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一种墙体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12  75

【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墙体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2.铝模剪力墙阴角模板在纵横墙交接的位置采用了转角构件,对阴角的加固使用两垂直墙肢模板加固的方法,但这样分离加固使得两墙肢之间没有可靠连接,又由于阴角模板之间存在拼缝,在混凝土浇捣时剪力墙容易产生涨模、扭曲、开口或者直角扭曲不顺直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墙体加固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剪力墙在混凝土浇捣时容易产生涨模、扭曲、开口或者直角扭曲不顺直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墙体加固装置,包括模板、夹持件和紧固件;所述模板包括l形模板和直模板,所述l形模板和所述直模板连接;所述夹持件包括l形夹持件和平直夹持件,所述l形夹持件成对设置在所述l形模板两侧,所述平直夹持件成对设置在所述直模板两侧;所述紧固件将所述夹持件与所述模板固定。
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通过在模板两侧加装与模板形状相同的夹持件,使用紧固件将夹持件与模板固定,使得夹持件与模板更加牢固。且通过紧固件将夹持件与模板连接处固定,将原本剪力墙阴角两侧分离的模板连接起来,夹持件互相分担受力,有效避免了涨模、爆模的情况,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剪力墙在混凝土浇捣时容易产生涨模、扭曲、开口或者直角扭曲不顺直的技术问题。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直模板包括第一直模板和第二直模板;所述l形夹持件固定于所述第一直模板与所述l形模板连接处,所述平直夹持件固定于所述第一直模板与所述第二直模板连接处。
7.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紧固件设置于所述夹持件的两端,且所述第一直模板与所述第二直模板连接处位于多个所述紧固件之间。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夹持件包括至少两对l形夹持件和至少两对平直夹持件,所述至少两对l形夹持件平行固定于所述l形模板上;所述至少两对平直夹持件平行固定于所述直模板上。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l形夹持件的长度大于所述l形模板的长度。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模板包括内层模板和外层模板,所述夹持件包括内层夹持件和外层夹持件;所述内层夹持件设置于所述内层模板内侧,所述外层夹持件设置于所述外层模板外侧。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l形模板和直模板之间使用销钉和销片连接。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夹持件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安装孔和所述模板将所述夹持件与所述模板固定。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杆、螺母和垫片,所述螺杆穿过所述模板和所述夹持件,所述螺母套设于所述螺杆上,通过所述垫片将所述夹持件与所述模板固定。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夹持件为铝模背楞或双方钢背楞。
附图说明
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墙体加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墙体加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二;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墙体加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二之a向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墙体加固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墙体加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三。
21.附图标记:模板1、夹持件2、紧固件3、l形模板11、直模板12、l形夹持件21、平直夹持件22、第一直模板121、第二直模板122、螺杆31、螺母32、垫片33。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2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图1示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墙体加固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墙体加固装置,包括:模板1、夹持件2和紧固件3,其中,模板1包括l形模板11和直模板12,l形模板11和直模板12连接。本技术的墙体加固装置在使用时,首先根据建筑施工图纸的设计画好剪力墙的内外边线位置线,然后按照位置线,先进行门窗洞口的模板1和预埋件的安装。把这些模板1安装好之后,其余的部位才是剪力墙模板1的安装。从墙角开始组装剪力墙模板1的组拼安装。本技术中的模板1成对设置,模板1安装好以后在模板1之间形成间隙,施工人员向模板1之间的间隙中浇筑混凝土,成形之后形成墙体。l形模板11和直模板12,都是成对安装。安装在内侧的l形模板11的长度(即两直角边的长度之和)小于安装在外侧的l形模板11的长度,以此保证l形模板11的两端平齐。本技术中的直模板12为多块,l形模板11的两端分别与一块直模板12相接,以此保证成形后的墙体的长度。
