较大的面积,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加湿空气的进风量。可以理解的,第一湿膜221、第二湿膜222还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一加湿通道230和第二加湿通道240内部。
73.具体的,作为形成第一加湿通道230、第二加湿通道240以实现从两侧引入加湿空气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继续参阅图4,其中,风道壳体21还包括后壳体213,后壳体213具有新风进风口270,后壳体213设置于水箱211背离加湿进风口250的一侧,后壳体213与水箱座212围合形成新风进风通道280;第一新风通道210和第二新风通道220分别设置于第一加湿通道230和第二加湿通道240背离加湿进风通道260的一侧,水箱座212具有隔断加湿进风通道260与新风进风通道280的隔板23,以使得空气经新风进风口270进入新风进风通道280后,经隔板23导向进入新风进风通道280两侧的第一新风通道210和第二新风通道220内。
74.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新风通道210和第二新风通道220分别设置于第一加湿通道230和第二加湿通道240背离加湿进风通道260的一侧,使得风道组件20分别在两侧形成双通道的加湿通道2122以及新风通道2121,同时将加湿进风口250与新风进风口270分别设置在前后两侧,在提高新风空气以及加湿空气的进风量的同时,使得风道组件20整体结构紧凑,有利于缩小空调器的整体体积。
75.为了进一步缩小风道组件20的整体体积并提高风道组件20装配可靠性,参阅图4以及图5,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水箱座212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风道壳体21还包括分别与水箱座212两侧连接的第一侧板24以及第二侧板25,第一侧板24和第二侧板25相对于水箱座212的一侧连接有底板26,水箱座212、第一侧板24、第二侧板25和底板26围合形成安装腔27,水箱211安装于安装腔27内,使得水箱座212与水箱211组合形成紧凑的组件,同时提高了水箱座212与水箱211的装配可靠性。
76.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部分实施例主要针对提高新风空气和加湿空气的进风量、保
证风道组件20整体结构紧凑性而提供一种风道组件20的示例性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指导下,可以在具体实施方式做出等同的改变设计,例如,具有四通道的壳体,其中两个通道内设置湿膜以加湿空气,另外两个通道与外界连通以实现新风功能。
77.切换组件30用于控制新风引风口13与新风通道2121的连通或关闭、以及控制加湿引风口14与加湿通道2122的连通或关闭。其中,切换组件30包括驱动机构31以及阻挡板32,驱动机构31用于驱动阻挡板32控制新风引风口13与新风通道2121的连通或关闭、以及控制加湿引风口14与加湿通道2122的连通或关闭,以实现新风模式和/或加湿模式的启动和关闭。
7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切换组件30可以设置在风道组件20内,例如,设置在新风通道2121与加湿通道2122内,进而直接通过驱动机构31控制新风通道2121与加湿通道2122开启和关闭,最终控制新风引风口13与新风通道2121的连通或关闭、以及控制加湿引风口14与加湿通道2122的连通或关闭的目的。在本技术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切换组件30还可以设置在风机组件10内,例如设置在新风引风口13、加湿引风口14处,进而直接控制新风引风口13、加湿引风口14的开启和关闭,最终实现控制新风引风口13与新风通道2121的连通或关闭、以及控制加湿引风口14与加湿通道2122的连通或关闭的目的。
79.为了避免切换组件30受到湿润空气而缩短使用寿命,作为一种优选方式,参阅图1以及图6,图6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切换组件3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切换组件30安装于风机组件10与风道组件20之间,驱动机构31包括电机311以及与电机311传动连接的齿轮312,阻挡板32背离风道组件20的一面设置有与齿轮312啮合的齿条321。具体的,与电机311传动连接可以是通过齿轮312传动、皮带传动或者链条传动,以保证齿轮312可以通过电机311被驱动,可以理解的,齿轮312还可以直接设置在电机311的转动轴上。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启动电机311使得齿轮312正转和反转,进而使得具有齿条321的阻挡板32平移,开启和关闭新风通道2121与加湿通道2122,实现新风模式和/或加湿模式的启动和关闭,同时由于切换组件30安装于风机组件10与风道组件20之间,可以将驱动机构31(例如电机311部分)如图1示出设置在外部,进而可以避免电机311受到加湿空气影响而导致使用寿命的缩短。
80.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一种切换组件30的示例性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指导下可以在具体实施方式做出等同的改变设计,例如,切换组件30通过电机311带动阻挡板32转动,当阻挡板32转动为水平状态时,加湿通道2122和新风通道2121被关闭,当阻挡板32转动至竖直状态时,加湿通道2122和新风通道2121被打开。
81.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新风模式以及加湿模式的切换,参阅图7以及图8,图7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阻挡板32处于第一工作位置的一种状态示意图,图8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空调器处于新风模式的一种状态示意图,其中,阻挡板32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当阻挡板32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阻挡板32盖住加湿通道2122,使得新风通道2121被打开,加湿通道2122被关闭,空气经新风进风口270进入新风进风通道280,然后经新风通道2121通过新风引风口13被引风装置12吸入风机壳体11内,最终经风机壳体11的出口吹入室内实现新风功能。
