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悬窗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26  126



1.本技术涉及窗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上悬窗。


背景技术:

2.上悬窗是指合页(铰链)装于窗上侧,向内或向外开启的窗。人民通常所说的上悬窗是指外开上悬窗,外开上悬窗是悬窗的一种,和其他悬窗一样属于平开窗系。
3.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上悬窗百科窗框和窗扇两个部分,窗扇铰接设置在窗框内,且窗框与窗扇的铰接点位于窗框的上方,由于上悬窗在打开时,窗扇部分属于悬空状态,因此,通常会在窗框与窗扇之间设置铰链等连接结构,对打开后的窗扇进行支撑和固定;同时,由于铰链等支撑结构的设置,使窗户只能打开10厘米左右的缝,从而在保证室内外空气流通的同时,又可以很好的保证室内的安全性。
4.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存在有以下缺陷:上悬窗的安装位置是热量交换较为严重的地方,室内的热量容易通过窗框或窗扇的边框通流失到室外,造成能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室内的热量容易通过窗框或窗扇的边框通流失到室外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上悬窗。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上悬窗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上悬窗,包括窗框以及转动设置在窗框内的窗扇,所述窗框包括内框体和外框体,所述内框体与外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窗扇包括内边框、外边框以及固定设置在内边框与外边框之间的玻璃板,所述外边框与外框体转动连接,所述内框体与外框体、内边框与外边框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固定设置有隔热块,所述隔热块的内部均设置有空腔,所述内框体与外框体上的隔热块之间、内边框与外边框上的隔热块之间均设置有隔热条。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上悬窗在安装完成后,窗框的内框体以及窗扇的内边框均设置在靠近室内一侧,窗框的外框体以及窗扇的外边框均设置在靠近室外一侧;室内的热量传导至内框体和内边框上,通过内框体和内边框将热量传导至隔热块上,并通过隔热块内部的空腔对热量进行储存;之后,通过隔热条对热量进行阻隔,热量不易传导至外框体和外边框上,从而一定程度上防止热量通过外框体和外边框流失到室外。
9.可选的,所述内框体内固定设置有第一扣接板,所述第一扣接板上靠近外框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密封条;所述外边框的外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第二扣接板,所述第二扣接板上靠近内边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密封条。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悬窗在关闭时,第一密封条与内边框的表面贴合,第二密封条与外框体的表面贴合,从而通过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对窗扇与窗框之间的间隙进行封堵,一定程度上防止热量通过窗框与窗扇之间的缝隙流出。
11.可选的,所述第一密封条上远离第一扣接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弹性胶球,所述第二密封条上远离第二扣接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弹性胶球,所述第一弹性胶球和第二弹性胶
球中空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悬窗在关闭时,第一弹性胶球和第二弹性胶球均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性胶球紧贴内边框的表面,第二弹性胶球紧贴外框体的表面,从而实现对窗扇与窗框之间缝隙的的封堵。
13.可选的,所述第一扣接板和第二扣接板上均开设有t形槽,所述第一密封条卡接在第一扣接板的t形槽内,所述第二密封条卡接在第二扣接板的t形槽内。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长期使用后,容易产生老化,将第一密封条卡接在第一扣接板的t形槽内,将第二密封条卡接在第二扣接板的t形槽内,便于后期对第一密封条或第二密封条的更换。
