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原液过滤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24  129



1.本实用新型属于中药过滤技术领域,具体的为一种中药原液的过滤机构。


背景技术:

2.中药在经过熬制之后通常需要进行过滤,将药液中的固体杂质、药渣等从药液中分离出来;在农用中药的生产加工领域,由于大批量制药的需求,会采用工业中常用的袋式过滤器作为过滤手段。
3.因为中药药液成分较复杂,对中药原液进行单次过滤通常难以满足需要,生产线中常常需要安装多个不同规格的袋式过滤器;这样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在生产线中设置过多的过滤器,极大地增加了管道中的连接点数量,容易出现漏液等问题,对生产线安全产生隐患;由于中药药液大都具有腐蚀性,生产线中若存在漏液问题,不但维护困难,对于人员也具有较大的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加适合中药原液过滤的过滤机构。
5.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中药原液过滤机构,包括过滤罐,过滤罐包括罐体,所述罐体为圆柱形筒状结构,罐体的顶面设置为向上突起的弧面结构;所述罐体包括上罐体和下罐体,所述上罐体和下罐体同轴上下设置;在所述上罐体和下罐体连接处设置有四个密封螺栓,所述密封螺栓固定上罐体与下罐体;所述下罐体设置在移动底座上,所述移动底座在底部四角设置有四个万向轮;所述下罐体的侧壁上对称的设置有进液管道和侧排液管道,所述下罐体的底部中央位置设置有下排液管道,所述移动底座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下排液管道配合的通孔;所述罐体内部设置有与所述进液管道、下排液管道和侧排液管道配合的袋式过滤结构;所述罐体顶部设置有压力表。
7.优选地,所述下排液管道通过下排液管道分流阀设置有分支管道,所述分支管道为分流排液管道;所述分流排液管道和侧排液管道上均设置有控制阀门,所述分流排液管道的末端与侧排液管道连通。
8.优选地,所述袋式过滤机构包括初滤腔,所述初滤腔底部设置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处设置有初滤网,所述进液口与进液管道连接;所述初滤腔底部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通过管道连接有三通选择过滤器,所述三通选择过滤器分别连接有主过滤腔和副过滤腔;所述主过滤腔内设置有主过滤器,所述副过滤腔内设置有副过滤器;所述主过滤腔底部与下排液管道连通,所述副过滤腔底部与侧排液管道连通。
9.优选地,所述三通选择过滤器共设置有三向通道,其中顶部为进液通道,下方的两个通道分别为精筛通道和粗筛通道;所述精筛通道内设置有高精度筛网,所述粗筛通道内设置有低精度筛网;所述粗筛通道连接到主过滤器,所述精筛通道连接到副过滤器。
10.优选地,所述罐体内部还设置有滤渣盒,所述滤渣盒设置在进液管道底部,并且与
所述进液管道连通。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12.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袋式过滤器的原理,设计了过滤器代替传统过滤袋对中药药液进行过滤;过滤器外设置有过滤腔,代替传统设计中直接使用罐体作为液体容器的设计,减少了密封性问题导致漏液的风险。
13.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双通道过滤的方式,使用了三通选择过滤器对药液进行选择并且分别过滤;针对中药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分别针对性的筛选药液中的不同成分进行下一步过滤;经过过滤后的药液分别通过下排液管道和侧排液管道排出,下排液管道又通过分流阀门分出了分流排液管道,通过切换阀门的状态可以使分别经过了不同过滤标准的药液各自单独排出或是合流后一同排出,根据生产需要可以灵活调整而不需要重新装卸过滤机构。
