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泵用机械密封装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泵用机械密封的装配装置。
背景技术:
2.泵用机械密封是指安装运行在泵类设备中起动态密封作用的装置,避免水泵蜗壳中的流体介质通过泵轴流出水泵外的一种部件。目前,水泵内的机械密封安装过程一般为:人工将泵体的机封位置朝上固定-人工拿取泵用机械密封-将机械密封压入到水泵的机封位置处-将机械密封固定于水泵内。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的缺陷如下:通过人工进行泵用机械密封的上料及装配,自动化程度较低,较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泵用机械密封上料及装配的工作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泵用机械密封的装配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泵用机械密封的装配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包括自动取料机构、位于所述自动取料机构上方的模组机械手和驱动所述模组机械手竖直移动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自动取料机构包括机架,放置组件,设于所述机架上,上料位,转动设于所述机架上并位于所述放置组件的同一水平侧方,至少一个托盘工装,设于所述放置组件上,第二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机架上并驱动所述托盘工装移动至所述上料位,第三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上料位并驱动所述上料位转动,第四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并驱动所述模组机械手沿所述托盘工装水平移动。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托盘工装用于多个泵用机械密封的排列放置,放置组件用于托盘工装的放置,第二驱动组件用于将托盘工装移动到上料位上,通过第四驱动组件控制模组机械手在托盘工装和水泵装配位置之间的往复移动。模组机械手位于托盘工装的上方时,第一驱动组件控制模组机械手向托盘工装移动并进行泵用机械密封的拿取;模组机械手位于水泵装配位置的上方,第一驱动组件控制模组机械手将泵用机械密封压入到水泵装配位置,从而实现泵用机械密封自动上料和自动装配工作;当托盘工装上的泵用机械密封装配完后,第三驱动组件控制上料位转动,使得托盘工装倾斜从而滑落,从而实现自动下料工作。通过依次自动进料、取料、装配和下料工序,实现了泵用机械密封的自动化装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7.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伸缩气缸、第一底板和第一推动件,所述第一底板滑动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推动件设于所述第一底板靠近所述上料位的一侧,所述第一伸缩气缸的活塞杆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并驱动所述第一推动件向所述托盘工装移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伸缩气缸用于驱动第一推动件的移动,第一推动件
推动托盘工装至上料位后即可复位,便于下一次上料的准备。
9.优选的,所述第一底板远离所述上料位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推动件,所述第二推动件与所述第一推动件均包括支撑块和推块,所述支撑块位于所述托盘工装的下方,所推块可升降设于所述支撑块的上端并位于所述托盘工装的侧方,所述推块设有远离所述上料位一侧的斜面。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推动件和第二推动件将放置组件分隔成两个工位,分别为上料工位和位于上料工位与上料位间的待进料工位,当第一伸缩气缸将待进料工位上的托盘工装推到上料位的同时,第二推动件将位于第一推动件和第二推动件间的托盘工装推到待上料工位,这时候就能对上料工位继续放置托盘工装,在上料位的托盘工装内的泵用机械密封装配下料完后,即可推入待进料工位上托盘工装,从而提高了上料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11.优选的,所述上料位包括第二底板和设于第二底板上端的两个第一放置杆,两个所述第一放置杆的相对一侧设有用于所述托盘工装插入的导轨槽,所述第二底板铰接于所述机架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轨槽用于托盘工装两侧的支撑,对放料推盘有限位的作用,导轨槽使得托盘工装在进入导轨槽时,托盘工装的底面不与第二底板接触,从而减少摩擦接触面积,使得托盘工装移动的更加顺畅。
13.优选的,所述第三驱动组件包括第二伸缩气缸和底座,所述第二伸缩气缸设有活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二伸缩气缸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底座。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伸缩气缸用于驱动第二底板绕着铰接一侧转动,从而带动上料位倾斜,使得设置于上料位上的托盘工装沿着导轨槽掉落,第二伸缩气缸将第二底板复位后即可进行下一轮进料,结构简单,便于托盘工装的更换。
