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向驳接及柔性拓展的分布式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23  134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向驳接及柔性拓展的分布式生产线。


背景技术:

2.国内外常见的总装车间生产线由内饰线、底盘线、最终线及检测线构成,对应的车体输送设备为滑橇、吊具、滑板、升降机,由于设备的结构刚性限制,目前的总装生产线存在以下缺陷:
3.1、生产线柔性差,后期拓展&改造生产线的成本高且周期长,尤其在导入新产品时,由于产线的结构刚性限制,产线兼容性较差,会延长新产品的导入周期;
4.2、在已有生产线导入装配工时高于当前在产车型装配工时的产品进行混线生产,新产品溢出工时需要通过改造生产线增加工位、增加装配员工或降低产线运行节拍才能实现;
5.3、扩建生产线、增加工位,需要延长原产线的输送系统、重新开挖地坑移升降机、移除干涉的厂房立柱等,改造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向驳接及柔性拓展的分布式生产线,旨在解决生产线柔性差,扩建生产线困难的问题。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向驳接及柔性拓展的分布式生产线,包括用于从转运平台转运车体的移载机器人、agv小车、移入台、移出台、第一侧顶机、第二侧顶机及用于对车体进行加工的加工平台,所述移入台、第一侧顶机、第二侧顶机及移出台均设于同一条agv环线上,所述agv小车沿着所述agv环线移动,所述移载机器人设于所述agv环线内,所述加工平台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顶机的顶部,所述加工平台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侧顶机的顶部,所述移入台设于所述移载机器人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侧顶机的一端,所述移出台设于所述移载机器人的另一侧。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移入台包括第一台架及移入导轨,所述移入导轨设于所述第一台架顶部,所述移入导轨的一端与所述移载机器人的机械臂抵接,所述移入导轨的另一端与所述agv小车的顶部抵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侧顶机包括第一升降气缸、第二台架及第一传输导轨,所述第一传输导轨设于所述第二台架的顶部,所述第一升降气缸设于所述第二台架内,用于举升或降低所述第一传输导轨,当所述第二台架位于最底端,所述第一传输导轨的一端与所述agv小车的顶部抵接,当所述第二台架位于最顶端,所述第一传输导轨的另一端与所述加工平台的一端的抵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侧顶机包括第二升降气缸、第三台架及第二传输导轨,所述第二传输导轨设于所述第三台架的顶部,所述第二升降气缸设于所述
第三台架内,用于举升或降低所述第二传输导轨,当所述第三台架位于最顶端,所述第二传输导轨的一端与所述加工平台的另一端的抵接,当所述第三台架位于最底端,所述第二传输导轨的另一端与所述agv小车的顶部抵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移出台包括第四台架及移出导轨,所述移出导轨设于所述第四台架顶部,所述移出导轨的一端与所述agv小车的顶部抵接,所述移出导轨的另一端与所述移载机器人的机械臂抵接。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agv环线至少设置一条,所述agv小车至少设置一辆。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所述移载机器人、agv小车、侧顶机等设备将柔性辅线以模块化单元的形式接入现有的生产线,减少对现有产线的改造量,保证现有产线的稳定性,缩短线体长度,降低产线后期的改造难度。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附图标记:1-移载机器人,2-转运平台,3-车体,4-移入台,5-第一侧顶机,6-加工平台,7-第二侧顶机,8-agv小车,9-agv环线,10-移出台。