14.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多次过滤的结构,药液首先通过初滤腔进液口的初滤网进行初次过滤,将药液中的大颗粒固体物质,即药渣等,从药液中过滤分离;固体物质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沉积,并且最终沉积在进液管道底部连接的滤渣盒内;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洁时,主要进行滤渣盒内滤渣的清理即可;相较于传统袋式过滤器的滤袋,其他较难拆卸更换的过滤件需要进行更换清洗的频率更低;绝大部分会引起过滤件堵塞的大颗粒滤渣都被收集到滤渣盒内,日常维护更加简单省力。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倾斜角度仰视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过滤罐部分主视角剖视图。
19.图中:罐体1;上罐体11;下罐体12;密封螺栓13;压力表14;压力表阀门15;初滤腔16;进液口161;初滤网162;三通选择过滤器17;过滤腔18;副过滤器181;主过滤器182;滤渣盒19;进液管道2;下排液管道3;下排液管道分流阀31;分流排液管道4;分流排液管道控制阀41;侧排液管道5;侧排液管道分流阀51;合流排液口52;移动底座6;万向轮61。
具体实施方式
20.实施例1
21.本实施例为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中药原液过滤机构,主要包括设置在移动底座6上的过滤罐;过滤罐为圆筒状的结构,罐体1为圆筒状中空结构,罐体1的顶部设置有向上突起的弧面顶;罐体1顶部中央位置设置有压力表14,配合压力表14还设置有压力表阀门15;压力表14用于实时监测罐体1内部的液体压力,避免由于罐内压力过大而没有及时发现造成危险事故。
22.罐体1分为上罐体11和下罐体12,上罐体11与下罐体12之间通过密封螺栓13连接固定;密封螺栓13可以连接上罐体11和下罐体12,在上罐体11与下罐体12的连接处与密封螺栓13配合的设置有固定连接台,密封螺栓13可以通过螺孔配合的方式连接上下两个固定连接台,使得上罐体11与下罐体12固定连接并且保持密封;需要时也可在上罐体11与下罐
体12连接处设置密封圈,以提升罐体1的密封性。
23.如图4所示,在罐体1内部设置有多重袋式过滤结构,并且该过滤结构分别与设置在罐体1两侧以及底部的三个管道连接;在罐体1一侧面上连接设置有进液管道2,进液管道伸入罐体1内部,并且向上延伸,连接到罐体1内部上方的初滤腔16内;初滤腔16底部设置有进液口161,进液口161内设置有初滤网162;通过进液管道2进入罐体1内部的中药原液会通过初滤网162进行初步过滤,将液体内部较大的固体残渣阻挡在初滤腔16外;进液管道2在罐体1的内部向下设置有分叉管道,并且连接有设置在罐体1内部底部的滤渣盒19;被初滤网162阻挡在外的固体残渣会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步沉积在底部的滤渣盒19内;停机维护清理时,较容易堵塞过滤件的较大固体残渣基本全部收集在滤渣盒19内,无需对其他较难清理的过滤件频繁清理,只需要更换清理滤渣盒19便可,降低了维护成本。
24.初滤腔16底部还设置有向下的凹陷,在凹陷最低处设置有输液管道,输液管道连接到三通选择过滤器17上;三通选择过滤器17上设置有三通道,其中一条连接到顶部的初滤腔16,另外两条通道对称向下设置,分别通过输液管道连接到两个过滤腔18上;三通选择过滤器17在向下的两个通道内分别设置有不同规格的过滤件,使得两条通道内传输的液体成分不同;针对经过了三通选择过滤器17选择过滤之后的两种不同成分的药液,分别使用两个不同的过滤腔18来进行进一步过滤处理;设置在中央的过滤腔18为主过滤腔,设置在主过滤腔一侧的过滤腔为副过滤腔,主过滤腔内设置有主过滤器182与三通选择过滤器17连接,副过滤腔内设置有副过滤器181与三通选择过滤器17连接;主过滤腔底部设置有通孔,罐体1的底部中央与移动底座6的底部中央设置有相配合的通孔,穿过上述通孔设置有下排液管道3,下排液管道3将主过滤腔内部空间连通到外部;副过滤腔底部设置有通孔,在罐体1侧面上,与进液管道2相对称的设置有侧排液管道5,侧排液管道5与副过滤腔底部的通孔连接,使副过滤腔内部空间连通到外部。
25.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以上附图均为展示本实施例外部特征,特别是外部管道的连接方式;下排液管道3从罐体1底部伸出,侧排液管道5从罐体1的侧面伸出,进液管道2从罐体1的侧面伸入,进液管道2与侧排液管道5相对于罐体1对称设置,并且均与下排液管道3呈九十度设置;下排液管道3上设置有下排液管道分流阀31,通过下排液管道分流阀31从下排液管道3上分出一条分支管道,称为分流排液管道4;液体可以在下排液管道分流阀31的控制下选择继续从下排液管道3排出,或是从分流排液管道4排出;分流排液管道4的末端连接到侧排液管道5上,与侧排液管道5合并并且最终连接到合流排液口52上。