15.优选的,所述放置组件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两侧的第一支撑架和设于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架上端的第二放置杆,每个所述第二放置杆远离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一侧设有限位台。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两个第二放置杆形成托盘工装放置的移动导轨,可减低移动过程中产生摩擦力的同时,也能减少使用材料,减低成本;每个限位台对托盘工装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托盘工装在移动的过程发生偏移的问题。
17.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二放置杆择一设有第二位置传感器,所述上料位位于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的同一侧设有第一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的上方,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的上方。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位置传感器和第二位置传感器的配合设置用于辅助上料位的准确复位,保证托盘工装能顺利从放置组件上移动到上料位处。
19.优选的,所述放置组件的下方设有倾斜的下料导轨,所述下料导轨设有靠近所述上料位一侧的进料端和位于进料端下方的出料端。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料导轨的进料端连通于倾斜状态的上料位的出料端,使得托盘工装从上料位滑落进入到下料导轨,通过下料导轨将托盘工装引导回放置组件的进料端,代替了托盘工装的人工运回,提高上料的工作效率。
21.优选的,所述第四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直线导轨、可移动设于所述第一直线导轨上
的第一移动座和设于所述第一移动座上的第二直线导轨,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平行于所述第二放置杆设置,所述第二直线导轨垂直于所述第二放置杆设置,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可移动设于所述第二直线导轨上。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四驱动组件带动模组机械手向左后前后四个方向移动,从而能抓取不同位置的泵用机械密封,提高模组机械手的灵活性。
23.优选的,所述模组机械手包括第二支撑架、两个夹持件和用于两个所述夹持件反向移动的第五驱动组件,所述第二支撑架设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一侧,两个所述夹持件对称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下端。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向移动包括背向移动和相向移动,通过第五驱动组件驱动两个夹持件相向移动,从而实现对泵用机械密封的自动夹持,通过第五驱动组件驱动两个夹持背向移动,从而实现对泵用机械密封的自动下料,代替了人工拿取,减少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通过对泵用机械密封自动进料、上料、下料和装配工作,实现了泵用机械密封的自动化装配,不仅代替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泵用机械密封的装配质量。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工作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与水泵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的侧面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中模组机械手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支架壳体;2、水泵定位机构;3、总控制器;4、工序导轨;5、水泵;6、自动取料机构;61、机架;611、放置框架;612、支撑框架;62、放置组件;621、第一支撑架;622、第二放置杆;623、限位台;63、上料位;631、第二底板;632、第一放置杆;633、导轨槽;64、托盘工装;65、第二驱动组件;651、第一伸缩气缸;652、第一底板;653、第一推动件;654、第二推动件;6541、支撑块;6542、推块;66、第三驱动组件;661、第二伸缩气缸;662、底座;67、第四驱动组件;671、第一直线导轨;672、第一移动座;673、第二直线导轨;7、模组机械手;71、第二支撑架;72、夹持件;73、第五驱动组件;74、第三移动座;75、凹槽导轨;8、第一驱动组件;81、第二移动座;82、第三直线导轨;9、第一位置传感器;10、第二位置传感器;11、下料导轨;12、泵用机械密封。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泵用机械密封的装配装置。
35.参照图1所示,包括支架壳体1、设置于支架壳体1内的装配装置、水泵定位机构2和固定于支架壳体1上的总控制器3,通过输入操作信号至总控制器3,通过总控制器3驱动各个部件进行工作。水泵定位机构2的下端设有用于水泵定位机构2移动的工序导轨4,工序导轨4贯穿设于支架壳体1上,水泵定位机构2的上端用于安装水泵5。