15.可选的,所述内边框包括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所述第一框体与外边框固定连接,所述外边框上靠近第一框体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玻璃板设置在安装槽内,所述第二框体固定设置在第一框体内,且所述第二框体与第一框体可拆卸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内边框拆分为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在需要更换玻璃板时,只需拆除第二框体即可对玻璃板进行更换,不需要将整个上悬窗进行拆卸,大大增加了上悬窗的实用性。
17.可选的,所述第一框体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的侧壁开设有钩槽,所述第二框体的外侧壁上固定设置有两个卡接条,两所述卡接条平行,且两所述卡接条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钩条。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玻璃板放置在外边框的安装槽后,将第二框体上的卡接条插入第一框体的卡接槽内,并使钩条分别插入卡接槽两侧的钩槽内,从而实现对玻璃板的夹紧;在需要更换玻璃板时,只需要将卡接条退出卡接槽即可取下第二框体。
19.可选的,所述钩条上远离卡接条的一端开设有导斜面,所述钩条上远离卡接条的一端沿远离第二框体的方向逐渐靠近卡接条,所述卡接槽的侧壁倾斜设置,且所述卡接槽的槽口宽度沿远离卡接槽底壁的方向逐渐增大。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将第二框体扣接在第一框体上时,通过导斜面以及倾斜设置的卡接槽侧壁,便于卡接条插入第一框体的卡接槽,当卡接条完全插入卡接槽后,卡接条受自身弹力的影响使勾条卡入钩槽内。
21.可选的,所述外边框的安装槽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缓震垫,所述第二框体上靠近外边框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缓震垫,所述玻璃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缓震垫和第二缓震垫抵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玻璃板设置在第一缓震垫和第二缓震垫之间,并通过第一缓震垫和第二缓震垫增加玻璃板的抗震能力,一定程度上防止玻璃板破碎。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将上悬窗在安装完成后,窗框的内框体以及窗扇的内边框均设置在靠近室内一侧,窗框的外框体以及窗扇的外边框均设置在靠近室外一侧;室内的热量传导至内框体和内边框上,通过内框体和内边框将热量传导至隔热块上,并通过隔热块内部的空腔对热量进行储存;之后,通过隔热条对热量进行阻隔,热量不易传导至外框体和外边框上,从而一定程度上防止热量通过外框体和外边框流失到室外;
25.2.上悬窗在关闭时,第一密封条与内边框的表面贴合,第二密封条与外框体的表
面贴合,从而通过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对窗扇与窗框之间的间隙进行封堵,一定程度上防止热量通过窗框与窗扇之间的缝隙流出;
26.3.将内边框拆分为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在需要更换玻璃板时,只需拆除第二框体即可对玻璃板进行更换,不需要将整个上悬窗进行拆卸,大大增加了上悬窗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图1中a-a的剖面视图;
29.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视图;
30.图4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视图;
31.图5是图1中b-b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窗框;11、内框体;111、第一扣接板;1111、第一密封条;11111、第一弹性胶球;12、外框体;2、固定窗体;3、窗扇;31、内边框;311、第一框体;3111、卡接槽;3112、钩槽;312、第二框体;3121、卡接条;3122、钩条;31221、导斜面;3123、容置槽;3124、第二缓震垫;32、外边框;321、安装槽;322、卡槽;323、第一缓震垫;324、第二扣接板;3241、第二密封条;32411、第二弹性胶球;33、玻璃板;4、隔热块;41、空腔;42、燕尾槽;5、隔热条;6、t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上悬窗。参照图1、2,一种上悬窗,包括窗框1、固定窗体2和两个窗扇3,固定窗体2采用玻璃材质,窗框1内设置有三个安装区间,窗框1包括内框体11和外框体12,内框体11与外框体12通过螺栓固定,固定窗体2夹设在内框体11与外框体12之间,且固定窗体2位于中间的安装区间内,两个窗扇3分别铰接在固定窗体2两侧的安装区间内。