26.侧排液管道5上设置有侧排液管道控制阀51,分流排液管道4上设置有分流排液管道控制阀41,两个控制阀可以分别控制两个管道内的液体流动,配合设置在下排液管道3上的下排液管道分流阀31,进而可以控制液体在整个过滤罐内部的流动情况,选择性的控制液体的过滤流程。
27.当关闭下排液管道分流阀31与分流管道控制阀41时,液体无法从下排液管道3与分流排液管道4排出,只能通过侧排液管道5路径排出,此时液体在过滤罐内只通过副过滤腔流动,通过合流排液口52排出的液体均为只通过副过滤器181过滤处理的液体;若关闭侧排液管道控制阀51和分流排液管道控制阀41,调整下排液管道分流阀31,使液体可以通过下排液管道3路径排出,此时在过滤罐内的液体仅通过主过滤腔内的主过滤器182进行过滤,从下排液管道3排出的液体均为仅通过主过滤器182处理后的液体;若打开侧排液管道
控制阀51,关闭分流排液管道控制阀41,同时调整下排液管道分流阀31使下排液管道3打开,此时可以分别从合流排液口52与下排液管道3处排出分别经过副过滤器181与主过滤器182过滤处理后的液体,可以将同一份药品原液中的两种不同成分分别滤出;若将两个控制阀全部打开,同时调整下排液管道分流阀31使下排液管道3的排液路径关闭,此时分别经过主过滤器182和副过滤器181的两种不同成分的药液会合流后从合流排液口52统一排出,此时的过滤工序可以分别过滤出两个不同规格的药液并且再将其混合后统一排出。
28.罐体1整体设置在移动底座6上,移动底座6包括与罐体1底部固定连接的顶板;顶板的四角设置有支撑杆,四个支撑杆连接到底部支撑板的四角;在底部支撑板的底部四角分别固定设置有四个万向轮61,用以支持移动底座进行移动。
29.实施例2
30.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所使用的技术方案并无大体不同,主要用于对上述三通选择过滤器17与过滤腔18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31.如图4所示,三通选择过滤器17为连接初滤腔16、主过滤器182与副过滤器181的中间连接件,其设置有三个通口,分别与初滤腔16、主过滤器182与副过滤器181连接;在连接初滤腔16的通口内并未设置过滤件,但在连接过滤器的两个通口内均设置有过滤件,并且其过滤件的规格不同;连接主过滤器182的过滤件为低精度筛网,连接副过滤器181的过滤件为高精度筛网,对应的两个通口分别称为粗筛通道与精筛通道;低精度筛网的筛网密度低于高精度筛网,两者不同的筛网密度可以选择性的使进入主过滤器182与副过滤器181内部的药液成分不同。
32.由于主过滤器182与副过滤器181内部的药液成分不同,主过滤器182与副过滤器181的过滤件规格也不相同,针对其内部药液的成分不同可以分别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过滤件,并且最终获得各自含有不同有效成分的药液;三通选择过滤器17与过滤腔18内的过滤件可以根据药液成分需要选择有机滤网、离子滤网、选择透过膜等过滤件,以针对性的对药液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筛选过滤提纯。
33.由于中药药液中的成分复杂,同一份中药原液中可能含有多种不同的有效成分,其中有效成分可能需要不同的过滤工序来进行过滤提纯,使用了三通选择过滤器17与双过滤腔18的设计可以将以往需要设置多个过滤器的工艺步骤缩减在一个过滤罐内完成,节省了空间与成本;并且经过了不同工序过滤出来的两种药液还可以根据阀门的控制分别排出或是合流混合之后统一排出,方便生产线的设置与管理;根据阀门的具体配合,也能够使罐体1内过滤件部分工作,只进行一种过滤,而更改过滤件的工作情况只需要在罐体1外更改阀门的工作情况便可,操作简单有效。
34.以上所述,仅为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详细说明,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所做出的限定,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所披露的范围内,所能够轻易想到的变化或者替换方案,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中所记述的保护范围为准。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