36.参照图2所示,装配装置包括自动取料机构6、模组机械手7和第一驱动组件8,自动取料机构6位于水泵定位机构2的一侧。第一驱动组件8位于自动取料机构6的上方,模组机械手7安装于第一驱动组件8靠近自动取料机构6的一侧。
37.参照图3和图4所示,自动取料机构6包括机架61、安装于机架61上的放置组件62、转动安装于机架61上的上料位63、用于放置泵用机械密封12的托盘工装64、用于驱动托盘工装64从放置组件62移动至上料位63的第二驱动组件65、驱动上料位63转动的第三驱动组件66和驱动模组机械手7水平方向移动的第四驱动组件67。
38.机架61包括放置框架611和安装于放置框架611两侧的支撑框架612,放置框架611靠近水泵定位机构2一侧为泵用机械密封12的出料端,另一侧为泵用机械密封12的上料端,通过托盘工装64将泵用机械密封12从放置框架611的上料端输送至出料端。
39.放置组件62包括平行设于放置框架611两侧的第一支撑架621和设于每个第一支撑架621上端的第二放置杆622,两个第二放置杆622相对远离的一侧设有限位台623。两个第二放置杆622的距离根据托盘工装64的宽度设定,使得放料推盘的两侧架设于对应的第二放置杆622上,两个第二放置杆622靠近上料位63的一侧为托盘工装64的出料端,另一端为托盘工装64的上料端。两个第二放置杆622之间的放置框架611上设有平行于第二放置杆622的安装座,第二驱动组件65安装于安装座上。
40.第二驱动组件65包括第一伸缩气缸651、第一底板652、第一推动件653和直线滑轨,直线滑轨平行于第二放置杆622安装于安装座上,直线滑轨上可移动设有两个滑块,第一底板652安装于两个滑块上,第一推动件653安装于第一底板652靠近上料位63的一侧,第一伸缩气缸651设有活塞杆的一侧连接于第一底板652,另一端安装于第一底板652靠近第二放置杆622上料端的一侧,用于驱动第一推动件653向托盘工装64移动。
41.第一底板652远离上料位的一侧设有一个第二推动件654,第二推动件654与第一推动件653均包括支撑块6541和推块6542,支撑块6541位于托盘工装64的下方。推块6542可升降设于支撑块6541的上端并位于托盘工装64的侧方,支撑块6541上设有用于推块6542嵌入的凹槽,推块6542设有远离所述上料位一侧的斜面,使得推块6542为三角状。推块6542的斜面使得第二推动件654从放置框架611的出料端移动到进料端时,推块6542会被托盘工装64下压至凹槽内,使得位于出料端的托盘工装64不会被带回进料端。
42.上料位63安装于放置框架611的出料端一侧,并位于水泵定位机构2与放置组件62之间。上料位63包括两个垂直于第二放置杆622的第二底板631和设于第二底板631上端的两个第一放置杆632,两个第一放置杆632靠近第二放置杆622的一侧为托盘工装64的进料端。两个第一放置杆632的相对一侧设有用于托盘工装64插入的导轨槽633,使得第一放置杆632的横截面形成“凹”字型。
43.远离第二放置杆622一侧的第二底板631通过旋转轴座铰接于放置框架611上。同一侧的第一放置杆632和第二放置板分别设有第一位置传感器9和第二位置传感器10,第一位置传感器9位于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10的上方。通过第一位置传感器9与第二位置传感器10的相互感应,从而控制上料位63的旋转复位。
44.第三驱动组件66包括第二伸缩气缸661和底座662,第二伸缩气缸661设有活塞杆的一端铰接于靠近放置组件62一侧的第二底板631,第二伸缩气缸661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二底板631上,第二底板631用于固定于底面或者其他设备上。
45.放置组件62的下方设有倾斜的下料导轨11,下料导轨11设有靠近上料位63一侧的进料端和位于进料端下方的出料端下料导轨11出料端的方向与放置框架611进料端的方向相同。当第二伸缩气缸661驱动上料位63靠近放置组件62的一侧向下转动后,下料导轨11的进料端连通于下料导轨11的出料端。
46.第四驱动组件67包括第一直线导轨671、第一移动座672和第二直线导轨673,第一直线导轨671设有两个,分别安装于两个支撑框架612上并平行于第一放置杆632设置。第一移动座672通过滑块移动安装于第二直线导轨673上,第二直线导轨673安装于第一移动座672上并垂直于第一放置杆632设置。
47.参照图5所示,第一驱动组件8包括第二移动座81和第三直线导轨82,第二移动座81通过滑块可移动安装于第二直线导轨673上,第三直线导轨82竖直安装于第二移动座81的一侧。
48.模组机械手7包括第三移动座74、第二支撑架71、两个夹持件72和第五驱动组件73,第三移动座74通过滑块可移动安装于第三直线导轨82上,第二支撑架71一侧安装于第三移动座74一侧。第二支撑架71的下端设置凹槽导轨75,两个夹持件72通过滑块对称设于凹槽导轨75的下端。第五驱动组件73安装于第二支撑架71的上端,第五驱动组件73为夹紧气缸并驱动两个夹持件72相向移动或背向移动。当两个夹持件72相向移动时,两个夹持件72处于夹持状态,当两个夹持件72背向移动时,两个夹持件72为松开状态。
4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泵用机械密封的装配装置的实施原理为:操作人员将泵用机械密封12装入托盘工装64,放入放置组件62上。运行时,伸出第一伸缩气缸651将托盘工装64运送至上料位63。模组机械手7抓取托盘工装64上的泵用机械密封12,再把泵用机械密封12压入水泵5的机封位置,以此往复。空的托盘工装64会通过下方的第二伸缩气缸661缩回,使得托盘工装64直接从下料导轨11流走,第一伸缩气缸651把满料的托盘工装64再次运送至上料位63。
5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