82.继续参阅图9以及图10,图9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阻挡板32处于第二工作位置的一种状态示意图,图10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空调器处于加湿模式的一种状态示意图,其中,阻挡板32还具有第二工作位置,当阻挡板32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阻挡板32盖住新风通
道2121,使得加湿通道2122被打开,新风通道2121被关闭,空气经加湿进风口250进入加湿进风通道260,然后经加湿通道2122通过新风引风口13被引风装置12吸入风机壳体11内,最终经风机壳体11的出口吹入室内实现空气加湿功能。
83.可以理解的,为了同时实现新风以及空气加湿功能,参阅图11以及图12,图1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阻挡板32处于第三工作位置的一种状态示意,图1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空调器处于新风和加湿模式的一种状态示意图,其中,阻挡板32还可以具有第三工作位置,当阻挡板32处于第三工作位置时,阻挡板32并未处于新风通道2121或加湿通道2122处,使得新风通道2121与加湿通道2122同时被打开,以同时实现新风和空气加湿功能。
84.当同事开启新风和加湿模式时,由于新风通道2121与新风引风口13、加湿通道2122与加湿引风口14相互独立,可以避免由于新风空气的过滤网、加湿空气的加湿装置等串联布置而造成新风空气、加湿空气进风阻力过大,最终导致室内空气更新缓慢的现象。
85.进一步的,为了降低空调器的进风阻力,参阅图5,风机组件10安装于风道组件20上方,新风通道2121和/或加湿通道2122具有引导空气向上流动的导向坡面28,导向坡面28可以引导空气向上流入从而进入风道组件20上方的风机组件10内,进而降低空调器进风阻力,提高空调器新风和空气加湿功能的效率。
86.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关于空调器的说明描述仅为清楚说明本技术的验证过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指导下,可以对上述空调器做出等同的修改设计,例如,阻挡板32还可以同时关闭新风通道2121和加湿通道2122,以保证空调器停机时风机组件10的密闭性。
87.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上文针对其他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88.上文已对基本概念做了描述,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详细披露仅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虽然此处并没有明确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会对本技术进行各种修改、改进和修正。该类修改、改进和修正在本技术中被建议,所以该类修改、改进、修正仍属于本技术示范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
89.同时,本技术使用了特定词语来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如“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和/或“一些实施例”意指与本技术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位置两次或多次提及的“一实施例”或“一个实施例”或“一个替代性实施例”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90.同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本技术披露的表述,从而帮助对一个或多个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方法并不意味着本技术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
91.一些实施例中使用了描述成分、属性数量的数字,应当理解的是,此类用于实施例描述的数字,在一些示例中使用了修饰词“大约”、“近似”或“大体上”来修饰。除非另外说明,“大约”、“近似”或“大体上”表明数字允许有
±
20%的变化。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数值参数均为近似值,该近似值根据个别实施例所需特点可以发生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数值参数应考虑规定的有效数位并采用一般位数保留的方法。尽
管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用于确认其范围广度的数值域和参数为近似值,在具体实施例中,此类数值的设定在可行范围内尽可能精确。
92.针对本技术引用的每个专利、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公开物和其他材料,如文章、书籍、说明书、出版物、文档等,特此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技术作为参考,但与本技术内容不一致或产生冲突的申请历史文件除外,对本技术权利要求最广范围有限制的文件(当前或之后附加于本技术中的)也除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本技术附属材料中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与本技术内容有不一致或冲突的地方,以本技术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为准。
93.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空调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