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相油冷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27  125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相油冷器。


背景技术:

2.对于喷油螺杆压缩机组,润滑油一方面为各个运动副提供润滑和降低温度,同时可以给转子注油降低机组排气温度,所以润滑系统是喷油螺杆压缩机组的最关键的系统,油冷器是核心部件之一。
3.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润滑油为运动副和转子提供润滑作用,工作过程中,部分润滑油会与压缩介质以混合物的状态排出压缩机,此时的高温油气混合物会进入油气分离器,经油气分离器将润滑油和气体进行分离,气体进入下游管道,润滑油则留在油气分离器中,留在油气分离器中的润滑油是高温状态,需要通过油泵增压或在压差的作用下导入油冷器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润滑油经过滤后再次注入压缩机为运动副和转子提供润滑作用,循环往复。
4.由于油冷器一般是靠空气冷却,为保证空冷器的散热效果,空冷器管束一般设置在空气流通良好的较高的位置,这个位置高于油气分离器中油位的高度,当前常规的空冷器,进油口和出油口均设置在空冷器管束管箱下部,当设备停机时,空冷器中的润滑油在重力作用下会回落入油气分离器中,导致油气分离器液位急剧上升,而油气分离器内油液位过高时,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果会急剧下降,导致不能将油从混合物中有效分离出来,设备油耗增加甚至会发生液泛现象,设备需要更多的额外的润滑油补充,故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果将直接影响客户的运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液相冷却器,避免了停机时冷却器内的油液回流到油气分离器导致液位上涨的情况。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液相油冷器,包括冷却器管箱,所述冷却器管箱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进油口连接进油管,所述出油口连接出油管,所述进油管和出油管均设有弯管部,所述弯管部高于所述冷却器管箱的上表面。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9.进油管和出油管设有弯管部,且所述弯管部位于冷却器管箱的上表面之上,由此,设备停机时,进油管和出油管内的液体下落时,高于冷却器管箱上表面的弯管部会截断液体,消除了设备停机时液体从空冷器内部落下的现象,避免了设备停机时油气分离器液位过高导致的分离效率低下的情况。
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1.优选地,所述进油管和出油管的内径大于1.5英寸,油管内径足够大,则停机时,油液的表面张力不足以使油液充满油管,部分油液下落后油管内的油液就会断裂,从而避免
虹吸效应将冷却器管箱内的油抽至油气分离器内。
12.优选地,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均设置在所述冷却器管箱的上表面,所述进油管和出油管探入冷却器管箱内部分与冷却器管箱的顶板的下表面基本平齐。即便进油管和出油管比较细,能产生虹吸现象,由于进油管和出油管插入冷却器管箱的深度与冷却器管箱的顶板的下表面基本持平,也就是刚开始向下吸油,则油液就被迫断开,避免了冷却器管箱内油液被吸入油气分离器内。
13.优选地,所述冷却器管箱顶部和/或所述弯管部顶端设有排气阀;在设备重新投用时可以将冷却器管箱内的气体排出,使冷却器管箱内充满油液。
14.优选地,所述进油口管路上设有单向阀;进一步避免冷却器管箱内的油回流到油气分离器内。
15.优选地,所述冷却器管箱包括第一管箱和第二管箱,及连通所述第一管箱和第二管箱的散热管;所述第一管箱内由隔板分割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分别经独立的散热管连通至第二管箱;所述进油口设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上表面,所述出油口设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上表面。
1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迫使油液从第一管箱经散热管到第二管箱,再由第二管箱经散热管流至第一管箱,实现油液与外界空气的充分换热。
17.优选地,所述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上下布置;
18.优选地,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水平并排设置;
19.优选地,所述第一管箱和第二管箱底部分别设有排油口;用于更换油品时排净管箱内的油液。
20.优选地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底部分别设有排油口。
附图说明
21.图1为压缩机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实施例1的液相油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实施例2的液相油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实施例3的液相油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实施例4液相油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26.在附图中,各标号所表示的部件名称列表如下:
27.1、冷却器管箱;1.1、进油口;1.2、出油口;1.3、第一管箱;1.3.1、第一腔室;1.3.2、第二腔室;1.4、第二管箱;2、进油管;3、出油管;4、弯管部;5、排气阀;6、单向阀;7、散热管;8、排油口;9、油气分离器;10、油泵,11、压缩机;12、油冷器。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9.图1为压缩机11组结构示意图,在压缩机11运行过程中,润滑油为运动副和转子提供润滑作用,工作过程中,部分润滑油会与压缩介质以混合物的状态排出压缩机11,此时的高温油气混合物会进入油气分离器9,经油气分离器9将润滑油和气体进行分离,气体进入
下游管道,润滑油则留在油气分离器9中,留在油气分离器9中的润滑油是高温状态,需要通过油泵10增压或在压差的作用下导入油冷器12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润滑油经过滤后再次注入压缩机11为运动副和转子提供润滑作用,循环往复。
30.实施例1
31.请参照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液相油冷器12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液相油冷器12包括冷却器管箱1,所述冷却器管箱1上设有进油口1.1和出油口1.2,所述进油口1.1和出油口1.2均设置在所述冷却器管箱1的上表面,所述冷却器管箱1包括第一管箱1.3和第二管箱1.4,及连通所述第一管箱1.3和第二管箱1.4的散热管7(图中仅示意性画了两根散热管7),所述进油口1.1设于第一管箱1.3上表面,所述出油口1.2设于所述第二管箱1.4的上表面。第一管箱1.3和第二管箱1.4下表面分别设有排油口8,第一管箱1.3和第二管箱1.4上表面设有排气阀5。
32.实施例2:
33.请参照图3所示,区别于实施例1,本例中,第一管箱1.3被隔板分割为左右两个腔室,分别是第一腔室1.3.1和第二腔室1.3.2,所述第一腔室1.3.1和第二腔室1.3.2分别经独立的散热管7连通至第二管箱1.4;所述进油口1.1设于所述第一腔室1.3.1的上表面,所述出油口1.2设于所述第二腔室1.3.2的上表面。第一腔室1.3.1和第二腔室1.3.2底部及第二管箱1.4的底部分别设有排油口8。
34.实施例3:
35.请参照图4所示,区别于实施例1,本例中,第一管箱1.3被隔板分割为上下布置的两个腔室,分别是第一腔室1.3.1和第二腔室1.3.2,所述第一腔室1.3.1和第二腔室1.3.2分别经独立的散热管7连通至第二管箱1.4;所述进油口1.1设于所述第一腔室1.3.1的上表面,所述出油口1.2设于所述第二腔室1.3.2的上表面。第一腔室1.3.1和第二腔室1.3.2底部及第二管箱1.4的底部分别设有排油口8。
36.实施例4:
37.请参照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进油口1.1和出油口1.2设置在侧面,但是进油管2和出油管3设有弯管部4,且弯管部的最顶端高于所述冷却器管箱1的上表面,进油管2和出油管3上分别设有单向阀6。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