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抽针提花织带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25  152



1.本实用新型涉及织带领域,具体为一种抽针提花织带。


背景技术:

2.织带是指以各种纱线为原料制成狭幅状织物或管状织物,带织物品种繁多。提花织带图案细致且永不变形脱落。产品采用进口的尼龙纱、环保染料,以及最先进的电脑提花机、染整设备和染整工艺生产。可单面提花或双面提花,织带手感极佳,色泽鲜艳,不磨伤衣料,主要用做高档箱包的肩带、腰带、挂带、国内外品牌运动背包等,既可提升品牌形象,又可提高产品附加值。
3.现有的提花织带款式较为单一,提花织机的结构类型决定了毯子可织造花型的类型以及位置。织带在编织过程中经线数量、位置、类型不可调,使得大幅度降低了织带编织的多样性变化,编织出来的织带类型不变,只变化单纯的花色,长期以来缺少创新,给人缺乏新鲜感和创意感。现有的双面织带在编织时,双层经线平行位置保持不变,在双层之间穿入穿插线将双层缝制在一起,穿插线的路径复杂,增加了编织工艺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抽针提花织带,是一种层次更加丰富的织带类型,同时给出了该类型织带的编织工艺;织带在密织区、疏织区、丝绒区间多种变换,使织带具有多样变化性,层次感更加丰富,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抽针提花织带,所述织带包括密织区、疏织区、丝绒区、对接部、交错部,密织区与丝绒区或疏织区与丝绒区的连接处为对接部;密织区的线数多于疏织区的线数,所述密织区的经线排布比疏织区的密集;
6.所述织带由上下双层织布交错编织制成,上下双层织布在交错处编织连接形成交错部,交错部在织带上等距排列设置,织带上的密织区和疏织区与丝绒区由两种不同材料的线织成。
7.优选的,两层所述织布在交错部经线交错相连。
8.优选的,所述织带在密织区的厚度厚于疏织区。
9.优选的,所述密织区和疏织区采用纱线或弹力线编织。
10.优选的,所述丝绒区采用绒线编织。
11.优选的,所述弹力纱线为涤纶或锦纶包芯纱。
12.优选的,所述绒线为涤纶绒线。
13.优选的,所述织带的外表层连接有硅胶印花层或涂料印花层。
14.一种抽针提花织带的生产工艺:
15.步骤一,排布经线和纬线;经线分为两组,一个组为两层经线,其中一组为用于编织密织区和疏织区的纱线或弹力线,分布在中间;另外一组为编织丝绒区的绒线,两层绒线分别分布在纱线或弹力线的上下方;纬线分为两根,分别为纱线或弹力线和绒线;
16.步骤二,编织密织区;上下层由纱线或弹力线组成的经线和由纱线或弹力线组成的纬线按照图案进行提花编织;同时编织交错部;具体为:上下层经线平行编织一段距离后将下层的经线提至上层,将上层的经线提至下层,使上下两层的经线互换位置,经线互换的部分即形成交错部,重复上述操作;
17.步骤三,编织疏织区,当密织区编织完成后,经线经提线机构间隔提起,此时调节纬线编织的速度,对疏织区进行编织,将多余的经线剪断;同时编织交错部,该编织交错部步骤与编织密织区的相同;
18.步骤四,编织对接部;将绒线的线头压进织布中,并通过绒线组成的纬线进行编织,绒线和由纱线或弹力线组成的经线一起编织,此时编织出对接部用以固定绒线;
19.步骤五,编织丝绒区;当绒线固定好后,撤去由纱线或弹力线组成的经线,将由绒线组成的两层经线与由绒线组成的纬线继续进行编织,同时编织交错部,该编织交错部步骤与编织密织区的相同,编织出丝绒区;
20.步骤六,编织对接部;与步骤四相同,将纱线或弹力线的线头压进织布中,并通过纱线或弹力线组成的纬线进行编织,纱线或弹力线和绒线组成的经线一起编织,此时编织出对接部用以固定纱线或弹力线;
21.步骤七,与步骤二相同,继续编织密织区,形成循环。
22.优选的,步骤一中,两根纬线均连接一个梭子,通过梭子将纬线穿插在经线之间。
23.优选的,两层经线在交错时进行错位设置。
24.优选的,两层经线在提花时,上层经线向上提,下层经线向下提,避免经线之间缠绕。
25.优选的,步骤三中,间隔提起方式为:提线机构提起经线时除去最外侧两根经线外,每隔一根提起一根。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7.本实用新型的织带由上下两层织布交错的方式进行编织,且在编织过程可以配合提花进行编织,简易编织工艺可以减少提花编织的工作量,并且使织带变化更加多样,层次感更加丰富,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