28.如图2所示,夹持件2包括l形夹持件21和平直夹持件22,l形夹持件21成对设置在l形模板11两侧,平直夹持件22成对设置在直模板12两侧;紧固件3将夹持件2与模板1固定。夹持件2可以是铝膜背楞。夹持件2包括l形夹持件21和平直夹持件22,l形夹持件21与l形模板11形状相同。l形夹持件21和平直夹持件22同样是成对设置,紧固件3将夹持件2与模板1固定,使得l形夹持件21分别与l形模板11两侧贴合,平直夹持件22分别与直模板12两侧贴合。l形模板11和直模板12的连接处由l形夹持件21固定,多个直模板12之间的连接处由平直夹持件22固定。
29.如图2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直模板12包括第一直模板121和第二直模板122。第一直模板121是指靠近l形模板11的一对直模板,第二直模板122是指远离第一直模板121和l形模板11的多对直模板。l形夹持件21固定于第一直模板121与l形模板11连接处,平直夹持件22固定于第一直模板121与第二直模板122连接处。由于l形模板11与直模板12在安装后存在阴角拼缝,在混凝土浇捣时剪力墙容易产生涨模、扭曲、开口或者直角扭曲不顺直的情况,将l形夹持件21固定在第一直模板121与l形模板11连接处,将平直夹持件22固定在第一直模板121与第二直模板122连接处,将原本剪力墙阴角两侧分离的模板1连接起来,夹持件2互相分担受力,有效避免了涨模、爆模的情况。
3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通过在模板1两侧加装与模板1形状相同的夹持件2,使用紧固件3将夹持件2与模板1固定,使得夹持件2与模板1更加牢固。且通过紧固件3将夹持件2与模板1连接处固定,将原本剪力墙阴角两侧分离的模板1连接起来,夹持件2互相分担受力,有效避免了涨模、爆模的情况,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剪力墙在混凝土浇捣时容易产生涨模、扭曲、开口或者直角扭曲不顺直的技术问题。
3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所示,紧固件3包括螺杆31、螺母32和垫片33,螺杆31穿过模板1和夹持件2,螺母32套设于螺杆31上,通过垫片33将夹持件2与模板1固定。紧固件3可以是螺杆31、螺母32,或穿墙螺钉带母。安装模板1时,螺杆31一端依次夹持件2和模板1后,螺杆31两端套设的螺母32将夹持件2与模板1固定。通过在螺母32与夹持件2之间设置垫片33,可以有效增加固定面的受力面积,提升紧固效果,同时可以避免螺母32对夹持件2表面的损伤。
3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4所示,夹持件2上开设有安装孔,紧固件3穿过安装孔和模板1将夹持件2与模板1固定。通过在夹持件2上开设安装孔或安装槽,便于紧固件3穿过安装孔和模板1将夹持件2与模板1固定。安装槽的设置,便于调节紧固件3的安装位
置。其中,如果夹持件2为双方钢背楞,则紧固件3可以直接从双方钢背楞的间隙中插入。
3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多个紧固件3设置于夹持件2的两端,且第一直模板121与第二直模板122连接处位于多个紧固件3之间。在对l形模板11和第一直模板121进行固定时,分别在靠近l形夹持件21两端的位置设置紧固件3,便于将l形模板11和直模板12之间的连接处固定,此时l形模板11和直模板12的连接处位于l形夹持件21两端的紧固件3之间。在对多个第二直模板122进行固定时,分别在靠近平直夹持件22两端的位置设置紧固件3,便于将多个第二直模板122之间的连接处固定,此时多个第二直模板122之间的连接处位于平直夹持件22两端的紧固件3之间。
3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所示,模板1包括内层模板和外层模板,夹持件2包括内层夹持件和外层夹持件;内层夹持件设置于内层模板内侧,外层夹持件设置于外层模板外侧。内层模板和外层模板成对设置,模板1安装好以后在内层模板和外层模板之间形成间隙,施工人员向模板1之间的间隙中浇筑混凝土,成形之后形成墙体。内层夹持件和外层夹持件,分别与内层模板和外层模板的形状相同,内层夹持件设置于内层模板内侧,外层夹持件设置于外层模板外侧,紧固件3将内层夹持件和外层夹持件与内层模板和外层模板固定,将原本剪力墙阴角两侧分离的模板1连接起来,夹持件2互相分担模板1的受力,有效避免了涨模、爆模的情况。
3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3所示,夹持件2包括至少两对l形夹持件21和至少两对平直夹持件22,至少两对l形夹持件21平行固定于l形模板11上;至少两对平直夹持件22平行固定于直模板12上。l形夹持件21至少为两对,每一对l形夹持件21平行设置在l形模板11的两侧面,通过紧固件3固定。且由于模板1具有一定的高度,同一侧的至少两块l形夹持件21平行固定于l形模板11上。平直夹持件22至少为两对,每一对平直夹持件22平行设置在直模板12的两侧面,通过紧固件3固定。且由于模板1具有一定的高度,同一侧的至少两块平直夹持件22平行固定于直模板12上。
3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所示,l形夹持件21的长度大于l形模板11的长度。由于l形模板11与直模板12在安装后存在阴角拼缝,l形夹持件21两直角边的长度至少大于l形模板11的长度两直角边的长度,以此保证l形夹持件21在安装后可以将l形模板11与直模板12的连接处固定,避免在混凝土浇捣时出现涨模、爆模的情况。其中,l形模板11和直模板12之间使用销钉和销片连接。
3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当需要浇筑的墙体较厚时,在剪力墙的转角处可以采用一块l形模板11和两块直模板12的方式。在剪力墙转角的内侧设置一块l形夹持件21,在剪力墙转角的外侧两直角边各设置一块平直夹持件22,两平直夹持件22使用紧固件3固定连接。如此设置可以避免需要浇筑的墙体较厚时,在剪力墙的转角处的外侧采用l形模板和l形夹持件,加固效果不佳,可能出现涨模、扭曲、开口的情况。
3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夹持件为铝模背楞或双方钢背楞。本技术实施例中,夹持件优选为铝模背楞。与双方钢背楞相比,铝模背楞周转次数高,单重轻,施工成本低。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