35.参照图2、3,且内框体11与外框体12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焊接有两个隔热块4,隔热块4的内部开设有空腔41,内框体11与外框体12上的隔热块4一一对应;内框体11与外框体12之间设置有隔热条5,隔热条5为“尼龙隔热条5”,内框体11与外框体12上的隔热块4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开设有燕尾槽42,隔热条5的两端分别卡接在内框体11和外框体12上隔热块4的燕尾槽42内。
36.参照图2、4,窗扇3包括内边框31、外边框32和玻璃板33,外边框32与外框体12铰接,内边框31包括第一框体311和第二框体312,第一框体311与外边框32通过螺栓固定,第一框体311和外边框32相互靠近的一端均焊接有隔热块4,第一框体311与外边框32之间同样设置有隔热条5,第一框体311与外边框32上的隔热块4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开设有燕尾槽42,隔热条5的两端分别卡接在第一框体311和外边框32上隔热块4的燕尾槽42内。
37.参照图2、4,外边框32上靠近第一框体311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槽321,玻璃板33放置在安装槽321内,第二框体312设置在第一框体311内,第一框体31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卡接槽3111,卡接槽3111的侧壁开设有钩槽3112,第二框体312的外侧壁上焊接有两个卡接条3121,两卡接条3121平行,且两卡接条3121相互远离的一侧均焊接有钩条3122,第二框体
312和卡接条3121均采用弹性合金材料。
38.参照图4,钩条3122上远离卡接条3121的一端均开设有导斜面31221,钩条3122上远离卡接条3121的一端沿远离第二框体312的方向逐渐靠近卡接条3121,卡接槽3111的侧壁倾斜设置,且卡接槽3111的槽口宽度沿远离卡接槽3111底壁的方向逐渐增大;在需要将第二框体312扣接在第一框体311上时,通过导斜面31221以及倾斜设置的卡接槽3111侧壁,便于卡接条3121插入第一框体311的卡接槽3111,当卡接条3121完全插入卡接槽3111后,卡接条3121受自身弹力的影响使勾条卡入钩槽3112内。
39.参照图1、5,安装槽321的底壁开设有卡槽322,外边框32的卡槽322内卡接有第一缓震垫323,第二框体312上靠近安装槽321底壁的一端开设有容置槽3123,第二框体312的容置槽3123内粘接有第二缓震垫3124,第一缓震垫323和第二缓震垫3124均采用橡胶材质,第一缓震垫323和第二缓震垫3124分别抵接在玻璃板33的两端;将玻璃板33设置在第一缓震垫323和第二缓震垫3124之间,并通过第一缓震垫323和第二缓震垫3124增加玻璃板33的抗震能力,一定程度上防止玻璃板33破碎。
40.参照图5,内框体11的内侧壁上焊接有第一扣接板111,第一扣接板111位于内框体11远离外框体12的一侧,外边框32的外侧壁上焊接有第二扣接板324,第二扣接板324位于外边框32上远离第一框体311的一端,第一扣接板111上靠近外框体12的一端、第二扣接板324上靠近第一框体311的一端均开设有t形槽6,第一扣合板的t形槽6内卡接有第一密封条1111,第二扣接板324上的t形槽6内卡接有第二密封条3241。
41.上悬窗在关闭时,第一密封条1111与内边框31的表面贴合,第二密封条3241与外框体12的表面贴合,从而通过第一密封条1111和第二密封条3241对窗扇3与窗框1之间的间隙进行封堵,一定程度上防止热量通过窗框1与窗扇3之间的缝隙流出。
42.参照图5,第一密封条1111上远离第一扣接板1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弹性胶球11111,第一弹性胶球11111与第一密封条1111一体成型,第二密封条3241上远离第二扣接板324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弹性胶球32411,第二弹性胶球32411与第二密封条3241一体成型,第一弹性胶球11111和第二弹性胶球32411中空设置。
43.上悬窗在关闭时,第一弹性胶球11111和第二弹性胶球32411均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性胶球11111紧贴第一框体311的表面,第二弹性胶球32411紧贴外框体12的表面,从而实现对窗扇3与窗框1之间缝隙的的封堵。
4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上悬窗的实施原理为:将上悬窗在安装完成后,窗框1的内框体11以及窗扇3的内边框31均设置在靠近室内一侧,窗框1的外框体12以及窗扇3的外边框32均设置在靠近室外一侧;室内的热量传导至内框体11和内边框31上,通过内框体11和内边框31将热量传导至隔热块4上,并通过隔热块4内部的空腔41对热量进行储存;之后,通过隔热条5对热量进行阻隔,热量不易传导至外框体12和外边框32上,从而一定程度上防止热量通过外框体12和外边框32流失到室外。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