1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1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向驳接及柔性拓展的分布式生产线,包括用于从转运平台2转运车体3的移载机器人1、agv小车8、移入台4、移出台10、第一侧顶机5、第二侧顶机7及用于对车体3进行加工的加工平台6,所述移入台4、第一侧顶机5、第二侧顶机7及移出台10均设于同一条agv环线9上,所述agv小车8沿着所述agv环线9移动,所述移载机器人1设于所述agv环线9内,所述加工平台6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顶机5的顶部,所述加工平台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侧顶机7的顶部,所述移入台4设于所述移载机器人1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侧顶机5的一端,所述移出台10设于所述移载机器人1的另一侧。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移入台4包括第一台架及移入导轨,所述移入导轨设于所述第一台架顶部,所述移入导轨的一端与所述移载机器人1的机械臂抵接,所述移入导轨的另一端与所述agv小车8的顶部抵接。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侧顶机5包括第一升降气缸、第二台架及第一传输导轨,所述第一传输导轨设于所述第二台架的顶部,所述第一升降气缸设于所述第二台架内,用于举升或降低所述第一传输导轨,当所述第二台架位于最底端,所述第一传输导轨的一端与所述agv小车8的顶部抵接,当所述第二台架位于最顶端,所述第一传输导轨的另一端与所述加工平台6的一端的抵接。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二侧顶机7包括第二升降气缸、第三台架及第二传输导轨,所述第二传输导轨设于所述第三台架的顶部,所述第二升降气缸设于所
述第三台架内,用于举升或降低所述第二传输导轨,当所述第三台架位于最顶端,所述第二传输导轨的一端与所述加工平台6的另一端的抵接,当所述第三台架位于最底端,所述第二传输导轨的另一端与所述agv小车8的顶部抵接。
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所述移出台10包括第四台架及移出导轨,所述移出导轨设于所述第四台架顶部,所述移出导轨的一端与所述agv小车8的顶部抵接,所述移出导轨的另一端与所述移载机器人1的机械臂抵接。
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所述agv环线9至少设置一条,所述agv小车8至少设置一辆。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向驳接及柔性拓展的分布式生产线,该生产线摒弃了利用滑橇、吊具、滑板等对车体3进行转运,采用所述移载机器人1及agv小车8进行运输,其中所述agv小车8沿着规划好的所述agv环线9移动,在特定的位置的地面设置磁钉,可以使得所述agv小车8在特定位置停止,便于接收车体3并运输到下一环节,减少了大型搬运器械的设置,同时生产的节奏和拓展的规模可以根据车型的不同进行柔性调整,大大减少了生产线转换的成本和时间。
24.工作时,所述移载机器人1从所述转运平台2将需要加工的车体3搬运到所述移入台4,所述移载机器人1的转接点采用移载叉和托臂等的面支撑方式,能兼容不同的车型,满足混线生产的需求,实现车体3任意位置落点,多向驳接车体3。随后通过所述移入导轨将车体3从另一端移动到所述agv小车8的顶部,所述agv小车8承载着车体3沿着所述agv环线9移动到所述第一侧顶机5处,此时所述第一升降气缸将所述第二台架降低到最底端,使得所述第一传输导轨的一端与所述agv小车8的顶部驳接,将车体3输送到所述第二台架上,随后所述agv小车8继续前进,移动到所述第二侧顶机7旁等待。所述第一升降气缸启动举升所述第二台架,使得所述第二台架移动到最顶端,所述第一传输导轨的另一端与所述加工平台6的一端的抵接,将车体3送入所述加工平台6上完成相应的装配工作。加工完成后的车体3从所述加工平台6的另一端移动到所述第二传输导轨上,此时所述第二升降气缸动作使得所述第三台架下降,当所述第三台架位于最底端,通过所述第二传输导轨的另一端将车体3移动到早已等在那里的所述agv小车8的顶部,随后所述第二升降气缸启动将所述第三台架复位。所述agv小车8沿着所述agv环线9移动到所述移出台10,并将完成加工的车体3输送到所述移出导轨上,控制器收到指令后,控制所述移载机器人1将放置在所述移出导轨上的车体3转运回所述转运平台2,则完成整个的驳接和加工过程。同时可以根据加工场地大小、车型及加工量设置多条所述agv环线9,以及设置多辆所述agv小车8,以满足加工需求。
25.采用所述移载机器人1、agv小车8、侧顶机等设备将柔性辅线以模块化单元的形式接入现有的生产线,减少对现有产线的改造量,保证现有产线的稳定性,缩短线体长度,降低产线后期的改造难度。
26.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