28.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密织区、疏织区、丝绒区多种变换,使织带更为美丽,解决了上述传统织带外观缺乏新鲜感和创新感的问题,充分迎合了消费者求新求异的消费需求。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绒线与纱线或弹力线的相对位置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实用新型织带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线机构提起的经线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本实用新型织布上下层切换的结构示意图;
33.图中:1、密织区,2、疏织区,3、丝绒区,4、对接部,5、交错部,6、绒线,7、提线机构,8、梭子,9、纱线或弹力线。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抽针提花织带,织带包括密织区1、疏织区2、丝绒区3、对接部4、交错部5,密织区1与丝绒区3或疏织区2与丝绒区3的连接处为对接部4,丝绒区3采用绒线6编织;密织区1的线数多于疏织区2的线数,密织区1 的经线排布比疏织区2的密集,织带在密织区1的厚度厚于疏织区2,密织区1和疏织区2 采用纱线或弹力线9编织;
36.织带由上下双层织布交错编织制成,上下双层织布在交错处编织连接形成交错部5,两层织布在交错部5经线交错相连,交错部5在织带上等距排列设置,织带上的密织区1和疏织区2与丝绒区3由两种不同材料的线织成。
37.示例性的,给出该织带的编织纱线,其中弹力纱线为150d锦纶或涤纶包芯纱,所包覆的氨纶为耐氯漂70d氨纶,耐氯漂氨纶可增加氨纶在自来水或游泳池中的耐受力和使用寿命,从而当该织带应用在泳裤等领域时,可以增加织带的耐受性。密织区采用超细旦锦纶编织,其编织的手感更佳爽滑,丝绒区采用涤纶绒线编织,使其既具有蓬松手感,同时也保证其强力。
38.作为本实施例的拓展,在编织完成后,还可以在织带的外表面进行硅胶印花或者涂料印花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其图案,使其更加有层次感。
39.一种抽针提花织带的生产工艺:
40.步骤一,排布经线和纬线;经线分为两组,一个组为两层经线,其中一组为用于编织密织区1和疏织区2的纱线或弹力线9,分布在中间;另外一组为编织丝绒区3的绒线6,两层绒线6分别分布在纱线或弹力线9的上下方,两层经线在提花时,上层经线向上提,下层经线向下提,避免经线之间缠绕;纬线分为两根,分别为纱线或弹力线9和绒线6,两根纬线均连接一个梭子8,通过梭子8将纬线穿插在经线之间;
41.步骤二,编织密织区1;上下层由纱线或弹力线9组成的经线和由纱线或弹力线9组成的纬线按照图案进行提花编织;同时编织交错部5;具体为:上下层经线平行编织一段距离后将下层的经线提至上层,将上层的经线提至下层,使上下两层的经线互换位置,两层经线在交错时进行错位设置,经线互换的部分即形成交错部5,重复上述操作;
42.步骤三,编织疏织区2,当密织区1编织完成后,经线经提线机构7间隔提起,间隔提起方式为:提线机构7提起经线时除去最外侧两根经线外,每隔一根提起一根,此时调节纬线编织的速度,对疏织区2进行编织,将多余的经线剪断;同时编织交错部5,该编织交错部5步骤与编织密织区1的相同;
43.步骤四,编织对接部4;将绒线6的线头压进织布中,并通过绒线6组成的纬线进行编织,绒线6和由纱线或弹力线9组成的经线一起编织,此时编织出对接部4用以固定绒线6;
44.步骤五,编织丝绒区3;当绒线6固定好后,撤去由纱线或弹力线9组成的经线,将由绒线6组成的两层经线与由绒线6组成的纬线继续进行编织,同时编织交错部5,该编织交错部5步骤与编织密织区1的相同,编织出丝绒区3;
45.步骤六,编织对接部4;与步骤四相同,将纱线或弹力线9的线头压进织布中,并通过纱线或弹力线9组成的纬线进行编织,纱线或弹力线9和绒线6组成的经线一起编织,此时
编织出对接部4用以固定纱线或弹力线9;
46.步骤七,与步骤二相同,继续编织密织区1,形成循环。
4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